造句指懂得并使用字词,按照一定的句法规则造出字词通顺、意思完整、符合逻辑的句子。依据现代语文学科特征,可延伸为写段、作文的基础,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本功。造句来源清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八:“其用意,其造句,均以纤巧胜。” 夏丏尊叶圣陶《文心雕龙》 四:“造句也共同斟酌,由 乐华 用铅笔记录下来。”
下面为您提供关于【挂一漏万造句】内容,供您参考。
1、单靠我们直接向乡间去探访观察,恐怕挂一漏万。
2、喂!你这种记账方法是挂一漏万,快查对一下。
3、我爱直言奉送,不爱挂一漏万。
4、我的汇报难免挂一漏万,请大家补充。
5、你有事就明说,不要挂一漏万。
6、他做事挂一漏万,谁也不相信他。
7、说说咱酒国的名吃,挂一漏万在所难免,请多多包涵。
8、尽管自己以做了最大的努力,还是难免挂一漏万,失误颇出。
9、列出庄家造市的种种骗线,挂一漏万,事倍功半。
10、在制定试验方案的时候,为了不至于挂一漏万,就将疑似的基因片段都夹杂了进去。
11、本书尝试用西方科学主义的哲学体系代替古旧的丹道成为武术的指导思想,所以内容会有轻度科幻的内容,但本人水平所限,难免挂一漏万,望诸位看官不吝指教。
12、同时也是使生态环境地理学挂一漏万、鱼龙混杂的重要原因。
13、如果说对方刻意将宇文绣月藏起来,那么这样大规模寻找肯定会挂一漏万,基本上不会有什么结果。
14、因为你将钱财分给别人,也有分不平均的时候,挂一漏万则对自己危害更大,圣贤云不患贫,患不均。
15、反正弄出来的不过是万分之一,挂一漏万喽,哪有那么倒霉。
16、以上所列举的不过是挂一漏万罢了。
17、清朝不重视武林界事迹,事迹史料有缺,上述轶事,多系口碑流传,难免挂一漏万。
18、但是,我们在使用该原则的时候,特别是在确立交流要点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到实际情况的需要,要点设置须得和重点相吻合,而且要注意全面性,保证不至于挂一漏万。
19、本文只能因偶尔触及,略举数端,不免要挂一漏万的。
20、,国事艰难又难免挂一漏万,身后的名声是不可指望的。
21、因为鄙人的能力有限,不能尽捡珠玉,选拔的过程也难免有挂一漏万之举,请原谅。
22、那在星际里表现是什么呢?毕竟支撑起这个行业的是广大的业余玩家,而他们的手速一般都属于挂一漏万档次,您能给他们指引一条明路吗?
23、浩淼史料间,强自理出一条主线,又加诸穿越情节,史实处挂一漏万,势所必至。
24、但是,这些理论家的吃力工作多半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他们设计的定义总是挂一漏万,或者胶柱鼓瑟,刻舟求剑。
25、当然是挂一漏万,也不算荦荦大者,无论在职位等级的显要上,还是在离谱邪门的程度上,若要评比“五迷三道之最”,很难预料会评出怎样的结果。
26、用“量化指标”查处土地违法,难免挂一漏万,难免吞舟是漏,难免会让人觉得是在搞运动式执法,实在无法让人寄予期待。
27、本刊以前曾刊登过有关摇滚乐发展史的文章,但由于资料有限,难免挂一漏万。
28、挂一漏万,管窥之见;执经叩问,扫径以待。
29、整出戏在这里不可能全部定向扫描,只捡精彩部分挂一漏万吧。
30、颜维想,若是人家吴涵淮此刻亲自在场,定然不会如己一般的手忙脚乱挂一漏万!即便是王方凯钟勋扬之辈,怕就算是邝婇菏在场,也定会游刃有余谨措有致了。
31、我的汇报难免~,请大家补充。
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它由词或词组构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告诉别人一件事,提出一个问题,表示要求或制止,表示某种感慨。它的句尾应该用上句号、问号或感叹号。造句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在分析并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加以说明。如用“瞻仰”造句,可以这样造:“我站在广场上瞻仰烈士纪念碑。”因为“瞻仰”是怀着敬意抬头向上看。
二、用形容词造句,可以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或事物的形状进行具体的描写。如用“鸦雀无声”造句:“教室里鸦雀无声,再也没有人说笑嬉闹,再也没有人随意走动,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出了。”这就把“鸦雀无声”写具体了。
三、有的形容词造句可以用一对反义词或用褒义词贬义词的组合来进行,强烈的对比能起到较好的表达作用。如用“光荣”造句:“讲卫生是光荣的,不讲卫生是可耻的。”用“光荣”与“可耻”作对比,强调了讲卫生是一种美德。
四、用比拟词造句,可以借助联想、想象使句子生动。如用“仿佛”造句:“今天冷极了,风刮在脸上仿佛刀割一样。”
五、用关联词造句,必须注意词语的合理搭配。比如用“尽管……可是……”造句:“尽管今天天气很糟,但是大家都没有迟到。” 这就需要在平时学习中,把关联词的几种类型分清并记住。
六、先把要造句的词扩展成词组,然后再把句子补充完整。如用“增添”造句,可以先把“增添”组成“增添设备”、“增添信心”或“增添力量”,然后再造句就方便多了。
随着信息新媒体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继报纸、收音机、电视之后的主流媒体,并有将其整合的趋势。网民数量的激增使得网络话题的热议和网络语言迅速成为流行语。出现了很多新现象:网络造句——当某一新闻事件在网络迅速流传之后,新闻事件中的某一具有代表性的词语,在网友们的推广下,成为造句的主体,并迅速在网络流行展开。比如李刚事件中,我爸叫李刚成为流行语,以它进行的造句活动在网络铺开。例如:窗前明月光,我爸是李刚;给我一个李刚,我能撑起整个地球等。而在360与腾讯的3Q网络大战之后,一句“我很艰难的做出决定”也迅速流行。这类造句的特征主要是将已有的诗句、文章等进行改变而成。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