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读懂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我国神舟五号、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及返回的部分录像资料。
2、学生准备: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的个人资料。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交流有关资料,引出课题
师:昨天布置同学们收集有关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的个人资料,现在请大家拿出来,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师: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被称为中华民族的航天英雄,其实在中华民族的航天历史上还有许多我们不知道的英雄。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他的名字叫“万户”,万户做了什么?为什么月球上的环形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呢?请打开课本第8课。 板书课题:千年梦圆在今朝。
【设计意图】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学生对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很崇拜,交流时投入极大的热情。在学生情绪高涨时,教师抛出“万户”,
由于万户其人学生非常陌生,学生便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饱满的学习热情,为提高学习效率提供了基本保证。 二、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1、生自读课文,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叙述顺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生汇报自读收获。
预测:学生可能有以下认知(仅列举)。
万户是明代官员,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乘火箭上天的人,万户被国际航天史学家公认为人类升空探索的先驱。
我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2003年10月1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并成功返回祖国大地。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飞船发射升空并成功返回。 没有航天工程人员的辛勤努力,就不会有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 3、理清课文结构。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①、②) 简要叙述了中华儿女为了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千年梦想所进行的不断尝试。
第二部分(③-⑦) 叙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航天事业呈现出了勃勃生机,从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到“嫦娥四号”探月活动的成功,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美好的现实。
【设计意图】教小学高年级的阅读课文,在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的同时,要让学生有充裕的独立阅读时间。这个环节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
学生会就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深入阅读,教师在了解学生阅读认知之后,调整自己的教学预设。预设中有,但学生确实已经读懂的,教学时可以删去;预设中没有,但学生确实尚未读懂的,教学时必须增加。 三、重点研读,学习课文表达方法
1、研读第5自然段,解决一个问题:现代科技成就的取得除了个人努力之外,还需要什么?
一个数字:一百一十多、(“一百一十多”是研制、建设、发射单位,说明载人飞船成功飞天靠的是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智慧。) 一个比喻句:火箭宛若一条蜿蜒的巨龙,划过一道绚丽的曲线,瞬间便消失在了苍穹之中。(这句话运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人们内心的喜悦和自豪。)
2、研读第4-7自然段,解决一个问题:数千年的中华飞天梦是怎样变为现实的?我们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从中感悟到:要有远大理想,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要不怕失败,不怕付出惨痛代价,永不放弃,坚定而执著地追求,积极与他人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设计意图】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要避免面面俱到的琐碎分析,要抓住重点,针对教材特点,针对教材所承担的语文教育任务,围绕中心问题展开讨论。此教学环节从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出发,在理解词句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领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内涵、思想内涵,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四、加强朗读,回归整体,感悟“千年梦圆在今朝”
1、学生自愿起立读课文,可以读全篇,也可以读感兴趣的几段。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民族自豪感。 2、感悟课题。
梦——飞离地球,遨游太空。
圆——人造卫星顺利上天、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并返回。 千年——古代产生梦想、明代万户飞行、人造卫星上天、神舟飞船飞天,历时数千年。
3、播放我国神舟五号、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及返回的部分录像资料。
【设计意图】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流程。学生再次朗读全文,会将自读时的感受、课堂学习的感受融为一体,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观看教学录像,不仅让学生感受飞船发射的壮观场面,而且给学生传达两个信息,一是我国的航天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二是祖国未来的发展要靠年轻一代。 五、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
片段练习:给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或其他科技工作者写一封信,说说自己的理想。
【设计意图】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学生的练笔可以采用前后照应的方法,按照时间顺序谈自己的近期想法及人生志向,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