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中医2010年7月第25卷第7期 CJGMCM July 2010.Vol 25.7 ・l131・ 阴阳不平衡性的重要意义 唐瑜之 重庆市开县中医院(重庆405400) 关键词:阴阳不平衡性;阴阳学说;中医认识论;中医思维学;中医基础理论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0.07.003 文章编号:1003—8914(2010)一07—1131-03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强调阴气平秘,阳气固密,即阴阳的协调平衡对人体的 极端重要性。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不可忽视的是, 在平秘和固密的平衡里面,充满着对立斗争,相对的平 衡之中,包含着绝对的不平衡,而且,正是绝对不平衡 的矛盾运动,才维持着“阴平阳秘”,推动着机体的生 命活动。 1 阴阳永恒于运动中 “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传・系辞》),世界的本 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阴阳是宇宙问的普遍 规律,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第四十二 章》),二者既统一,又对立。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互 根互用,互为前提,“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 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但又对立斗争,相 互制约,“动极镇之以静,阴亢胜之以阳”(《类经附 翼・医易义》),在斗争中求得统一。阴阳的斗争,必 定要引起彼此的胜负,于是表现出“阴消阳长”,“阳消 阴长”的不平衡。如果消长这一量变的矛盾运动超过 一定的限度,在一定的条件下就可出现阴阳的转化,表 现出“动复则静,阳极反阴”(《素问・六元正纪大 论》)、“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及“寒极生热,热极生 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质变。使阴阳在一个 新的统一体中,一个新的水平维持其动态平衡。可见, 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转化均根源于“形气相感 ……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素问・六徽旨 大论》)的对立斗争,自始至终表现出一种矛盾运动。 这种对立斗争的矛盾运动,在时空中无时不有,“无器 不有”,因而是绝对的、永恒的。也就是说,阴阳双方 并不是平平静静地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是充满着对 立斗争,始终处于不断的、永恒的运动变化的不平衡状 态。即使阴阳表现为一种平衡的状态,也不是静止的、 绝对的,而是在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的“阴消阳长”、 “阳消阴长”的绝对运动中维持着的相对平衡。因为 “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两种状态,相对静止的 状态和显著变动的状态。两种状态的运动都是由事物 内部的两个矛盾着的因素互相斗争所引起的。当着事 物的运动在第一种状态的时候显示出好似静止的面 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统一、平衡,都是事物 处在量变状态中所显现的面貌”(《矛盾论》)。实际上 是一种不显著的不平衡状态,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形 式。如果说有平衡,那只是短暂的一刹那。一年之中, 唯有春分和秋分是阴阳“平分秋色”;一日之中,仅有 日中与子夜的中点,具体地说,在东经120。经线上的 地方,北京时间敲响6点和18点的一瞬间,才是阴阳 的平衡。在人体,兴奋细胞的细胞膜两侧经常处于正 负电荷不平衡的状态,而细胞膜两侧处于零电位,即正 负电荷完全平衡,则仅是兴奋过程的一瞬间。阴血与 阳气的平衡,也只是彼此消长的过程中,行将超过对方 的一瞬间。可见,静止、平衡是极其短暂的,而且就是 在这平衡的一瞬间,也包含着运动的因素。