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会计监督

来源:意榕旅游网
浅谈会计监督

作者:赵德炜

来源:《中国商界·下半月》2011年第12期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6-7833(2011)12-000-02

摘 要 作为会计管理职能之一的会计监督,必须顺应改革的潮流,适应改革的需要,按照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为搞活经济,提高经济效益更好地发挥作用。本文就会计监督的一些问题,具体谈一些想法和思考。

关键词 会计监督 约束机制 利益驱动 内部监督 一、会计监督的实质内涵

从《会计法》中的有关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会计监督职能依附于会计核算职能而存在,会计核算职能作用则以会计监督职能存在并作用且成为会计之灵魂为前提;会计监督职能的主要含义是会计在工作中所具有的对经济行为的引导力、制约力和对经济管理的保证力、促进力。

现代会计主要借助于提供以下信息实现监督职能:反映资产购存、流转、流量的实况;反映资产利用效率、效益的差异;反映、制止和纠正本单位收支偏离规定、标准的内容及规模。 二、会计监督弱化原因

1.我国会计监督法律约束机制不健全,导致会计监督不力

新的《会计法》虽已颁布,但是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却没有跟上。李金华审计长在中国政府网在线访谈时就深刻的谈到:“我们网友非常关注问责问题。我觉得这是很好的事情,中国应该建立起健全的、科學的问责制度。应该说审计将来能够取得最大成效的就是促进建立问责制度。……比如有些问题违反了规定,到底怎么问责?有些“责”本身就不是十分清楚的。比如这个单位财务出了问题、预算出了问题,你到底问到哪一级?是问到他的主管财务人员?还是问到分管财务领导?还是问到主要领导?这个问题在很多规定上是不明确的。因此,我觉得问责问题首先需要人大和政府完善问责制度,要把这个制度建立起来,这需要一个过程。;第二个就是有些问题是制度造成的,比如违法违规的问题,特别是违规问题,你都去问责,都去处理人,那涉及面就很大,就有一个法不责众的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部门违反规定呢?我觉得必定有制度和体制上的原因,所以你不从制度上解决,即便是处理了人,这个问题还是解

决不了。所以我觉得有些问题要从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上进一步解决。”。因此随着我国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如果会计监督体系还不健全,也就难以适应复杂多样的经济活动。 2.经济执法部门之间配合不够

我国经济执法部门很多,财政、税务、工商、银行、物价、证券、监察等,但这些机构都各自为政,为本身的业务需要,各有一套管理办法,虽然《会计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了部门的检查结论应当相互利用,避免重复检查,浪费资源和时间,但就目前的体制很难实现,各部门分别检查,分别执法,结果是增加了企事业单位的负担,而且降低了执法力度,为不法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3.利益驱动

部门单位为了实现自己的直接的或间接的,现实的或潜在的经济利益,或者是政治利益的需要;有些私营或承包经营的企业,盈利就是个人的收益;有些企业的资金由负责人一人支配,这些企业的利益驱动性很大,造假者敢于铤而走险,把执法守法与自身利益对立起来,从而采取各种方法,造出形形色色的“三账”来,以摆脱会计监督,对抗“会计法”的约束。 (四)执法力度不够。《会计法》第七条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会计工作”,把会计执法的主体确定为财政部门,而会计工作不是单纯的会计核算,它涉及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直接涉及各方面的利益分配,会计执法只靠财政部门难以完成,而其他经济执法部门从自身专业的角度进行执法,也难以实施《会计法》的权利。 三、加强完善会计监督 1.构筑完整的会计监督体系

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国家监督、社会监督共同构成完整的会计监督体系,三者缺一不可。这里的国家监督,主要是指财政、审计、税务等机关依照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对各单位进行的监督,它是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要手段和形式;社会监督,主要是指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中的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依法审计,并据实作出客观评价的一种监督形式。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都是从单位外部进行的,相对于单位内部会计监督而言,它是一种外部监督。由于国家监督是依法对各单位进行强制性的行政监督,社会监督是以其特有的中介性和公正性所进行的监督,上述两种监督形式及其结果得到法律认可,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公正性,因此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的有效开展,可以有效地保证各单位的经济活动依法有序地进行,并可弥补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存在的种种不足,或者说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是对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一种再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加强,可以推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充分开展;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有效进行,为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的进行提供了重要基础。要发挥

会计监督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中的作用,必须在强化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同时,加强国家监督机关和社会监督机构对各单位经济活动的监督,进一步健全会计监督体系。 2.强化完善内部监督

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可以看作是内部控制制度在会计工作方面的具体规定,内部控制贯穿于各种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存在经济活动,就需要相应的内部控制。这就要求各单位依法建立严格的会计核算程序,提出可操作性强的防错纠弊的内部控制办法。此外,单位还应当对经济活动发生的各部门制定互相控制、互相监督措施,建立违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追究制度,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切实执行。 3.单位领导人要保障会计监督的顺利进行

单位领导人是单位的最高管理者,对本单位,包括会计工作在内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负有责任。《会计法》和《规范》都规定,单位领导人要对会计资料的合法、真实、准确、完整负有责任。要保证会计资料的合法、真实、准确、完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监督工作能否按规定进行。只要会计监督真正起到把关守口的作用,财务收支中的任何违法违纪问题都会得到有效地制止和纠正。从这一意义上讲,单位领导人与会计人员在会计监督问题上的目标是一致的,会计人员认真履行会计监督职责,完全是对单位领导人负责,避免单位领导人因不了解会计法规制度而触犯法律。因此,加强会计监督,对于履行单位领导人对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责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单位领导人要支持、保障会计人员依法进行监督,为会计人员撑腰,帮助解决会计人员在监督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在单位内部为会计人员进行有效地会计监督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单位领导人自己要以身作则,带头支持会计人员履行监督职责,尤其不应对会计人员依法履行监督职责进行干扰、阻挠。

4.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监督管理,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强化会计监督的根本要求。会计人员要履行好会计监督职责,一方面要认真掌握财经法律、法规、制度,以便准确地判断出各种经济活动是否合法、合理的界限,不断提高会计监督水平;另一方面,要转变会计监督观念和改进工作方法。会计监督包括对不合法的收支予以制止和纠正等职能,但更重要的是一种服务职能,通过有效的会计监督为单位的经济活动服务,达到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因此,会计人员应转变对会计监督的观念,不断改进会计监督的方式和方法,把会计监督寓于服务之中,改变单纯的事后“制止和纠正”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控制,改变事无巨细的监督为参与重大经济问题的管理和控制,更多地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这样,会计监督就会得到包括单位领导人在内的大多数人的理解和支持,会计监督就能顺利地进行。

参考文献:

[1]史金秀.会计内部监督与内部控制.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2). [2]葛友汀.关于会计监督问题的思考.出版经济.2002(02).

[3]申大方.论内部会计控制.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