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CN 212879479 U(45)授权公告日 2021.04.06
(21)申请号 202020646215.1(22)申请日 2020.04.24
(73)专利权人 重庆迈科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400700 重庆市北碚区云汉大道117号
附56号(72)发明人 张天航 张淦 沈军
(74)专利代理机构 重庆渝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50249
代理人 陈咏(51)Int.Cl.
A61B 17/32(2006.01)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5页 附图8页
(54)实用新型名称
超声刀手柄组件及超声刀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超声刀手柄组件和超声刀系统,其超声发生器的控制电路包括内部电路和外部控制线缆,所述内部电路设置在手柄组件的壳体内,所述内部电路中连接有控制电路板,控制键对应所述控制电路板设置,所述外部控制线缆通过连接结构与所述内部电路连接,所述外部控制线缆在所述壳体外与所述主电路连接,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直接在超声刀手柄组件的壳体上设置内部电路和外部电路的连接结构,使控制线缆无需在经过换能器组件的内部,也就无需在换能器内为控制线缆开孔,有利于换能器组件的密封性能的提高,提高了换能器的使用寿命。
CN 212879479 UCN 212879479 U
权 利 要 求 书
1/2页
1.一种超声刀手柄组件,包括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控制键,所述控制键用于控制换能器组件内的超声发生器,超声发生器与主机之间设置有主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声发生器的控制电路包括内部电路和外部控制线缆,所述内部电路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内部电路中连接有控制电路板,所述控制键对应所述控制电路板设置,所述外部控制线缆通过连接结构与所述内部电路连接,所述外部控制线缆在所述壳体外与所述主电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声刀手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控制线缆与所述内部电路可拆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声刀手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供所述外部控制线缆的插接的插接部,所述插接部与所述内部电路电性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声刀手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电路具有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外部控制线缆具有第三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通过所述连接结构电性连接。
其特征在于: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超声刀手柄组件,
所述换能器组件的外壳处于所述控制电路中,且所述换能器组件的外壳处于所述主电路中,所述第二电极通过与所述换能器组件的外壳接触接入所述主电路中;
或
所述外部控制线缆中还具有第四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也通过所述连接结构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电极和第四电极对应的导线均相应接入所述主电路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超声刀手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用于隔开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绝缘件,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用于定位所述绝缘件的定位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超声刀手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件可拆卸的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绝缘件包括从手柄组件的前端向尾端方向依次设置的底部、第二柱部、第一柱部,所述第二柱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柱部的直径,所述底部通过所述定位结构定位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绝缘件采用中空结构,使所述换能器组件中,换能器的头部能够贯穿所述绝缘件的内部后与执行组件连接;
所述第一电极包括第一环套部和设置在所述第一环套部上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用于与所述外部控制线缆中相应的电极接触,所述第一环套部套在所述第一柱部外,
所述第二电极包括第二环套部,所述第二环套部套在所述第二柱部外,
所述换能器组件的外壳前端设置有用于套设在所述第一环套部外的内套筒部和用于套设在所述第二环套部外的外套筒部,所述内套筒部与所述第一环套部之间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第一环套部的轴向位置的第一轴向定位结构,所述外套筒部与所述第二环套部之间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第二环套部的轴向位置的第二轴向定位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超声刀手柄组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换能器组件的外壳处于所述控制电路中时,所述第二电极的所述第二环套部与所述外套筒部的接触;
