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u1.201 l 第8卷第7期 oumn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Vo1.8 No.7 论提高整体素质、增强吸纳能力 与武汉城市圈人力资源整合问题的关系 傅晓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武汉430073) 摘要:笔者通过对相关地区的调查走访和资料分析,提出武汉城市圈人力资源发展,人力资源的素质并不低, 关键是要着眼于两型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在保持现有教育资源的优势条件下,增强对人力资源、尤其是高素 质人力资源的吸纳能力,特别是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吸纳能力,将人力资源的培养优势转化成使用优势。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人力资源;发展 一、引言及问题提出 致人均财富更为的不平等,要加大对经济滞后地区的人力资 武汉城市圈由于其所处的中部重要区域位置,使之成为 本的投入。 构建中部经济增长的新的一极的重要支点.并且有可能率先 笔者认为,在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进程中,应该立 崛起成为发挥龙头作用的地区.许多学者和研究人员对于如 足于武汉城市圈实际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切实把握人力资 何实现武汉城市圈的这一重大历史使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 源开发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素质的提高问题。也同时要非常 看法。对于如何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机制来实现对武汉城市 关注人力资源的有效吸纳问题。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更 圈的强大助推剂功能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是推动建设武汉城市圈高效人力资源平台的两个重要支点。 关于提高人力资源素质重要性的问题.陈全明、程贤文 二、武汉城市圈主要经济和人力资源指标概述 (2008)研究了人才竞争能力和区域创新能力之间的紧密关 武汉城市圈涵盖了湖北省中东部重要的工农业、教育、高 系,提出了建设武汉城市圈、发展两型社会就必须加强武汉城 新技术等产业区,和西部的宜昌市形成了湖北发展的重要两 市圈区域人才合作,提高人才竞争能力,以此增强区域自主创 翼,其所包含的9个市为武汉、黄石、孝感、黄冈、天门、潜江、 新能力。陈翔宇(2007)则从实现城乡统筹就业目标角度分析 咸宁、仙桃、鄂州,按照湖北省统计年鉴的数据。其主要经济指 了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就业政策、大培训格局和针对农民工的 标如下: 社会保障制度是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重要内 表1:武汉城市圈主要经济指标 容。李梦卿、张君第(20o8)针对武汉城市圈人力 MAJoR ECoNoN虹C INDICAToRS 0F WUHAN I珏cBAN CⅡ己CLE 资源素质问题提出要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大 年底甚人0 力发展职业教育,将人口资源优势转变为人力 (万 (亿元) 篱_产聋 黛:声鼗 舞三产业 ^肯地篷 生产总值t竞) 资源优势。武汉城市圈中农业人口比重较大.如 Totm (亿竞 (亿元) (亿元3 指标 n 州ht婚n alD∞ 妞嚏 s|cOm T廿mE了 台・ ・ f娜  ̄a,tt In矗l【I lat嵋fv h■my f cIp 何实现农业人口的素质提高,张晓明(2006)提 0【佣●lGp f1O0oo Pm ̄t(10O tloomillion flOe田jlIi∞ (1oom&“on 出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积极探索提 ,t∞嘲 m帅ny 拉) mi& n ymn) y,Rn) ∞ ‘, 帅・£∞∞ 高农村人口素质的新思路。秦尊文(2008)¥U从 考甘 24 .∞ 建立武汉城市圈运行与保障机制角度提出建立 贰救市 l440 oo 黄看市 247 全民创业机制的重要性。 鄯州宙 32 2 l0B凹 对于如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劳动力人 孝摩市 l0 l4 l∞l7 口闲置、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和浪费严重问题. 黄卿市 73O 3 l503S 1j7 38 】譬申市 2B60l 286 Bl 68 3 ll9驺 赵霞(2008)结合国内外的产业转移现状。提出 仙桃霄 1{8 0E l O.40 4O:8 85璺6 了对武汉城市圈现有产业格局的发展趋势的看 潜江市 100 23 1 56. 3 3336 44 法,认为国内外产业转移也会对武汉城市圈产 天门霄 l62.1O ISl B }O毋O 5 38 业格局和部分企业造成冲击.从而影响就业状 况。李春亭(2007)认为要重视对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研 数据来源:湖北省统计年鉴2008 究。提高人力资源的吸纳能力。 表l数据显示。武汉城市圈人口数占全湖北省总人口数 周亚、甘勇等(2004)则通过利用基尼系数计算方法,提出 6070万的51.71%,集中了湖北省人力资源的一半以上。 