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學生的教育
自閉症學生的學習特點
4.1 教師必須充分了解和掌握自閉症學生的學習特點,才能制定合適的教學計劃,提供
有效的輔導和支援。自閉症學生的學習特點可歸納為三方面:
(a) 學習動機和專注力 — 由於學生興趣偏狹,模仿力弱,以及有自我中心的
傾向,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得非常被動,甚至可能作出不恰當的反應;有些學生會過分專注某些東西,忽略其他有意義和相關事物,以致未能配合教學目的和掌握學習重點。此外,四周環境的聲音、事物、變化,或是個人的意念,都會使他們分心,無法專注學習。因此,他們往往毫無興趣參與課堂活動。
(b) 理解和思考力 — 學生的認知能力不足,語言理解力較弱,難於掌握指示
和要求。同時,他們較着重事物的某些部分或細節,未能掌握重要部分和整體概念,也不擅於把相關的事情聯繫起來,找出其中的關係,歸納成有意義的概念或因果關係。因此,學生較難同時處理多項資料。他們的想像力亦較弱,較難理解符號及抽象概念。在學習過程中,他們不擅於掌握不同問題的共通性,也不懂得應用已掌握的概念和經驗去解決問題,並且難以獨立進行較複雜的學習活動。
(c) 感知和學習方式 — 學生的視覺辨別和記憶力較強,因此他們在抄寫或按
顏色和形狀進行分類、配對、排列、拼圖等方面的表現較佳,但對文字所表達的意義可能完全不理解。此外,他們的聽覺辨別和接收能力較弱,往往未能充分理解講授和口語提示的內容。
教育理念和目標
4.2 自閉症學生雖然終身受到多種障礙,影響學習和成長,但是,他們如能獲得適切的
輔導和支援,有系統地學習和接受訓練,定可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和溝通技能,使能增強適應環境和獨立生活的能力。輔導教育工作是要達到下列教育目標:
(a) 提高學習興趣 — 讓學生透過不同活動和生活體驗,認識環境和日常事
物,擴闊生活經驗,提高學習、認知和探索事物的興趣,主動參與遊戲和學習,使能與同學一起在課堂上學習。
- 1 -
特殊學校自閉症兒童輔導教學計劃指引
©教育署2002
(b) 提高理解和思考力 — 訓練內容和重點可配合個別學生的能力和興趣,在
認字、看圖、書寫、閱讀、常識和數字概念等各方面,鞏固基礎知識,以應付日常生活的需要。
(c) 改善溝通技巧 — 透過課堂教學、個別或小組輔導、遊戲活動、戶外學習
和家庭生活等不同途徑,提供有利於語言學習的環境,讓學生掌握適合自己的溝通方法,有效表達個人的需要、意見和感受,提高學習效能,促進個人及社交發展。
(d) 加強適應能力 — 部分學生的感官反應與常人有別,學校可為他們提供特
別訓練,如減低敏感反應的訓練,加強對感官刺激的適應能力。此外,亦可藉着小組活動和實際生活體驗,讓學生認識四周環境和生活規範,提高他們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e) 建立社會認同的行為 — 訂立周詳的訓練計劃,透過有系統的教學方式,
幫助學生了解不同行為所產生的後果,並且有系統地協助他們建立正面的、社會接納的行為模式,以取代或減少他們的偏差行為。
(f) 掌握獨立生活技能 — 訓練學生掌握自理、社交和獨立自處的能力,以及
使用交通工具、資訊設備和康樂設施等技能;此外,亦訓練他們學習解決問題、求助方法和工作技能,並協助他們培養良好的態度和習慣,為離校後的生活作好準備。
(g) 融入社會 — 校外小組訓練、社區活動和體驗等,不但有助學生促進個人
