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规范
1. 引言
1.1 为了规范我校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格式,提高论文撰写水平,便于信息系统的收集、存储、处理、加工、检索、利用、交流和传播,特制定本规范;
1.2 本规范适用于申请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学位论文的撰写要求与格式;
1.3 本规范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制定。
2. 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2.1 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要求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见解或新成果,在理论上或实践上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或本门学科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并能表明作者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
2.2 博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要求对所研究的课题在科学上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并在理论上或实践上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或本门学科发展具有较重要的意义,表明作者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
2.3 语言种类:学位论文一般用中文撰写,特殊专业可用英文或其它文字撰写,但论文题目、摘要等必须有中文译注。
2.4 字数要求:理科硕士学位论文字数一般不少于一万,理科博士学位论文字数一般不少于二万;文科硕士学位论文字数不少于二万,文科博士学位论文字数不少于五万。
3. 学位论文书写格式
3.1 学位论文的形式结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一般应包括以下几部分(按学位论文中先后顺序排列)
封 面
独创性声明、版权使用授权书 目 录 引 言 正 文 结 语 参考文献
学 位 论 文 形
前置部分 中英文摘要
式 结
构
主体部分
附 录
附录部分 后 记(包括致谢)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适用于博士学位论文)
3.2 论文封面及首页
1
3.2.1 封面及首页由我校图书馆统一制作,首页内容与格式与封面相同,格式见附件1; 3.2.2 学校代码:我校代码为10200;
3.2.3 研究生学号:填写研究生证号;无学生证的,填写姓名拼音大写和授予学位年份,例如:王立国2005年被授予学位,则填写WANGLIGUO2005;
3.2.4 分类号:按《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一书填写(可到图书馆查询);
3.2.5 密级:根据实际情况和导师意见在“无、内部、秘密、机密、绝密”中选择其一填写;有保密要求不宜公开的论文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经导师和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同意后,提交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备案。保密期限一般不超过二年,保密期后自动承认使用授权声明,并予以公开;
3.2.6 论文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简明、恰当,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略词、字符、代号和公式等。中文题目一般不超过25个汉字,题名语意未尽,可用副题名补充说明;英文题目以反映中文题目内容为限,力求精练;用中文撰写的论文,中文题目居上,英文题目居下;用英文撰写的论文,英文题目居上,中文题目居下;
3.2.7 学科专业:以二级学科为准,可到我校研究生院主页“学科目录”中查询; 3.2.8 研究方向:以我校招生目录中的学科专业研究方向为准;
3.2.9 硕士学位类型:在“学历硕士、教育硕士、同等学力硕士、高校教师、‘两课’教师”中选择其一填写。
3.3 独创性声明及版权使用授权说明
3.3.1 页次:第二页空白,论文第三页为“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3.2.2 格式:“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格式见附件2;
3.3.3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和“日期”均不得空缺,一律由本人用钢笔手写;
3.3.4 学位论文作者提交论文时如果可以确定毕业后去向,需填写“工作单位”、“电话”、“通讯地址”和“邮编”,手写或打印均可。
3.4 中文摘要
3.4.1 页次:第四页空白,论文第五页为中文摘要,摘要后空一行为关键词; 3.4.2 摘要内容:重点概述论文研究的目的、方法、成果和结论,语言力求精炼、准确; 3.4.3 摘要字数: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字数为500—1000字,博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字数为1000—1500字;
3.4.4 关键词3至8个,另起一行置于摘要下方。按涉及的内容、领域从大到小排列; 3.4.5 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加标点; 3.4.6 中文摘要及关键词格式见附件3。
3.5 英文摘要
3.5.1 页次:中文摘要的下一页为英文摘要,英文摘要后空一行为英文关键词; 3.5.2 摘要及关键词内容:与中文摘要及关键词相同;
3.5.3 摘要及关键词字数:以反映中文摘要内容为限,力求精练; 3.5.4 英文摘要及关键词格式见附件4;
3.5.5 用英文撰写的论文,英文摘要在先,中文摘要在后。 3.6 目录
3.6.1 页次:英文摘要的下一页为目录;
2
3.6.2 目录起始范围:由中文摘要开始,至后记; 3.6.3 前置部分单独编排页码,页码号用大罗马数字标注;
3.6.4 引言至后记部分单独编排页码,页码号用阿拉伯数字标注,引言第一页页码为“1”;
3.6.5 文科学位论文和理科硕士学位论文的标题编号形式可根据需要自行选择。理科学位论文的章、节、小节一般分别以1.1.1、1.1.2等数字依次标出,文科一般使用汉字编排目录;
3.6.6 目录格式:见附件5。
3.7 引言(或序言)
3.7.1 内容为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该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某方面的实用价值与理论意义。有关历史回顾和前人工作的综合评述,以及理论分析等,也可以单独成章,用足够的文字叙述,置于正文之中;
3.7.2 引言必须由另页右页开始。 3.7.3 引言格式:见附件6。 3.7.3 引言部分应双面打印。
3.8 正文
3.8.1 因学科专业不同、论文的选题不同,正文部分可以有不同的写作方式; 3.8.2各级标题标注方法可依不同学科惯例而定,标题结束处不能有标点符号; 3.8.3 一级标题三号黑体字,居中,一级标题之间换页; 3.8.3 二级标题四号黑体字; 3.8.4 三级标题小四号宋体,加粗;
3.8.5 标题编号:可依不同学科惯例标注,但须符合学术规范,如使用以下编号方法,则顺序由高到低依次为:“一、”、“(一)”、“1.”、“(1)”,不能使用“(一)、”、“(一、)”、“一.”“1、”等不规范用法;
3.8.6 论文中的计量单位、制图、制表、公式、缩略词和符号必须遵循国家规定的标准; 3.8.7 论文中图表、附注、参考文献、公式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连续(或分章)编号;图序及图名置于图的下方;表序及表名置于表的上方;论文中的公式编号,用括弧括起写在右边行末,其间不加虚线;
3.8.8 正文格式:见附件6。
3.9.9 正文页眉应填写“东北师范大学XX(XX应为硕士或博士)学位论文”,页眉字体设置为黑体小四,居中;页脚空白,不得填写内容。
3.9.10 正文应双面打印。
3.9 注释
3.9.1 注释一般指作者进一步解释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或对引文或所引观点的出处加以说明。不同学科专业可依据本学科通行规范对注释体例做出补充规定。
3.9.2 注释采用脚注方式,在需要注释处标明序号,序号加圆圈放在加注处右上角,例
3
如;注释内容排在加注处所在页的下方。每页注释序号均从①开始,不与前页的注释连续编号。
3.9.3 注释格式:见附件6第一页。
3.10 结论
3.10.1 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准确; 3.10.6 结论格式:见附件6。
3.11 参考文献
3.11.1 参考文献是作者撰写论文或论著而引用的有关期刊论文和图书资料等。当作者直接引述别人的话,或者虽未直接引述别人的话、但参考了别人著作或论文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注明参考文献;在文中标明序号,序号加方括号并右上标,例如[1]。全文参考文献连续编号。同一参考文献多次被引用时,在文后的文献说明中合并说明,将序号按由小到大顺序合并排列,序号间不加标点符号,页码按序号所对应的顺序排列,页码间用顿号隔开。如果所引用或参考的属于同一文献的同一部分,页码只标一次即可;
3.11.2 文献说明统一置于文后,位于结论之后另起一页;文献说明的序号与文中序号一一对应;
3.11.3 参考文献都应标明文献类型标志(如[J]、[M]、[C]、[N]等); 3.11.4 当用“等”字代表省略作者时,“等”字前应有逗号; 3.11.5 每一条参考文献的结尾都应有下角圆点“.”; 3.11.6 参考文献及其著录标准、范围及示例见附件7。
3.12 附录
3.12.1 内容:包括放在正文内过分冗长的公式、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重复性的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
3.12.2 附录与正文连续编页码; 3.12.3 附录格式:见附件6。
3.13 后记
3.13.1 后记必须由另页右页开始;
3.13.2 后记可包括论文的说明、致谢等;应简明扼要,朴实自然; 3.13.3 后记格式:见附件6。
3.14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3.14.1 页次:后记之后,另起一页;
3.14.2 先列论文,后列著作。论文和著作分别按刊发时间先后排列; 3.14.3 论文需注明刊物级别,如SCI、CSSCI、核心期刊等; 3.14.4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格式示例见附件8。
4. 学位论文书写、装订要求
4.1 学位论文的录入、排版一般使用中文word 2000或更高版本编辑,对某些特殊专业
4
①
需要特殊符号、图形等用word 无法完成时,可使用其它软件编辑,但需保证可在word文档中显示及显示的效果;
4.2 除前文规定的特殊情况外,段落文字一律使用宋体小四号汉字;
4.3 每页上下边距均为2厘米,左右边距2.5厘米(装订所在一侧的边距可稍大,便于装订),页眉1.5厘米,页脚1.75厘米,字间距用标准方式,行间距用1.25倍,页码打印在页面下方中间位置;
4.4 页面设置选用A4(21×29.7厘米)纸型。论文打印用A4复印纸;
