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瘤鸭_瘤头鸭百科图片_饲养繁殖_雌雄鉴别

瘤鸭_瘤头鸭百科图片_饲养繁殖_雌雄鉴别

来源:意榕旅游网

瘤鸭:别名瘤头鸭,为雁形目、鸭科、瘤鸭属鸟类,原产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和马达加斯加,亚洲斯里兰卡、印度、孟加拉国、缅甸、泰国、中南半岛南部,南美洲东北部。野生于于林木稀疏的开阔森林和森林附近的湖泊、河流、水塘和沼泽地带。1769年命名,共2个亚种。我国偶见于福建福州,属迷鸟,一般不迁徙。

大型鸭类,雄鸭上嘴基部有一膨大的黑色肉质瘤,特点十分鲜明,辨识度很高,且十分美丽。善游泳、善潜水、善树栖。游泳轻快而敏捷,尾抬得较高。在地上行走和奔跑亦很好,飞行快而有力。

科目分类:鸭科 ;生存环境:湿地 ;颜色分类:黑色_灰色 ;性情分类:游禽 ;最大体型:60cm ;迁徙类型:留鸟 ;寿命年限:24年 ;适宜温度:20℃±10℃ ;食物饲料:杂食

瘤鸭形态特征:

体长48-60cm,重1.3-2.6kg。头、颈白色,缀有带紫色金属光泽的黑色斑点,尤以头顶至后颈最为密集,从而在从头顶至后颈形成一条闪紫色金属光泽的黑色纵带。上体黑色,具蓝绿色和紫色光泽。下体白色,两胁具淡灰色斑。虹膜雄鸭为深红色,雌鸭黑色,嘴黑色,跗蹠铅色。

瘤鸭生活习性:

常成数十只的大群活动,非繁殖季节亦集成上百只的大群。

瘤鸭饲养方法:

主要在白天觅食。于水边草地上或水边浅水处边游泳边觅食。食物主要为青草、草叶、稻谷、植物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也吃蠕虫、水生昆虫、昆虫幼虫以及甲壳类、软体动物和小型鱼类等动物性食物。

瘤鸭雌雄分辨:

雌鸟与雄鸟相似,但体形较雄鸟小,上体缺少金属光泽,下体具褐色小斑,上胸和近尾下覆羽部两侧无黑带,上嘴基部亦无肉瘤。幼鸟头顶和上体黑褐色,头余部、颈和下体皮黄褐色,具黑色贯眼纹。

瘤鸭繁殖方式:

营巢于紧靠水边的老龄树上的天然树洞中或大树枝杈间,也利用其他大型鸟类在树上废弃的旧巢,有时也在孤立建筑物的墙洞中营巢,在无树的也筑巢在石隙间和高草丛中。繁殖期主要随雨季而变化,在东南亚地区繁殖期通常在6-9月,强壮有力的雄鸟有时占有两个以上的雌鸟。每窝产卵8-12枚,卵白色或淡黄白色。雌鸟孵卵,孵化期30天。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