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网 时间:2012-09-04 作文字数: 500字 李睿清
说起煎饼,同学们肯定吃过,但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煎饼则与众不同。 今天,我下了单片机的课,和妈妈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妈妈说要去菜市场买水果蔬菜。 走着走着,刚到菜市场门口,只见在一个小店铺的门口,围着好多的人。我好奇地向那边看去,这时,一股悠悠的五谷香也飘进了我的鼻孔。我挤进人群,看见一个 四十多岁的大叔正在卖力地做着煎饼。他的动作超级麻利,先把一个洗澡盆那么大的铁盘转得飞快,然后迅速地滴上几滴油,再用刷子在大铁盘上来回刷几下,铁盘 子立刻黝黑锃亮。左手舀起一勺杂粮面糊糊,轻轻地倒在还在飞砖的铁盘上,右手紧接着用一个“T”字型的竹板把面糊糊摊开推平。越摊越大,越推越平,推得像 个大月亮。接着,他又飞快地拿出一个鸡蛋,用竹板轻轻一磕,蛋黄蛋清就听话地落在转动的煎饼上,随着竹板的推动,鸡蛋慢慢地和煎饼融为一体。此时,像一张 薄薄的宣纸一样的煎饼就出锅了。只见那个大叔左右开弓,唰唰几下,甜面酱和辣酱就抹上了,葱丝和香菜也撒好了,芝麻和生菜也铺上了,最后盖上薄脆,顺势那 么一卷,卷成一个圆筒,拿起菜刀一刀两段,递到我的面前。整个过程那真是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我本来想说一声谢谢的,但还是迫不及待地先咬了一大口。哇 噢,外软内脆,满口余香耶。这时,那个煎饼大叔笑呵呵地对我说:“小朋友,好吃吗?我的煎饼是用各种粗粮做的,你旁边那个老大爷每周都从朝阳公园骑车来我 这买,你看他72岁了,身体多硬朗。”我惊奇地看着旁边的老大爷,又咬了一口煎饼,心理想:看来要想身体好,多运动加上吃粗粮!
亲爱的老师,您喜欢粗粮煎饼吗?好的,有机会我请客。
二
煎饼果子与豆浆(天津人一般叫 “浆子”)搭配一起喝,更能体现出刚并果子的香还有豆浆的豆香,这两种香味混合在一起才最佳的味道。
提起煎饼果子,不能不提山东的煎饼,正是由于山东的煎饼才有了带有浓厚天津特色的美味小吃--煎饼果子。 煎饼果子在天津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据说最初是由一位山东人首创。开始的时候,可不是现在的这种形式和味道。只不过是一张山东大煎饼卷上一棵油条和 大葱而已。后来,随着不断的改进和提高,又经过了上百年的演变,最终形成了风靡天津大街小巷、深受人们欢迎的小吃品种。
煎饼果子作为早餐比较方便、热乎,近年来开始在北方各城市流行,北京是从80年代才开始从天津引进
煎饼果子历史悠久,经典美味的天津知名小吃。
处在九河下梢的天津人爱吃,恐怕不是那么难于理解的事情。对于\"卫嘴子\"的称号,天津的饮食的确有着与其他城市不同之处,就连一日之初的早点,都有着与众不同的风味。
煎饼果子最是出名,饭店酒楼里是吃不到的,唯有到一个个推着小车的商贩处才能品 味到含着浓郁津味文化的市民小吃。说它是市民小吃一点也不为过,它是千千万万天津人每天的必备早点,虽然平民之极,但是却也别有一番精致在其中。 首先,卖煎饼果子的小推车一定要干净,让人看着舒爽。其次,作煎饼果子的原料要好。摊煎饼的面一定不能是白面,用白面摊出来的煎饼不但入口发粘,而 且还会有一种淡淡的酸味。面一定要用绿豆面,越纯越好。有的商贩干脆把青花的小石磨搬到推车旁,边磨边做,让这些食客看得已然流出口水。卷在煎饼里面的果 子(油条或者薄脆)一定是当天新炸的,脆香焦黄。另外,撒在煎饼上的一定要是切的细细的香葱末。
舀一勺面摊在平底炉上,磕上鸡蛋,快速摊匀,撒上香葱,将煎饼迅速翻转过来,然后把油条或者薄脆放入,依次抹上面酱、辣酱,撒上一些椒盐和芝麻,浓 浓的面香和鸡蛋的香气早已经把食客的肠胃刺激的咕咕作响了。接过来咬一口,绿豆面爽滑,果子脆香,还有酱的浓郁和芝麻的诱人,这一天的好心情已经从早点开 始了。
一些在津过路的南方商旅,竟将煎饼果子作为礼物买回家乡,虽然路途的颠簸这份礼物早已失去了刚出炉时的诱人味道,但是带回家,放到微波炉里稍稍加温,还是能感觉到这与众不同的\"早点风情\"。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美味,你看:北京的烤鸭、西安的羊肉泡馍、内蒙古的小肥羊、云南的过桥米线、山西的刀削面……从宴会上的正餐大菜到街头村边的风味小吃,可以说举不胜举。