4.5 学位的论文的录入、打印、复印工作可自行完成,但为了保证学位论文封面格式及外形尺寸的统一,建议各位研究生到校图书馆研究生论文打印室统一打印、排版和印刷;
4.6 封面制作、装订及装订后的切割工作一律由校图书馆完成,费用自理。
5.学位论文印刷册数
5.1 硕士学位论文装订册数应保证导师、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成员每人一本,存档4本,约15本左右。
5.2 博士学位论文装订册数应保证导师、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成员每人一本、存档5本,约20本左右。
5.3 如另需打印学位论文,需经导师同意后自行确定打印份数。打印学位论文所需经费一般从研究生培养经费导师掌握部分中支出。
5.4 研究生通过答辩后需将论文全部内容的电子文档按有关要求提交校图书馆等有关部门存档。
6.其它
6.1 关于学位论文书写格式的未尽事宜请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6.2 本学位论文格式规范标准自2005年3月1日起实施; 6.3 本学位论文格式规范标准的解释权在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附:1.封面及首页格式示例;
2.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示例; 3.中文摘要格式示例; 4.英文摘要格式示例; 5.目录格式示例; 6.主体部分格式示例;
7.参考文献及其著录标准、范围及示例; 8.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示例;
9.《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2008年2月25日
5
附件7——参考文献及其著录标准、范围及示例 1.著录标准
(1)排列次序:依在正文中被首次引用的先后次序列出各条参考文献。 (2)具体要求:项目齐全,内容完整,顺序正确,标点无误。 (3)注意事项:
①只有3位及3位以内作者的,其姓名全部列上,中外作者一律姓前名后;
②共有3位以上作者的,只列前3位,其后加“,等”或“,et al”; ③外文文献中表示缩写的实心句点“.”一律略去;
④原本就缺少某一项目时,可将该项连同与其对应的标点符号一起略去;
⑤页码不可省略,起止页码间用“-”相隔,不同的页码引用范围之间用“,”相隔。
⑥正文中参考文献标引一律用上标形式的方括号内数字表示,例如[3],方括号和数字不
必用粗体。
2.著录范围(共8类,示例见表1)
(1)已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2)由国内外出版公司或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学术著作(有ISBN号); (3)有ISBN号的会议论文集及论文集中的析出论文; (4)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 (5)专利文献;
(6)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部颁标准; (7)报纸文章; (8)电子文献。
其他性质的资料可以作为正文的随文脚注。 非纸张型电子文献应注明载体类型,见后述。
6
3.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志
根据GB3469 规定,对参考文献类型在文献题名后应该用方括号加以标引,以单字母方式标志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 参考文献 类型 类型标志 期刊 专著 文章 J M C 论文集 论文 D P S 学位 专利 标准 文章 N R 报纸 报告 汇编 G 文献 Z 资料 其他 4.电子文献类型标志
对于数据库(database)、计算机程序(computer program)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等电子文献类型的参考文献,以下列字母作为标志:
电子参考文献类型 电子文献类型标志 数据库 DB 计算机程序 CP 电子公告 EB 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在参考文献类型标志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采用双字母表示电子文献载体类型:
磁带(magnetic tape)——MT; 磁盘(disk)——DK; 光盘(CD-ROM)——CD; 联机网络(online)——OL。
以下列格式表示包括了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示: [电子文献类型标示/载体类型标示],如: [DB/OL]——联机网上数据库(database online); [DB/MT]——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 [M/CD]——光盘图书 (monograph on CD-ROM) [CP/DK]——磁盘软件 (computer program on disk) [J/OL]——网上期刊 (journal serial online)
[EB/OL]——网上电子公告 (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
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文献在引作参考文献时可不必注明其载体类型。
表1 八类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及示例
文献
文献类型 格 式 示 例 7
类型号 学术期刊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序号]作者.题名.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页-止页. (共著录8[1]高景德,王祥珩.交流电机的多回路理论[J].清华大学学报,1987,27(1). 项) [2]高景德,王祥珩.交流电机的多回路理论[J].清华大学学报,1987(1). [3]Chen S,Billing S A,Cowan C F,et al.Practical identification of MARMAX models[J].Int J Control,1990,52 (6). 学术著作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序号]作者.书名.版次(首版免注).翻译者.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至少著录7[4]竺可桢.物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3. 项) [5]霍夫斯基主编.禽病学[M]:下册.第7版.胡祥壁等译.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6]Aho A V,Sethi R,Ulhman J D.Compilers Principles[M]. New York: Addison Wesley,1986. 有ISBN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的论文集 [序号]作者.题名.见:(In:)主编.(,eds.)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3 (共著录8项) [7]张全福,王里青.“百家争鸣”与理工科学报编辑工作[C].见:郑福寿主编.学报编论丛:第2集. 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1. 1 2 4 [8]Dupont B.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in severe combined inmunodeficiency[C].In:White H J,Smith R,eds.Proc. of the 3rd Annual Meeting of Int Soc for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ISEH).Houston:ISEH,1974. 学位论文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序号]作者.题名:[学位论文].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共著录7[9]张竹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项) 1983. [10]余勇.劲性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1998. 专利文献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5 6 7 8 (共著录7[11]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法[P].中国专利,881056073.1989—07—26. 项) 技术标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共著录8[序号]起草责任者.标准代号. 标准顺序号—发布年.标准名称.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项) [12]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六分委员会.CB6447—S6文摘编写规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86. 报纸文献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序号]作者.文献题名.报纸名,出版日期(版面次序). (共著录6[13]谢希德.创新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项) 电子文献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序号]作者.文献题名.电子文献类型标示/载体类型标示.文献网址或出处,更新/引用日期. 8
[序号]专利申请者.题名.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共著录6项) [14]王明亮.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新进展[EB/OL].http://www.cajcd.edu.cn/pub/980810-2.html, 1998-08-16. [15]万锦坤.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1993)(英文版)[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9
东 北 师 范 大 学
历史文化学院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规定
学位论文作为学生毕业并且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既是学生学术水平和能力的标志性成果,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学校办学的水平和质量,因此,提高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的论文质量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工作核心。根据东北师范大学有关文件规定,在广泛征求研究生导师意见的基础上,经历史文化学院党政班子和学位委员会研究,就学位论文的学作规程做出如下规定:
