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咏蛙》毛泽东背景: 此诗作于一九O九年秋,16岁的毛泽东当时正在离家乡50多里的湘乡县东山书院读书。东山书院不同于一县学馆,因为清代同治年间,出生于此的曾国藩因率领湘军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时为清政府立了大功,因而湘乡由于军功被封为二品以上官爵的就有两千多人,从而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军官兼地主豪绅特权阶层。东山书院便是为了培养这些人家的子弟能博取功名利禄而兴办的。在东山书院读书的大多数是地主豪绅子弟,他们穿着华丽,看不起来自穷乡僻壤、衣着土气的毛泽东。因为被许多同学疏远,毛泽东在精神上感到压抑,一种知音世所稀的孤独感不时袭上心头,大概因此之故,毛泽东就写下了这首题为《咏蛙》的诗。
《七绝·咏蛙》背景: 此诗作于一九O九年秋,16岁的毛泽东当时正在离家乡50多里的湘乡县东山书院读书东山书院不同于一县学馆,因为清代同治年间,出生于此的曾国藩因率领湘军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时为清政府立了大功,因而湘乡由于军功被封为二品以上官爵的就有两千多人,从而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军官兼地主豪绅特权阶层东山书院便是为了培养这些人家的子弟能博取功名利禄而兴办的在东山书院读书的大多数是地主豪绅子弟,他们穿着华丽,看不起来自穷乡僻壤、衣着土气的毛泽东因为被许多同学疏远,毛泽东在精神上感到压抑,一种知音世所稀的孤独感不时袭上心头,大概因此之故,毛泽东就写下了这首题为《咏蛙》的诗作者:毛泽东。年代:当代。
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七绝·咏蛙的详细介绍:
一、《七绝·咏蛙》的全文 点此查看《七绝·咏蛙》的详细内容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二、背景
此诗作于一九O九年秋,16岁的毛泽东当时正在离家乡50多里的湘乡县东山书院读书。东山书院不同于一县学馆,因为清代同治年间,出生于此的曾国藩因率领湘军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时为清政府立了大功,因而湘乡由于军功被封为二品以上官爵的就有两千多人,从而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军官兼地主豪绅特权阶层。东山书院便是为了培养这些人家的子弟能博取功名利禄而兴办的。在东山书院读书的大多数是地主豪绅子弟,他们穿着华丽,看不起来自穷乡僻壤、衣着土气的毛泽东。因为被许多同学疏远,毛泽东在精神上感到压抑,一种知音世所稀的孤独感不时袭上心头,大概因此之故,毛泽东就写下了这首题为《咏蛙》的诗。
三、《七绝·咏蛙》毛泽东其他诗词
《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七绝·五云山》、《水调歌头·游泳》。四、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青蛙的形象和心里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想主宰国家命运、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 首两句:“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是说,独自坐在池塘边上好像老虎蹲着,在树的绿荫下修养精神,写青蛙的形象和自身修养。青蛙经常生活在稻田、沟渠和池塘的水边。“独坐池塘”,既写出了青蛙的生活习性,又突出了青蛙的独特个性。“如虎踞”,这一放大了的青蛙形象,正是作者广阔胸怀的一种表现。到东山小学来读书的,多是些有钱人家的子弟。他们穿绸缎,着轻裘,入学时不是坐轿而来,就是有人护送。毛泽东穿着粗布大衫,很旧,口音难听,年龄很大才读小学,而且是外乡人。那些阔气的学生觉得他很“土气”,瞧不起他。毛泽东并没有因此而感到矮人一等,倒觉得比那些求官发财的学生和骄横傲慢的富家子弟高大的多。“独坐池塘如虎踞”的青蛙,既是胸怀大志青少年形象的写照,也是作者自己形象的写照。 末两句:“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春天到了,如果我不先叫唤,哪个虫儿敢发出叫声来呢!以此写出自己救国救民的雄心壮志。 这首诗写青蛙,既不能离开青蛙,又要高于青蛙,这样既真实又感人。毛泽东把青蛙本身的形象升华到如此高妙的境界。可以看出,毛泽东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座右铭,为此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叫“子任”,意思是决心以救国救民为自己的崇高责任。这种救国救民的理想,表现了他青少年时代的远大抱负。
五、译文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青蛙独坐池塘上如猛虎盘踞,头顶绿荫修身养性。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春天来临如果青蛙不开口,有哪个虫儿敢争先鸣叫呢?
六、注解
独:独自一人。
虎踞:如虎之蹲踞。
养:修身养性。
春来:春天来了。
声:鸣叫。
相同朝代的诗歌
《绣山》、《七绝》、《无俗念丘处机》、《小曲小昭》、《五绝袁冠南》、《苗若兰与胡斐对答》、《瑞鹤仙黄蓉唱与郭靖》、《水龙吟黄蓉与陆乘风》、《七绝袁冠南》、《九张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