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手段在BBC自然纪录片中的创新与伦理
严笑语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64)
摘 要: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高科技在传媒领域的应用范围也逐渐拓宽,自然纪录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本文将以部分BBC自然纪录片为研究对象,试探索高科技在BBC自然纪录片中的创新应用与伦理。关键词:高科技;BBC;自然纪录片;伦理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19) 03-0109-02
一、引言
纪录片作为一种认识现实的特殊方式,与其他影片类型区别最大的地方在于其高度的真实性。真实是纪录片的灵魂,是纪录片的生命。它要求创作者在现实生活中获取创作素材,以非虚构的方式从事创作。视觉是观众的首要感受,因此画面的真实性至关重要,自然纪录片尤其如此。由于事件性较弱,因此画面占据观众的主要印象比例更多。但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极端环境的阻碍,很多时候创作者很难拍摄到真实并且还原度高的影像。高科技手段就可以帮助创作者更真实地呈现动物世界,并且捕捉到很多罕见,令人惊叹的珍贵画面。
二、高科技手段可以更全面地展现真实2017年回归的神作《地球脉动2》一经开播就引起了巨大轰动,其无比精美的画面是征服观众的首要因素,而富有创造力的拍摄技术和各种高科技设备则是精美画面的保障。BBC团队,动用了各种黑科技,全程用上了4K摄像机,各种无人机技术,各种自动感应式的摄像机还有许多的隐藏摄像机,比如在第二集《山脉》中,创作团队拍摄羱羊在哺育后代的画面时,由于羱羊习惯于在陡峭的崖壁活动,给拍摄加大了难度,创作者只能望“崖”兴叹。因此他们结合了机位、光圈、焦距等多种类别的设置,综合了各种摄像技术的最佳效果,利用多焦距的不同镜头搭配多机位的4k摄像机进行远距离的偷拍,使得周围环境得到虚化从而极大可能地突出主体,更具艺术观感。
对观众而言,纪录片最大的吸引力就在于真实——不仅具体的人物、事件是真实的,而且在抽象层面的时间、空间和细节方面也是真实的。高度真实地拍摄和记录,力求把最客观、最真实的状态还原给大众,让观众尽可能地身临其境。而利用高科技技术的BBC团队,他们则深入我们平时难以踏足的绝壁冰川,从一般人难以到达的角度观察并拍摄自然界,给观众记录和展现平时人们不能看到的景象。“镜头会说话”,这些极端环境下的画面,则能也更有助于烘托主题,传达导演的思想,使得画面不再是单调的简单记叙,而是真实地承载了情感也表现了制作团队的人文关怀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三、高科技手段可以创新性地挖掘内在真实
有人会认为野生动物是纪录片的理想拍摄对象,毕竟动物不会“做作”,实则不然。在发现摄影师和其他工作人员在场的情况下,大多数野生动物会情绪紧张,表现不自然。要捕捉动物的“私生活”,最好的方法是不让动物察觉到摄影师和镜头的存在。为此BBC纪录片中使用了各式“间谍”式摄像机:“stone camera”“tortoise camera” “log camera” 等等。和红外触发相机一样,这些摄像机往往能帮助人们获取宝贵
作者简介:严笑语,女,汉族,江苏如皋人。研究方向:数字媒体。
的生态资料。高科技手段由此突破了传统纪录片创作的理念
和手段,产生了独特的趣味。包括机器隐藏其中本身就是一个有趣的尝试,将机器隐藏在生物生活的种群中,动物将卸下防备,同时也可以更真实地反映动物世界的情感,使观众产生更强烈的共情与共鸣。
比如《荒野间谍》中,为了拍摄到前所未见的动物天性和习惯,BBC制造出了电子版猫鼬、猴子等动物,与野生动物朝夕相处,同时,制作人可以通过无线装置,手动远程控制装有摄像头的“动物间谍”,使它们与野生动物亲密互动,创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画面。比如,一个间谍机器小猴受到猴群的接纳,却不久之后不幸坠崖身亡,全体猴群瞬间静默为它哀悼念,甚至还叶猴轻轻抚摸它的身体,深情悲痛。这一景象被机器小猴体内的摄像机所记录,全体猴群的悲伤让观众真实的感受到叶猴族群对于同种族动物的深厚感情。
