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日本人为何喜欢黑色

日本人为何喜欢黑色

来源:意榕旅游网

在日本生活一段时间后,我逐渐意识到黑色在日本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它的内涵深邃,时常与黑色本身一样,给人以厚重和浓烈的感觉。
刚到日本不久,一位来自北京的朋友,艺术家,在福冈银行门口创作了一件抽象艺术作品。他用三块巨大的钢板制作成了波浪状的三张货币,分别代表人民币、美元和日元,寓意着世界经济的某种趋势。令人玩味的是,他将美元和人民币设计成向右或向左弯曲,分别象征着两个大国的某种意识倾向;而对于日元,他巧妙地让其呈现缓慢向前伸展的姿态,这据说是他对日本的印象,意味着在日本人看似迷茫的时刻,实际上正稳步推进。这一点我已经有所体会,但在他提出另一个观点时,我陷入了深思。
确实,从旅馆向外看去,火葬场的建筑是黑色的,偶尔有几束黄色菊花在风中摇曳,孤零零地闪着光。我轻声解释说:“在日本,生与死的界限并不是那么清晰,许多寺庙都同时运营着幼儿园;幼儿园附近往往就是墓地,孩子们在玩耍时也常常出没于墓地。”
他沉默了一会儿,目光专注地盯着十字路口,似乎在思考着什么。过了一会儿,他像是在自言自语地说:“寺庙是黑色的,但它与火葬场的黑色不同。”我立刻问:“那么,旁边的幼儿园呢?”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幼儿园不是黑色的,但它受到了寺庙和火葬场的压迫,日本人是否觉得生与死都与黑色有关呢?”
这让我瞬间想起,日本男性的婚丧礼服都是黑色的,吉服与丧服使用了同样的颜色,这在国人看来不可思议,在日本却是一条无人违反的传统规则。我暗自窃喜,自以为比我的朋友更了解日本人,但并没有告诉他这些。
第二个场景是在京都的祇园祭。祇园祭中的“祭”字,与中文的“节日”意义相近,描述的是人头攒动、人潮汹涌的场景。奇怪的是,我住在神户,离京都并不远,车程大约只需要一个小时,但每次前往京都,都感觉像是一次旅行,因为每次的经历都有不同的感受。如果是在雨天,京都的雨似乎比神户更大;如果是有雷声,京都的雷似乎比神户更响。这可能是因为京都不临海,三面环山,树木茂盛,使得这座古城显得格外古色古香、宁静平和。然而,祇园祭的场景却完全不同,密集的人群、热气腾腾,人们高声呼喊,木制神架车的轮子压过路面时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还有那高亢激昂的鼓乐和笛声,响彻云霄,仿佛连天空都被震撼得更高了。
祇园祭前一天晚上被称为“霄山”夜,这时数十万人涌上街头,观看挂在神架木车上的灯笼,聆听刺耳的鼓乐。一盏盏灯笼仿佛凝固在盛夏的夜空中,清晰地展现出深浅不一的黑色调,有时是车顶下的垂帘,有时是路旁老宅的灰瓦,有时是无边无际的星空……
连续好几年,我都参与了“霄山”夜的行列,每次在那个喧嚣而庄严的夜晚都会获得不同深浅的黑色印象,那种既令人兴奋又无法尽情释放的压抑感,引人深思。祇园祭起源于后平安时代,公元869年,为了防止瘟疫的扩散,京都成立了“御灵会”,每年夏天用66辆神架木车拉到八坂神社,祈求平安。据说,当时的人们多穿黑衣,黑色在这里象征着驱邪避疫,是对生命的祈愿!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那位福冈的中国艺术家的疑问,也许他的看法是对的。在日本,黑色与生命紧密相连。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