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负氧离子,一种空气中的自由电子与氧气结合形成的离子,常在雷雨过后大量出现,使得人们感到心情舒畅。它具有镇静、催眠、镇痛、镇咳、止痒、利尿、增食欲、降血压的效果。例如,雷雨过后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增多,人们感到心情舒畅,精神振奋。
碳纤维素,又称碳纤维(Carbon Fiber,简称CF),在国际上被誉为“黑色黄金”。它继石器和钢铁等金属后,被称为“第三代材料”。碳纤维素具有极高的强度,且超轻、耐高温高压。碳纤维素主要由碳元素组成,含碳量一般在90%以上。它具有耐高温、耐摩擦、导电、导热及耐腐蚀等特性,且外形有显著的各向异性、柔软、可加工成各种织物,沿纤维轴方向表现出很高的强度。
碳纤维素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80年,美国爱迪生首次将竹子纤维碳化丝作为电灯泡内之发光灯丝,开启了碳纤维(Carbon Fiber,简称CF)之纪元。碳纤维用在结构材料,首先问世者,则以美国Union Carbide公司(U.C.C.)为代表,并于1959年将嫘萦纤维为原料,经过数千百度之高温碳化后,得到弹性率约40GPa,强度约为0.7GPa之碳纤维。
碳纤维素的需求量虽逐渐扩大,但1991年以后冷战结束后,军事用途之使用量萎缩,复因泡沫经济与景气萧条,供需失去平衡,产业受到冲击。然而,美国波音公司新锐机型B777之生产,加上土木、建筑、汽车与复合材料之扩大应用,碳纤维产业逐渐缓步成长中。
碳纤维素的种类繁多,可依原料、特性、处理温度与形状来分类。若依原料可分为纤维素纤维系之嫘萦(Rayon)系与木质(Lignin)系;聚丙烯腈(Polyacrylonitrile)系;沥青(Pitch)系;酚树脂系与气相碳纤系等六种。若依特性则分为普通碳纤维;高强度高模数碳纤维与活性碳纤维等三种。
碳纤维素的加工处理温度分类时,则可分为耐炎质;碳素质与石墨质等三种。耐炎质碳纤之处理加热温度为200~350℃,可供作电气绝缘体;碳素质碳纤之处理加热温度为500~1500℃,可供电气传导性材料用;石墨质碳纤之处理加热温度在2000℃以上,除耐热性与电气传导性提高外,亦具自我润滑性。
碳纤维素按碳纤维制品之形状分类时,可分为棉状短纤维;长丝状连续纤维;纤维束(Tow);织物;毡毯与编制长形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