和社交發展,加強自我照顧和社會適應的能力,同時亦有助他們認識社會,了解個人的角色本分、權利和責任,使能盡量融入社群,與其他人一起生活和工作。
(h) 發展潛能 — 部分學生在音樂、繪畫、背誦記憶和計算方面的表現較同齡
的兒童優勝。教師應發掘、認同及栽培這些學生的特殊天賦,使他們盡展潛能,發揮所長,貢獻社會。
課程
4.3 在特殊學校就讀的自閉症學生,原則上應與校內其他學生一樣,學習相同的校本課
程,從中國語文、英國語文、數學、科學、科技、藝術、體育,以及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這八個學習領域中,獲取學習經驗,並且培養共通能力。詳情請參閱報告書《學會學習—課程發展路向》。教師亦可參考《弱智兒童課程指引》的內容,為同時患有弱智的自閉症學生選擇合適的學習重點,作為施教目標。
- 2 -
特殊學校自閉症兒童輔導教學計劃指引
©教育署2002
4.4 然而,自閉症學生的學習特性,與一般的弱智學生有別。為幫助他們克服學習障礙,
教師可策劃深化輔導課程,或透過校本課程的內容和活動,因應學生的能力和需要,加強下列學習範疇的訓練:
(a) 學前技能訓練 — 包括安坐、目光接觸、專注力、服從指令等;
(b) 感知肌能訓練 — 包括大肌、小肌、手眼協調等;
(c) 自理技能訓練 — 包括個人整潔及衞生的訓練,提高學生自我照顧的能力,例如飲食、如廁、穿脫衣物等;
(d) 溝通技巧訓練 — 即語言和非語言理解及表達能力的訓練。如學生未能運用口語,須先教導他們運用其他有效的溝通方法,例如圖像、文字等(詳情見第五章);
(e) 思維能力訓練 — 包括辨認、分類、配對、排序,以及發展空間、數學概念及想像力等;
(f) 社交群處技巧訓練 — 包括認識社交常規、建立正面的社交行為、改善與人相處的技巧,疏導學生的情緒及減少行為問題的產生,例如學習遵守集體遊戲的規則 (詳情見第六、七章);
(g) 獨立生活技能訓練包括:
♦ 家居生活技能 — 學習準備食物、清潔家居、簡單針黹和家居安全知識
等;
♦ 社會生活技能 — 購物、在外進食、使用公共設施及服務、認識家居附
近的環境及往返住所的方法等;
♦ 工作技能 — 學習簡單文書工作、木工、裝配、清潔等,以及建立正確
的工作態度和習慣;
♦ 電腦技能 — 學習操作電腦的基本方法,利用電腦進行簡單的文書處理
及資料搜集等;
♦ 休閒活動 — 培養良好嗜好,提高參與康樂、運動、文娛和社區活動的
興趣。
4.5 教師宜配合學生的身心發展,在他們性生理成熟前,及早推行性教育,教導他們正
確的知識,幫助他們建立恰當的態度。性教育的課程應包括:
- 3 -
特殊學校自閉症兒童輔導教學計劃指引
©教育署2002
(a) 發展恰當的人際關係 — 自小教導學生區分家人、朋友和陌生人,明白與
不同性別和關係的人應有不同的社交方式和身體接觸的方法,並學習與別人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見圖解一);
(b) 保護自己 — 認識什麼程度的身體接觸是可以接受的,並知道不可隨便讓
他人觸摸自己的私處,更不可侵犯他人;
(c) 認識性的私隱 — 教導學生認識如廁、洗澡、更衣、處理經期等行為均須
保持隱密,在什麼時候、地點可以做或不可以做;
(d) 認識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轉變 — 幫助學生明白成長的自然過程,以健康
的心態面對身體的轉變,不致因焦慮而引致行為問題;
(e) 學習處理青春期的個人衞生。
4.6 教師宜因應學生的年齡、能力、需要、發展和興趣,並考慮家長的意願和期望,在