同样还有上文提到的《地球脉动》,第二部回归时,他们仍然惦记着第一部由于技术原因没有拍摄成功的雪豹,随着科技的发展,感应技术和微型纳米技术被应用于摄像器材,自动感应摄像机、微型摄像机应运而生,摄制组将这些器材藏在雪豹日常经过的地方,等待了数月,终于等到了想要的画面。雪豹从摄像机面前经过之时,没有发现摄像机的存在,因此活动十分自然而真实。而从观众看来,就好像雪豹从自己面前经过一样。也正是如此,让雪豹这个生物群的习性和故事,更真实真切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也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气息随着雪豹的运动而放缓,极大地提升了观众观看得趣味性。
此外,还有《山脉》中出现了落基山脉金雕滑翔的画面,创作者在记录其俯冲时,采用了第一视角,极具代入性,这段让人身临其境的飞翔镜头实际是由社戏背着滑翔伞手持相机拍摄而成的,如此高难度下的拍摄不仅模拟还原了金雕的飞行,使得镜头的运动与其滑翔类似,还要保证画面的美观和质量,力求镜头平稳。这一创造性的拍摄手法以鸟类主观视角呈现在观众眼前,极大地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此时的拍摄方式已经不局限于单纯地纪实,而是通过高科技手段去从观者角度提升观感。采用主观镜头,使我们观众产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效果,动物和人的情绪本很难相同,这样的处理方式让观众仿佛成为了一只金雕,感受俯冲而下,翱翔天际,征服自然的感觉,同样极大地提高了趣味性。
四、科技手段的运用不能突破真实的底线
高科技的使用的确可以极大地提高纪录片的影片质量,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也使得很多画面和场景可以通过高科技以假乱真。但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过度的使用则会使创作者过分追求成片的效果而忽视纪录片“真实”的本质。近期,BBC(下转第111页)
109
第2卷第3期
比如在汶川地震的报道中,总会有某些记者不分场合地递上话筒,对那些压在废墟下或在担架上赶往医院途中的幸存者进行追问报道。人们不禁要追问,救援的关键时刻,究竟是采访重要,还是让幸存者保持体力,让救援人员抓紧施救重要?还有的记者不顾当事人正处于伤心、悲痛中,逼迫当事人或者其亲人述说不堪回首的灾难。因此我们在报道应该体现出应有的人文关怀,即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个性和情感。
在“1·27”海难事故的报道中,我们就充分考虑受害者家属的心理感受,尽量避免对他们进行面对面的采访,而更多的是采取跟踪慰问的做法,通过这样的形式,现场了解遇难渔民的家庭情况、家属对海难事故的看法、意见等相关信息,这样就基本达到了我们的采访目的和效果,又和遇难渔民家属保持适当的距离,给他们以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四、分析事故原因,引导渔业安全生产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新闻媒体的主要功能之一。每一起海难事故必有其引发事故的原因。通过海难事故的报道,分析事故原因,查找安全隐患和不足,完善各项安全措施。
还是在“1·27”海难事故的报道当中,记者通过深入调查,得出引起这起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舵手请假离船上岸的情况下,渔船船主回乡心切,违规掌航单船夜晚航行,并且渔船救生筏、救生衣等救生设备配备不足,在海上突遭大风天气,引起了这起重大海上安全事故的发生,渔船触礁沉没,七名船员全部落水,一人死亡,六人失踪。事故发生后,县海洋渔业执法大队组织开展了一次全县性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对全县作业渔船的“三证”“四小证” 的年检情况,信号灯和救生设备、消防设施配备等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我们也及时跟进,对这次安全执法检查进行跟踪报道,采编制作了专题《为了渔民兄弟的安危》。并以海上渔业安全生产开展得(上接第109页)自己爆出一起《人类星球》系列违反编辑原则的段落,并最终将节目从所有的发行渠道撤档。在《丛林》一集里,讲到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科罗威人,住在森林里100英尺高的树屋上。BBC在后来承认,这一段违背了真实情况,含有造假成分。创作者在拍摄之时,为了让科罗威人的生活更具看点,内容更让观众惊叹而拔高了他们居住书屋的高度,这一数据是不符合科学规律的。这其实不是《人类星球》自2001年播出以来第一次爆出问题。早在2016年BBC就出现了这样的违规事件。在第二集《沙漠》中有一处部落男子狩猎狼的段落,为了增强戏剧性和反转,创作者将其设定为未射中,然而,这只狼并不是真正的野生狼,而是半驯化的一只狼狗“演”出来的。接二连三的“造假”曝光使得BBC走下神坛,也引起了业界的争议。