因为“在 相对的东西里面有着绝对的东西”(《关于辩证法问 题》)。平衡之际,本身又包含着离开平衡的运动,“平 衡是和运动分不开的,一切平衡都只是相对的和暂时 的”(《自然辩证法》)。所以说阴阳“动而不息”,永恒 地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2通过不平衡达到平衡 阴阳双方是经常性地处于运动之中的,即处于此 消彼长,彼消此长的不平衡状态。不平衡既是阴阳对 立斗争的结果,又是推动矛盾运动的动力。阴阳不平 衡,则“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易传・系辞》),不 平衡是为了达到新的平衡。阴阳在一定限度内斗争、 消长、失衡、平衡,又打破平衡,再重建平衡,如此“一 阴一阳,互为进退,故消长无穷,终而复始”(《类经・ 阴阳类》),反复地“阴消阳长”,“阳消阴长”,在斗争 中取得统一,于不平衡中求得平衡,以维持运动中的相 对平衡。在人体,阴阳平衡是健康的标志。但维持平 衡的方式和手段却是对立斗争的不平衡。生命活动要 求阴精与阳气不断地相互转化,在这一过程中,阴精不 断地消耗以化生阳气,则阳气偏旺,二者失衡。于是 “形气相感”,通过矛盾运动,阳气又不断化生阴精。 阴精与阳气就是通过这样的“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 阳相错”,“刚柔相推”,互生互化,始终处于不断地运 动变化的消长平衡之中。恩格斯说:“在活的机体中, 我们看到一切最小的部分和较大的器官的连续不断的 运动,这种运动,在正常的生活时间,是以整个机体的 持续平衡为其结果。然而又经常处在运动之中,这是 ・1 132’ 光明中医2010年7月第25卷第7期 CJGMCM July 2010.Vol 25.7 运动和平衡的活的统一”(《自然辩证法》)。可见,对 立斗争的运动是达到平衡的唯一手段,平衡是不平衡 的结果,没有不平衡,就不可能有新的平衡。 3不平衡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和动力 越激烈,从而也就越迅速地进人更高层次的平衡。在 生理活动的范围内,阴阳不平衡的水平越高,阴阳的协 调能力就越强,人体的机能就越旺盛。在人体生命的 过程中,小儿时期虽为“稚阴稚阳”,物质与功能俱不 阴阳学说认为,整个宇宙从宏观到微观,从无机到 有机,无一不在阴阳二气的作用下运动、变化、发展。 正所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 足,但两相比较,功能活动却很旺盛,故又被呼为“纯 阳之体”。正是由于小儿的阳气(功能)较阴精(物质) 为盛,这一生理性的阴阳不平衡,使二者的斗争尤为激 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 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礼论》)。人体作为一个特殊的有机体,也“本于阴 阳”,所谓“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 论》),当然也就“不是没有运动的,不是没有矛盾的, 而是处在运动的永恒过程中,处在矛盾的产生和解决 的永恒过程中“(《列宁全集》)第38卷第208页)。不 断地进行着新陈代谢。人体之所以能维持正常的生命 活动,从其生理本质来说,就是人体阴阳始终处于统一 的矛盾运动之中。也就是说,生命是阴阳双方运动不 息的变化过程,生命的实质就在于运动。朱丹溪说: “天之生物,故恒于动,人之有生,亦恒于动”(《格致余 论》)。要运动,仅靠阴阳双方的平衡是不够的,它必 须借助于相对平衡中的绝对不平衡的矛盾斗争,通过 “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化由生也”(《素 问・六元正纪大论》),这样才能推动机体的新陈代 谢。阴阳双方的这种对立斗争导致的不平衡,促进了 事物内部的运动,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维持功能活动的 源泉和动力。《素问・六微旨大论》谓:“成败倚伏动, 动而不已则变作矣”,“夫物之生从乎化,物之极由乎 变,变化相薄,成败之所由也”,充分说明“矛盾的对立 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矛盾论》)。由此我们可以将人体生命过程理解为 一个特殊的动态平衡过程,在动态的相对平衡之中,显 示出人体生命过程的生、长、壮、老、已的各个阶段来。 实际上,生命活动是营养物质(阴)不断转化为功能活 动(阳),功能活动(阳)又不断化生营养物质(阴)这 一新陈代谢的过程,它是生命活动的根本标志。