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设计

来源:意榕旅游网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设计 南京工大附中五十中校区 张锦秋

课 型:新授课 授课年级:初二年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分类与构成

(2) 了解网络传输介质类型与特点以及相关设备主要功能 (3) 了解TCP/IP协议、IP地址、域名等常见网络名词的内涵 2.过程与方法

在自主学习中,通过“问题导向”的学习过程,掌握计算机接入Internet一般方法,能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简单的网络连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其充分意识到解决问题是以充分了解与学习为基础的,对计算机网络现状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4.行为与创新

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合理利用现有资源解决问题,通过活动建立个体心理在知识内化过程中具有积极意义的输入与输出。 教学重点: 计算机网络概念、分类;常见网络设备的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 计算机网络硬件设备的主要功能;设计简单连接图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方法:问题导向、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分析讨论。 手段:专题网站、多媒体广播软件、Flash软件。 教学准备:专题网站、Flash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观看演示 学生回答:拷贝文件,把作品发到网上去„„ 复习旧知,简单定义网络 积极思考,回答:家里都是宽带上网。 结合平时观察,讨论常用上网需要的硬件。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设计意图 从信息交流的角度理解计算机网络主要用途。 从最基本的概念入手,以明确网络的概念为目标,界定容易混淆的几个基本名词。 从实际生活出发,纠正几个学生最常见的认识误区,让枯燥难懂的概念生活化。 在前面的学习中,同学们都制作了精美的多媒体作品,那么家想不想让别人分享你创作的喜悦,欣赏到你电脑里的精美作品呢?你会怎么做呢? 一种方法,就是用移动存储设备进行拷贝,不够方便快捷,另外一种,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将作品放到网络上去。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呢? 引入课题 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们认为将计算机连接起来,就是网络了。那网络也有大有小,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网络的分类。 问题1:计算机网络和Internet是一回事吗?引出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释疑1】上网的“网”是指Internet因特网,因特网是最庞大的计算机网络,是若干网络的总和,被称为“网络中的网络”,是计算机世界中的“联合国” 小区最近常常有人在门口办理宽带业务,并散发一些广告。 小调查:常用上网方式,分析上网需要的硬件 【问题2】大家所说的宽带就是因特网吗?那还有一个带宽指的是什么? 【释疑2】宽带是指我们上因特网走的这条路是高速路还是低速路,衡量的标准就是带宽。如同高速公路上汽车的速度在每小时100公里一样,信息在这条路上的速度也有单位——Kbps,比特每秒。这个速度不是你想多快就能多快的,而是路本身的材质所决定的,我们把它叫做传输介质。 (展示家庭网络连接示意图,解析部分名词) 这是我们家庭上网的示意图,通过一定的传输介质,信息从家里的电脑连到哪里去了呢?有的同学说是电信、网通等等,这些公司,我们给他一个特定的名称——ISP网络服务供应商,由他来提供通往因特网的连接线路。我们接到ISP的这段线路由于传输介质不同,带宽就不同,我们要付给ISP的费用也就不同。 创设情境 回忆联想 新授:网络基础知识