朋友,欢迎你来我家乡做客,一品我家乡的风味小吃。
我的家乡乐清,风味小吃众多,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番薯黄夹和白象香糕。 番薯黄夹
今天放学,妈妈带我去柳市买有名的翁洋小吃—— 番薯黄夹。
哇,刚出锅的热气腾腾的番薯黄夹,正穿着半透明的黄绿色的外衣,在阳光下金灿灿,好讨人喜欢。我发现它有着饺子一样的形状,小拳头那么大的个头。站在那里,一阵阵香气扑鼻而来,馋得我垂涎三尺。我连忙叫妈妈快点买几个,呀,怎么那么便宜,2个只要1、5元
钱,我咬了一口,有点辣又有点甜,黄澄澄的番薯皮入口即化,里面的馅肉香嫩可口,我仔细一看,里面夹着五花肉丁、酸咸菜、五香豆腐干、虾皮和葱花,真是好味道!听妈妈说,番薯黄夹虽然便宜,但是做起来可麻烦了,要先炒馅料,再将红心番薯去皮,切块,烧熟,又不能煮的太烂,然后将番薯捞出来,用勺子捣成泥,再加入番薯粉,这糊状的番薯粉揉多揉少可是大有讲究的,多了吧,没韧性包不住馅料,而少了呢,又会甜味不足,而且要让番薯黄夹吃起来有韧性又不失风味,还得用力地揉,直到两者的混合物没有了白的粉粒、红薯不再结块才算合格,然后用手捏出乒乓球大小的一块,放在掌心揉成比较规则的圆形,压扁,包入内馅,捏好边缘,放入蒸笼里面,蒸十五分钟后才可以吃到又爽口又美味的番薯黄夹。 吃着这么滑嫩的翁垟小吃——番薯黄夹,我不禁为乐清人民的心灵手巧而自豪。 白象香糕
白象香糕,原名白象公记牌香糕,是乐清市北白象镇公记南北货商号所创,迄今已有50多年历史。它以糯米粉为主料,芝麻、棉白糖、桂花作辅料,经蒸制而成,其特点是色白味甜、柔酥软。
它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包裹着,打开一看,里面平躺着五条长方体的香糕。下面我给大家讲讲它的加工过程,只要先把糯米碾成粉,用水和好,不软不硬。然后在揉好的糯米粉里掺入芝麻,接着,把特制的平底大砂锅用水蘸均匀。不看不知道,里面竟布满了一个个“方窝”。最后,把糯米粉铺上锅,嵌上桂花,整个过程需要花上一个多小时,也可算是一项繁琐的工程了。
蒸好后,稍稍晾会儿,把砂锅倒扣在案板上,底上稍洒些水,一点点把砂锅拿起来。眼看大功告成,在香糕表面抹一层香油封住,这样,吃的时候里面还是热的。
白象香糕的味道是极香甜的,只觉得那糯米粉要把嘴粘住,那香甜可口之气沁人心脾 。 朋友,欢迎你来我家乡做客,一品我家乡的风味小吃。
臭豆腐
我们这里有一种小吃,叫臭豆腐,可好吃了。看到这,你一定会问,既然叫臭豆腐,为什么会好吃呢?别着急,接下来就让我来告诉你吧。
有一次,爸爸说要带我去吃臭豆腐,那时候我还从来没有吃过一种叫臭豆腐的东西,所以便答应了爸爸。到了晚上,我和爸爸就向臭豆腐摊出发了。“看,我们到了,那就是。”走着走着,爸爸突然停下来说。我顺着爸爸手指的方向看去,可不是嘛,那家摆放的桌椅都快坐满了,我和爸爸赶紧冲过去订了一碗。只见老板“刷刷刷”地把早已准备好的臭豆腐放进浓郁的汤汁里,浸泡
了几分时,然后再捞出来,放进纸碗里,最后撒上香菜、葱花、辣椒等配料,一碗臭豆腐就这样做好了。
老爸一把臭豆腐端上桌,我就开始研究起来,那豆腐块是方形的,颜色略黑,浸在米黄色的汤汁里,可豆腐块的里面却是白色的,翠绿的香菜和葱花与火红的辣椒和黄色的蒜米一起撒到豆腐上面,看着还不错。
没一会儿,我就闻到了一股臭味,我便问起老爸来:“老爸是不是你放屁啦,怎么有股臭味”。老爸摇了摇头,然后一脸无辜,指着那碗臭豆腐,我连忙低下头闻了闻,“天啊,这臭豆腐怎么那么臭?”我问爸爸。爸爸淡定回答到:“不然怎么叫臭豆腐,你可别闻着臭,吃着可香了,不信你吃吃看。”我半信半疑,最终在老爸的劝说下,捏着鼻子,就像平时准备要吃药的样子,夹了一块放进嘴里,没怎么嚼就咽了下去。咦,没想象那么难吃,再吃一块,嘿,好像还挺香的嘛,又来一块,细细的咀嚼起来,臭豆腐刚一触碰到舌尖,有一些汤汁就忍不住蹦了出来,先咬上一口,浓郁的汤汁立刻就像火山爆发一样,溢满了整个口腔,香辣诱人,再咬一口,香气四溢,仿佛舌头上的每一个味蕾都张大了嘴巴,品味着这美味。我忍不住还要吃,眨眼间,一碗臭豆腐就被我一扫而光了。
我还觉不够过瘾,便又要了一碗,吃完后唇齿留香,回味幽长,不禁打了一个饱嗝,。吃上一碗臭豆腐,真是人世间的一大满足啊,闻着它很臭,可吃起来却香着哩!
