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
小学《科学》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潜水服的秘密》,选择潜水服作为教学材料,目的是从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入手,获取对水有压力的科学认识。
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我采用学生们喜欢的童话故事《谁是凶手》导入:“小鲸鱼一家世世代代生活在浅海层。一天,它突然想到很深很深的海底去看看,爷爷再三嘱咐它如果感到不舒服,就赶快回家。可小鲸鱼不听劝告,一出家门就一个劲地往深海中猛钻,当它钻入很深很深的海底时,还没来得及玩,可怜的小鲸鱼就一命呜呼啦。”到底谁是杀害小鲸鱼的“凶手”呢?我想孩子们会很容易地想到水的压力,这样我就可以很自然地导入新课了,谁知他们畅所欲言,一连说了九种答案,都没说出我最希望他们说出的结果——水的压力!
学生1:小鲸鱼是淹死的。
学生2:海水越深,盐越多,水越咸,所以小鲸鱼是咸死的。 学生3:小鲸鱼是憋死的,因为越往下,氧气越少。 学生4:水是凶手,因为它周围没有别的东西。
学生5:你不是说小鲸鱼生活在浅海层吗,在水里不同的动物适合不同的深度,小鲸鱼不适合生活在深海。
学生6:小鲸鱼是被鲨鱼咬死的。
学生7:大海里有一种隐鱼,能钻到其它动物的肚子里吃动物的内脏,小鲸鱼是被隐鱼害死的。
学生8:xx里有陷阱。
学生9:xx里xx,小鲸鱼是被冻死的。
1 / 3
本来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给学生一种探究内容的提示,引导学生在这些猜测的基础上展开实验探究,以验证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可是学生们并没有按我预想的思路走,他们没说出我想让他们说出的答案,而我在课堂上也没能及时捕捉孩子们的猜想中闪现的思维火花,按照他们的思路顺势进行
第1页
鲸鱼找‘凶手’好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几个实验……”虽然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观察了塑料瓶上橡皮膜的凸出变化,了解了水能产生压力,但这毕竟不是他们通过自己思考探究得来的,我感觉实验中少了他们的创造与热情,没有达到我理想的教学效果。
到底应该怎样教?通过反思和不断的学习,我想,对这类问题的学习,要用解决问题的方式教,不应完全按我教案中预设的程序来展开。既然是找杀害小鲸鱼的“凶手”,就要进行科学探究,要按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的过程教。
新课标把“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作为课程总目标的内容之一,做为培养科学素养的一个方面,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就是说科学探究本身也是课程的认识对象,课程不仅要教学生认识结果,教学生认识自然界的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和宇宙,还要教学生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深入学习,努力探求实践。
我们知道,科学探究过程包括七项活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重要的是怎样才能更好地在这课教学中实践和体现……
在另一个班教这一课时,我提出“谁是凶手”的问题后,同学们也是进行了种种漫无边际的猜想与假设,这时我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因为有的本身就不容易证实也无法证实。待时机成熟时,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塑料袋,让同学们把套有塑料袋的手放入水中,通过观察塑料袋的变化及自身手的感受,体会小鲸鱼当时的情形,再次提出猜想与假设,同学们通过体验和梳理,他们的第二次
2 / 3
猜想与假设会更贴近我们要研究的主题。当然,对于个别仍坚持原来观点的,也不必过于强求。
我们知道,亲历以探究方式进行的实践活动和过程,是科学学习的基本途径。
但是,有些局部活动是无法亲历的,那就需要用亲历以外的方式进行学习,如指导学生运用知识,进行推理认识,发展学生思维,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制定出本组的研究计划,然后各小组自由选择恰当的物品进行实验探究,老师
第2页
能产生压力且水越深压力越大的道理。
总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都是思维活动,而用什么办法证明我们的猜想,怎样做实验,是思维的产物,本课教学的主体和核心部分就是训练学生运用知识,想办法解决面临的问题。所以只有通过思考推理和表达交流,想清楚了,说明白了,实验的设计和操作才真正是学生思维的结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多方面的教育目标也才能真正实现。
第3页
3 /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