人力资本在我国不同省区的平等分配产生的直接后果是,由 同时,从下面武汉城市圈人力资源的主要指标(见表2) 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这种平等的人力资本相反会导 我们也可以看到,2007年武汉城市圈的整个就业人口为1619 ・64・ m m ” 柏 Ⅲ Ⅲ ‘ j 野‘●7 H 娟 l 6 5 O 8 万人,占城市圈总人口数的51.58%,可以看到就业人口数量 关于人力资源的总体规模问题.从前文我们已经可以看 比重非常大,按照就业人口年龄为16~60周岁的统计口径, 到.武汉城市圈从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来看,是极不平衡的, 我们可以看到,武汉城市圈就业人口中还有相当比例来自其 在前表统计口径中,普通高等学校包括通过每年通过高考进 它地区。 行招生的所有学校.但是并没有包括各类的社会培训机构和 在三大产业就业人口分布上。武汉市、咸宁市、孝感市的 一些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单位,那么这类培训机构在武汉城 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在整体就业人口比重较高外(均达 市圈的分布情况又如何呢? 到45%以上),高于城市圈内的整体水平4O.04%,其他城市的 首先看看武汉市的情况,依据武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的 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均呈现较低状态。 统计数据,武汉培训业规模正以约每年27.8%的速度递增(因 从高校分布和在校学生人数可以看到,武汉城市圈的高 统计方式不同。据武汉市劳动保障局公开数据显示,2007年 等教育资源基本上集中在省会城市武汉市,这点和我国高等 武汉培训机构数同比2006年增长2.9%,2006年武汉培训机 教育资源分布的基本特点一致。城市圈内部其他城市的高等 构数同比2005年增长2.O3%)。 学校数量有限,在校人数也相对很少。从这点可以看到,从人 武汉市的各类培训机构的构成比例如下图: 力资源的培养和吸纳看,武汉市的师资和教学培训极为完备 才艺 和丰富.而其他8个城市则不仅要考虑如何利用社会力量来 进行培训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的问题,还要考虑如何创造条件 T电脑培训 l7% 来吸纳武汉市所培养的大量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使得在自 己无法短期来改变培训力量匮乏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利用武 学历 汉市的高素质的人才,这是摆在这些城市面前一个更现实的 问题和途径。 资料来源:武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表2:武汉城市圈主要人力资源指标 从上图可以看到,武汉市培训机构的发展 形态比较多样化,涉及的培训内容也涵盖了社 营遣高等学棱 饕遄商磐挚瞧在 虹惭) 技学生燕0,人, 糯业^员 ( 筻一产业 第二 业 第兰产业 会需求的各个方面,这些都为社会所需要的大 Sd o1●on l 0^h№t o 荫^j C万Aj t) } 指标 RI| R Llr ̄titu- ErrOloyed A SEeDn劬 Tqnti ̄/ 量多样化人力资源提供了可能,其中,我们特 _tltt mof t ofH如 l t onl J ̄luJtry lhl 五 btf H如B m B on (10000 (10 ooD nOooD n0 000 别关注职业技能培训者以类别,因为这一类人 C t) (10ooo p.H㈣ p_,∞1) pH on 力资源是目前武汉城市圈改善人力资源现状 合计 7l 9n76 l6l 83 鼬 O2 -嘲吐.28 ‘4藏 藏援市 55 77 84 442 96 l 6o 2i2 64 的重要方面。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在武汉市, 冀奢市 3 3iO l∞oo 30.1D 56 7O 55 20 从事职业技能培训的机构占32%,是所有培训 豁州市 l n93 6l 7O 21 80 l840 2I-50 机构中比重最大的,这也说明了,职业技能培 牵 帅 2 2 56 270 5O 94如 75舯 1O1.3o 训是目前最受市场重视的,也为社会提供了最 黄釉 187 3”oo l38m 93 OO 123∞ 戚竹 3 曩3 1抑78 42.7{ 35l9 61 85 多的技能人才。那么.武汉市职业技能培训的 衄蟑市 l O 3 ∞O5 30 72 25 S9 .44 基本情况如何呢?以下是通过武汉市劳动与社 港。£C市 2 n30 乱3O .2O l9. 会保障局的有关资料所得到的数据: ,乇rj市 稻3O 26 30 l3lO 26.90 表3:武汉市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基本情况一览表 数据来源:湖jE省统计年鉴2008 三、关于武汉城市圈人力资源素质问题的认识 年份 2007正 2006£ 2oo5年 2004正 一、笔者认为。结合武汉城市圈当前的发展状况和国家对于 培训机构数 213 207 201 107 1、技校 铝 27 4O d0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定位要求,武汉城市圈人力资源 2、就业训练中心 14 14 i4 14 整合问题主要应该围绕两个方面的问题展开,一是如何提高 3、民舟职业学校 l71 166 i47 143 =、职业技能培训人数 334660 39258O 34g561 4016oo 人力资源素质问题展开:二是围绕如何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 1、在岗职业培训 241360 301973 率及劳动力的社会吸纳能力。 