当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也通过所述连接结构电性连接时,所述第二电极上也设置有所述连接部,第一电极的连接部和第二电极的连接部之间设置有绝缘结构,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之间也设置有相应的绝缘结构。
2
CN 212879479 U
权 利 要 求 书
2/2页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超声刀手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套部和所述第一环套部上均延伸设置有用于与内部电路对应连接的伸出部,所述伸出部设置在背离所述换能器组件的一侧,且所述伸出部贯穿伸出所述绝缘件,所述第一环套部的伸出部和所述第二环套部的伸出部均对应接入所述控制电路板中。
10.一种超声刀系统,包括换能器组件、执行组件及主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手柄组件,所述换能器组件安装在所述手柄组件的尾端,所述执行组件设置在所述手柄组件的前端,所述主机与所述换能器组件内的超声发生器之间设置有供能电路,所述超声发生器的供能状态通过所述控制电路控制。
3
CN 212879479 U
说 明 书超声刀手柄组件及超声刀
1/5页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超声刀手柄组件及超声刀系统。背景技术
[0002]超声刀的手柄组件的握持部位上常常设置有开关按钮等控制键,这些控制键处于控制电路中,在使用时,通过这些控制键来控制超声刀的开启、关闭,甚至是控制输出能量的高低。现有超声刀中,参见图1,控制电路中的控制线缆A从手柄组件的尾端穿入换能器组件内,并与换能器组件内的超声发生器连接,以控制超声发生器能量输出与关闭,这种超声刀中,由于控制线缆需要穿入换能器组件中,也就需要在途经的换能器组件的各部位开孔,虽然开孔部位可以通过涂胶等方式进行密封,但由于换能器组件需要重复使用,每次使用前后都需要进行清洗灭菌,而这些开孔部位在反复清洗灭菌后很容易造成泄露,很容易造成换能器组件内部的换能器损坏,影响换能器的使用寿命。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声刀手柄组件及超声刀系统,以避免换能器组件因控制线缆开孔而发生泄漏的情况,达到提高换能器使用寿命的目的。[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0005]一种超声刀手柄组件,包括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控制键,所述控制键用于控制超声发生器,换能器发生器与主机之间设置有主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声发生器的控制电路包括内部电路和外部控制线缆,所述内部电路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内部电路中连接有控制电路板,所述控制键对应所述控制电路板设置,所述外部控制线缆通过连接结构与所述内部电路连接,所述外部控制线缆在所述壳体外与所述主电路连接。[0006]可选的,所述外部控制线缆与所述内部电路可拆卸连接。[0007]可选的,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供所述外部控制线缆的插接的插接部,所述插接部与所述内部电路电性连接。[0008]可选的,所述内部电路具有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外部控制线缆具有第三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通过所述连接结构电性连接。[0009]可选的,所述换能器组件的外壳处于所述控制电路中,且所述换能器组件的外壳处于所述主电路中,所述第二电极通过与所述换能器组件的外壳接触接入所述主电路中;[0010]或
[0011]所述外部控制线缆中还具有第四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也通过所述连接结构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电极和第四电极对应的导线均相应接入所述主电路中。[0012]可选的,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用于隔开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绝缘件,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用于定位所述绝缘件的定位结构。[0013]可选的,所述绝缘件可拆卸的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绝缘件包括从手柄组件的前端向尾端方向依次设置的底部、第二柱部、第一柱部,所述第二柱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
4
CN 212879479 U
说 明 书
2/5页
柱部的直径,所述底部通过所述定位结构定位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绝缘件采用中空结构,使所述换能器组件中,换能器的头部能够贯穿所述绝缘件的内部后与执行组件连接;[0014]所述第一电极包括第一环套部和设置在所述第一环套部上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用于与所述外部控制线缆中相应的电极接触,所述第一环套部套在所述第一柱部外,[0015]所述第二电极包括第二环套部,所述第二环套部套在所述第二柱部外,
[0016]所述换能器组件的外壳前端设置有用于套设在所述第一环套部外的内套筒部和用于套设在所述第二环套部外的外套筒部,所述内套筒部与所述第一环套部之间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第一环套部的轴向位置的第一轴向定位结构,所述外套筒部与所述第二环套部之间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第二环套部的轴向位置的第二轴向定位结构。[0017]可选的,当所述换能器组件的外壳处于所述控制电路中时,所述第二电极的所述第二环套部与所述外套筒部的接触。
[0018]当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也通过所述连接结构电性连接时,所述第二电极上也设置有所述连接部,第一电极的连接部和第二电极的连接部之间设置有绝缘结构,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之间也设置有相应的绝缘结构。[0019]可选的,所述第一环套部和所述第一环套部上均延伸设置有用于与内部电路对应连接的伸出部,所述伸出部设置在背离所述换能器组件的一侧,且所述伸出部贯穿伸出所述绝缘件,所述第一环套部的伸出部和所述第二环套部的伸出部均对应接入所述控制电路板中。