然而, 这种转化来源于阴阳对立斗争所致的消长。消长是量 变的过程,转化是质的飞跃。在生理活动的范围内,阴 血偏盛,可转化为阳气;而阳气偏盛,又可化生阴血。 如果没有彼此不平衡的消长这一矛盾运动,就没有相 互的转化,就不可能达到新的平衡,新陈代谢就无法维 持,生命就不可能进行。因而,阴阳不平衡的对立斗 争,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和动力。 4不平衡在生命活动中的体现 在人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中,阴阳的平衡需要不断 地打破,又需要不断地重新建立。而且,在一定的限度 内,阴阳不平衡的差距越大,矛盾运动就进行越频繁, 烈而频繁,阴阳气血的消长转化极为迅速,使小儿经常 性地处于由平衡到不平衡,又到更高层次的平衡状态, 如此反复,便出现了小儿特有的“变蒸”生理特性,从 而促进了小儿的生长发育,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人 至壮年,阴阳处于正常的较高层次的状态,阴阳的协调 能力强,因而体魄强健,机能旺盛。而人至暮年,阴阳 的矛盾运动处于较低的水平,而且不平衡的差距缩小, 二者的斗争性减弱,从平衡到不平衡,又恢复平衡的频 率变慢,水平降低,机体阴阳的协调能力减弱,故机能 衰退。 现代生理学从微观的角度证明:机体内几乎所有 细胞的细胞膜两侧都存在着电位差(膜电位),即细胞 膜两侧的电荷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电荷对细胞的功 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以属快反应自律细胞的心室 肌为例,当其处于静息状态时,其细胞膜两侧的膜电位 近一90mV,膜内外两侧的电荷不平衡极为明显,而这 种明显的电位差,恰恰是其兴奋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当其受到刺激时,Na 顺浓度梯度从膜外迅速进入膜 内(此时也有K 外流,但少于Na 内流),使膜内由负 电位迅速转为正电位,即除极。于是心室肌兴奋并扩 布而表现为收缩。之后,K 外流增快,Na 内流停止, 膜电位再一次转变为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即复极,为 下一次兴奋作好准备。如果复极不到一90mV,心室肌 细胞将不能正常兴奋,细胞处于相对不应期。如果复极 不到一60mV,心室肌细胞将无法兴奋,称之为绝对不应 期,此时,无论给以多强的刺激,细胞都不会兴奋。更不 能引起心室肌的扩布性兴奋,心室肌也就无法收缩。它 如神经细胞,肌肉细胞也类于此。可见,人体细胞膜两 侧的不平衡电荷是维持细胞功能的前提和基础。而且, 这种不平衡的差距要足够地大,否则,将影响其正常活 动。如果没有这种电荷的不平衡,细胞将丢失生理功 能,机体也就无法维持生命。实际上,细胞膜两侧的电 荷不平衡,也是一种阴阳的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的存 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保证,它贯穿于生命过程的 始终,不平衡的消失,也就意味着生命的结束。 5 以不平衡调阴阳气血于平衡 从某种角度讲,临床治疗疾病,尤其是虚证,就是 调阴阳以平衡,补气血以充足。阴亏滋阴,阳衰温阳, 气虚补气,血枯养血,此临证常法,理所当然。但阴阳 光明中医2010年7月第25卷第7期 CJGMCM July 2010.Vol 25.7 ・1 133・ 不平衡的水平越高(一定限度内),阴阳的协调能力就 越强,人体的机能就越旺盛。因而,在治疗上可适当增 大阴阳的不平衡,以提高调补阴阳气血的疗效,甚至起 阴,故能养血,黄芪贝0味甘补气者也。今黄芪多数倍而 补血者,以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故也”。 为何有形之血能生于无形之气?这是因为拉大了气血 沉疴于奇效。众所周知,金匮。肾气丸是温补‘肾阳的行 之有效的名方。但方中滋阴的六味地黄丸的剂量明显 的不平衡,就能促进气血的矛盾运动,从而促进气与血 的逐渐转化,达到气与血的充足和动态平衡。名家东 垣深谙阴阳不平衡之理,组方用药,不同凡响。 6 结语 重于温阳的附桂,其作用当重在滋补肾阴。非为。肾阴 虚,何以用滋阴药?此于理不合。尽管有人引《景岳 全书》日:“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 化无穷”为解。即使欲“阴中求阳”,亦当于大量的温 阳药中,用少量的滋阴药方为合理。