一、 历史学科的论文指导
(一)研究生应在选题和写作过程中,追求扎实性、前沿性、规范性、思想性和理论性。在结构上,毕业论文中必须对与论文主题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认真评述,说明选题的理论、实践意义及写作方法,准备采纳的主要理论和指导原则等。在评价学界动态时,必须展示相关论著的核心思想、主要观点和不足等,否则视为不合格,不能通过。
(二)论文开题须按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的有关文件操作。开题报告被批准后,学生应按开题报告中确立的原则、范围、标准和目标完成。如果毕业论文的最终确定稿件内容与结构等方面与开题报告内容相差不超过1/3以上,则可按正常程序申请毕业答辩,否则必须修改论文或重新开题。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开题时间应在第一学年结束时进行;博士研究生应在第二学年内完成。开题结束后,进入论文撰写状态;硕士生申请答辩的时间应不早于入学后第四学期,最晚时间不得超过入学后第四年;博士研究生,若毕业论文确实优秀,可在入学后的第三学年底答辩;如论文没有按期完成,其最迟答辩时间不得晚于入学后第六年年底。所有研究生在答辩前必须提交答辩申请,由学院相关负责人审核批准。获准后,按照学校规定程序作答辩准备工作。
论文题目要简单、明了、准确、引人注目;论文一级标题一般不超过20字,二级和三级标题一般不超过15字。论文摘要分为中文和外文两种,其内容相同,说明研究范围、方法、特点、创新和结论等,之后须具体列出三至五个关键词。表述中没有“硬伤”(例如政治性错误、国家和地方名称等)。
(三)关于论文的注释体例,应在严格执行学校有关规定的同时,以《历史文化学院关于博、硕士学位论文注释体例的补充规定》为准。注释中一定要标明作者名称、著述名称、出版地点(和刊物)、出版时间、引用页码等。论文结尾应有“致谢”内容,对各类资助、指导和协助完成研究工作曾经提供帮助的个人和组织,应表示感谢。致谢文字应实事求是,程度适中,言简意赅。
(四)博士研究生在毕业前须按学校规定,在规定的刊物上发表所规定数量的论文,论文署名作者单位必须是“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否则不予毕业。在博士研究生申请毕业并获准后,由所在专业至少四名博士生导师组成答辩委员会,并在最终答辩前五个月内进行预答辩;预答辩委员会成员必须是最终答辩委员会的成员;如果在预答辩中发现问题,可在导师的监督下认真修改;如果届时导师仍然认为论文不符合答辩条件,有权决定延期答辩。我院鼓励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但不作硬性规定。博士研究生则须按照学校规定,至少在CSSCI刊物上发表两篇以上的文章,其中一种刊物必须有“史”字或”史
10
学”字样,如《世界历史》、《史学月刊》、《史学理论研究》或《史学集刊》等。
二、 硕博连读研究生
关于申报硕博连读的研究生,应在申报成功之后进行中期考核。考核的主要方式是由学生本人首先提交一份《申请硕博连读中期考核报告》,由博士指导小组或教授委员会讨论表决后,将结果上报研究生院。
《申请硕博连读中期考核报告》的内容包括:(1)导师制定的培养计划;(2)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以来修完并顺利通过考(试)核的课程名称及其成绩;(3)在所选研究方向中阅读过的代表作、动态、或原始材料的简单分析,藉此判定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水平;如果学生此间曾发表文章,可附作《报告》的复印件;(4)进入博士研究生阶段后的学习计划,要说明准备选修的课程、阶段性成果和初定的博士论文题目(或大致范围)。进入博士阶段学习后,其课程、资格论文,均按照学校规定的标准进行,论文答辩的申请时间和程序、以及毕业答辩的方式,与其他博士研究生相同。
三、指导教师的责任
(一)研究生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完成的具有一定独创性的研究成果。对于论文的学术规范性、前沿性和水准,由导师把关。如果学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其正文和注释有抄袭现象,导师与学生双方共同承担责任;如果在答辩前发现这种情况,轻者延期答辩;重者则被取消该学生的学籍和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具体操作程序和标准将由历史学科学位委员会决定。如果该现象发现于学生毕业后,历史学科学位委员会则有权取消其学位,除网上公开通报之外,还须上报研究生院、教育部和本人工作单位等,同时,其导师亦停止招生两年。
(二)如果在学生报考博士研究生并被录取之后,导师调离东北师范大学,该学生必须更换导师;以前入学但尚未毕业的研究生,仍以原导师指导为主,直到该学生毕业时为止;其他特殊情况由历史学科学位委员会裁定。
以上各项规定自此说明公布之日起执行,其解释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属历史文化学院学位委员会。
历史文化学院
2006年1月
历史文化学院关于博、硕士学位论文注释体例的补充规定
历史文化学院学位分委员会根据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对学位论文的相关规定,结合历史学科自身文献征引量大、文献标引庞杂等特点,参照最新一期的《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世界历史》和《史学理论研究》等杂志,对论文的注释体例特做如下补充规定,以确保历史学的专业学位论文更加规范:
11
所有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统一采用如下两种体例:(1)正文中引注的各类文献、资料和观点等,统一用页下注标明出处;(2)文后注为“参考文献”。关于页下注,下面将分门别类地说明。首先应该强调的是“参考文献”的标引。如果属于世界史专业,英语资料可按照英美国家学者的通用体例,即按照英文字母顺序逐次排列,书写方式是,作者姓在前名在后,著述名称、出版地点、出版社名称和时间等,与注释书写格式相同;如果属于俄语或日语,则按照俄语或日语的通用方式处理。关于“参考文献”中的中文资料,其作者先后排序,主要根据作者姓氏的汉语拼音顺序依次排列。
(一)一般中文著作
首次引注时,应在注释中将该书作者姓名、书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代及引用资料所在的页码一并注出,标明责任者姓名与责任方式(多名著者间用顿号隔开,编者姓名应附“编”字)。具体写法是作者姓名后面用冒号;(1)著作名用书名号,书名号后加逗号;出版地后用冒号;出版社名称后加出版年代,后加“版”字,再加逗号;页码后用句号。著作者如系二人,作者姓名之间用顿号分隔;系二人以上,可写出第一作者姓名,后面加“等”字省略其他作者。著作名如有副标题,则在书名号内以破折号将标题与副标题隔开。著作如系多卷本,须在书名号后面直接写出引用资料所在的卷数,再加句号。(2)引用译著:作者姓名中除姓外,名与中间名均可用缩写形式表示;如缩写,须用英文缩写符号(下圆点);如将姓名全部译出,则须在姓名之间加中文间隔符号;紧接着是译著名称,其后注明中文译、校者姓名,再写上出版译著的地名、出版社名称、译著的出版时间和页码。(3)引用编著:在编者姓名后,根据该书提供的信息加入“编”或“主编”,再加冒号;其余部分与著作类注释格式同。 以上各项举例如下:
1.张仲礼主编:《东南城市与中国近代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8页。 2.史念海:《中国古都和文化》,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50页。 3.孙中山:《临时大总统誓词》,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页。 4.张树年主编:《张元济年谱》,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6章。 5.陈奂:《诗毛氏传疏》,台北:世界书局,1957年,第124页。 6.周天游校注:《后汉书校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35页。 7.[苏]丘古耶夫斯基:《敦煌汉文文书》,第1卷.王克孝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530页。 8.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第271页。 9.《王子壮日记》,(1933年8月13日),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印,2001年,第1册,第418页。
10.湖南省长沙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长沙县志》,三联出版社,1995年,第81
页。
11.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年,第155页。 12.[美]J.布卢姆等著:《美国的历程》,下册第二分册,杨国标、张儒林译,北
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97页。 13. [美]孔飞力:《叫魂》,陈兼、刘昶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第210
12
—211页。 13. 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第72-74页。 14. 杨生茂主编:《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版,第23页。
15. 刘绪贻、韩铁等著:《战后美国史,1945—1986》(刘绪贻、杨生茂主编),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6页。 16.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
出版社,1995年,第57页。
(二)古籍的标引方式
古籍的标引可以先标书名、卷次,后标篇名;常用古籍如刻本和影印本,可以不注编撰者和版本(标点本要注明版本页码),其它书应注明编撰者和版本、卷次和页码;卷次与页码应使用阿拉伯数字。 例如: 1、(北齐)魏收:《魏书》卷113《官氏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977页。
2、光绪《海阳县志》卷6《舆地略五·水利》。 3、(宋)朱熹:《通鉴纲目》卷36,大业二年秋七月。 4、《大清会典事例》(光绪)卷120《史部》,“处分例·海防”条。 5、“奏报皖南暂减茶厘缘由片”,光绪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中国第一历史档
案馆藏,朱批奏折,财政卷0565—023。 6、(清)蔣光祖修/夏兆丰纂:《武安县志》卷4,民政志,户口,民国29年铅印本。 7、《史记》卷87《李斯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540页。 8、《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4,淳化四年(993)三月壬子,中华书局点校本。 9、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第554页。 10、《(民国)奉天通志》卷114,沈阳:东北文史丛书编委会,1983年影印本,第2页。 11、《通典》卷54,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508页。
(三)报纸期刊的标引方式
在引注报刊和杂志上的资料时,须列出著者名、文章名、报纸名称、出版日期、版次或者版类(“经济版”、“教育版”、“国际新闻版”等字样);如没有作者名,属于新闻类史料,直接标报纸、期刊名,出版时间。引用期刊、杂志内的文章,先注作者名和篇名,篇名用书名号标出,后加逗号;再注出文集或期刊名,文集或期刊名用书名号标出,紧接文集或期刊书名号后注明卷次、册次,然后加逗号;其余与著作类格式同。期刊、杂志不必注明编者和出版者。
