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作者:曹翠华
来源:《神州·中旬刊》2020年第09期
摘要: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相关链接,主要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下面,笔者将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材过程等方面出发,浅谈《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关键词:图形;放大;缩小;教学内容;过程
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相关链接
教学目标:
1.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
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把一个三角形按一定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春天到了,老师这有一张照片,一起来看一看吧。
1、(出示第一张,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人物的脸面)提问:“你有什么想法?”(生:太小了)“怎么办?”(放大)
2、(出示放大后的第二张,画面很大,只能看到照片的局部画面)提问:“这下怎样?”(生:太大了)“怎么办?”(缩小)
师:好,听你们的,是这样吗?(横向缩)生:不是。
师:这样呢?(纵向缩)生:不是。
师:怎么都不行?
生:照片只是一边缩就会变得很扁或很瘦长,看起来很奇怪。
师:也就是说,照片在放大或缩小时要不改变原有的形状,可是怎样才能不改变原照片的形状呢?
生1:把长和宽都放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生2:将照片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探究新知
1.自主探究图形放大的变化规律
(1)出示图:
(2)提问:现在老师把左图放大就得到了右图,你们观察一下这两幅画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1:放大后长方形的长是原来长方形长的2倍,放大后的宽也是原来宽的2倍,放大后的长和宽都是原来的2倍,也就是说把长方形的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
生2:放大后长方形的长与原来长方形的长的比是2:1,放大后长方形的宽与原
来的宽的比是2:1。
师:其实,长对长是一组对应边,同样宽对宽也是一组对应边,我们就说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板书)
(3)小结:像这样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这时我们就说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放大。
师:这里的2:1表示的是哪两个数量的比?(前项指放大后,后项指原图形)
師:在这里我们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放大,其实,还可以按如3:1、4:1……放大,谁能选一个说说对它的理解。
2.类推图形缩小的含义
师:刚才我们从长和宽入手,发现了图形放大的规律(齐读),如果要把原来这个长方形按1:2的比缩小(板书),缩小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图相比,又会有什么变化?先自己思考再算一算。
交流(你是怎么发现的):把原来的长方形按1:2缩小,就是把长方形的每条边都缩小到原来的1/2,缩小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1:2。
三、巩固深化
观察方格中的5个长方形,独立完成以下两个问题。图中还能找出哪两个长方形存在放大和缩小的关系吗?
小结:看来,只要对应边长的比是相等,图形才存在着放大与缩小的关系。
四、拓展延伸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多媒体展示)在深圳的世界之窗,就有许多建筑是将世界各地的名胜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进行建造的,还有冲洗照片,汽车模型制造,复印文件,绘制地图,观察太空的天文望远镜……正是这些技术的应用,才使得我们的世界变得缤纷多彩,可见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多么的紧密。
五、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1放大 1:2缩小
放大后边长:原来边长=2:1 缩小后边长:原来边长=1:2
长的比 16:8=2:1 长:8×1/2=4(厘米)
宽的比 10:5=2:1 宽:5×1/2=2.5(厘米)
形状不变 大小变了
一看 二算 三画
参考文献:
[1]周夏.\"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与说明[J].小学数学教育,2017(6).
[2]马丽丽.抓住学生资源,让思维自然流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与思考[J].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17,000(002):77-8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