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个人主义思潮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对策研究

个人主义思潮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对策研究

来源:意榕旅游网
第3l卷第5期 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V0l_31.No.5 2011年10月 JOURNAL OF HUIZHOU UNIVERSITY 0et.2011 个人主义思潮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对策研究 杨桂森 (惠州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惠州516007) 摘要:当代中国,个人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和作为人的行为方式,在当代大学生身上表现得并不完全同步;他们 奉行的个人主义,同传统个人主义有许多不同特征:个人主义与多元文化相互呼应;独生子女政策使他们天生带有 个人主义的血统;个人功利主义的倾向。因此,通过学生自组织和团体的建设、公共理性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来征服个人主义。 关键词:大学生;个人主义;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34(2011)05~0087—04 在我国个人主义作为一种思想行为,在儒家专制 促进中国人的解放和社会进步都起了积极作用。其 集权主义的文化挤压下,一直以一种潜行的方式,游离 二,随着中国80年代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讨论 在人们的行为之中。在当代中国,个人主义作为一种 以及实事求是和思想解放的深入展开,包括人们对文 思潮和作为人的行为方式,其产生并不同步。作为一 革的专制集权主义的反思和清洗,由此诱发出来的人 种行为方式,在中国人的身上都浸润着一股道家文化 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人们发现专制主义和集权 强调个人自由主义的世俗,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中国 主义是与不尊重和扼杀个人权利有密切关系。于是, 人每一个身上都沾染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特别是 引发了中国人诉求个人权利的个人主义思潮和运动。 当代的中国大学生,由于受市场经济社会环境的制约 由于,其指向的是对文革的专制主义的反叛,就免不了 和家庭独生子女的优越感的影响,个人主义在他们身 带有极端的成份。其三,中国当代个人主义思潮与我 上表现得尤其明显。作为一种思潮在当代中国的行道 国初期的市场经济相伴相生。市场经济的自由化特 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对现代民主、人权崇尚的复杂 征,必然催生出个人主义思潮。由于,中国的市场经济 心理结构。 不够成熟,再加上与社会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念 重构的滞后性,人们就自然而然的认为,个人主义必然 一、个人主义思潮产生的原因 同利己主义有着某种亲缘关系。这就导致了人们对个 个人主义作为一种思潮产生的原因和背景相当复 人主义的猜忌和警惕。由此,个人主义在中国就落人 杂:其一,深受外来西方启蒙运动强调人道主义和个人 了一个不道德的名声,从此沦落为被政治打压的对象。 价值的思想影响。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凸显的是人的 其四,当代中国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一方面强化了 地位、尊严和权利,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而不是 对个人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另一方面又助长了个人主 等级贵贱。英国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个 义之风。因此,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一段时期内,会助 人主义,一种政治和社会哲学,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广 长个人主义思潮在中国的盛行,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必 泛强调自我支配、自我控制、不受外来约束的个人或自 须善加引导。其五,当代中国个人主义思潮的出现离 我。……个人主义的价值体系可以表述为以下三种主 不开国际学术背景的支持。在西方不管是自由主义还 张:一切价值均以人为中心即一切价值都是由人体验 是保守主义都强调个人权利的重要性,使得人们重新 的(但不一定是由人创造的);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 思考国家、政府与个人权利之间的关系;国际人权组织 有最高价值,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一切个人 发起的人权运动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某种意义上说道义上是平等的……”。 