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 筑 工 程 测 量
实 验 报 告
专 业 年 级
班 级 学 号 姓 名
2013年 月 日
1
实验报告一
日期 20131013 班组 学号 姓名 ㈠ 完成下列填空
1.安置仪器后,转动 脚螺旋 使圆水准器气泡居中,转动
目镜 看清十字丝,通过 缺口和准星 瞄准水准尺,转动
微动螺旋 精确照准水准尺,转动 调焦镜 消除视差,转动 微倾螺旋 使符合水准器气泡居中,最后读数。
2.消除视差的步骤是转动 目镜 使 十字丝 清晰,再转动 调焦镜 使 目标 清晰。 ㈡ 实验记录和计算
1.记录水准尺上读数填入表1-1中。
表1-1
尺号 黑面 读数 红面 黑+K-红 [黑+(红-K)]/2 5958 29 1285.5 6259 39 1491.5 5571 -2 883 A尺 1300 B尺 1511 C尺 0882 2.计算(注:依据[黑+(红-K)]/2的结果数据) ⑴ A点比B点(高、低) 高 m。 ⑵ A点比C点(高、低) 低 m。 ⑶ B点比C点(高、低) 低 m。
2
⑷ 假设C点的高程HC= 136.785 m,求A点和B点的高程,即: AA= -265.715 m,
HB= -471.715 m,水准仪的视线高程HI= 1019.785 m。
㈢写出图1-1中水准仪各部件的名称
图1-1
1) 目镜 ; 2) 望远镜 物镜 ; 3) 水准管 ; 4) 水平微动螺旋 ; 5) 圆水准器 ; 6) 校正螺丝 ; 7) 水平制动螺旋 ; 8) 准心 ; 9) 脚螺旋 ; 10) 微倾螺旋 ; 11) 水平微动螺旋 ; 12)物镜对光螺旋 ; 13) 缺口 ; 14) 三角架 。
3
实验报告二 水准测量
日期 班组 学号 姓名
㈠水准测量的外业记录及其高程计算
实验数据记入表2-1,进行高程的计算,并进行验算,以确保各项计算准确无误。
表2-1 水准测量的外业记录及其高程计算
测 后下丝 前下丝 方向 站 尺 上丝 尺 上丝 及 编 后 距 前 距 尺号 号 视距差d (1) (2) (15) (17) 2532 2845 1 31300 70.2 1186 1504 2 31800 61.3 1211 1456 3 24500 72.5 48000 -39 -140 +1 -89.5 29500 1130 1610 1332 1371 6019 6159 26 123 0 -1 +3 74.5 38900 1179 1474 1348 1322 6132 6009 1469 1365 +3 0 +4 1417 (16) (18) 1030 1419 2690 1221 7375 6010 后一前 (11) (12) +2 -2 (13) (14) ∑d (5) (6) 后 前 (3) (4) (8) (7) (10) (9) 黑 面 红面 红 数 减 中 标 尺 读 数 K十黑 差 备 注 高 -31 4
续表
测 后下丝 前下丝 方向 站 尺 上丝 尺 上丝 及 编 后 距 前 距 尺号 号 视距差d 1148 1452 4 30400 68.9 917 1258 5 34100 64.3 1078 1345 6 26700 54.4 7 8 27700 391.6 -755 -654 -1 -704.5 30200 1825 2102 1210 1965 5998 6652 -424 -527 -1 0 +3 -475.5 38500 1359 1661 1096 1520 5782 6309 -303 -203 +1 -2 0 -253 ∑d 1407 1792 1295 1598 6080 6283 +2 +2 黑 面 红面 红 数 减 中 标 尺 读 数 K十黑 差 备 注 高
5
㈡水准测量的内业整理及待测点的高程计算
将表2-1的计算结果填入表2-2,求各个待定点的高程
表2-2 各待定点高程的计算
点号 距离(Km) Ⅰ ∑ 高 差(mm) 改正数(mm) 改正后高差(mm) 高程(m) 备注 156.835 铺 助 计 算 6
实验报告三 经纬仪的认识和使用
日期 班组 学号 姓名
1.写出图3-1中DJ6经纬仪各部件的名称
图3-1