各個成長階段為他們選取適當的學習目標。例如:
(a) 幼齡和情況較嚴重的自閉症學生的訓練重點 (見附錄十)
♦ 基本學習能力訓練;
♦ 社交群處及溝通技巧訓練; ♦ 認知能力訓練; ♦ 自理能力訓練等。
(b) 中學組學生的訓練重點
♦ 工作技能、良好工作態度和習慣; ♦ 家居生活技能;
- 4 -
特殊學校自閉症兒童輔導教學計劃指引
©教育署2002
♦ 一般社會生活技能; ♦ 康樂及消閒活動等。
4.7 教師應有意識地結合課程,為在繪畫、音樂和計算方面有特殊天賦的學生提供訓練
機會,協助他們發展多方面的潛能。
4.8 若學生同時接受個別、小組或大組輔導,教師應從學習重點、內容、教學策略及評
估各方面,研究各輔導模式與整班或整校課程的連貫性和序列性,以確保輔導課程能銜接原班的課程,以及配合個別學生的整體學習目標。
評估
4.9 評估是教學及訓練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由於自閉症學生身心各方面的能力發展
並不一致,發展的先後次序亦可能與同齡學生有異。教師須在教學前為他們詳細評估,以制定合適的訓練目標和計劃。施教期間,教師應進行進展性評估,檢討學習進度,隨時修訂教學方案;完成教學後,則可作總結性評估,檢討教學成效,以便作出修訂或作為訂定學生下一階段學習目標的依據。
4.10 教師須即時為新加入輔導計劃的學生進行評估,並每年為所有接受輔導的學生進行
一次全面評估。學校可自行安排評估的時間,例如在學年初或學年終進行。
4.11 評估自閉症學生的學習需要,可包括下列三方面:
(a) 學生在不同學習範疇的實際能力及需要;
(b) 學生因自閉症導致的異常行為及其嚴重程度;
(c) 家長所面對的困難及對學生的期望。
4.12 為方便教師評估學生,教育署已重新修訂「自閉症兒童能力測量表」和相關的綜合
記錄表,現分別載於附錄十一及十二,供教師參考。學校可因應校本教學策略的需要,自行增刪項目或採用其他合適的評量表。
4.13 評估學生時,教師必須注意下列各點:
(a) 除進行某些以特定語言作指示的評估項目外,教師須因應個別學生的溝通和理解能力,靈活採用相應的溝通方式,指示學生進行評估,避免他們因未能明白指示而無法完成評估項目;
- 5 -
特殊學校自閉症兒童輔導教學計劃指引
©教育署2002
(b) 接納學生採用的語言及非語言的回應或表達方式;
(c) 鑑辨評估結果是由於學生的能力不逮或還是專注力不足所致;
(d) 除使用特定評量表外,教師可在不同情況下觀察學生的表現,包括學生在實際環境中的主動性和自發性,在小組中的投入和專注程度,從而分析學生在哪方面能力不足;
(e) 從多方面及不同角度觀察學生的表現,包括向家長蒐集資料,以引證評估結果。
教學原則
4.14 目前教育和心理學方面的研究,仍未有一致的教學方法,能全面解決自閉症學生學
習上的困難。然而,教育工作者一般都認為,每種方法都有一定的成效和限制。因此,教師須視乎個別學生的情況,衡量各種方法的利弊,融會運用,互補長短。
4.15 幫助學生有效學習的主要原則,是配合學生的學習特性,推行適當的教學策略。教
師可參考下列建議:
(a) 進行功能性學習 — 把不同的學習範疇內容編成有意義的、生活化的活
動,並盡可能在實際環境中進行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以便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b) 細分學習目標 — 學習目標宜分為多個細目,再把每個細目拆成數個工序
或步驟,讓學生較易完成學習目標,從而建立成功感,提高學習的信心和興趣。
