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3年执法年终工作总结

2023年执法年终工作总结

来源:意榕旅游网

  XX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我市推进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争创全省转型升级示范区的关键一年,是实施“”规划,加快文化改革发展的承上启下之年。全市文广新系统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习贯彻党的精神为主线,以文化建设工程为抓手,以“走在全省前列”为要求,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精品力作打造和文化人才培育为着力点,以“为民务实清廉”为工作导向,抢抓机遇、好中求快,突出重点、加强集成,打造精品、彰显特色,整体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切实推进文化名城建设。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精神

  认真组织全市文广系统深入学习领会精神,切实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文化名城建设的各项部署上来。

  1.把学习党的精神贯穿到文广新工作的实践中,通过研读原文、召开座谈会、举办讲座、撰写心得体会等多种形式,坚持集体学习、单独自学、走出去参观学习相结合,引导广大干群把学习贯彻精神与文化改革发展的实际相结合,与解决当前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相结合,自觉做到入心入脑,真学真用。

  2.把握精神实质,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强,指导和推进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绩。

  3.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市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相关规定,结合党风廉政建设,切实加强作风转变。

  4.围绕宣传贯彻精神,大力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使精神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人心。

  二、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

  以城乡基层文化设施为重点,以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为补充,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1.围绕创建“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切实推进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各市(区)积极创造条件申报,力争1个市(区)创成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2.在市博物馆新馆试开放的基础上,早日正式向市民开放;加快推进市文化馆新馆、少儿图书馆等文化场馆建设,确保XX年全部建成开放;启动南京博物院展厅规划建设工作。

  3.加快推进各市(区)文化重点工程,巩固乡镇(街道)文化站(中心)、村(居)文化室、特色文化广场等建设,各市(区)加紧建设美术馆。进一步优化城乡社区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实现全市文化设施的综合利用和共享,打造城市“十五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

  4.进一步提升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水平,乡镇(街道)文化站提供6项以上基本服务项目,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提供10项以上基本服务项目。

  5.更大力度组织好“百团千场”、“百姓系列”、“四送”工程等公益性文化活动,积极发展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全年举办文艺惠民演出50场以上,形成特色,扩大影响。

  三、切实提高创作水平和层次

  用足用好各级激励政策和资金,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精心组织重点文艺创作生产和重大文艺活动。

  1.认真组织创作一批优秀作品参加“群星奖”、“五星工程奖”、国家和省级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重大赛事活动,组织开展好全市年度文艺创作培训班和全市新创文艺节目调演,以及“名人故里·祥泰之州”——中国歌曲创作大赛等活动,进一步繁荣文艺创作。

  2.精心组织和举办好20xx中国梅兰芳艺术节及梅兰芳诞辰122周年纪念活动,不断提高对外影响力。

  3.进一步完善大型淮剧《李斯》,增加演出场次,扩大市场影响。抓紧创作、投排大型淮剧《范仲淹》,力争XX年XX月上演。鼓励靖江锡剧团、泰兴歌剧团、兴化淮剧团等县市剧团加大创作力度,生产精品剧目,扩大演出市场。

  四、扎实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以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契机,全面推进文化遗产保护。

  1.实施“名地名街名居名遗”工程,加大历史街区、名人旧居、文物建筑的修缮开发、保护利用力度,确保文保单位完好率达90%以上,积极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帮助指导兴化市启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加大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力度,认真做好全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健全文物登录备案机制和文物保护体系,建立普查档案和国有可移动文物名录。划定文物保护单位的两带范围,确保依法行政依据充分。

  3.全面推进“县县建有博物馆”工程,协助筹建盐税博物馆,加快推进各市(区)特色博物馆建设。

  4.继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全面宣传贯彻新的省“非遗”保护条例。开展市级第三批“非遗”传承人认定工作,抓好姜堰清明习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推进“非遗”展馆建设,力争市非物质文化展览馆早日建成开放。

  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加强引导和扶持,抓好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千方百计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1.进一步完善对全市文化产业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服务机制,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作用,适时开展市级文化产业引导资金项目申报工作。

