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中提出的劳动价值论等理论,是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精髓,也是他的划时代意义的原始创新。马克思从关注人开始,把人从所有要素中独立出来,并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政治经济进行分析,其数量分析体现在:
一是概念及度量,如劳动二重性、活劳动、脑力劳动、价值、使用价值、商品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虚拟资本、资本循环、资本周转等
二是概念结构与度量,如价值与使用价值、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活劳动与物化劳动、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价值形成(C+V+M)、生产消费与个人消费、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生活资料(物质生活资料与精神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狭义和广义虚拟资本等
三是数量关系及模型,如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价值高、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关系,以及两大部类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模型等
四是观点或命题,如活劳动创造价值、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等。马克思在相关这些概念与关系的内涵外延及其度量上所做出的简单数量分析,为后来经济学家研究与人相关的人力资本、知识、创新、知识创新与知识管理、资产定价、心理行为、行为实验、投入产出、知识经济等经济学理论、模型与方法提供了研究灵感、视角与启示。
资本论的精髓是什么
《资本论》的精髓可以高度概括为“一个主题,三大系列”。
“一个主题”,就是《资本论》的主题思想是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所谓“三大系列”,就是《资本论》在阐明其主题思想的过程中,也多层次地分析了社会化生产、社会化商品经济以及共产主义社会的一系列规律和科学原理。

资本论的意义: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其自身无法克服的,从而坚定对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心。
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让我们明白:要真正理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仅要看到个别企业有计划而社会生产无计划的矛盾,更要看到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之间的矛盾,看到这一矛盾是资本主义再生产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冲突、生产与消费的冲突。
资本主义的致命“死穴”,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导致的“生产过剩”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一矛盾表现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而且愈演愈烈,最终必然会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
2、当今世界资本主义面临更严重的“实现问题”,要高度警惕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资本论》刚出版时,只有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西欧大陆和北美工业革命才刚刚开始或正在进行之中,生产力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范围内还有很大的发展余地。
3、做好中国自己的事情,迎接新的更大的挑战。首先,在经济上,立足于14亿多人口的国内消费市场,落实好中央提出的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