这些思想对 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当代大学生所奉行的个人主 收稿日期:2011—07—10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骨干教师课题(2006G010) 作者简介:杨桂森(1962一),男,江西南昌人,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价值哲学。 ・88・ 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1卷 义,同传统个人主义有许多不同特征:第一,是个人主 义与多元文化相互呼应的产物;第二,个人主义是独生 子女政策助长的产物,因此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家庭环 境,就带有个人主义的血统,兄弟姐妹的空间横向纽带 已被切断,只剩下了隶属于时间等级的父母关系,也就 是说,现有的独生子女政策,把现代孩子已带人了一个 不健康的成长环境中,使其先天就有残缺性,而家庭又 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第三,当代流行的个人主义带 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而同政治没有多大关系。 二、个人主义思潮的利弊分析 在当代中国,人道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自 由主义相伴相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以人为中 心,追求自由平等的观念思潮。同时,也夹杂着一些极 端利己的个人主义思想。应当说,作为人道意义上的 个人主义提出的人是目的,人人平等,个性自由解放等 等,具有积极作用,其主张具有合理性:其一,有利于推 进中国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托克维尔认为,个人主 义是民主的自然产物。其摧毁的是服从与责任,它会 使人们沉湎于个人私人生活,使人们彼此疏离,其结果 必然削弱社会的凝聚力;其二,让社会关注人民的权 益,从而去反思当代中国政治价值基础是什么?其三, 有利于培养人们的个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一个民 族的创新精神。但是,在这种人道意义上个人主义与 利己意义上个人主义是相互交织在一起,对它们很难 进行有效界定。个人主义虽然并不等同于利己主义, 但至少包含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确有许 多不同之处,但在本质上,都强调个人利益、自我价值 的至上性,强调以个人为本位,它们在总的价值目标上 具有一致性。由此发展而来的资产阶级利己主义和极 端个人主义对社会却是十分有害的:第一,不利于培养 民族精神和人们之间的合作精神和团结精神,其暗示 着一种与自私相类似的社会威胁;第二,防碍了人们公 共意识的养成,使得人们参与公众意识淡薄,从一定意 义上讲,其又成为阻碍中国现代民主进程的一种不良 思潮,毕竟,民主必须靠大家的共同参与才能健全。 总之,以个人为本位的个人主义原则,是不可能成 为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价值原则。对个人主义要 分析清楚,既不能把追求个人正当利益和个人奋斗当 作个人主义来批判否定,也不能因为个人主义中包含 有人道主义精神而遮蔽了其利己、自我中心的实质。 许多人把以人为中心以及自由、平等、博爱、个性解放 等思想当作是个人主义的内容而大加褒扬,殊不知这 些更属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思想内容,而且,以人为 中心、人是目的,表达的是对神性专制主义的反抗。个 人主义的实质上是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价值的实现 为最高目的原则,在根本价值目的上和利己主义走向 一致。而强调人是目的,凸显人的尊严、价值,追求平 等、自由、博爱的人性,这一切与其说是个人主义概念 的表达,毋宁说是人道主义的精神内容。在今天,资产 阶级提出的人道主义精神,仍有许多表达人类解放愿 望的合理内核,是我们可以分析接受的。然而,表达个 人价值至上,自我中心的个人主义,在本质上是应当给 予批判的,至少,作为一种社会价值原则、导向,是不能 接受的。 三、针对当代大学生的个人主义特征,思想 教育必须处理好如下关系 (一)必须处理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尽管个人主 义思潮对当代中国的社会影响,可以用积极和消极来 评价。但个人主义思潮的涌现,使我们进一步思考社 会与个人的关系。关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古 老而又现代的命题,任何道德、政治理论、法律思想都 与此问题相纠缠,始终没有找到有效解决平衡它们两 者的路径。一切争论化作为“谁”重要的讨论,谁重要 又转化为谁“优先”的思考?笔者认为:“优先”包含下 面几层意义:第一,时间上的优先,如果从此意义上考 察社会与个体何为优先的问题,它们具有平行的优先 性。没有个体就没有社会,反之,没有社会也没有个 体,不过前者的个体既是自然意义的又是社会意义的, 而后者的个体是经过社会化的个体,是一个经过社会 化“脱魅”的个体,前者具有本源性,而后者具有构成 性。