2、就业再就业培训 8d878 64000 l16286 96300 3、创业培训 5lOO 以下内容将首先讨论关于武汉城市圈人力资源的素质问 4、技校培训 54770 46956 407O3 34360 其中t学历教育 L2697 lO995 Boo 6g22 题。 短期培训 42082 35961 32903 27437 如何提高人力资源素质问题主要包括几个具体问题:1. 5、民舟职业培训学校培训 52993 4O264 37827 37a27 对人力资源的量和质的基本认识。量的认识包括农村人力资 三、鉴定机构数 59 69 59 69 1、爹加职业技能鉴定人数 9O278 B4711 51927 源基本分布情况和城市人力资源分布情况,质的认识包括受 2、取得职业资格人数 ∞044 8954 484∞ 44252 教育程度的基本情况;2.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情况,包括现 翼中 初级 46634 30446 2O048 200 ̄9 中级 29766 3249i l9364 16368 有培训教育模式、培训机构分布现状等:3.现有办学模式的 高级 8598 i0997 4440 3840 改进等方面问题,其中教育资金问题和师资问题是其中的瓶 技师 2746 4760 3973 3623 高级技师 300 2∞ 346 412 颈问题。 资料来源:武汉劳动保障局.武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主要统 (一)武汉城市圈人力资源量和质的基本认识 计资料(2007年) ・65・ 由此可见,武汉市职业技能培训的机构数量正在逐年增 长中,培训人员数量也保持在较大规模,到2007年的4年中, 共有累计145万人参加了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为武汉 城市圈提供了大量潜在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武汉城市圈其他城市的培训机构情况又如何呢?从上述 资料我们可以看到,武汉城市圈人力资源从数量上面来讲,每 年为社会发展需要所提供的总量并不小,从另一方面看,由于 湖北省历来都是教育大省,因此,各个高等院校和各类培训机 构所提供的有一定素质的人力资源的总量是很大的。尽管未 来五年高等学校在校生增长速度可能随着基础教育在校生的 规模减少而有所放缓.但是至少短期内会保持现在的增长速 度。并且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将会使得高等教育在校生规 模在较长时期内不会出现大的变化,这也为武汉城市圈持续 不断提供大量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提供了可能。 那么.总体上讲.武汉城市圈的人力资源的质量问题到底 如何呢? (二)武汉城市圈人力资源的质的问题 我们对于武汉城市圈的人力资源质量的总的评价可以概 括为:总量很大。素质有限。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作为武汉城市圈龙头的武汉市,虽然借助在全国数 量居前的高等院校每年培养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是名副其实 的人才培养大市.但同时武汉市或者说整个湖北省又是著名 的人才输出大省(市),每年庞大的高校毕业生真正留在武汉 市或湖北省的比重不到30%。大量的人才教育是为他人做嫁 衣裳。使得表面上看武汉市的人力资源总量好像很大,但是高 素质的人力资源却因为大量外流而使得武汉市真正的高素质 人力资源沉淀不足。 第二。城市圈内其它中小城市的人力资源素质总体质量 不高。圈内中小城市普遍存在科技人才流出多、流人少的现 象,造成科技人才不断流失,总量呈逐年减少趋势。以孝感市 下辖的县级市的有关资料为例,应城市总人口67万.各类科 技人才9244人。科技人才仅占全市人口的1.4%。究其原因: 一是圈内中小城市与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二 是人事、编制、财政等配套制度改革相对滞后,人才配置的市 场化程度不高。一方面单位急需的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引不进 来,另一方面引回来的人才也难以真正留住。三是人才流动缺 乏政策规范和有效的制衡机制。人才合理流动还存在许多体 制性屏障,严重影响了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以上种种原因 直接导致大量科技人才流失,据不完全统计,仅应城市流失专 业技术人才近800人。 由于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外流,使得武汉城市圈中的 中小城市的人力资源素质水平更低。 对一个地区而言,高层次人才的作用能否得到有效发挥 以及发挥的潜力有多大.对其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 作用。从我们所获取的应城市相关资料反映,应城市高层次人 才队伍状况(分行业)来看:教育系统师资力量配备与教育部 要求相差甚远。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不多;卫生系统为数不多的 技术骨干主要集中在城区1—2家医院,大多数乡镇卫生院几 乎没有主治医师。一些常见病小手术都无法正常开展;发展地 方支柱产业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出现断层,有些资源优 ・66・ 势产业只能进行简短的粗加工,造成资源浪费比较严重,制约 了经济发展。既懂经济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的企业经营管理复 合型人才紧缺更为严重。 这种情况也在同属城市圈的天门市有所反映,根据天门 市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用工紧张特别是纺织行业等劳动密 集型企业用工难的问题在天门市比较突出,更重要的是技能 性、管理性人才的缺乏问题也在有关企业开始表现。 