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是一种刑罚方式,指在被告人被逮捕后,法院在一定条件下对其予以释放,并责令其遵守一定期间内不得离开住处或从事特定活动的刑罚方式。取保候审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且在取保候审期间,被告人需要遵守一定的生活安排。同时,取保候审的条件包括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但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患有严重疾病或正在怀孕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对已被依法拘留的犯罪
法律分析
一、取保候审后日常生活安排不变。
取保候审,顾名思义,获取保证,等候审判。取保候审之后,基本就是等待了。取保候审的出发点就是不影响在被告之前的生活。但是,事实上,首先就是会受到舆论的干扰。像邻居、同事、亲朋好友这些人,都会对自己造成生理和心理的伤害,当然心理素质强的人可以忽视。其次,取保候审毕竟是带有强制性的,假如你在谈一项很重要的合作,但是法院这时候你赶到法庭,那就只能去法庭,而不能为了工作,强硬的抵抗法院。
二、取保候审的条件
1.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2.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3.依法应当逮捕,但因患有严重疾病,或是正在怀孕、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不宜逮捕的;
4.对已被依法拘留的犯罪嫌疑人,经过讯问、审查,认为需要逮捕但证据不足的;
5.已被逮捕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法定的侦查羁押、审查起诉、一审、二审期限内不能结案,采取取保候审方法没有社会危害性的;
6.对持有有效护照或者其它有效出境证件,可能出境逃避侦查,但不需要逮捕的犯罪嫌疑人;
7.提请批准逮捕后,检察机关不批准逮捕,需要复议、复核的;
8.移送起诉后,检察机关决定不起诉,需要复议、复核的。
三、取保候审一般需要多长时间
取保候审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取保候审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措施。采取保证金方式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凭解除取保候审的通知或者有关法律文书到银行领取退还的保证金。
法律依据: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三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取保候审期间未违反本法第七十一条规定的,取保候审结束的时候,凭解除取保候审的通知或者有关法律文书到银行领取退还的保证金。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七十九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20修订):第五章 对重新犯罪的预防 第五十二条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于无固定住所、无法提供保证人的未成年人适用取保候审的,应当指定合适成年人作为保证人,必要时可以安排取保候审的未成年人接受社会观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