天津大麻花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小吃,有的人喜欢吃这个,有的人喜欢吃那个,而我独独喜欢天津的大麻花。它让我回味无穷。
记得有一次,我阿姨从天津带回来一盒大麻花,我拿起来看了看,这光是看,就让人口水直流,外包装印着一幅麻花的图样,中间洒满了芝麻,麻花上还浇满了蜂蜜,一看就好吃。我迫不及待的打开盒子,拿起里面的麻花咬了一口,哇!整个人像来到了一座糖果城堡一样,甜蜜无比。
我喜欢天津的大麻花不仅仅是因为它好吃,还因为它有的有趣的由来。
早在一百多年以前,在天津卫海河西侧,繁华喧闹的小白楼南端,有一条名为十八街的巷子,原来巷子之中有一家小小的麻花铺,字号唤作“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是经过反复探索进行创新,在白条和麻条中间夹一条含有桂花、闵姜、桃仁、瓜条等多种小料的酥馅,使炸出的麻花酥软香甜与众不同,创造出的什锦夹馅大麻花。其特点是香、酥、脆、甜,在干燥通风处放置数月不走味,不绵软、不变质。来天津旅游的国内外宾客,临走时都要带上几盒麻花,送亲朋好友。这就是麻花有趣的由来。 至今这款小吃还印在我脑海深处。
德州名吃——羊肠子 (我的最爱 ) ······ 转
来源: 姜萌的日志
说起德州,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扒鸡,但说到德州的另外一个名吃——羊肠子,知道的人可能就没那么多了。羊肠子又名清血肠,德州的老百姓把它称为羊肠子。羊肠子实际上是由羊肠
皮灌入羊血、淀粉、香料,然后在加料的老汤里煮熟。羊肠子入口爽而不腻,异香诱人,无腥膻的气味。它的汤更有一种独特的清香味。很多老德州喜欢吃羊肠子,认为它性热,有祛除哮喘和胃寒的作用。
听老人们讲,羊肠子是满族人发明的。清朝建立后,很多满族人迁到了德州。德州城北住着一满族大户,主人被后世的老百姓叫作吴三麻子,据传羊肠子最早就是他们家私家享用的美食。辛亥革命后,吴三麻子家道中落,成为贫民。为了维持生计,他只好担起挑担,去街头卖羊肠子。为了保持垄断,他一直没有把羊肠子的制作方法传给外人。但不知通过什么渠道,以前在他家扛活帮忙的一个长工学会了羊肠子的制作技巧,吴三麻子死后,这个长工便把羊肠子的制作方法传了下来,也给德州人留下了一种宝贵的美食财富。 德州街头卖羊肠子的摊位十分简单,大都是一辆长箱形的木车,所有的家什儿都放在车上。车前是装着碗筷的水桶、盛放作料的小盆,车后摞放着供食客坐的小凳,车中间是一只火炉,上面架着一口烧汤煮肠用的大锅。在出摊前,摊主要先将羊肠一节节地灌好,把汤烧得滚开,这样一上街便可以叫卖了。有食客来了,摊主便揭开热气腾腾的大锅,将灌好的羊肠放入锅中,稍等片刻即用筷子将煮熟的羊肠捞出来,用锋利的小刀将其斩成1寸左右的小段,排在碗里,再撒些胡椒粉及辣椒油、香菜、盐、味精等作料,接着从锅里舀出一勺热汤浇在上面,一碗泛着油花儿、冒着热气、飘着香味的羊肠子便递到了食客手中。满满一大碗,才两块钱,再花上5毛钱买个烧饼,吃起来那叫一个爽!现在,德州有一家卖羊肠子的非常有名,他卖的羊肠子味道鲜美,每天食客都要排起长龙。据说,他的汤之所以味道如此鲜美,秘诀是放入了煮扒鸡的老汤。
很多人说,如果在外地摆一个小摊卖羊肠子,肯定火。但为什么羊肠子一直没有走出德州,始终使我很困惑,也许是知道它制作工艺的人太少了吧。希望有一天,羊肠子也能像扒鸡一样,成为德州的又一美食名片。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