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5-03-06T15:37:35.043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29期供稿 作者: 张银霞
[导读] 精神病患者常易发生睡眠障碍症状,进而易加重精神疾病的病情,并引起患者诸多不良情绪。
张银霞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第二人民医院 226300)
【摘要】 目的 探究精神病患者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方法 对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5例精神病患者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护理干预后,45例精神病患者PSQI总分为(6.8±5.4)分,明显低于干预前的
(15.4±4.2)分,护理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强精神疾病患者睡眠指导,有助于消除睡眠障碍,改善睡眠质量,以此有利于控制精神症状。
【关键词】 精神病 睡眠障碍 相关因素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9-0067-02
精神病患者常易发生睡眠障碍症状,进而易加重精神疾病的病情,并引起患者诸多不良情绪。为此,本文将对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5例精神病患者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引起睡眠障碍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改善患者的睡眠状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5例精神病患者,其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34~65岁,平均(45.3±2.4)岁;均符合CCMD-3中各类精神障碍疾病的诊断标准[2],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睡眠障碍,根据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的评分标准[3],PSQI总分为10~20分,平均(15.4±4.2)分;病程15天~18年,平均(5.3±1.2)年。 1.2方法
1.2.1睡眠障碍原因分析
(1)环境因素。住院患者因对医院环境感到陌生,对新环境不适应,或医院周边噪音、其他患者吵闹等因素致使患者无法入睡。(2)精神症状因素。患者因各种精神症状常影响患者睡眠,常导致入睡困难、多梦、惊醒、早醒、睡眠倒置。(3)药物因素。部分患者服用抗精神药物后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表现为静坐不能,并影响正常睡眠。(4)心理因素。患者意识及神志清醒后,认识到自己患有精神病,常产生各种思想顾虑,担心在社会受歧视,影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并拖累家人,或盲目认为自己无法救治,感到人生一片灰暗,致使夜不能寐。
1.2.2护理干预措施
1.2.2.1创造良好睡眠环境及生活护理
为患者提供舒适、安静、整洁、安全的住院环境,并提供人性化服务,使患者感到舒适、安心;并将烦躁、吵闹的患者安置在单间,避免干扰其他患者;培养患者良好的生活习惯及正常的睡眠时间,合理安排日间活动,保障每日8h睡眠时间,于睡前禁服兴奋性药物,禁止进行有激惹的行为或活动,对兴奋患者可遵医嘱于入睡前给予安眠药物辅助入睡;患者入睡后,护理人员在夜间护理中药做到走路轻、动作轻、说话轻、关门轻,以此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睡眠环境。 1.2.2.2对症处理
对在幻听、妄想支配下的患者,根据患者病情,以患者可以理解的语言安抚、诱导患者,耐心劝睡;对难以入睡患者,指导患者保持平卧体位,双眼闭合,采用深呼吸放松法、肌肉松弛法、闭目遐想法以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对睡眠不深、多梦、时睡时醒的患者,护理人员需在巡视时记录患者睡眠时间、睡眠形态,对伪装睡眠、辗转反侧者应重点观察,并报告医生,遵医嘱给予安眠药物;对精神兴奋、行为躁动的患者,遵医嘱合理应用药物控制症状,并辅以安眠药物利于入睡,必要时行安全保护性约束;对服用抗精神药物产生静坐不能等不良反应者,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相关处理。 1.2.2.3心理疏导
以尊重、理解、同情的心态与患者进行交流,掌握患者心理变化,并给予心理疏导,解除患者思想负担,指导患者定时定量服药可有效控制精神疾病,并为患者建立积极向上的生活心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以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促进患者恢复正常睡眠。 1.3评定指标[1]
采用PSQI量表进行效果评定,以PSQI总分>7分为有睡眠障碍。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干预后,45例精神病患者PSQI总分为(6.8±5.4)分,明显低于干预前的(15.4±4.2)分,护理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精神病患者常出现各种形式的睡眠障碍,若睡眠较差,常影响患者病情波动或恶化,并易发生意外,而良好的睡眠对巩固治疗效果,稳定患者情绪有重要的临床价值[4]。本文研究中,对通过分析45例精神病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发现,环境、精神症状、药物、心理是影响患者睡眠质量的主要因素,为此,在临床护理中,需了解引起患者的睡眠障碍的原因及症状表现形式,以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针对精神病患者的睡眠护理,应为患者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为患者提供安心、舒适的住院环境,并培养患者良好睡眠习惯,促进其有效睡眠;对精神症状及药物因素所致的睡眠障碍,应根据患者病情,先进行温和地劝说,并给予睡眠指导,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抗精神和安眠药物,同时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若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对心理压力大的患者,应给予心理疏导,解除思想包袱,并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保持阳光的心态,改善睡眠质量[5]。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后,45例精神病患者PSQI总分为(6.8±5.4)分,明显低于干预前的(15.4±4.2)分。结果提示,加强精神疾病患者睡眠指导,有助于消除睡眠障碍,改善睡眠质量,以此有利于控制精神症状。 参考文献
[1]顾桂英,曾德志,樊学文.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初期睡眠障碍及影响因素调查[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3):174-175. [2]杨苏萍.睡眠管理对精神病患者住院安全性的影响[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4,12(6):124-125. [3]李春梅.老年精神患者睡眠障碍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0):272-272.
[4]邓娟,陆雪山,梁凤珍.康复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3,28(3):229-230. [5]陈燕,陈蕾,张昌保等.护理行为干预对住院精神患者失眠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2,25(5):331-33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