例如: 1.儒丐:《市民之训练》,《盛京时报》,1923年9月11日,第2版。 2.《北华捷报》(North China Herald),1931年10月16日,第1版。 3.盛宣怀:《津海关监督盛杏荪观察禀请回南养疴》,《香港华字日报》总第8839
13
号,1995年12月16日,第2版,缩微胶卷,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收藏。 4.《张作霖延见使团详情——向各使临别赠言之内容》[N].《盛京时报》1928年6月5日。 5.《冯总司令昨晚离北平》[N].《大公报》1928年7月15日。 6.郑鸿笙:《中国工商业公会及会馆公所制度概论》[N].《国闻周报》第2卷第19期(1925年5月)。 7.《时疫未已》[N].《申报》光绪二十年四月十七日。 8.[美]弗·杰姆逊,《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51页。 9. 吴展:《试论核裁军的几个问题》,《美国研究》,1994年第3期,第43页。
(四)中文档案的标引:
如果引用的是中文档案资料,必须注明被引用资料的馆藏地点或机构名称称、分卷编号、文献形式等。例如: 1.《东省铁路伐木合同》,辽宁省档案馆藏盛京军督部堂档案,第2028号。 2.《蒋介石日记》(稿本),原件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34,目录1。 3.《陈云致王明信》,1937年5月16日,缩微胶卷,俄罗斯当代文献保存与研究中心藏,495/74/290。
(五)析出文献
析出文献的标注顺序依次为:作者、析出文献名、文集编者、文集题名、卷册、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例如: A.文集: 1. 黄宗羲:《汪魏美先生墓志铭》,沈善洪主编:《黄宗羲全集》第10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382页。 2. 唐振常:《师承与变法》,《识史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5页。 3. 孙中山:《与马林的谈话》,1922年4月27日,陈旭麓、郝盛朝主编,王耿雄等编:《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260页。
B书信、档案文献汇编: 1. 蔡元培:《复孙毓修函》,1911年6月3日,高平叔、王世儒编著:《蔡元培书信集》上册,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99页。 2. 《中共中央最近报告》,1927年10月,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政治报告选辑1927-1933》,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20页。
(六)未刊文献
未刊论文包括学位论文、提交的会议论文、或未公开出版的工作报告等。例如: A.学位论文 方明东:《罗隆基政治思想研究(1913-1949)》,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2000年,第65页。 B会议论文
[日]久保田文次:《〈中华民国革命秘笈〉之研究》,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湖北武昌,2001年,第5页。
14
在上述各类资料中,如果属于再次引用,注释中只需注出作者姓名、著作名(副标题可省略)和资料所在的页码。例:
1. 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第79页。 2. 吴展:《试论核裁军的几个问题》,第44页。
英文注释:
1、当首次引用一本著作的资料时,注释中须将该书的作者姓名、书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代及资料所在页码顺序注明。具体格式如下:
(1)专著类:作者姓名按通常顺序排列,后面加逗号,书名用斜体,后紧接出版地(如果出版社所在地属于不知名的小城市,则须写明该地名之后,加逗号,再表明所在州(省)的名称,加冒号,后接出版者名称,再加逗号,然后注明出版年代;再注出引用资料所在的页码,页码后加句号表示注释完毕;单页页码用p.表示;多页页码用pp.表示,意为pages。作者如系二人,作者姓名之间用and或&连接;如作者系三人以上,可写出第一作者姓名,后面加et.al.表示and others;著作如有副标题,则以冒号将其与标题隔开;著作如系多卷本中的一卷,须在注明页码前,用Vol.加罗马数字标明卷数(如果被引用的刊物的卷期号是阿拉伯数字,则可以用阿拉伯数字。总之,一定要与被引用刊物保持一致)。例:
1. Harold U. Faulkner,American Economic History, New York:Harper &
Brothers Publishers,1960,pp.23-25.
2. Gordon W. Allport and Leo Postman, The Psychology of Rumor. Reissued.
New York: Russell & Russell, Inc., 1965, p.159.
3. Vladislav Zubok and Constantine Pleshakov, Inside the Kremlin’s Cold War:
From Stalin to Khrushchev,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p.39.
4. Ralph F. deBedts,Recent American History:1945 to the Present, Vol. II,
Illinois:Dorsey Press,1973,p.169.
5. William Mirrengoff, et.al., CETA: Assessment of Public Service
Employment Programs, Committee on Evaluation of Employment and Training Program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980,pp.6-7,39.
(2)编著类:如编者系多人,则须将ed.写成eds.,后面的注释内容与著作类同。
例:
1. E. B. White & Katherine S. White eds.,A Subtreasury of American Humor,New York:Rand McNally Co.,1958,pp.52-53.
2. Samuel P. Huntington, “The Erosion of American National Interests” in
Wittkopf and Mccormick (eds.), The Domestic Sources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1999, p.11.
(3)文集内文章:文章名不用斜体或划线,置于引号内。引号后加in字并注出编者姓名,格式与编著类相同,书名采用斜体。
例:Erwin Panofsky, “Style and Medium in the Motion Picture”, in Morris Weitz ed., Problems in Aesthetics, New York:Harcourt,Brace and World Inc.,1969,p.326.
15
在以上文集类或编著类资料中,如果被引用的文章或章节属于第一次引注,而被引注的文集或者编著属于第二次引用,其标引方式是:注明被引用文章的作者名称,然后将被引用的文章名称置于引号内,紧接着写上ed, or eds, 然后再注明编者姓名,编著名称,最后是资料所在的页码。如果是连续性的引用统一编著类或者文集类的不同文章,只要将被引用的文集或者编著用ibid表明,后面写上页码。例如:
Harry N. Scheiber, “Public Economic Policy and the American Legal System: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ed. Conyets Reed (New York,1938),37-49; R. M. Maclver, “European Doctrines and the Constitution,” in ibid.,51-61; Roland Bainton, “The Appeal to Reason and the American Constitution,” in ibid.,121-30.
如果不是被连续引用,须用编著或者文集名称替代ibid即可。
(4)报刊文章类:第一例为引用期刊中的署名文章的注释,期刊名称用斜体,卷号视报刊情况(无论是罗马数字或阿拉伯数字)如实摘录,然后在圆括号内注明出版日期;不必注编者、出版者和出版地。第二例为引用报纸中的不署名文章的注释,报纸名称用斜体,后面注出版日期。
例1:Constance M. Drake,“An Approach to Blake”, College English,XXIX,
(April 1968),pp.541-543. 例2:“Reading Teachers Put on Spot”, The Kansas City Star,May 1,1969, p.16A.
(5)引用数据库文献:注明文件的序列号和基本信息,后写明数据库的名称与开发数据库的公司。 例:CK3100473594, Memorandum from NSC executive secretary James Lay, Jan
4, 1954, 数据库: Declassified Documents Reference System, Gale Group, Inc.
(6)引用缩微文献:除标明文件基本信息外,还需注明缩微胶片来源和序号。
Visit of Prime Minister Eisaku Sato of Japan, November 14-15, 1967,(缩微胶片:国图,序号3457)Japan and The U.S.: Diplomatic, Security and Economic Relations, 1960-1976, Bell & Howell Informative and Learning.
(7)电子信息类:使用因特网上的资料,须注明资料所在站点详细地址和下载时间。
例:Doc.17, Letter From Secretary of Defense McNamara to President Kennedy,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61-63, Vol.VIII, available at http: // www. state. gov/ r/pa/ ho/ frus/kennedyjf/viii/(April 1, 2005).
2、已引用过的著作再次引用时,注释格式如下: (1)仅注出作者姓名、著述名称和页码即可。
例:Soule,Prosperity Decade,p.134.
Hofstadter, Idea of a Party System,p.212.
(2)本注与紧邻之上注所引资料出于同一著作,可以ibid.代替,意为“引书同上”或“出处同上”(如本注所引著作并非与紧邻之上注、而是与间隔之上注相同,则不可用ibid.代替)。
16
例:①Harold U. Faulkner,American Economic History, New York:Harper&Brothers Publishers,1960,pp.23-25.
②Ibid.(意为与注释3引书及页码都相同)
(3)第二次引用同一来源的文献,在前面注明后可以用缩写。
例:③CK3100473594, Memorandum from NSC executive secretary James Lay, Jan 4, 1954,数据库: Declassified Documents Reference System (hereafter cited as DDRS), Gale Group, Inc.