第二,逻辑上的优先性,逻辑优先性的意义是指道 义上的“必须”,个体意义的优先反应出应当珍视自我 价值,其强调的是我们首先是不同的个体,然后,我们 才与他人建立关系,才有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才有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社会的优先性强调的是人的 整体性、互补性,只有在社会集体中,个体才是完全的。 一方面,社会为个体提供了一个构成的自我;另一方 面,社会为个体提供了一个自我实现的舞台。第三,政 策上的优先性,它可以通过社会体制调节、控制谁先谁 后。个人主义在价值根源上,强调个人价值高于社会 价值,个人是.目的,个人第一,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 的手段。这种理论颠倒了个人和社会的逻辑关系,把 个人和社会对立起来。它不仅将个人视为不依赖社会 即可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实体,而且认为社会、国家是个 人发展的枷锁和桎梏。 (二)必须处理个性发展与创造性的关系。个人 第5期 杨桂森:个人主义思潮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对策研究 ・89・ 的能动性自由是指一个人在追求自己的价值目标过程 所谓的绝对律令。而个人主义的原则是想把个人从社 中自由地去做和获得的东西。如果不注意个人的目 会中抽离出来,使他成为一切事物和他自己的惟一评 的、目标、忠诚、职责和个人对善的价值评价,他的能动 判者,赋予其不断膨胀的权利,使他沉湎于自身的力 性方面就无法得到理解。能动性的自由,尽管以个人 量,而自己不承担任何的责任,实行的自由放任的无政 的价值目标作为追求的核心,但并不意味着个人能动 府主义。从广义和终极意义上讲,一切制度设计和组 性观点不需要接受规训;反之,能动性自由是作为一个 织管理都有教育作用,也就是说,它们在构成学生具体 负责任的行动者,去决定其所追求的自由。这样,对于 人格、性情、才能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目的、目标、忠诚以及个人善的观念要进行严格的评 (二)通过公共理性,培养学生的公民理想。众所 价。就人性与创造性的关系而言,我们应该确立一种 周知,人与动物不同之处,他能够使个人在自我之外架 这样的核心教育理念,教育的目标就是最大限度地开 设自己,并意识到合作及联合努力的必要。这就是理 启每个人的潜在能力和潜在价值。而这一终极目标意 性的能力,没有这种能力,人就是一个欲望的主体,人 味着教育过程的目的设定必须以教育参与者的“个 就将在非理性的、私欲或受本能支配的漩涡中茫然失 性”差异为前提,实现所谓的“有教无类”、“个性化教 措,进而导致人与人之间充满敌意和相互抵牾。理性 学”。但是,以个性差异为前提所设定的教育终极目 乃是社会化和尊重他人的源泉,特别是公共理性的确 的,在教育过程中总是受教育成本的制约。因此,我们 立,即对个人行为施以一定的道德限制和法律约束,可 现行的教育方式是一个标准化的过程,极大节约了教 以使我们自己的需要适应他人的需要,使我们的生活 育成本。 更有意义。公共理性就伦理价值而言,可以从如下几 (三)必须处理人性培养与时代主题的关系。正 方面来建构其意义:其一,公共理性是公民在民主制度 如伯克所说:“个人像浮光掠影,来去匆匆;但国家是稳 下,参与协商公共事务的一种能力;其二,公共理性是 定的。” 高扬个人有害于国家的稳定,会把国家瓦解 一种公共道德,在这个领域中,人们的行为准则是由法 成一片混乱的、反社会的、不文明的、互不相干的基本 律规定。正如鲁卡斯所言:一个国家的公共道德,部分 要素。毋庸置疑,个性不仅要通过人性内在深处的品 地是由一些道德的核心原则构成的,这些原则我们认 格去培养、去丰富,同时,也离不开他赖以存在的社会 为没有一个有理性的人会对它们合理地持有异议;部 环境去培育。当人的个性溶人时代的发展中,并有效 分地是由一些已为公众接受和肯定的共同要求和理想 地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个性就不再归属于个人,而是 构成。其三,公共理性是公民的一种道德能力。这种 有其超人的力量,个性就成为民族和国家的属性,并赋 道德能力是一种遵守规则、知道什么当做和什么不当 予其时代精神。正如洪堡所说:人的真正目标,就是将 做的道德自觉。格老修斯认为:人天生就具有一种能 他的能力高处协调发展成一个完善而统一的整体,这 使他们在社会中和平相处的社会生活理性能力。凡是 个整体旨在建立一个个人与时代、与社会的统一联盟。 符合这种社会冲动、符合作为一种理性的社会存在的 四、针对当代大学生的个人主义特征,思想 人的本性的,便是正确的和正义的。德国法学家塞缪 教育的对策 尔・普芬道夫秉承格老修斯的观点也认为:人性中具有 一种追求与他人交往、在社会中过一种和平的社会生 (一)加强学生各种组织和团体建设,通过学校的 活的强烈理性倾向。公共理性意味着和谐社会的政 民主管理方式,使学生成为校园文化的主人。现代社 治、道德秩序的理念或价值已被主体间认同,就此而 会已进入了一个自组织化的社会,这种自组织化的社 言,和谐社会是建立在价值共识基础上的一种理性认 会是通过各种学生组织和团体并通过他们自主参与而 同,这种认同超越了对“理性”的规范主义理解,而把 形成的,其体现了学生自己有了自己的组织和制度,从 人变成了一种“道德自觉”。正如马克斯・韦伯所说: 而充分实现了自己作为积极公民的权利与职责,通过 “第一,一种社会关系的意义内容,只有在行动取向于 这些形式,完全可以避免个人主义对社会所造成的破 一些确定的‘准则’时,我们才把它叫做一种‘秩序’。 坏性后果,用学生的自主组织去战胜个人主义。组织 第二,这种秩序,只有当实际上取向于那些准则也是因 是一种责任,是一种规范,是一种制度。按照康德的观 为这些准则被认为对行动是有效的——被看作是有约 点,从行为自由来看,责任是对意志自由的一种规范, 束力的和示范性的,我们才把它叫做是‘有效的”’。 一种约束,而义务是一切责任的主要内容。