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家庭教育的几点尝试

家庭教育的几点尝试

来源:意榕旅游网
家庭教育的几点尝试 江苏省苏州职业教育中心校 王燕玲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日见分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渴望儿女成才,已是天下父母共同的迫切的心愿。

未来社会的健康发展取决于未来一代的精神风貌,良好精神风貌的形成来自于教育,而在教育内部又很大程度取决于家庭中的父母教育。父母是家庭教育的整体,对孩子键全人格的形成缺一不可。现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是学校教育,父母更多考虑是学校教育,忽视他们自己才是真正地教育基地,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面对学校德育成效日益下降的现实,家庭教育显示了前所未有的作用。我就家庭教育 ,谈谈我个人的体会:

第一,做人教育是家教核心,让自己的孩子学会做人会得益终身。 做人是 孩子的立身之本,因此“想使孩子做人成才,先教孩子做人”。这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

许多家长考虑孩子如何做人,往往注重的是做“有用”的人,在知识和技能上下功夫,忽视了对孩子品质和性格的培养。其次,正 直 、善良才是“有用”的基础,只有具有优秀品质和健全人格,才可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怎样教孩子做人?首先要有好的家风。要靠家长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引导,实实在在的示范。靠父母人格力量的影响,还要善于配合学校对孩子因材施教。做人教育是基础教育,也是复杂最艰难的教育。诸多范例告诉我们,成功的关键是父母的以身作则。作为父母处处做教育的有心人,敏锐捕捉时机启发,教育孩子,引导帮助孩子学会做人,闪烁父母的人格魅力,感染教育孩子。 第二,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

叶圣陶曾说,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习惯。好习惯来自于平时的点滴培养。对父母来说,从小养成孩子良好的习惯,那么习惯就会成自然,习惯成定势,

1

孩子以后自然而然地就会从事某种格式化的行为了。良好的习惯将使人终身受益。如写的日记就是一个好习惯,通过写日记,可以让孩子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总结和深入思考;可以锻炼他观察生活的能力和驾驭 语言的能力,提高他的写作水平;可以让子女倾诉自己的情感,调解自己的情绪,可以培养他独立的个性和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可以锻炼他的意志,开阔他的心胸,净化他的心灵。

培养孩子的习惯可以从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思维习惯三个方面加以塑造。其中,生活习惯是基础,他对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养成有很大的作用。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在生活上马马虎虎的孩子会在学习上很有条理,而通常在学习上井井有条的孩子在生活中一定是个爱整洁,有条不紊的孩子。因此,父母可以从生活习惯着手,逐步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 第三,要重视从小培养孩子自立能力和吃苦精神。

社会在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而更多的则是意志和毅力的较量,没有吃苦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力是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的。 要求独立是人的天性,父母不能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附属,不能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为,不能根据自己设想的模样来塑造孩子约束孩子。父母的主要职责在于去发现孩子独特的东西,然后加以培养、壮大并完善。其实,在孩子进入学校前,他就已经已有了相当整体性质的自我,带着这样自我进入学校,以后,他在学校中成就的取得,各种关系的自如处理,独立自主意识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在他进入学校前对他的家庭教育。尊重孩子,放手培养独立自主意识是对每个父母的基本要求。例如,在日本,教育孩子吃苦有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去海边参加挣钱,连富家子弟也不例外,在美国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这些例子枚不胜举。如今的孩子都是独身子女,骄气霸道,受不了苦,衣来伸手,饭来伸手,没有一点吃苦耐劳的精神,如何立足于如此的竞争社会。因此,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位人上人”最恰当不过了。因此,家长必须注重孩子独立能力和吃苦精神的培养。

2

第四,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做好人生指导,谈话是最简单最容易进行的方法。有效的谈话可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可预测孩子在想什么,将要干什么。家长可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或劝阻。尤其是进入高中以后,行为上的独立意识更强,家长更要密切注意孩子的思想变化。我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发现行为规范较差的学生,家长与之沟通教少,这些家长对班集体的情况一概不知,有的甚至连班主任是谁都不知道。而有的家长对班集体的情况了解颇多。比如哪位同学成绩优秀,哪位同学获奖等等。这些家长的子女在各方面的表现都非常优秀。

我认为要让孩子与教育者更好地沟通,可尝试以下几点方法。

首先,注意说话语调。轻松的语言环境可以使人紧张的心理得到放松,就算是一些“逆耳忠言“也更容易让人接受,试想教育者本身窝着一肚子火再来个“暴风骤雨”式的询问,孩子还能心平气和地与你说话吗?

其次,寻找共同话题。为了避免和孩子交流时“一头热”现象,教育者必须成为有心人。如有孩子喜欢足球,聊的时候就可以从足球运动的特点谈起,再谈谈足球比赛与学习的共同点,让孩子明白学习与足球一样,既有合作又有竞争,更缺少不了深厚的技术支撑。

然后,开展平等讨论。在生活和学习中孩子和父母老师的看法观点不一致,那是很正常的,作为教育者不能霸道地 ,应该耐心地说服。就算一时难以说服也应在平等讨论中,求同存异,这样才能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沟通顺畅。讨论可以争论,可以面红耳赤,必须通过自己的言行告诉孩子:你尊重他,你没有小瞧他。

最后,学会认真倾听。当听众也不容易,需要耐心和一定的 洞察力 。对家长来说,当孩子谈兴很浓时,让他多说,尽量不打断他,从他的话里捕捉思想动态,交友信息等许多“ 问”不出 的情况。对教师而言,“听”更显得重要。来到教室里,听听学生在聊什么话题,听听学生有什么意见、困难,然后再拿出相应的对策。只有这样,才能使师生间更亲密无间。

当然,沟通有许多渠道,如写上一段留言,送上一张贺卡等,都能表达出父母的心意。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以宽容的态度看待孩子的言行一定会在父母和孩子、教师与学生间架起顺畅的心灵之桥。

3

第五,应该努力加强学校、社区对孩子进行全方位,全层次的教育,从而促进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现在家长和学校的接触和联系越来越少,传统的家访活动基本上已没有了,这就使了解孩子在学校表现的机会和途径也越来越少,这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学生的教育成效。作为父母应善于主动地与学校沟通联系,既不能完全听从于老师,也不能固执己见。家长应努力成为学校老师和孩子的“中间协调人”。如某些个性强的同学,在学校中往往受到不公正待遇,家长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方式克服几种倾向、偏向过多责备老师,偏向孩子或偏向老师,过多责备孩子。家长应坚持从真理出发,从实事求是出发,鼓励、帮助孩子正确地对待不公正待遇。家长应努力成为学校、老师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好帮手,共同承担起孩子教育好的责任。

孩子是社会中正在成长的群体,他们的可塑性很强,很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容易受到伤害。因此,作为家长应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配合学校和社会对孩子进行教育和保护。家长可通过电话,书信,家长联系卡以及访校等多种形式,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特别是要经常主动地和班主任、任课老师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地表现,配合老师做好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工作。家长也应及时反映孩子在家里的表现,从而使学校和家庭、老师和家长之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此外,社区是孩子生活的场所,社会秩序的好坏,工作开展得如何,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家长要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加社区的建设。创造出适合孩子成长的良好环境。

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是家长是否有科学的方法。希望广大家长重视家庭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庭环境。有一个科学、严谨的家庭教育。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