④CK3100434652, Memorandum for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Dec 9, 1953, DDRS.
1、Edward Rice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 21 May 1945,GRDS(美国国务院一般档案馆)89300Mongolia/5-2145.
2、Wedemeyer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8 August 1947,FRUS,1947,Volum VII,pp.712-713.
3、Memo by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 to the State-War-Navy Coordinating Committee,9 June,1947,FRUS,1947 Volume VII,pp.844-855.
4、Lewis Clark (for the Ambassador)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 20 August 1948, and enclosure, “The Significance and Hope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ongolia Youth League”, GRDS: 893.000Mongolia/8-2048.
5、Report of the USSR Embassy in the PRC about the Position of the Leadership of the CPC in Regard to the Cuban Crisis,TsKhSD,f5,op.49,d.534,1.439., see M.Y Prozumenschik
其他原始文献的引注
6、U.S. Congress, “Comprehensive Employment and Training Act of 1973: House Report No.93-659”, in United States Code, Congressional and Administrative News, and St. Paul: West Publishing Co. 1973, vol.2, p.2948.
7、U.S. Congres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The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Act of 1977,Hearings Before the Subcommittee on Economic Stabilization of the Commission on Banking , Finance and Urban Affairs, H.R.No.2596, Washington D.C.: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77,pp.18-19.
8、U.S. Congress, Senate,Comprehensive Employment and Training Programs and HEW Consultants-Abuse and Mismanagement, Hearing Before Subcommittee of the Committee on Appropriations, Special Oversight Hearing, Department of Health, Educations ,and Welfare, Department of Labor, 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 47-761-0.,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9,p.19.
9、U.S. Department of Labor, Training and Employment Report of the Secretary of Labor,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2000, pp.75-76.
日语注释范例
1.津田左右吉:『日本·シナ思想の研究』「付録」、『津田左右吉全集』第二十八巻、東京:岩波書店、1966年、第522-523頁。又、津田左右吉:『儒教の研究』(三)第五篇「朱晦庵の理気説」、『津田左右吉全集』第十八巻、東京:岩波書店、1965年、第283-373頁。
17
2.论文类—— 水林彪:「丸山古代思想史をめぐって」、『日本思想史学』第32号、東京:日本思想史学会、2000年。
俄文注释规范(参见《历史研究》关于文献引证标注方式的规定)
俄文注释和参考文献必须严格遵守规范,决不可随意“从略”。引证俄文文献的标注方式为:责任者(作者)姓氏在后,出版物名称用斜体;多人或研究机构编著的著作不可“从略”,必须在注释中注明。同一注释引用多部著作或论文,需用分号隔开。对文章中所引用的资料第一次进行注释时,必须将该文献的作者姓名、文献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资料所属页码一并注出。再次引用同一资料时,只需注明作者姓名、文献名和页码。具体格式举例如下: (1) 著作
引证内容及顺序为:①作者:姓在前,名和父称的缩写在后(均用斜体字),两人以上人名间用逗号隔开;②书名:用句点和后面内容隔开;③卷册:用句点和后面内容隔开;④出版地:除已经约定俗成的可使用缩写,如莫斯科—М.等,其余要使用全称,用逗号和后面内容隔开;⑤出版时间:使用阿拉伯数字,如“2005”,用句点和后面内容隔开;⑥页码:档案文献使用“Л.”加页码,其余使用“С.”加页码,最后用句点结束。
例如:
Бердяев Н.А. Истоки и смысл русского коммунизма. М., 1990. С. 18.
Ильин В. И. Социальная стратификация. Сыктывкар. СПб., 1991. С. 93; Радаев В. В., Шкаратан О.И. Социальная стратификация. М., 1996. С. 85, 91.
Нарский И. В. Русская провинциальная партийность: политические объединения на Урале до 1917 г. Ч. 2. Челябинск, 1995. С. 284.
Ленин В. И. Полн. собр. соч. Т. 37. С. 60-61; Т. 39 С.305.
См.: Барышников М.Н. Политика и предпринимательство в России. СПб., 1997. С. 230-232.
(2) 析出文献
引证内容及顺序为:①作者:姓在前,名和父称的缩写在后(均用斜体字),作者为两人以上,人名间用逗号隔开;②析出文献名:用“//”与后面内容隔开;③期刊名:用逗号和后面内容隔开;④出版时间:使用阿拉伯数字,如“2005”;⑤期刊号:“№”加数字,用句点和后面内容隔开;⑥页码:“С.”加页码,最后用句点结束。
例如:
Соколов А.К. Перспективы изучения рабочей истории в современной России //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история, 2003. № 4.C.5.
См.: Сахаров А.Н. О новых подходах к истории России // Вопросы истории, 2002. № 8. С. 4-5, 16.
18
Пундани В. В. Боевые традиции россиян // Зауралье в годы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ы. Материалы научно-практической конференции. Курган, 1995. С. 48-49.
(3) 报刊
例如:
Российская газета. 2004,16 янв. Российская газета. 2004,8 марта.
(4)档案 例如:
РГВИА. Ф.801. Оп. 2/58. Ф.4. Отд. 1907. Л.2-7; Оп. 5/65. Отд. 1906. Л.297, Л.1-13.
ЦГАОР СССР, ф. 7928, оп. 2, д. 35, л. 62. 注:(一个注释引证多部著作或文献,需用分号隔开。非直接引用原文时,注释前应加“См.”,用冒号与后面内容分开。俄文参考资料参见以上有关注释的规定,最后应注明著作或其他文献的总页数。俄文注释、参考资料及其中标点符号必须使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俄文网上资源
Интернет-ресурсы по истории
俄罗斯网上图书馆和资料库浩如烟海,其中部分电子图书馆可以免费下载书籍和论文原文。以下是俄罗斯各主要图书馆、大学及研究机构的网址,能够检索到各种书籍及论文,部分可以直接下载,主要可以通过网上订阅或其他方式订阅。另外,检索到感兴趣的书籍或文章后,也可以利用搜索引擎进行搜索,部分书籍和文章可直接下载。
俄罗斯综合搜索网:www.rambler.ru/ www.yandex.ru 莫斯科大学:www.msu.ru/ 圣彼得堡大学:www.spbu.ru 俄罗斯国家图书馆:www.rsl.ru/
俄罗斯公共历史图书馆:http://www.shpl.ru/ 俄罗斯科学院图书馆:www.csa.ru/
俄罗斯民族图书馆:http://www.nlr.ru:8101/ 俄罗斯科学图书馆:http://www.gnpbu.ru/ 俄科学院社会科学信息:http://www.gnpbu.ru/ 圣彼得堡大学高尔基图书馆:www.lib.pu.ru/ 电子图书馆:www.lib.com.ua/
19
莫斯科大学历史系:www.hist.msu.ru/
莫大罗蒙诺索夫图书馆:http://www.lib.msu.su/ 俄罗斯开放电子图书馆:orel.rsl.ru/ 俄罗斯科学院:www.ras.ru/
祖国历史杂志:http://www.lants.tellur.ru/history/ 俄罗斯杂志:http://www.russ.ru/
全球史:http://worldhist.ru/science/topic/
http://www.igh.ru/struct/srt_dc_dis03.html
塔通社:http://www.itar-tass.com/ 消息报:http://www.izvestia.ru/ 真理报:http://www.pravda.ru/
俄文软件下载:http://www.freeware.ru/
普西金语言词典:http://www.slovari.ru/lang/ru/ivoc/push/index.html 旧词,方言词词典:http://www.tel-infrm.ru/misc/day/dis.htm
В ПОМОЩЬ АСПИРАНТАМ:http://dis.finansy.ru/sovet/
(说明: 关于网站资料与文献,必须清楚地按照上述俄文注释规范,标明作者和著述名称,出版地点、时间和具体的页码,然后是具体的网站名称和下载时间,包括下载的年、月、日)
东北师范大学关于各种资料的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类型 类型标志 期刊 文章 J 专著 M 论文集 C 学位 论文 D 专利 P 标准 S 报纸 报告 文章 N R 汇编 G 文献 Z 资料 其他 以上例证中如有遗漏者,皆以《历史研究》的注释体例为准,其他规定的解释权属于历史文化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
2006年2月13日
20
《历史研究》注释引证规范
一 普通图书
标注项目与顺序:(1)责任者与责任方式;(2)书名;(3)卷册;(4)出版地点(城市);(5)出版者;(6)出版时间;(7)页码。
孔飞力:《叫魂》,陈兼、刘昶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第207页。