[0020]一种超声刀系统,包括换能器组件、执行组件、主机,上述任一种手柄组件,所述换能器组件安装在所述手柄组件的尾端,所述执行组件设置在所述手柄组件的前端,所述主
所述超声发生器的供能状态通机与所述换能器组件内的超声发生器之间设置有供能电路,
过所述控制电路控制。
[0021]本实用新型的超声刀手柄组件和超声刀系统中,通过直接在超声刀手柄组件的壳体上设置连接结构,控制线缆无需在经过换能器组件的内部,也就无需在换能器内为控制线缆开孔,有利于换能器组件的密封性能的提高,提高了换能器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
[0022]图1显示为超声刀系统中的控制线缆的布置原理图;[0023]图2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超声刀系统的结构示意图;[0024]图3显示为图2的爆炸示意图;
[0025]图4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手柄组中内部电路的一示例性的布置图;[0026]图5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手柄组中内部电路的另一示例性的布置图;
[0027]图6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超声刀系统的控制线缆的一示例性的布置原理图;[0028]图7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超声刀系统的控制线缆的另一示例性的布置原理图;[0029]图8显示为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绝缘件的装配图;[0030]图9显示为图8的爆炸图;
[0031]图10显示为图6中换能器组件的外壳前端的局部放大图。[0032]实施例中附图标记说明包括:[0033]换能器组件100、超声发生器110、换能器120、外壳130、内套筒部131、外套筒部
5
CN 212879479 U
说 明 书
3/5页
132、环槽133;
[0034]执行组件200;[0035]主机300;[0036]手柄组件400、壳体401、握持部402、控制键403、定位槽401a;[0037]主电路410、外部控制线缆420、控制电路板430、第一电极440、第二电极450、插接部460、插头470、内部线缆480、绝缘件490;[0038]底部491、第一柱部492、第二柱部493、定位筒部494;[0039]第一环套部441、连接部442、伸出部443、凸起441a;[0040]第二环套部451。
具体实施方式
[0041]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0042]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不同形式实施,而不应当解释为局限于这里提出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将使公开彻底和完全,并且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完全地传递给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组件。[0043]结合参见图2至图10,下述各实施例中的超声刀手柄组件均用于超声刀系统中,其相适应的超声刀系统中包括换能器组件100、执行组件200和主机300,换能器组件100安装
主机300与换能器组件100 在手柄组件400的尾端,执行组件200设置在手柄组件400的前端,
内的超声发生器110之间设置有主电路410,而超声发生器110的供能状态通过所述控制电路控制。使用过程中,操作者握住超声刀手柄的握持部402,按压壳体401上的控制键403,控制键403对应的控制信号通过控制电路反馈至主电路410,使主电路410中的状态发生变化,也就使超声发生器110的开启、关闭、能量输出的高低等状态发生变化,具体的主电路 410和控制电路根据需求按照电路原理进行设计,或采用已有的电路,此处不做详细说明。[0044]具体的,设置在所述壳体401上的本实用新型的超声刀手柄组件400包括壳体401、控制键403,所述控制键403用于控制超声发生器110,超声发生器110与主机300之间设置有主电路410,所述超声发生器110的控制电路包括内部电路和外部控制线缆420,所述内部电路设置在所述壳体401内,所述内部电路中连接有控制电路板430,所述控制键403对应所述控制电路板430设置,所述外部控制线缆420通过连接结构与所述内部电路连接,所述外部控制线缆420在所述壳体401外与所述主电路410对应连接。此时,控制电路的内部电路位于壳体401内,内部电路未经过换能器组件100的内部,外部控制线缆420也未经过换能器组件100的内部,使得整个控制电路中没有控制线缆途经换能器组件100的内部,也就可以不在换能器组件100内开设控制线缆开孔,有利于提高换能器组件的密封性,从而提高换能器120寿命。
[004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部控制线缆420与所述内部电路可拆卸连接。当然,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外部控制线缆420和内部电路之间可以不可拆卸,但若外部控制线缆420可拆卸,使用完成后,可以将外部控制线缆420从手柄组件400上拆除后收纳分开收纳,有利于
6
CN 212879479 U
说 明 书
4/5页
减少收纳所需要占用的空间。[004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401上设置有供所述外部控制线缆420的插接的插接部460,所述插接部460与所述内部电路电性连接。例如,图3、图4中,该插接部460采用插口的形式,相应的,此时外部控制线缆420的通过插头470插入插口中与内部电路之间连接,使整个控制电路导通。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该连接结构也可以不限于插接的方式,是要能够实现外部控制线缆420与内部电路的可拆卸连接即可。[0047]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参见图3至图5,所述内部电路具有第一电极440和第二电极 450,所述外部控制线缆420具有第三电极,所述第一电极440和所述第三电极通过所述连接结构电性连接。图3至图5中,该第三电极集成在在该插头470中。[0048]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参见图3、图4、图7,所述换能器组件100的外壳130处于所述控制电路中,且所述换能器组件100的外壳130处于所述主电路410中,所述第二电极450 通过与所述换能器组件100的外壳130接触接入所述主电路410中;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结合参见图5、图6,外部控制线缆420中也可以有第四电极,此时,第二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也通过所述连接结构电性连接,第二电极和第四电极对应的导线均相应接入主电路410中,例如,图5中,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集成在内部电路的内部线缆480中,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别与控制电路板430的对应电极连接,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均集成在外部线缆420的插头470中。