1) 基座 ; 2) 脚螺旋 ; 3) 轴套制动螺旋 ; 4) 脚螺旋压板 ; 5) 水平度盘外罩 ; 6) 水平方向制动螺旋 ; 7)水平方向微动螺旋; 8) 照准部水准管 ;
7
9) 物镜 ; 10) 目镜调焦螺旋 ; 11) 准星 ; 12) 物镜调焦螺旋 ; 13) 望远镜制动螺旋 ; 14) 望远镜微动螺旋 ; 15) 反光照明镜 ; 16) 度盘读书测微轮 ; 17) 复测机钮 ; 18) 竖直度盘水准管 ; 19) 竖直度盘水准管微动螺旋 ; 20) 度盘读数显微镜 。 2.DJ6读数练习记录(表3-1)
DJ6光学经纬仪水平度盘读数记录表 表3-1
测站 目标 盘左读数 盘右读数 备注 ° ′ ″ ° ′ ″ 1 113 20 06 293 20 30 2 0 3 6 180 3 6 1 0 3 0 180 5 0 2 62 19 06 242 18 54 1 0 3 54 180 5 00 2 99 5 30 279 5 6 1 0 5 6 180 6 18 2 250 38 36 70 39 24 1 10 18 24 190 18 40 2 41 9 6 221 8 54 1 0 4 12 180 4 24 2 63 5 42 243 5 12
8
实验报告四 角度测量——测回法观测水平角
日期 班组 学号 姓名
测回法观测水平角的记录4-1
测站 目标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竖盘位置 水平度盘读数 半测回角值 一测回角值 ° ′ ″ ° ′ ″ ° ′ ″ 0 4 12 101 34 18 179 59 12 281 31 30 0 1 6 31 12 18 180 0 24 211 11 06 90 3 24 121 15 06 270 3 36 301 13 24 0 3 54 180 2 06 14 33 00 194 31 06 270 03 00 284 32 00 90 00 54 9
备注 左 右 左 右 左 右 左 右 左 右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右 左 右 左 右 左 右 左 右 左 右 左 104 31 00 0 0 6 55 55 18 179 58 36 235 16 48 90 1 18 145 19 18 269 59 12 325 16 54 0 0 54 0 0 0 180 0 36 180 0 42 90 1 24 155 19 18 270 1 54 335 18 42 0 3 6 304 4 36 180 0 12 124 4 24 90 1 54 125 1 36 270 1 36 305 0 54 实验报告四 角度测量——竖直角测量
日期 班组 学号 姓名
1.实验记录与成果整理
测站 竖直角观测记录手簿 表5-1 目 竖盘位置 竖盘读数 半测回竖直角 指标差 一测回竖直角 ″ 标 ° ′ ″ ° ′ ″ ° ′ ″ 左 右 左 右 左 右 81 48 00 278 15 06 81 44 54 278 13 30 88 20 00 271 34 12 10
左 右 左 右 左 右 左 右 左 右 左 右 左 右 88 54 36 271 0 6 88 55 00 270 19 36 87 34 00 272 20 00 88 2 00 81 41 12 271 34 6 278 12 54 88 52 6 84 58 0 271 34 24 87 32 24 成果校核与成果评定 实验报告五 全站仪的认识和使用
日期 班组 学号 姓名 ⒈ Leica TC407的外形结构如图6-1,指出其各部件的名称。
11
图6-1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实验报告六 点的平面位置测设
日期 班组 观测者 记录者
12
㈠ 点的平面位置测设、检核记录表8-1 项目名称 水平角测设 水平距测设 测设数据 检测数据 误差 限差要求 ±30″ ±1cm 步骤:
1.测设角度(盘左盘右取中)
2.测设距离【取206265近似数(20.62或20.63)的整数倍作为测设值】 3.精确测定角度改正定点
注:改正数
()CC0DACtan()DAC206265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