戴裔煊:《〈明史·佛郎机传〉笺正》,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年,第6页。
冯玉祥:《我的读书生活》,三户图书刊行社,[出版时间不详],
第8页。
参阅张树年主编:《张元济年谱》,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
6章。
二 析出文献
标注项目与顺序:(1)作者;(2)析出文献名;(3)文集编者;(4)文集题名;(5)卷册;(6)出版地点(城市);(7)出版者;(8)出版时间;(9)页码。 (一)文集
黄宗羲:《汪魏美先生墓志铭》,沈善洪主编:《黄宗羲全集》第10
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382页。
陈序经:《教育的中国化和现代化》,杨深编:《走出东方——陈序
经文化论著辑要》,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第208
页。 唐振常:《师承与变法》,《识史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年,第65页。
(二)书信集、档案文献汇编
《复孙毓修函》,1911年6月3日,高平叔、王世儒编注:《蔡元培
书信集》上册,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99页。 《中共中央最近政治状况报告》,1927年10月,中央档案馆编:《中
共中央政治报告选辑(1927——1933)》,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
社,1983年,第20页。
(三)序跋、后记
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序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2页。
楼适夷:《读家书,想傅雷(代序)》,傅敏编:《傅雷家书》(增
补本),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第1页。
三 古籍
一般情况下,引证古籍标注项目与顺序:(1)责任者与责任方式;(2)书名;(3)卷次;(4)部类名及篇名;(5)版本;(6)页码。 何晏注,邢昺疏:《论语注疏》,四部备要本,卷14,第5页。
何璘:《澧州志林》卷23《书李自成传后》,乾隆十五年刻本,第
31-34页。
万历《广东通志》卷24《郡县志十一·广州府·人物二》,第2页。
21
袁大化修,王树楠等撰:《新疆图志》卷48《礼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影印本,第443页
《明史》卷282《儒林一·罗钦顺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7237页。
欧阳兆熊、金安清:《水窗春呓》,谢兴尧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45页。
《资治通鉴》卷200,唐高宗永徽六年十月乙卯,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6293页。
《通典》卷54,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508页。
四 期刊、报纸
(一)期刊
引证期刊中的文章,标注项目与顺序:(1)作者;(2)文章名称;(3)期刊名称;(4)卷册号及出版日期;(5)页码。 吴艳红:《明代流刑考》,《历史研究》2000年第6期,第34页。
王晴佳:《中国二十世纪史学与西方--论现代历史意识的产生》,
《新史学》(台北)第9卷第1期,1998年3月,第55-82页。
(二)报纸
引证报纸中的文章,标注项目与顺序:(1)作者;(2)文章名称;(3)报纸名称;(4)出版日期;(5)版次。 《同行业规问题》,《申报》1930年10月31日,第9版。
《论东亚事宜》,《清议报》第2册,光绪二十四年十一月廿一日,
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影印本,总第89 页。
五 外文文献
(一)引证外文文献,原则上应使用该文种通行的引证标注方式。 (二)引证英文文献的标注方式:
1.引用专著(编著、译著),标注项目与顺序:(1)作者;(2)书名(斜体);(3)出版地点:(4)出版者;(5)出版时间;(6)页码。
Randolph Starn and Loren Partridge, The Arts of Power: Three Halls of State in Italy, 1300-1600. Berkeley: 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 1992, pp. 19-28.
M. Polo, 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 trans. by William Marsden ,
Hertfordshire : Cumberland House, 1997, pp. 55, 88.
T. H. Aston and C. H. E. Phlipin (eds.), The Brenner Debat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p. 35.
2.引用期刊中的文章,标注项目与顺序:(1)作者;(2)文章名称;(3)期刊名称(斜体);(4)卷期号;(5)出版时间;(6)页码。
Heath B. Chamberlain, “On the Search for Civil Society in
China,” Modern China, vol. 19, no. 2 (April 1993), pp. 199-215.
3.引用文集中的析出文献,标注项目与顺序:(1)作者;(2)文章名;(3)编者;(4)文集名(斜体);(5)出版地点;(6)出版者;(7)出版时间;(8)页码 R . S . Schfield, “The Impact of Scarcity and Plenty on Population Change in England,” in R. I.Rotberg and T. K. Rabb (eds.), Hunger and History: The Impact of Changing Food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Pattern on Socie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p. 79.
22
六 未刊文献
(一)学位论文
方明东:《罗隆基政治思想研究(1913―1949)》,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2000年,第67页。
(二)会议论文
中岛乐章:《明前期徽州的民事诉讼个案研究》,国际徽学研讨会
论文,安徽绩溪,1998年,第9页。
(三)未刊手稿、函电等 《蒋介石日记》,毛思诚分类摘抄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陈云致王明信》,1937年5月16日,缩微胶卷,俄罗斯当代文献
保管与研究中心藏,495/74/290。 《傅良佐致国务院电》,1917年9月15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北洋档案1011—5961。
七 其他
(一)同一文献再次引证时可以将出版信息(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省略。 戴裔煊:《〈明史·佛郎机传〉笺正》,第8页。
(二)再次引证同一文献时,第二责任者(译者、点校者)可以省略。 孔飞力:《叫魂》,第210页。
(三)析出文献再次引证时,可以根据情况将论文集、资料集、档案集的编者省略。
陈序经:《全盘西化的辩护》,《走出东方——陈序经文化论著辑要》,
第280—283页。
(四)转引文献,须注明原文献出版信息。
《宁波罢市风潮》,《新闻报》1919年6月9日,第2张,第2版,
转引自冯筱才:《罢市与抵货运动中的江浙商人:以“五四”、“五
卅”为中心》,《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1期,第114页。
《历史研究》编辑部
2004年10月
23
《社会科学战线》引文注释规范
一、注释体例及标注位置
文献引证方式采用注释体例。
注释放置于当页下(脚注)。注释序号用①,②,③„„标识,每页单独排序。正文中的注释序号统一置于包含引文的句子(有时候也可能是词或词组)或段落标点符号之后。
二 、注释的标注格式
(一)非连续出版物 1.著作
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责任方式为著时,“著”可省略,其他责任方式不可省略。 引用翻译著作时,将译者作为第二责任者置于文献题名之后。
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等经典著作应使用最新版本。 示例:
赵景深:《文坛忆旧》,上海:北新书局,1948年,第43页。
谢兴尧整理:《荣庆日记》,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75页。 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3页。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5页。
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谭汝谦、林启彦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2年,第11-12页。
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9页。 佚名:《晚清洋务运动事类汇钞五十七种》上册,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8年,第56页。
狄葆贤:《平等阁笔记》,上海:有正书局,[出版时间不详],第8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6页。 2.析出文献
标注顺序: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集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集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24
文集责任者与析出文献责任者相同时,可省去文集责任者。 示例:
杜威·佛克马:《走向新世界主义》,载王宁、薛晓源编:《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第247-266页。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第9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325页。
唐振常:《师承与变法》,《识史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65页。
3.著作、文集的序言、引论、前言、后记
(1)序言、前言作者与著作、文集责任者相同。 示例:
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序言”,第1页。
(2)序言有单独的标题,可作为析出文献来标注。 示例:
楼适夷:《读家书,想傅雷(代序)》,傅敏编:《傅雷家书》(增补本),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第2页。 黄仁宇:《为什么称为“中国大历史”?——中文版自序》,《中国大历史》,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2页。
(3)责任者层次关系复杂时,可以通过叙述表明对序言的引证。为了表述紧凑和语气连贯,责任者与文献题名之间的冒号可省去,出版信息可括注起来。 示例:
见戴逸为北京市宣武区档案馆编、王灿炽纂《北京安徽会馆志稿》(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所作的序,第2页。 4.古籍
(1)刻本
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卷次、篇名、部类)(选项)/版本、页码。
部类名及篇名用书名号表示,其中不同层次可用中圆点隔开,原序号仍用汉字数字,下同。页码应注明a、b面。 示例:
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卷3,光绪三年苏州文学山房活字本,第9页a。 (2)点校本、整理本
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卷次、篇名、部类(选项)/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可在出版时间后注明“标点本”“整理本”。 示例:
毛祥麟:《墨余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5页。 (3)影印本
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卷次、篇名、部类(选项)/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影印)页码。可在出版时间后注明“影印本”。为便于读者查找,缩印的古籍,引用页码还可标明上、中、下栏(选项)。 示例:
杨钟羲:《雪桥诗话续集》卷5,沈阳:辽沈书社,1991年影印本,上册,
25
第461页下栏。
《太平御览》卷690《服章部七》引《魏台访议》,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第3册,第3080页下栏。 (4)析出文献 标注顺序: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集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集题名/卷次/丛书项(选项,丛书名用书名号)/版本或出版信息/页码。 示例: 管志道:《答屠仪部赤水丈书》,《续问辨牍》卷2,《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影印本,子部,第88册,第73页。 (5)地方志
唐宋时期的地方志多系私人著作,可标注作者;明清以后的地方志一般不标注作者,书名其前冠以修纂成书时的年代(年号);民国地方志,在书名前冠加“民国”二字。新影印(缩印)的地方志可采用新页码。 示例:
乾隆《嘉定县志》卷12《风俗》,第7页b。 民国《上海县续志》卷1《疆域》,第10页b。
万历《广东通志》卷15《郡县志二·广州府·城池》,《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影印本,第42册,第367页。
(6)常用基本典籍,官修大型典籍以及书名中含有作者姓名的文集可不标注作者,如《论语》、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全唐文》、《册府元龟》、《清实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陶渊明集》等。 示例:
《旧唐书》卷9《玄宗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标点本,第233页。 《方苞集》卷6《答程夔州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标点本,上册,第166页。
(7)编年体典籍,如需要,可注出文字所属之年月甲子(日)。 示例:
《清德宗实录》卷435,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上,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第6册,第727页。
(二)连续出版物 1.期刊
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献题名/期刊名/年期(或卷期,出版年月) 。
刊名与其他期刊相同,也可括注出版地点,附于刊名后,以示区别;同一种期刊有两个以上的版别时,引用时须注明版别。 示例:
何龄修:《读顾诚〈南明史〉》,《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3期。
汪疑今:《江苏的小农及其副业》,《中国经济》第4卷第6期,1936年6月15日。
26
魏丽英:《论近代西北人口波动的主要原因》,《社会科学》(兰州)1990年第6期。
费成康:《葡萄牙人如何进入澳门问题辨证》,《社会科学》(上海)1999年第9期。
董一沙:《回忆父亲董希文》,《传记文学》(北京)2001年第3期。 李济:《创办史语所与支持安阳考古工作的贡献》,《传记文学》(台北)第28卷第1期,1976年1月。
黄义豪:《评黄龟年四劾秦桧》,《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7年第3期。
苏振芳:《新加坡推行儒家伦理道德教育的社会学思考》,《福建论坛》 (经济社会版)1996年第3期。
叶明勇:《英国议会圈地及其影响》,《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年第2期。
倪素香:《德育学科的比较研究与理论探索》,《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2.报纸
标注顺序:责任者/篇名/报纸名称/出版年月日/版次。
早期中文报纸无版次,可标识卷册、时间或栏目及页码(选注项)。同名报纸应标示出版地点以示区别。 示例:
李眉:《李劼人轶事》,《四川工人日报》1986年8月22日,第2版。 伤心人(麦孟华):《说奴隶》,《清议报》第69册,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第1页。
《四川会议厅暂行章程》,《广益丛报》第8年第19期,1910年9月3日,“新章”,第1—2页。
《上海各路商界总联合会致外交部电》,《民国日报》(上海)1925年8月14日,第4版。
《西南中委反对在宁召开五全会》,《民国日报》(广州)1933年8月11日,第1张第4版。
27
(三)未刊文献 1.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
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献标题/论文性质/地点或学校/文献形成时间/页码。 示例:
方明东:《罗隆基政治思想研究(1913-1949)》,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2000年,第67页。
任东来:《对国际体制和国际制度的理解和翻译》,全球化与亚太区域化国际研讨会论文,天津,2000年6月,第9页。 2.手稿、档案文献
标注顺序:文献标题/文献形成时间/卷宗号或其他编号/藏所。 示例:
《傅良佐致国务院电》,1917年9月15日,北洋档案1011-596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党外人士座谈会记录》,1950年7月,李劼人档案,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档案室藏。
(四)转引文献
无法直接引用的文献,转引自他人著作时,须标明。标注顺序:责任者/原文献题名/原文献版本信息/原页码(或卷期)/转引文献责任者/转引文献题名/版本信息/页码。 示例:
章太炎:《在长沙晨光学校演说》,1925年10月,转引自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823页。
(五)电子文献
电子文献包括以数码方式记录的所有文献(含以胶片、磁带等介质记录的电影、录影、录音等音像文献)。 标注项目与顺序: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更新或修改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引用日期。 示例:
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1998年8月16日, http://www.cajcd.cn/pub/wml.txt/980810-2.html, 1998年10月4日。
扬之水:《两宋茶诗与茶事》,《文学遗产通讯》(网络版试刊)2006年第1期, http://www.literature.org.cn /Article.asp?ID=199,2007年9月13日。
(六)外文文献
28
1.引证外文文献,原则上使用该语种通行的引证标注方式。 2.本规范仅列举英文文献的标注方式如下: (1)专著 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文献题名用斜体,出版地点后用英文冒号,其余各标注项目之间,用英文逗点隔开,下同。 示例:
Peter Brooks, Troubling Confessions: Speaking Guilt in Law and Literatur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0, p.48.
Randolph Starn and Loren Partridge, The Arts of Power: Three Halls of State in Italy, 1300-1600, Berkeley: 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 1992, pp.19-28.
(2)译著
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献题名/译者/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示例:
M. Polo, 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 trans. by William Marsden, Hertfordshire: Cumberland House,1997, pp.55, 88. (3)期刊析出文献
标注顺序: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期刊名/卷册及出版时间/页码。析出文献题名用英文引号标识,期刊名用斜体,下同。 示例:
Heath B. Chamberlain, “On the Search for Civil Society in China,” Modern China, vol. 19, no. 2 (April 1993),pp.199-215. (4)文集析出文献 标注顺序: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集题名/编者/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示例:
R. S. Schfield,“The Impact of Scarcity and Plenty on Population Change in England, ” in R. I. Rotberg and T. K. Rabb, eds., Hunger and History: The Impact of Changing Food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Pattern on Society, Cambridge,Ma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p.79. (5)档案文献
标注顺序:文献标题/文献形成时间/卷宗号或其他编号/藏所。
Nixon to Kissinger, February 1, 1969, Box 1032, NSC Files, Nixon Presidential Material Project (NPMP), National Archives II, College Park, MD.