因此,义务 这说明公共理性所形成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规范足以包 就转化成做人的准则,这个准则就是人类的良心,就是 容由于生活取向的偏好而导致的人们可以合理预期的 ・9O・ 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1卷 种种分歧,其实质是在维护公共和平、保护人民权利和 构的作用。柏拉图的“善”,黑格尔的“伦理世界”都遵 建立政治法律共同体中人人可以接受的政治、道德实 循着这一范式。在黑格尔看来,惟有国家才拥有作为 践标准的前提下,构造一种人人共享的价值基础。 一个理性存在的价值和实在,国家被认为是民族精神 (三)通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增强学生的 和社会伦理的整体体现。这一思路似乎对人的主体性 集体主义精神。人类最初的协作是劳动的协作,随着 有一种过分的限制,忽视了人“应有”的东西;另一种 人类关系的不断社会化,交换协作形式开始出现,而交 是联合体的思路,这一思路克服了前者的一些不足,但 换是市场功利化和人社会化的一种表现态。交换不仅 又是建立在社会组织松散的前提之下,往往缺乏统一 能满足人类需要的多样性,体现人性的丰富性,更体现 的价值目标,正如桑德尔所说:这个共同体描述的是主 着人的承诺,人彼此之间的尊重和价值。针对当代大 体,而不是共享志向的目标。在伦理学中,联合体不是 学生劳动锻炼时间不充分的现状,建议在高校恢复定 那种为了某个特殊目的按照规则组织起来的团体,相 期的义务劳动课程。就“团结”而言,它反映的是一个 反,它是通过相互合作和互惠互利而建立起来的社会 社会的整体精神面貌和民族道德素质,它体现的是一 合作组织。 个社会和睦、祥和的精神面貌。在吉登斯看来,社会团 总之,我们这个时代是充满个性的时代,只有人的 结不应该被看作在一个利己主义的市场环境下维护社 个性才是人的根本和不朽的东西,每一种个性,不管是 会和谐,而应被理解为在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所有社 个人的或超个人的,都由它自己独特的生命原则所支 会领域中协调自主与相互依赖的关系。团结的本质是 配,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个人的独特性必须与国家、社 人彼此之间的一种信任。而彼此的信任既肯定了自 会、民族相结合并植根其中,才能获得自我与个性。因 主,又保护了个性的存在,既强调责任也强调权利。吉 此,个性不再仅归属于个人,也属于超个人的力量,尤 登斯认为,应该在社会的各领域中培养积极信任,创造 其属于民族或者国家。关键在于将自己个性的多维 宽容文化。因此,就劳动、协作、团结而言,是对传统构 性,将其协调发展成一个完善统一整体的人格,使个性 建集体主义精神两种思路的超越:一种是整体主义思 超越个人的力量,把其变成民族和国家的属性,这才是 路。它坚持认为,个人是被嵌入一种具体的道德、社 个性的意义和价值。 会、历史和政治背景中,这种背景对人的同一性起着建 参考文献: [1]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406—407. [2]史蒂文・卢克斯.个人主义[M].阎克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2 [3]WEBER M.Wirschaft und Gesellschaft[M].KSln,1956:22. 【责任编辑:肖力华】 Individualism of Contemporary Thought and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s YANG Gui—sen (Department of Thought and Politics Theory Teaching,Huizhou University,Huizhou 516007,Guangdong China) Abstract:In contemporary China,individualism as a trend and as a human behavior,is not fully synchronized in the performance of con・ 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They adhere to individualism,with many individualistic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radition:indi— vidualism echoes diversity of cultures;they are born with the individualism of origin as a result of one—child policy;personal utilitarian tendencies.Therefore,the spiirt of collaboration can be constructed through student organizations and groups construction,the cuhiva- tion of public reason and unity of students in order to conquer the individualism in student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individualism;ideological educatio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