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性关节炎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突出特点是高尿酸血症和结缔组织结构的尿酸钠晶体沉着,医学上称为“高尿酸血症”。那么,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病名论述?
痛风性关节炎是由于尿酸盐沉积在关节囊、滑囊、软骨、骨质和其他组织中而引起病损及炎性反应,它多有遗传因素和家族因素,好发于40岁以上的男性,多见于拇趾的跖趾关节,也可发生于其他较大关节,尤其是踝部与足部关节。
中医学中亦有“痛风”病名,且历代医家有所论述:
元·朱丹溪《格致余论》就曾列痛风专篇,云:“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水或立湿地……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滞,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阳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脚气》中认为,外是阴寒水湿,今湿邪袭人皮肉筋脉;内由平素肥甘过度,湿壅下焦;寒与湿邪相结郁而化热,停留肌肤……病变部位红肿潮热,久则骨蚀。
清·林佩琴《类症治裁》:“痛风,痛痹之一症也,……初因风寒湿郁痹阴分,久则化热致痛,至夜更剧。”
同时现代医学所讲的痛风还相当于中医的“痛痹”、“历节”、“脚气”等症。
痛风早期中医诊断分为湿热阻痹型、瘀热内郁型、痰湿阻滞型、痰湿阻滞型、风寒湿痹型型。中医证候分析:风寒湿三气杂至,侵袭机体,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见肢体、关节疼痛。风邪偏胜者则关节呈游走性痛;寒偏胜者则见关节剧痛,痛有定处;湿邪偏胜者则以关节重着肿痛,肌肤麻木为主,寒湿之邪均为阴邪,故见阴雨天加重。
通过上述内容,对于痛风性关节炎在中医方面的认识,大家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