否则,岂不喧宾夺 阴阳学说对中医学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阴阳平衡 的观念历来受到高度重视。但是,阴阳又永恒地处于不 平衡的运动状态,并以不平衡运动方式维持着动态的平 主?《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讲得颇为合理:“此 肾气丸纳桂附于滋润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补火,而在微 生火”。如何微生火?即用大队滋阴(当然也有少许 温阳),拉大阴阳的不平衡,以促进阴阳的矛盾运动, 从而促进阴精与阳气的逐渐转化,达到肾阴与肾阳的 充足和动态平衡。可见,医圣张仲景对肾气丸的构思 衡。人体的生命活动莫不贯穿于此,它对机体的生、长、 壮、老、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正常生理活动的限度 内,没有阴阳的不平衡,就没有平衡,机体的阴精与阳气 就不能消长转化,生命活动就无法维持。不平衡的消 失,就意味着新陈代谢的停止,生命的终结。从这种意 义上讲,阴阳不平衡,生机才旺盛,才会“阴平阳秘”,才 会“精神乃治”。临床上,若能恰当运用这一原理,就能 是独具匠心。无独有偶,《内外伤辨惑论》的当归补血 汤也是补血奇方。方中仅当归和黄芪两味,且补血不 用熟地黄、白芍药等补血药,只用当归二钱,而补气的 事半功倍,巧夺奇效。古代名家,亦有典范。因而,理解 “阴平阳秘”矛盾运动的不平衡性,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 黄芪用至一两,5倍于当归。血虚而反补气,是何寓 意?吴鹤皋在《名医方论》中说:“当归味厚,为阴中之 意义,而且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本文校对:蒲黎明收稿日期:2009—11—1 8) 三部六病辨治水肿新法 牛春兰 马文辉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太原030024) 摘要:通过研究三部六病辩证论治体系对水肿病的分类用药,进一步了解“经方”在水肿病的证、机、法、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更好领会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优势。 关键词:三部六病;水肿;中医辨证论治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0.07.004 文章编号:1003—8914(2010)一07—1 1 33—02 “三部六病”学术,是已故著名伤寒大家——刘绍 武先生岐黄生涯80年所创立的极具中华医学特色的 医学流派。刘绍武先生,生前为全国首批500名老中 表半里部的阴性病(少阴病);里部的阳性病(阳明 病),里部的阴性病(太阴病)。“三部六病”辨证论治 方法是理、法、方、药一而贯之的完整体系,所谓:病位 虽广,不出三部,病性复杂,不越六病。 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其“三部六 病”学说是对《伤寒论》的继承和发展,是继中医温病 学派之后又一重大理论创新,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和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一书留下了大量疗效卓著 的方剂,被后世尊为“经方”。经方历经筛选,数千年不 衰,不仅最能反映中医组方理论之原始面貌,而且具有 确切的临床有效性和实用性,集中体现了中医药理论和 临床应用价值。该学说充分吸收自然辩证法和中华传 统文化之精髓,在继承《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古典 医籍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将 实践的精华。现代医学对水肿虽然有不少的治疗手段, 但对于一些较为顽固的肾病水肿也常缺乏良效。中医 药辨证论治水肿,不仅有治标之优,更有治本之功,可取 人体划分为三个解剖结构功能系统:表部、半表半里 部、里部。在三部定位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阴阳属性 而划分的六类证候:表部的阳性病(太阳病),表部的 阴性病(厥阴病);半表半里部的阳性病(少阳病),半 得较好疗效。现应用“三部六病”法将临床上运用经方 治疗水肿病的有效方药进行归纳探析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