从上述两个城市圈中小城市和武汉市的整体情况可以看 到.武汉城市圈目前来看更多面临的问题是武汉市总体人力 资源数量虽然较大,而且每年培养的人才也数量庞大,但是总 体质量或者说符合城市圈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实用性人力资源 并不能满足武汉城圈发展需要。重要的原因就是武汉城市圈 的人力资源素质并不是不高,而且最关键的问题没有解决好, 及如何留住这些每年培养出来的这些高素质人力资源。这才 是武汉城市圈人力资源整合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四、增强人才吸纳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笔者前面说过.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素质 的提高问题。也同时要非常关注人力资源的有效吸纳问题,这 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更是推动建设武汉城市圈高效人力 资源平台的两个重要支点。其中,如何提高本地区人力资源的 吸纳能力,尤其是圈内中小城市地区劳动力的有效吸纳问题 更是重要问题。实际上解决好了人力资源的吸纳问题,也就很 大程度上解决了每年培养的大量高素质人才的外流问题,也 从根本上解决了“总量不少、素质不高”的问题。 因为不管是从武汉城市圈本身的发展需要出发也好,还 是遵循“谁投资谁受益”这一资本投资的基本原则的要求,人 力资源的产出大省也应该是人力资源的吸纳和利用大省。 所以,笔者的思路是,改善人力资源结构,提高人力资源 素质。最根本的是要解决好人力资源的吸纳问题,在懈决好吸 纳问题基础上发展社会各类教育培训机构。 目前.武汉城市圈对于人力资源的吸纳能力差表现在: (一)培养与需求严重错位导致的结构性的低吸纳水平。 一方面,每年l0万大学毕业生就业存在困难,但同时,如前面 应城市和天门市那样.企业又招不到具有专业水平和实际操 作技能的人才。武汉城市圈包括了湖北省重要的产粮区和矿 产区,也是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农副产品的生产、精加工 的重要地区,这些地区的发展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的服务,但是 目前武汉城市圈的高等教育办学的机制还不够灵活,课程设 置和人才培养模式还跟不上社会的需要,社会的专业技能培 训机构良莠不齐,急功近利,无法针对性地提供高水平的技术 工人和管理人员。使得人力资源数最获得保证。但却无法真正 在实践中得到相应的使用。 (二)大量的人力资源外流导致总量相应减少。武汉城市 圈拥有的高等院校在全国处于前几位,每年培养大量的高水平 人才。但是这些人才很大一部分最后都流向沿海和京沪地区, 真正留在本地的并不多。使得武汉城市圈的人才培养很大程 度上未能实现“楚材楚用”的目标,从人力资本理论角度讲,资 本投资遵循“谁投资谁受益”的基本规律,武汉城市圈地方政 府每年的教育投资在总教育投资中的比重相对于国家投资比 (下转第71页) 就动机,则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社会体制是否合理的标准之一。 成就动机不仅对个人发展有利,对一个组织、一个社会也 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三十年的历程.就 是一个“创业”的过程。正是发扬了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杀出 条血路”的勇气,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以及 一性.另一方面.人的素质提升在多样化发展的基础上具有创造 “所有制崇拜”的思想束缚,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才取得了经济 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这些都符合成就动机 的理论和开发的方式。可以说。正是所有广东人高的成就动 机。成就了珠江三角洲的辉煌成就。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在 实现《纲要》蓝图,继续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如汪洋书记所强调 的,要树立全球眼光,增强忧患意识,克服自满思想,将珠江三 角洲地区建设成为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深化改革先行 区、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实际上就是强调要激发和维持 政府官员和企业家、创业者们强烈的成就动机,增强责任感、 目标感和成就感,以此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新的发展。 (三)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开发,全面提升 珠江三角洲地区人的素质 性。使人类蕴藏的无限创造力得到解放。应当看到,人的发展 归根到底是人的能力和人性的发展,而最根本的则是人的创 造性的发展。创造意识的培养和创造力的发展,不仅是个体素 质提升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 的重要内容和动力。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 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重要命题,胡锦 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更是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 型国家”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在珠江三角洲进一步改革发 展的过程中.