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征文
掀亮数字电视,传来家乡熟悉的号子声,屏幕上大牌明星周杰伦正兴致勃勃向兴化水乡妹子学唱茅山号子。土生土长的茅山号子走进cctv“欢乐中国行”节目,带给我惊喜,更勾起悠远记忆。
茅山号子是家乡人劳动中创作出来的民间小调,歌词质朴琅琅上口,在里下河地区广为传唱。解放初期,该镇民歌手朱香琳曾将茅山号子唱到人民大会堂,唱进中南海,唱给毛主席、周总理等许多国家领导人听,并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荣获银质奖。茅山号子由此得名。
有一阵子,茅山号子悄然变得无精打采:“一遍铃不买帐,二遍铃相一相,三遍铃伸头望,四遍铃慢慢逛”。平时几乎不闻号子声,生活中仿佛也缺少点什么。某日生产队集体劳动,二叔早饭时大概多喝碗麦糁粥,干活时兴奋得喊起号子,被队长用锹柄敲了几下脑瓜,骂道:“吃饱了撑的?”
1978年春天,家乡人重新唱起茅山号子,盛赞党的改革开放:“责任制是个宝,分田到户就是好,各显神通甩手干,粮食产量步步高。”一年四季,里下河丰饶的黑土地上,栽秧号子、割麦号子、挑把号子此起彼伏,经久不息。唱着欢快的号子,家家户户摘掉穷帽子,盖起瓦房子,过上好日子。
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逐渐深入,强国富民好政策犹如定心丸,家乡人彻底迈开大干快干奔小康步伐。村村砌起花园小洋楼,实现通电,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通电话和互联网,乡村公路通到家门口,出行摩托车、汽车代步。家乡人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放声高歌茅山号子:“领头雁党支部,带领群众都致富,一穷二白成过往,家家都是万元户。”
进入千禧年,城乡差别日渐缩小,家乡人富了口袋不忘富脑袋,农民子弟上大学甚至出国留学已不再稀罕。在打造泰州文化大市品牌之前,镇党委、政府先行一步,别出心裁地策划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连年举办数届茅山号子大奖赛,盛况空前。男女老少踊跃登台,齐声讴歌建国以后的巨大变化。茅山号子随着时代的进步,也被赋予新的内涵:“党中央指方向,六十奋斗大变样,中华儿女齐拼搏,再创祖国新辉煌。”
欣逢祖国甲子之喜,我不禁感慨万千,深情执笔,浓墨重彩,为祖国明天写下新的茅山号子:“快步走进新时代,全面展示新风采,努力建设新农村,小康社会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