【活动一】浏览学习网站,通过学习有关接入方式、传输介质、连接设备的知识,完成课堂练习。 (使用访问HTTP发布网站的方式,为网络软件留下学习空间) 教师观察学生测试情况。 广播后点评练习完成情况,精讲精练。 从已发布网站的访问介绍网络协议、IP地址等积极探究 网络软件的主要用途和组成。 测试反馈 【活动二】拓展网络连接的知识,使用Flash学件,设计家庭上网的简单连接图 浏览学习 反馈测试 发现遗漏知识点,将被动学习转化成主动探究。 结合自己已有知识,通过学习网站,消化吸收有关知识。 使用Flash学件,完成作品。 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兼顾到不同学习风格、不同层次的学生。 Flash是上一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在学件上充分使用“库”与“舞台”,拓展学生对动画软件的理解与应用。 网络连接的方法不止一种,暗示学生正确并非合理,对与错的区别在实践中的意义取决于合理与不合理。 广播学生作品,交流设计心得,分析作品的实际使用意义,鼓励学生从资源合理利用的角度评价成败。 任务点评 从中再次总结常见网络设备的主要功能 积极讨论 思考并评价他人作品 教师展示、点评作品,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 回顾与消化将课内知识延课后任务:利用所学知识,为实现家庭电脑同本节课内容,伸到课外,点交流小结 时上网设计网络连接 强化记忆。 明学习知识的实际意义所在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有两个难点是比较难解决的,一是概念多,学生不易理解;二是实践性强,课堂学习效果难以体现,学生缺乏对网络硬件的直观体会。本节课我采取的是“情境引入+自主学习+测试反思”的方式来解决这两个难点问题。

由于小学和初一信息技术课程的铺垫,目前初二的学生对网络应用方面的技能掌握是非常熟练的,但欠缺对网络硬件方面的直观理解。另外,从教材来看,本学期初二学生使用的是省教研室版初中信息技术下册教材,本节课内容是第10单元“走进网络世界”的第1节。在此之前,学生主要学习的是动画软件Flash和制作多媒体作品。由于课时原因,各个学校的教学内容不太相同,但大多会先学习Flash。因此,我利用学习网站提供给学生相应的学习资源,又借用Flash的操作界面,作为最终作品呈现的平台,不仅可以较好地解决新知与旧知之间的相互融合与转化,而且可以让同学对于不常见的网络硬件和底层的网络协议有个比较直观的体验。直观体验可以较好的帮助学生改变以前对计算机网络错误的理解。

计算机网络基础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就一个大学生学习这门课程起码也要花上一学期的时间,并伴有一定的实际动手实验。但我们中学,特别是初中,一来硬件条件不允许,二来学生也不需要达到这么深的学习层次。因此,知识点的掌握层次界定就是教学设计中尤为重要的一点。在知识体系上,梳理整个网络的所有硬件,大致可以分为计算机设备、接口设备、传输介质、连接设备四个大类,而传输介质又是最容易产生歧义的概念,所谓宽带、网线、上网费用等学生耳熟能详的词汇都与此有关,这是主线。当传输介质不同,所连接的设备、接入方式也会不同,因此又引出网络连接设备及其相应功能。此外再利用课堂测试,兼顾到其它设备和软件,完成对容易掌握知识点的查漏补缺,在学生脑海中映射出完整的计算机网络图像和概念。

在概念掌握这一点上,我有一些个人的理解。讲解计算机网络这样一个概念,常规的做法是讲解概念中出现的每一个点,学生通过分解是容易掌握这些点的。但在这节课上,一开始,让学生通过回顾以往生活中的经验,让学生对网络建立一个经验性的概念,概括为“网络就是计算机互相连接”。然后进一步地学习各个知识点,最后再次对这个经验性的概念界定出比较精确科学的定义:“网络是通过一定的传输介质和传输设备连接起来的系统”。学生的理解过程是一个“面→点→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点不再显得孤立,而成为一个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前后两个定义的界定过程也正是知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常识与科学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同时也向学生传达了这样一种理念:概念的建立不是“一时兴起”就能达到的,在充分了解与学习细微知识的基础上,并通过认真归纳和总结,我们才能获得具有广泛性和精确性的科学概念。

从课堂效果来看,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反馈情况也不错,但整个课堂稍显冷清。一方面是“自主学习+学习网站”这种学习形式需要给学习者相对独立学习的空间,另一方面,在任务设置上,如果安排小组合作来完成不同的网络连接图,课堂效果会更加活跃些,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计算机网络基础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掌握并不容易,如何解决好学生的思考与行为间形成的输入与输出关系,将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在知识内化后转化为学生有意识、主动的实际行为,是信息技术教师值得探究的课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