如今为了使纪录片更具艺术性、故事性,或者拥有最优的效果,摄影师会选择一定程度上的“摆拍”,但这就背离了纪录片“真实”的首要初衷。这一点在自然纪录片中尤其突出。野生动物不是“演员”,它们不听指挥,甚至觉察到人类的踪迹就躲得远远的,而用强制手段限制、引诱野生动物在拍摄中又不被允许,所以拍摄难度很大。为了影片的观赏性、故事的完整性,也为了摄影师和野生动物双方的安全,有时需要一些特殊的手法,但这不是更大程度上“造假”的原因和理由。纪录片的“编”故事就是要有科学的依据,不能像故事片那样胡编乱造。过度摆拍,则将造成与观众的信任危机,很多时候,观众所最想看到的,不一定是奇迹的诞生,也不一定是新奇的画面,更不是圆满的结局,而是对于拍摄对象与环境
传媒论坛
较好的澳角、铜陵等渔区作为典型,报道他们如何抓好渔船
安全设施的配备,及时向渔船通报海区天气情况,严格组织渔船编队出海作业,并且在广大渔民当中积极倡导海上互助互救的经验做法,这样从点到面,形成了一个关注渔业安全生产的舆论宣传氛围,对全县渔船的安全生产起到积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总之,面对海难事故,作为媒体就要表现出应有的社会责任感,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体现人文关怀精神。通过我们的报道,对渔业安全生产起到警示和引导的作用,服务社会的安定稳定。
参考文献:
[1]翟欣.重大公共热点事件中媒体微信公众号的舆情传播研究[J].
出版广角,2018(08).
[2]王华.面对网络热点事件负面舆论树立核心价值观引领意识[J].
新闻传播,2018(19).
[3]袁野,兰月新,李增,刘茉.基于聚类分析的网络舆情热点事件分类
研究[J].内江科技,2017(05).
[4]郑海燕.社会热点事件中大学生微信舆情特点研究[J].湖州师范
学院学报,2017(09).
[5]张侃.我国网络突发事件的产生、演进与应对策略研究[J].创新科
技,2015(05).
[6]张侃.网络突发事件的产生与应对[J].重庆社会科学,2015(06).[7]徐强,黄三生.加强微博环境下高校网络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J].
中国高等教育,2013(22).
[8]王维国,王彦东.突发事件的网络传播与舆情引导[J].青年记者,
2013(08).
[9]童莉.媒介融合下电视民生新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以江苏城
市频道《零距离》为例[J].新闻世界,2016(11).
[10]常江,文家宝.中国语境下的电视新闻调查性报道:基于对《新闻
调查》(1996-2006)的个案考察[J].国际新闻界,2016(03).
绝对的诚实与真实。五、结语
就好比爱登堡在纪录片《大卫·爱登堡野外探索60年》中所说:“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改变了我们制作自然史纪录片的方式。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在今天似乎有了越来越多的装备,更长焦的镜头,更先进的数码技术。但是最终,最值得纪念的镜头,是来自于一个人,一台摄影机,以及对大自然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谢逅.纪录片真实性的不同维度分析——以BBC自然纪录片为例
[J].媒体时代,2018(8):10-14.[2]纽佳佳,陈卓.自然类纪录片《行星地球2》的艺术感染力浅析[J].
学研,2018(9).
[3]王纪春,赵佳泽.BBC自然纪录片《地球脉动》创作研究[J].西部广
播电视,2018(17):124-125.[4]喻溟.从《人类星球》“造假门”看BBC自然史纪录片“明规则”[J].艺
术评论,2018(7):7-15.[5]吉曼.BBC自然类纪录片《人类星球》叙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14.
[6]何子婵.BBC野生动物题材纪录片影像叙事探析[D].西北大学,
2015.
[7]杨艳.航拍纪录片的多维度视角创新及思考——以《航拍中国》的
四大维度为例[J].青年记者,2018(15).
[8]姜希尧.无人机航拍在数字影像中的应用[D].西部广播电
视,2017(21).
[9]戚煜珩.我国电视科技纪录片的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2012.
1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