三、 其他
(一)再次引证时的项目简化
同一文献再次引证时只需标注责任者、题名、页码,出版信息可以省略。 示例:
29
赵景深:《文坛忆旧》,第24页。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第9册,第326页。
(二)间接引文的标注
间接引文通常以“参见”或“详见”等引领词引导,反映出与正文行文的呼应,标注时应注出具体参考引证的起止页码或章节。标注项目、顺序与格式同直接引文。 示例:
参见邱陵编著:《书籍装帧艺术简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8-29页。
详见张树年主编:《张元济年谱》,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6章。 (三)引用先秦诸子等常用经典古籍,可使用夹注,夹注应使用不同于正文的字体。 示例1:
庄子说惠子非常博学,“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庄子〃天下》) 示例2:
天神所具有道德,也就是“保民”、“裕民”的道德;天神所具有的道德意志,代表的是人民的意志。这也就是所谓“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尚书〃皋陶谟》),“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泰誓》)。
30
文中数字的用法
1.凡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各种记数与计量(包括正负数、分数、小数、百分比、比例),著作的卷次,一律用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书写的数值在表示数值的范围时,使用浪纹式连接号“~”。列表时,数字的相同位数要对齐。如: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60~70年代 2003年5月28日 302 -125.03 1/4 34.05% 63%~68% 1:500 《毛泽东选集》第3卷 注: 20世纪90年代与1990年代通用
1990年不要简作“九O年”或“90年”。 50%~60%不要写作50~60%。
1975年~1976年不要写作1975~1976年,或75~76年,或1975~76年。 2.以下情形一般应用汉字 (1)星期几一律用汉字; (2)中国干支纪年和夏历月日;
示例:丙寅年十月十五日 腊月二十三日 正月初五 八月十五中秋节 (3)中国清代和清代以前的历史纪年、各民族的非公历纪年;
这类纪年不应与公历月日混用,并应采用阿拉伯数字括注公历。
示例:秦文公四十四年(公元前722年) 太平天国庚申十年九月二十四日(清咸丰十年
九月二十日, 公元1860年11月2日) 藏历阳木龙年八月二十六日(公元1964年10月1日) 日本庆应三年(公元1867年)
注:同一篇文章中,同一年号前面括注了公历,后面不必再加。
(4)含有月日简称表示事件、节日和其他意义的词组
如果涉及一月、十一月、十二月,应用间隔号“·”将表示月和日的数字隔开,并外
加引号,避免歧义。涉及其他月份时,不用间隔号,是否使用引号,视事件的知名度而定。
示例1:“一〃二八”事变(1月28日) “一二〃九”运动(12月9日)
31
“一〃一七”批示(1月17日) “一一〃一O”案件(11月10日)
示例2: 五四运动 五卅运动 七七事变 五一国际劳动节
“五二O”声明 “九一三”事件
(5)定型的词、词组、成语、惯用语、缩略语或具有修辞色彩的词语中作为语素的数字,必须使用汉字。
示例: 一律 一方面 十滴水 二倍体 三叶虫 四氧化三铁
一O五九(农药内吸磷) 八国联军 二O九师 四书五经 五四运动 九三学社 十月十七日同盟 路易十六 十月革命 “八五”计划 五省一市 五局三胜制 二八年华 二万五千里长征 二十挂零 零点方案 零岁教育 白发三千丈 七上八下 不管三七二十一 相差十万八千里 第一书记 第二轻工业局 一机部三所 第三季度 第四方面军 十三届四中全会
(6)整数一至十,如果不是出现在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组数字中,可以用汉字,但要照顾到上下文,求得局部体例上的一致。
示例1:一个人 三本书 四种产品 六条意见 读了十遍 五个百分点
示例2:截至1984年9月,我国高等学校有新闻系6个,新闻专业7个,新闻班1个,新
闻教育专职教员274人,在校学生1561人。
(7)概数和约数
相邻的两个数字并列连用表示概数,必须使用汉字,连用的两个数字之间不得用顿号“、”隔开。
示例: 二三米 一两个小时 三五天 三四个月 十三四吨 一二十个 四十五六岁 七八十种 二三百架次 五六万套 一千七八百元
带有“几”字的数字表示约数,必须使用汉字。 示例:几千年 十几天 一百几十次 几十万分之一
用“多”“余”“左右”“上下”“约”等表示的约数一般用汉字。
如果文中出现一组具有统计和比较意义的数字,其中既有精确数字,也有用“多”“余”等表示的约数时,为保持局部体例上的一致,其约数也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
示例1:这个协会举行全国性评奖十余次,获奖作品有一千多件。协会吸收了约三千名会
员,其中三分之二是有成就的中青年。另外,在三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还设有分会。
32
示例2:该省从机动财力中拿出1900万元,调拨钢材3000多吨、水泥2万多吨、柴油1400
吨,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常用标点符号用法简表
一、基本定义
句子,前后都有停顿,并带有一定的句调,表示相对完整的意义。句子前后或中间的停顿,在口头语言中,表现出来就是时间间隔,在书面语言中,就用标点符号来表示。一般来说,汉语中的句子分以下几种: 陈述句:用来说明事实的句子。
祈使句:用来要求听话人做某件事情的句子。 疑问句:用来提出问题的句子。 感叹句:用来抒发某种强烈感情的句子。
复句、分句:意思上有密切联系的小句子组织在一起构成一个大句子。这样的大句子叫复句,复句中的每个小句子叫分句。
构成句子的语言单位是词语,即词和短语(词组)。词即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短语,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按一定的语法规则组成的表达一定意义的语言单位,也叫词组。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 二、用法简表
名称 句号① 问号 。 符号 用法说明 1.用于陈述句的末尾。 2.用于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 1.用于疑问句的末尾。 ? 2.用于反问句的末尾。 1.用于感叹句的末尾。 叹号 ! 2.用于语气强烈的祈使句末尾。 3.用于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末尾。 难道你不了解我吗? 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 停止射击! 我哪里比得上他呀! 举例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请您稍等一下。 他叫什么名字? 33
1.句子内部主语与谓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 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 2.句子内部动词与宾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 应该看到,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出毕生逗号 的精力。 , 3.句子内部状语后边如需停顿,用逗号。 对于这个城市,他并不陌生。 4.复句内各分句之间的停顿,除了有时要用分号外,据说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都要用逗号。 顿号 、 用于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 过十多处。 正方形是四边相等、四角均为直角的四边形。 1.用于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 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分号② (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三)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1.用于称呼语后边,表示提起下文。 2.用于“说、想、是、证明、宣布、指出、透露、他十分惊讶地说:“啊,原来是你!” 例如、如下”等词语后边,提起下文。 3.用于总说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 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武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 冒号 4.用于需要解释的词语后边,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 : 外文图书展销会 日期:10月20日至于11月10日 时间:上午8时至下午4时 地点:北京朝阳区工体东路16号 主办单位: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 5.用于总括性话语的前边,以总结上文。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引号“ ” 1.用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部分。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同志们,朋友们:现在开会了…… ; 2.用于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域划分如下: (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34
③ „ ‟ 2.用于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 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个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理。 3.用于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 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4.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他站起来问:“老师,„有条不紊‟是什么面一层用单引号。 用于行文中注释的部分。注释句子中某些词语的,括注紧贴在被注释词语之后;注释整个句子的,括括号④ 不能摊开稿纸搞“即兴”。(其实文学创作也要有素养才能有“即兴”。) 1.用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部分。 迈进金黄色的大门,穿过宽敞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 2.用于话题突然转变。 “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张强对刚刚进门的小王说。 破折号 ── 3.用于声音延长的拟声词后面。 4.用于事项列举分承的各项之前。 “呜──”火车开动了。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环境物理学分为以下五个分支学科: ──环境声学; ──环境光学; ──环境热学; ──环境电磁学; ──环境空气动力学。 省略号⑤ …… 2.用于列举的省略。 在广州的花市上,牡丹、吊钟、水仙、梅花、菊花、山茶、墨兰……春秋冬三1.用于引文的省略。 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 ) 注放在句末标点之后。 意思?” (1)中国猿人(全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或简称“北京人”)在我国的发现,是对古人类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2)写研究性文章跟文学创作不同,35
季的鲜花都挤在一起啦! 3.用于话语中间,表示说明断断续续。 “我……对不起……大家,我……没有……完成……任务。” 1.两个相关的名词构造成一个意义单位,中间用连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接号。 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2.相关的时间、地点或数目之间,用连接号,表示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连接号⑥ — 起止。 豫才,浙江绍兴人。 3.相关的字母、阿拉伯数字等之间,用连接号,表在太平洋地区,除了已经建成投入使用示产品型号。 的HAW—4和TPC—3海底光缆之外,又有TPC—4海底光缆投入运营。 4.几个相关的项目表示递进式发展,中间用连接号。 人类的发展可以分为古猿—猿人—古人—新人这四个阶段。 1.用于外国人和某些少数民族人名内各部分的分烈奥纳多·达·芬奇、爱新觉罗·努尔哈间隔号 · 界。 2.用于书名与篇(章、卷)名之间的分隔。 赤。 《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学》、《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用于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 书名《 》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课文里有一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他的文章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桌上放着一本《中国语文》。《〈中国工人〉发刊词》发表于1940年2月7日。 号 〈 〉 专名号⑦ 用于人名、地名、朝代名等专名下面。 司马相如者,汉 蜀郡 成都人也,字长卿 附注:①句号的形式为“。”。句号还有一种形式,即一个小圆点“.”,一般在科技文献中使用。 ②非并列关系(如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等)的多重复句,第一层的前后两部分之间,也用分号。
③直行文稿引号改用双引号“﹄”和单引号“﹂”。
﹃
﹁
④此外还有方括号“[]”、六角括号“〔〕”、和方头括号“【】”。 ⑤如果是整段文章或诗行的省略,可以使用十二个小圆点来表示。
36
⑥连接号还有另外三种形式,即长横“——”(占两个字的位置)、半字线“—”(占半个字的位置)、和浪
纹“~”(占一个字的位置)。
⑦专名号只用在古籍或某些文史著作里面。为了跟专名号配合,这类著作里的书名号可以用浪线“﹏﹏”。
3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