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 鑫硷热 路昴 赵晓红 鑫 麓 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邓庄中学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是化学教学的基础, 是学生获得化学知识的必要途径。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 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 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 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下面就如何通过化学实验 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谈几点体会。 一、把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 创新精神 验证性实验是教材或教师先提出某个结论,然后 用实验证明该结论的正确性。而探究性实验是先提出某 个问题,然后通过实验,在实验中观察、记录,实验后 分析、讨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了解事物的本质及 变化根源,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由于学生的 手、脑、眼等多种感官的参与,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 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如长期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 的基本技能、掌握基础知识,更有助于学生树立创新 意识,建立创新思路和创新观念,从而有利于培养具 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如:讲到“金属活动顺序表 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 液中置换出来”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探讨是不是所有 的金属都可以直接把排在其后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 置换出来,这时我们可以用金属钠和某些盐( ̄ZDCuSO 溶液)反应,通过实验可以看到的现象是有蓝色沉淀生 成,同时有无色气体放出。并不是我们事先猜想的有红 色固体铜析出。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这是因为钠的金 属活动性很强,以至能和水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和氢 气(2Na+2H,O=2NaOH+H,T),而氢氧化钠溶液再和 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了我们看到的蓝色氢氧化铜沉淀 (2NaOH+CuSO4=Cu(OH) +Na2SO4)。经常使用这 种探究性实验,就会引导学生学会探索一些未知领域, 激发兴趣、扩宽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二、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动 手能力 传统的演示实验一直是按教师演示后归纳出结论 的过程进行的,整个演示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 受的位置,不能使学生主动思考,只是坐等实验结果。 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 窒息学生的思维能力、摧残学生学习的热情。为使学生 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可以让学生 参与到课堂实验的设计中来,让其体会到创造的乐趣。 例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教学,我们可以让学 生分析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反应物的性质和状 态、反应条件、生成物的性质和状态,联系前面学习的 实验室制取氧气和氢气的方法和装置,自行设计实验室 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和收集方法。这样我们不仅能让学 生变被动为主动,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参与 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还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解 决新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有 意识的引导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设计一些可行性实 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三、有计划的补充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 兴趣和创新意识 初中学生是初次接触化学科,对于这一未知领域, 学生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了使学生永远保 持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化学教学中往往需要补充一 些趣味性比较强的化学实验,这样会使教学达到事半功 倍的效果。同时可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 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讲到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 补充“镁带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的实验,能让学生 理解“一般”与“特殊”的关系,还能让学生了解燃烧 不一定都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氧化反应的认识,使学 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更深、更系统的认识。又如,在做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改进 反应的装置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的目的,又更好的除 去有毒气体一氧化碳,使学生体验到创新并不是困难的 事。