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
我们现在来到了以精美雕刻闻名的开封山陕甘会馆。山陕甘会馆位于开封市中心徐府街内,它以独特的建筑风格,精美绝伦的雕刻艺术而闻名于世,堪称为清代建筑艺术宝库。
会馆,又叫同乡会馆,是旧社会都市中同乡或是同业,本着互助互济,共谋利益的目的,集资建成的聚会场所。河南地处中原,是南北商品贸易流通的中心,开封又是著名的历史都城,所以这里历来是商贾云集之地。据记载,历史上开封各种会馆繁多,直到建国前还有各种会馆63家。这座山陕甘会馆,是清代山西、陕西、甘肃三省寓汴的富商巨贾集资兴建的,是他们经商、贸易、联络同乡感情的场所。
山陕甘会馆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现存建筑为关帝庙部分,建造考究,装饰华丽,其中砖雕、石雕、木雕堪称我国古建筑三绝。整个会馆建筑保存完好,从南向北有:照壁、钟鼓二楼、牌楼、东西配殿、大殿等。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起来参观。
展现在大家面前的这个照壁,素雅大方,雄伟壮观,它位于会馆建筑中轴线的南端,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它高8.6米,长16.5米,厚0.65米,大体可分为台基、壁体和庑殿顶三部分。由青砖砌成,是砖雕、石雕集中的地方。
照壁上部采用规格的庑殿顶,檐部以下全部以砖雕装饰。砖雕内容十分丰富,有花瓶、熏炉、书函、画卷、乐器、花卉、人物等,或征战、或传说、或典故、或吉祥、或神话,更富有情趣的还有账本和算盘。俗话说得好:“算盘一响,黄金万两”,看来算盘不仅是计算工具还是日进斗金的宝器。壁体部分两面皆砌有砖雕牡丹和回字纹花框,背面花框内的不同位置砌有18条龙纹砖雕。框内四角为石雕“云龙捧寿”。
照壁中心是石雕“二龙戏珠”,刀法娴熟,堪称清代佳作。二龙戏珠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图案,但会馆的龙所托的珠子既不是代表月之珠的夜明珠,也不是火焰珠,而是一只有眼睛和嘴巴的蜘蛛,蜘蛛古称为“蟢子”,二龙戏蟢子,寓意喜从天降、喜事到来;另一种解释为,喜子吐丝结网,是商业联通、八方进财的祥瑞之兆。纵观照壁的砖雕图案,均达到了“凿的花能拿的起,雕的兽能跑起来”的艺术效果,可谓匠心独运,技艺高超。
穿过甬道进入内院,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东西对称的钟鼓二楼。钟鼓楼建于清道光十八年,通高12.14米,为重檐歇山式建筑。两楼正脊均为行龙花雕,垂脊上置行龙、小兽。两层檐下为重昂五踩斗拱,象鼻昂嘴。四周阑额浮雕人物、花卉,十分精巧。钟楼内悬铁钟,道光年间铸造,重达20xx斤,成语“晨钟暮鼓”说明它们起到了报时的作用。俗话说“登楼撞钟,百事亨通;空中击鼓,消灾降福”。愿钟楼的悠扬之音给我们带来好运吉祥。
当我们回首南望时,一座豪华的戏楼展现在我们眼前。戏楼,又称歌楼、乐楼,该戏楼雕花贴金、辉煌夺目、典雅精致,是开封保存下来的一的一座清代戏楼。此戏楼为传统的三面开口伸出式,分前后两部分,中间有一龙纹木雕屏风相隔。清代每年的正月十三、五月十三、九月十三均在此演大戏,以祭祀关羽。古人观戏后写下楹联:“幻即是真,世态人情,描写得淋漓尽致;今世犹古,新闻旧事,扮演得毫发不差。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惹笑;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看人。”由此看来戏楼确实演绎了人间百态。
会馆的牌楼也是清代时期的代表作,它建于道光五年,是为歌颂关羽的品德而建。它位于会馆中轴线的北部,三间六柱不出头式,歇山顶。其平面布局为三柱一组,三角鼎立,呈鸡爪型,因之俗称“鸡爪牌坊”。这种形式的牌楼体现了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会馆牌楼,中枢高耸,左右次楼略低。主楼中央前后悬挂近2米高的“大义参天”、“流芳千古”匾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