(c) 安排適當的教學環境 — 有組織、有系統的學習環境,有助學生穩定情緒,
減低由於要適應環境而產生的焦慮,提高參與學習的專注力和興趣。此外,教學環境應寧靜、清潔和安全,並有足夠空間和照明設備。課室的布置宜簡潔,以免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d) 配合學生的喜好及學習模式 — 借助學生喜愛的物件或活動,設計與學習
有關連的活動,誘發學習興趣。教師應配合學生不同的學習模式,設計多元化的教學活動;並利用多樣化的教材,例如實物、模型、圖片、錄影帶、電腦軟件等,協助學生掌握事物的特徵和相互關係。教師可善用多種感官刺激,如視覺、觸覺和嗅覺等,讓學生感知事物,協助他們理解並掌握知
- 6 -
特殊學校自閉症兒童輔導教學計劃指引
©教育署2002
識和技能,促進思維及記憶力的發展。
(e) 運用簡單、清晰和直接的指示 — 由於學生口語記憶和理解力稍遜,教師
應使用直接和簡潔的指示,幫助他們融入課堂學習。教師亦應教導學生理解不同形式的提示,例如口頭、文字、身體語言或環境提示等,以提高獨立學習和活動的能力。
(f) 給予學生足夠的回應時間 — 由於處理信息的障礙,學生需要較長時間,
才能明白教師的指令或提示。教師應體諒學生的處境,因應他們的能力和實際情況,給予適當的回應時間。教師應鼓勵學生主動作出回應,不要急於提供協助或不斷重複口頭指令、示範等,以免學生在短時間內接收太多信息,造成更大的困難。
(g) 加強教與學的互動 — 教學活動要加入互動元素,誘發學生與教師、同學
之間的互動,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令課堂氣氛更愉快。教師如能運用面部表情、手勢、笑容及語調來鼓勵學生學習,可增強師生的互動關係。
(h) 有計劃地訓練學生適應和接受轉變 — 預先讓學生知道將會發生的事情,
例如輔導模式的改變、放假、升級等,幫助他們作好心理準備,迎接轉變。教師應有計劃地在學生的學習日程中,逐步引入一些可改變的環節,以提高他們的適應力。教師應配合學生的接受能力,將轉變分多階段進行,協助他們逐漸接受改變。教師可透過口頭、視覺和環境提示,如圖片、程序卡、時間表、社交故事、錄影帶等,作好過渡安排,減少學生的焦慮。
(i) 善用資訊科技 — 利用電腦進行探索性學習,以配合學生喜愛機械的特
性,以及對空間知覺和空間操作的突出表現。電腦輔助教學能配合個別化教學,提供模擬情境和即時回饋的互動學習模式,讓學生按自己的進度學習和反覆練習。運用資訊科技,更可開拓課堂以外的廣闊學習天地,誘導學生主動學習。
(j) 提供有利學習的環境 — 部分學生由於感覺統合方面的障礙,導致無法集
中精神學習。教師應留意學生的情況,設法為他們減少環境中不利學習的因素,例如噪音、刺光、室溫過高等,盡量使他們覺得舒適安全,從而減少問題行為的產生。
(k) 建立有效的獎勵制度 — 因應學生的特性,善用獎賞來強化學生的良好行
為。自閉症學生多有獨特的喜好,而不同的學生對不同獎賞的反應亦可能有別。因此,教師平日應留意學生的情況,並記錄每名學生喜歡和厭惡的
- 7 -
特殊學校自閉症兒童輔導教學計劃指引
©教育署2002
事物,包括食物、玩具、物件、活動和人物等,以便給予合適有效的增強物(獎賞)。例如:教師可用某學生喜愛的聲音或特別感興趣的活動和事物,鼓勵他努力學習,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此外,訓練過程中使用的增強物,必須靈活而且多樣化,不應每次都用同一物品獎勵學生。教師須因應學生的能力,逐步消減學生對物質獎勵的依賴,引導他們轉而從學習活動及社交獎勵(如稱讚)得到滿足。舉例說,學生若主動向教師示意要一枝顏色筆來繪畫,教師應給予他喜愛的顏色筆,並輔以口頭讚賞,而不需要另外給他糖果作為獎賞。