学习、借鉴和运用人的创造力开发的方法和经 验.努力实践适宜于创造的政绩观、推动企业成为创新的主 体、营造创新文化以及大力引进和培养创新人才,将是实现产 业转型升级、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总之。潜能开发在人的素质提升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借 鉴和运用潜能开发的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进行大胆的尝试, 对全面提升珠江三角洲地区人的素质。进而为促进珠江三角 洲地区的改革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实现路径。 (注:本文系刘小龙主持的2009年度广东省“青年创新工 程项目”《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与人的素质提升研究》的阶段性 成果) 参考文献: 创造力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 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它 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以外化形式出现的新概念、新思想、新 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实有形态;二是以内隐形式存 在于人体内的潜在创造能力。即创造潜能。创新意识的培养和 创造能力的开发.是人的潜能开发的核心内容和集中表现.也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23卷)【M】.北京:人民出 版社,2006.294,649. 是衡量潜能开发的核心指标。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造力的发 掘。需要一定的制度和氛围。包括允许失败的宽容环境、对个 体兴趣的鼓励、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创造动机的激发、创造情 景的创设等方面。 人的创新意识培养与创造力的发展.也是人的素质提升 的核心内涵。一方面,人的素质提升具有多样性和个体的差异 【3】赖雪梅,张艳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潜能开发的必然性探究 【J】.思想教育研究,2005,(9). 【4】杨敬东.试论潜能开发[J】.湖南社会科学,2004,(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20,123. 【6】曲恒昌,曾晓东.西方教育经济学研究f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OOO.25. (上接第66页)重很大,省属和市属院校的教育经费作为地方 且在重点产业扶持名单的遴选中。要时刻围绕这一主题进行。 我们现在的很多产业政策的发展目前主要是受国家大的 投资项目的拉动来主导的,这固然保证了在一定时期内的 GDP的稳定和增长.但是从对人力资源的吸纳能力看还是比 较有限的.从有关资料看,我国最近几年GDP的增长分别为, 由此带动的就业增长分别为,由此可以看出,GDP的快速增 长并不一定能保证就业的增长。尤其是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的 4万亿经济振兴计划中4O%左右是投资于基础建设领域,而 这些领域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已经呈现饱和状态。短时期内 对于人力资源的吸纳能力有限。 因此.产业升级和转型从长期来看既要实现传统农业向 现代农业的转变.也要实现广大农村以城镇化为特征的城市 人力资本的投资。未能很好的实现投资回报。从这个话意义上 讲,提高人力资源的吸纳能力也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要求。 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和吸纳能力也是发展武汉城市圈在 人力资源方面的主要保证,人是建设的主体,这里的建设包括 新农村的建设和现代化城市的建设,更是发展两型社会的有 力保证,新农村的建设急需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必须切实改 变农村人力资源的老弱病残的现状,吸纳一批年青力壮、素质 较高、受过正规的农业技术培训的人力资源配置到农业生产 的各个方面。确保新农村建设的人力资源基础。 农村产业化和高效农业的发展是实现和吸引年轻劳动力 回流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及服务业更是 能在较短时期和较大范围提高社会就业率和对高素质人才吸 附力的重要方面。 化过程。在这样的转变过程中,只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才能 充分吸纳在两类转型中所涌现出的大量农业人口。 (注:本文系湖北经济学院2007年青年基金项目成果,项 目编号:xJ2007QO05) 提高就业率是保证人力资源高利用率的基本保证,如何提 高就业率。其中最重要的是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中确保提高 就业率和增强人力资源的利用率这一基本原则得到明确,并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