  2.培植发展一批重点产业园区和文化企业,抓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黄桥文化产业园等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积极开展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组织开展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文化产业园区的申报工作;扶持引导高港壁纸、中润油墨、泰兴小提琴等文化企业加大技改、研发、市场开拓以及人才引进力度,增加重点文化企业科技含量,提高增加值,力争重点文化企业增幅高于全市文化企业平均值,文化企业增幅高于全市GDP增长水平,快速成长为地域性文化产业发展龙头。

  3.进一步加大上争力度,积极组织全市文化企业开展XX年度省级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一般性项目、XX年度重点出口文化企业等的申报工作。组织好XX年度重点项目申报工作,定期发布文化产业投资信息,切实做好项目策划、包装和推介工作。

  4.完善文化产业发展长效推进机制,加强绩效考核,严格实行奖惩,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六、不断强化广电管理职能

  根据发展需要,依托技术进步,加快完善现代安全播出保障体系;按照全覆盖、保基础、促完善的标准,加快完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

  1.完善市、市(区)、乡镇贯通的全市安全播出调度指挥体系和预警发布系统,加强广播电视监测系统(安全监测、内容监测和技术质量监测)建设,加快建设市广播电视安全播出调度中心和市、县两级监测台(站),强化对播出单位的监管,严防各类突发事件和破坏行为,确保重大节日、重要活动、敏感时期、重点时段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

  2.继续实施有线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工程,其中,靖江市、姜堰区实现户户通,泰兴市基本实现户户通,兴化加大推进力度,争取一个县级市创成“省有线电视户户通县(市)”,全市实现总数超过142万户,门樘入户率达100%,不断提升农村有线广播电视覆盖水平。

  3.进一步加大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创优力度,力争各市(区)均有一批作品获省级以上广播电视节目政府奖,全面提升广播电视服务水平和影响力。

  七、着力抓好新闻出版和文化市场监管工作

  坚持服务经济发展,服务社会生活,不断提高新闻出版工作水平。

  1.强化版权管理,全面开展一般作品登记工作,确保全市作品登记量取得较大突破。指导高港壁纸产业园开展壁纸花样设计版权登记工作,进一步鼓励壁纸企业提升创新活力,促进作品交流、交易。

  2.严格监管出版物市场、印刷业和网络,开展打击假冒伪劣和侵犯知识产权专项行动、打击网络侵权“剑网”专项行动和文化领域版权专项执法等行动。巩固机关软件正版化工作成果,继续推进企业软件正版化。

  3.坚持不懈开展“扫黄打非”工作,健全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不断夯实基层基础,扎实开展淫秽色情信息专项治理“净网”行动、打击非法出版物专项治理“清源”行动和非法报刊专项治理“秋风”行动。

  4.继续加强农家书屋和城乡阅报栏(屏)建设,深入开展争先创优“五项工程”,加强农家书屋管理员队伍建设,推动农家书屋出版物更新、数字化阅读、网络化管理和功能拓展,组织开展星级农家书屋评比工作,做好国家、省、市级示范农家书屋和优秀管理员申报工作,全面提高农家书屋建设、管理和使用水平。打造全民阅读活动品牌,不断增强影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6.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强化文化市场管理责任制,抓好网吧、娱乐、演出、动漫、网络游戏等重点市场监管,抓好重点时间节点、重点区域的市场监管,加大对文化市场经营场所的安全管理力度。加强对文化市场经营者的法规培训,对违法违规行为严管重罚。

  八、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以打造精品力作和培育文化名人为着力点,积极引进和培养文化人才,做到文化人才自主培养和外部引进并举,精心培养和大胆使用并重,着力打造一支素质好、业务精、造诣深的文化人才队伍。

  1.与省文物局、南京博物院共同实施市文博人才培养计划,分批选送文博工作者到南京博物院学习、工作,年内拟代培10人。

  2.大力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发展环境,吸引更多的人学习文化艺术、从事文化艺术事业及文化产业工作,培养造就一批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名家、名角,以及一批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复合型文化人才。

  3.加快培养基层文化人才和乡土文化能人,表彰奖励有突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建立文化人才激励机制,促进优秀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

  4.以创建“人民满意机关”、“党员先锋岗”以及“三亮三比三评”等活动为载体,以效能考核为抓手,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改变工作作风,提升机关执行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