(l) 加強學習轉移 —學生即使已掌握基本的知識和技能,也較難把所學到的類
化和運用。因此,輔導教學的一個要點,是加強學習遷移,提升自閉症學生的應變能力。教師可鼓勵其他教職員和家長,盡量給予學生即時的指導,透過「到處教」、「每事教」的方式,協助他們類化所學習的知識和鞏固所掌握的技能。
(m) 自小培育 — 由於自閉症學生性格固執,一旦學到某種知識或形成某種行
為習慣,就難作出改變。教師應自小協助他們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更重要的是及早改正不被接受的行為。
(n) 訂立明確、一致的規範 — 全校教職員與家長之間應有默契,採用一致的教
導方法,避免因各施各法而使學生無所適從、焦慮或不安。
4.16 除教師的指導外,朋輩的輔導及模範作用,亦能協助學生投入課堂學習和活動。輔
導教師可與其他教師合作,在班內推行朋輩輔導工作,讓能力較高的非自閉症學生充當他們的小導師,在小組學習、小息及午膳時間帶領他們進行活動,發揮朋輩輔導的作用。
教學方法
4.17 幫助自閉症學生克服學習困難的方法主要有:
(a) 應用行為分析( Applied Behaviour Analysis, 簡稱ABA ) — 應用行為理
論,以操作制約的原理和方法為核心去更易學生的行為。按學生的學習目標,設計情境和選定可影響該目標行為的增強物,並以他們自發的反應行為,建立新的適應行為,消除或改善因自閉症徵狀而引致的不當行為。
(b) 結構化教學模式 — 安排有組織、有系統的學習環境,並盡量利用視覺提
示,透過個別化學習計劃,幫助自閉症學生建立個人工作系統和習慣,培
- 8 -
特殊學校自閉症兒童輔導教學計劃指引
©教育署2002
養他們獨立工作的能力,以便融入社群。例如可推行「自閉症及有相關溝通障礙兒童的治療與教育」計劃 ( Treatment and Education for Autistic and Communication handicapped Children,簡稱TEACCH )。該計劃是透過家長的參與和社區的配合,把結構化學習由課室擴展到家庭及社會。
(c) 視覺策略 ( Visual Strategies ) — 這是配合自閉症學生對視覺信息有較強
的反應及理解能力而設計的策略。教師可運用視覺策略(見圖解二)預告環境和事物的改變,幫助學生明白較複雜的指令,以及掌握信息的主體部分。這樣可以減少學生因語言理解及表達困難而導致的社交及溝通障礙,使他們更有信心地主動與人交往。由於聽覺信息稍瞬即逝,自閉症學生多難以掌握,因而造成嚴重的障礙。視覺策略不但能補足他們聽覺理解方面的不足,也能幫助他們克服專注力和記憶力短暫、理解能力不足所造成的困難。
- 9 -
特殊學校自閉症兒童輔導教學計劃指引
©教育署2002
- 10 -
特殊學校自閉症兒童輔導教學計劃指引
©教育署2002
- 11 -
特殊學校自閉症兒童輔導教學計劃指引
©教育署2002
4.18 教師亦可參考下列相關的教學方法,配合學生的學習特性和需要,加以靈活運用:
(a) 圖片交換法 ( 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簡稱PECS ) — 協
助有自閉症和發展障礙的兒童主動與人溝通的工具。透過有系統的教學環境、教材和教學程序,訓練學生自行選取代表他想得到物品的圖片,交給教師來換取物品;或主動利用圖片表達意願,以取得別人的回應(見圖解三)。
- 12 -
特殊學校自閉症兒童輔導教學計劃指引