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再如,在讲述氢氧化钠 的化学性质时,我补充了氢氧化钠与CO 、SO:反应的 两个演示实验,然后提出两个问题:1.为什么烧瓶中的 小气球会自动胀大?2.大试管中红色的喷泉是如何形成 的?由于实验现象饶有趣味,所提出的问题富有思考 性,既使学生认识氢氧化钠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的性质, 又与所学的物理知识联系起来,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收 到明显的教学效果。 四、开发家庭小实验,使化学教学过程延伸到学生 生活中去,让学生爱化学,留心生活化学,重视化学, 学好化学 教学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 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 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当我第一次向学生布置家 庭小实验——观察和描述蜡烛、及燃烧时的现象时,学 生感到很新奇。而第二次布置家庭小实验——用玻璃 杯、饭碗和小蜡烛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学生开始 产生兴趣,大多数学生在家里动手做了这个实验,有的 成功,也有的不成功。第二天到课堂上(下转第148页) 149教育观察 的重要途径。当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合拍时,作品 给学生的印象便可能达到永志不忘,铭刻心间的地步, 学生也可能收到感情上的酣畅淋例。教材呈现给读者的 感情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奔放热烈,有的舒缓缠绵,有 的雄壮如铁马金戈,有的婉约如晓风残月。教师在指导 索地让自己的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和审美情感循着美的 事物的指引规范,自由和谐地活动起来,而在最终获得 的审美愉悦中,蕴含着对于美的事物所具备的社会理性 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引导 学生在理解中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表达得越好,理解 学生阅读时,应帮助学生定好基调,才能收到效果。比 如在阅读《最后一课》时,就要求学生语言略为沉重、 悲愤,语速较缓,情感低沉。而在阅读《安塞腰鼓》 就越深。如在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文时,笔者就要 求学生说说存在英子记忆中的爸爸外表是冷漠的,对英子 的是严厉的责罚,为什么却体现了爸爸绵绵的爱意?又比 时,则要求兴奋,语速较快,情感激越。 如在《伟大的悲剧》一文中,笔者让学生说说,探险家斯 想。即联想。”美的范围比暴露在我们眼前的物质世 科特和它的队员在归途中悲壮覆没,为什么却是失败的 界更为广阔,美的领域就是整个自然界的、心灵的、人 英雄?应该怎样界定胜利和失败呢?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课 的才能所及的领域。”一个人不可能历经~切,但想象却 文,再结合自己思想感情对作家的作品进行的评价,是结 可飘逸九天。在反复的诵读课文后,接下来便需要全神 合自己的审美情感,对作家反映的生活再认识的结果。在 贯注、用志专一、静心体味,想象是意象重建必不可少 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 的。作者描绘的世界可以通过想象得以重建和补充,学 写。学生美感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美。美的创造 生还可以在此基础上通过想象发展这种艺术形象,产生 是审美意识,特别是审美理想对社会实践的反作用,学 新的退想。比如《社戏》中描绘的扑面吹来的夹杂水草 生通过教材为范本,在读的基础上,以读促学,展开联 清香的风,月色朦胧中远处淡黑起伏的连山,赵庄依稀 想,进行知识迁移,由模仿到创造,进行富于灵感的劳 的歌吹以及星星点点的渔火等意象,就需要充分调动学 动。通过长期的训练和积累,学生的美感会得到培养与 生的想象。学生结合自己的童年,会觉得妙不可言。又 加强,他们便会以美的眼光和标准,去采拮生活之美。 如《观舞记》中描写舞蹈家卡拉玛・拉克希曼“珠缨炫转 他们会觉得生活处处有美,自己生活在美之中,从而让 星宿摇,花鬟斗擞龙蛇动”的舞蹈,学生不借助想象, 自己的心灵得以静化,人格得以提升,人与自然,社会 是很难理解其美的。 和谐共处与发展。 (上接第149页) 七嘴八舌询问老师,经过简要解释和指导后,有的同学 预先做好的铁钉生锈实验的三支试管展示给学生看,并 回家又重复做了这个实验,一旦做成功了,其兴奋之情 请他们与自己所做的家庭小实验结果对照,学生很自然 自不必说,学习化学的兴趣也随之激发出来。后来,每 就接受了“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逢做演示实验时,学生往往会问老师: “我自己在家里 生成铁锈”这一事实。进而再请学生思考 “一半浸 能不能做?”配合课堂教学内容,我们除了布置学生 在水中的铁钉,哪一部分锈斑最明显,为什么?”通过 完成新教材中设计的家庭小实验外,还另外补充了十几 讨论使学生对铁生锈的原因和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有较深 个既有浓厚生活气息,又与所学化学知识密切相关,同 入的了解。家庭小实验的开发,不仅丰富了学生课余生 时学生在家庭中又能够找到材料,独立完成的小实验, 活,使学生扩大了视野,培养了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 作为家庭作业。这些实验按教学进度陆续布置给学生完 析能力,而且由于它们与课堂教学内容同步,也对知识 成。并要求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个家庭小实验记录本,把 的理解和巩固起到促进作用。 所完成的实验项目、日期、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 总之,实验中无不渗透着新的知识和新的力量,培养学 与所学知识的联系等详细记录下来,半学期检查一次。 生的各种能力也不是某一节课、某一天的问题,这是一个 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老师提出的要求。例如,我把铁钉生 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作为教师,要不怕麻烦、不畏艰苦、 锈的演示实验当作家庭小实验,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在 乐于奉献、勇于开拓,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 家里做。到了上探究铁生锈的条件这节课时,将实验室 力。 教育观察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