[0049]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参见图3、图4、图8、图9,所述壳体401内设置有用于隔开所述第一电极440和所述第二电极450的绝缘件490,所述壳体401内设置有用于定位所述绝缘件490的定位结构。
[0050]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参见图3、图4、图6至图10,所述绝缘件490可拆卸的设置在所述壳体401内,所述绝缘件490包括从手柄组件400的前端向尾端方向依次设置的底部 491、第二柱部493、第一柱部492,所述第二柱部493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柱部492的直径,所述底部491通过所述定位结构定位在所述壳体401内,所述绝缘件采用中空结构,使所述换能器组件100中,换能器120的头部能够贯穿所述绝缘件490的内部后与执行组件200 连接;[0051]所述第一电极440包括第一环套部441和设置在所述第一环套部441上的连接部442,所述连接部442用于与所述外部控制线缆420中相应的电极接触,所述第一环套部441套在所述第一柱部492外,所述第二电极450包括第二环套部451,所述第二环套部451套在所述第二柱部493外;
[0052]所述换能器组件100的外壳130前端设置有用于套设在所述第一环套部441外的内套筒部131和用于套设在所述第二环套部451外的外套筒部132,所述内套筒部131与所述第一环套部441之间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第一环套部441的轴向位置的第一轴向定位结构,所述外套筒部132与所述第二环套部451之间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第二环套部451的轴向位置的第二轴向定位结构。[0053]使用时,只要将第一电极440和第二电极450分别套在绝缘件490的第一柱部492和第二柱部493上后,然后绝缘件490通过定位结构安装在壳体401内,并将换能器组件100装在手柄组件400上,内套筒部131正好套在第一电极440外并定位第一电极440的轴向位置,外套筒部132正好套在第二电极450外并定位第二电极450的轴向位置。[0054]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该底部491的外缘处可以一体设置有定位筒部494,而壳体401
7
CN 212879479 U
说 明 书
5/5页
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左半壳和右半壳,该左半壳或右半壳内设置有定位槽401a,定位筒部494被配合限制在定位槽401a内,以实现整个绝缘件490的轴向定位。这种设置方式,使得绝缘件 490在安装时可以通过拆除其中一个半壳,将绝缘件490直接置入另一个半壳对应的凹陷区域内,便于拆装。
[0055]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第一环套部441和所述第二环套部451可以采用开口环套的形式,第一环套部441和所述第二环套部451均采用弹性材料,且第二环套部451上均具有凸起 441a,而外套筒部132的内壁上具有用于嵌入该凸起441a的环槽133。将换能器组件100安装在手柄组件400上时,利用第一环套的弹性,可以使其凸起441a被挤压后自动弹入环槽 133内,实现第一环套部441的轴向定位,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第二环套部451的轴向定位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或者也可以在内套筒部131上设置内凸缘,使内套筒和绝缘件490之间围成限制第二环套部451位置的环形空间。[0056]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7至图10,所述换能器组件100的外壳130处于所述控制电路中,所述第二电极450的所述第二环套部451与所述外套筒部132的接触。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极450和所述第四电极也通过所述连接结构电性连接(图未示),所述第二电极450上也设置有所述连接部442,此时,第一电极440的连接部和第二电极450的连接部之间设置有绝缘结构,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之间也设置有相应的绝缘结构。[005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环套部441和所述第一环套部441上均延伸设置有用于与内部电路对应连接的伸出部443,所述伸出部443设置在背离所述换能器组件100的一侧,且所述伸出部443贯穿伸出所述绝缘件490,所述第一环套部441的伸出部443和所述第二环套部451的伸出部443均对应接入所述控制电路板430中。
[0058]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8
CN 212879479 U
说 明 书 附 图
1/8页
图1
9
CN 212879479 U
说 明 书 附 图
2/8页
图2
图3
10
CN 212879479 U
说 明 书 附 图
3/8页
图4
图5
11
CN 212879479 U
说 明 书 附 图
4/8页
图6
12
CN 212879479 U
说 明 书 附 图
5/8页
图7
13
CN 212879479 U
说 明 书 附 图
6/8页
图8
14
CN 212879479 U
说 明 书 附 图
7/8页
图9
15
CN 212879479 U
说 明 书 附 图
8/8页
图10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