©教育署2002
(b) 社交故事 ( Social Stories ) — 利用視覺提示,以故事形式介紹不同社交場
合的背景資料,教導學生在這些場合應有的社交行為和態度,以及講述他人對恰當的社交行為的反應。社交故事有助自閉症學生明白別人的要求,從而作出適當的行為和反應。教師亦可透過社交故事,向學生指出哪些是良好的社交行為,並嘉許和肯定他們作出的努力(見圖解四)。
(c) 心智解讀 ( Mind–read ) — 自閉症學生一般較難理解別人說話或行動背後
的意思,亦無法體諒別人的感受,因此未能作出恰當的回應。教師可借助圖片,向自閉症學生解釋別人在不同處境中的思想和感受,引導他們明白別人的想法,並教導他們作出適當的社交回應(見圖解五)。
- 13 -
特殊學校自閉症兒童輔導教學計劃指引
©教育署2002
(d) 生活療法 ( Daily Life Therapy ) — 透過有系統的生活課程,包括在藝術、
音樂、體育及其他學科上全面的培育,使自閉症學生能獨立、有尊嚴地生活。這種方法強調互動的成效,並會盡量提供機會,讓自閉症學生模仿朋輩,學習恰當的行為;同時,亦會透過體育活動,幫助他們加強自我控制的能力,減少問題行為的產生。
4.19 此外,部分專業人士所使用的治療或訓練方法,例如感覺統合治療1 (Sensory
Integration)、音樂治療2(Music Therapy)、藝術治療3 (Art Therapy)、遊戲治療4(Play Therapy)和 Son–Rise Programme5 ,亦可供教師參考。
感覺統合治療 ( Sensory Integration,簡稱SI ) – 由於腦功能障礙引致感覺統合失調,無法將視覺、聽覺、觸
1
- 14 -
特殊學校自閉症兒童輔導教學計劃指引
©教育署2002
覺、前庭覺及肌肉關節動覺等五種基本感覺系統所接收的刺激及信息整理分析,因此未能對周圍環境作出合適的反應。感覺統合治療的目的,在於提供並適當控制以上幾種感覺刺激,讓學生按照內在驅策力作出自然反應,藉此促成這些感覺的組合和統一,幫助自閉症學生提高專注力、組織能力、學習能力,以及參與活動的興趣。
2
音樂治療 ( Music Therapy ) – 利用音樂達到治療目的,重建及促進心理和生理健康。自閉症學生多對音樂有強
烈的反應及興趣。音樂治療的目的,是協助他們集中注意力、培養想像力、加強參與和融入社會,亦可增加語言互動的機會,以及發展其他休閒技能和興趣。主要的治療工具是大鼓和銅鈸,自閉症學生可即興地自由敲打,以達到發洩、解放及自我表現的目的。
3
藝術治療 ( Art Therapy ) – 即繪畫治療。目的是借助繪畫這種自由創作活動,把壓抑的感情和衝突呈現出來,
使學生從繪畫過程中得到紓解與滿足,達到診斷與治療的效果。
4
遊戲治療 ( Play Therapy ) – 讓缺乏語言表達及理解能力的自閉症學生從遊戲中學習,用身體語言作為溝通媒介,表達內心的感受。在遊戲過程中,學生可學習區分人我之別,並培養社交技巧和社會適應能力。遊戲治療的目的,就是藉遊戲的特質,發揮兒童的自我治癒力,抒發內心的情結,使性格得以正常發展。
5
Son–Rise Programme – 在遊戲室內進行的單對單密集形式的互動活動。這項活動要求教師本着「愛」、「信心」和「希望」等信念,完全接納自閉症學生。教師與學生相處時,須全情投入,顧及他們的需要,並利用學生喜愛或感興趣的事物來鼓勵學習,幫助學生與人重建密切的互動關係,掌握建立學習所需的基礎能力。
- 15 -
特殊學校自閉症兒童輔導教學計劃指引
©教育署200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