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丽莎
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23期
摘要:新时期,我国非常重视管理会计所发挥的作用。因此,中央财政部门开始在社会内广泛推广管理会计。因此,为了帮助传统财务人员向管理会计转型,本文将对转型途径予以分析。
关键词:财务人员;管理会计;转型途径
自从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市场和国家市场接轨的水平就在不断提高,为了满足全新的发展需求,企业就必须引进或培养优质管理会计人才,做好财务人员转型,企业才能提高财务管理效果。
一、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与联系
结合传统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内容来分析,二者之间既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同时也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之间存在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管理会计所应用的财务数据是以传统会计核算为依托和基础的;二是传统会计和管理会计都是通过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记录、分析以及整理,从而为企业的管理层提供决策有用信息。
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之间的区别主要存在体现在:传统会计侧重于事后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核算与计量,属于事后管理,而管理会计则主要是以传统会计核算数据为依托,通过对其分析与比对来了解和掌握企业当前运营管理状况,并对未来的经济发展目标和战略发展方向进行预测与规划,更侧重于事前和事中管控。 二、企业传统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在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之所以有必要从传统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主要是因为:一是管理会计更有利于企业进行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即管理会计中的投资筹资决策模型、本量利分析、全面预算管理等工具的应用能够为企业管理层在进行各种财务决策和战略决策时提供较为科学、客观的数据支持,从而有效降低了因决策失误而产生财务风险的概率,这是传统财务会计所不具备的功能;二是管理会计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管理,它将所有与财务相关的内容纳入其管理范畴,有效降低了企业管理方面的运营成本,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客观上提升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三、企业传统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主要对策
正因为企业在传统会计向管理会计存在上述困境与问题,从而使得其存在转型难度大、转型后的管控效果不理想等现象。针对上述困境和问题,笔者从如下角度提出企业突破障碍、成功转型的策略:
1、更新对管理会计的认识,明确管理会计目标
在实务中要更新对管理会计的认识,明确管理会计目标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企业管理层应当把企业的战略发展、价值增长和运营效率提升作为转型后的管理会计目标,并在管理会计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其对企业持续稳定发展所带来的开阔前景,形成以管理会计为基础的精细化管理模式;二是企业的财务人员要转变观念,即从传统的記账、核算会计向分析型、管理型会计转变,要在实践中注重管理会计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参与管理、决策的职能。
2、在转型过程中要注重管理会计工具应用的系统性,实质发挥其管控和决策支持作用 管理会计工具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辅相成关系,因此企业在传统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过程中应当注重管理会计工具应用的系统性,以实质发挥其管控和决策支持作用,具体可采取的对策有:一是以管理会计涉及的成本管理领域、资金管理领域、绩效管理领域和预算管理领域为框架,在企业内部构建出完善的管理会计工具应用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管理需求和关键管理风险点进行相应细化设计,以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工具体系的相辅相成作用。二是提高对具体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度,即管理会计具体工具的应用度高低决定了其职能发挥的程度,因此在转型过程中应当采取各种措施强化对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程度,以本量利分析工具应用为例,在实际工作中从两个途径来进行强化:一方面是对于成本性态的划分可结合企业实际经营特点来进行,而不是拘泥于管理会计理论,另一方面是要进行敏感性分析,即分析利润对单位变动成本和单位固定成本的敏感度,从而可以及时发现影响利润发生变化的具体成本因素并加以控制,从而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综合盈利能力。 3、在转型过程中要提高财务信息的共享度
企业在传统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过程中,提高财务信息的共享度是顺利实现转型关键因素之一。在实务中,针对企业传统会计数据分散,存在信息孤岛的现象,笔者建议可结合当前的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数据分析工具,在企业内部真正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这样既能提高管理會计工具搜集、整合和分析数据的效率,同时也能够改善分析结果和分析报告的准确性,从而全面强化转型之后管理会计对决策的支持作用。 四、我国管理会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1、成本计量目的多元化和成本概念结构多维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企业已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企业面临市场经营、产品开发等经营管理问题,其成本控制、成本考核分析各方面的成本问题越来越多,成本管理的目标也自然发展为融预测、决策、计划、核算、控制、考核和分析等为一体的多元化体系。
为满足预测、决策和计划等成本管理要求的计量目的,预计成本分为边际成本、差量成本、机会成本、固定和变动成本、目标成本等。而为满足控制、考核和分析等成本管理要求的计量目的,则要求建立正确的计划成本、标准成本、目标成本、贡任成本等成本计量制度,同时还要求成本计且能获取企业以前年度成本资料和国内外同类行业的成本资料等。 多元成本计量目的要求相应建立多维成本概念,正如杨纪瑰教授所述:\"服务于不同目的,采用不同方法和包括不同范围所进行的成本计算的结果,就可能产生不同的成本概念和成本数字。\"在管理成本的大框架下,各种成本的涵义和外延也有了较大的变化发展。 2、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将成为应用主流
目前理论界对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已有定论,但尚未形成系统的体系,在实际应用中也仅应用在少数制造行业中。事实上?作业成本法同样适用于非制造行业如金融保险业、商业、医疗卫生业等行业。目前,我国许多企业都是采取多品种、小批量方式生产,以这些企业为试点单位并随着企业自动化程度提高以及会计和管理人员成本管理观念及水平的提高,市场的不断成熟与完善及大范围推广运用,形成全国范围的成本计算和管理方法,这不但能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且有利于制订科学有效的经营决策、投资决策,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增加企业价值,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作业成本法势必成为我国未来成本管理的核心方法。
3、以作业链分析为基础,迈出走向战略成本管理的第一步价值链分析
从作业管理的实质来看,作业管理的主要目标有两个:一是从外部顾客的角度出发,尽量通过作业为顾客提供更多价值;二是从企业自身角度出发,尽量从顾客提供的价值来获得更多的利润。为此,企业必须通过作业链分析,确定增值和非增值的作业;而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运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示。价值链不仅包括企业内部各链式活动,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包括企业外部活动,如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与顾客之间的关系。 五、结束语
总之,企业应拓展、研究传统财务人员向管理会计的转型途径,通过引导财务人员向管理会计转型,才能满足企业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谈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与发展中的实践[J].周建军.财会学习.2019(05):150-151 [2];; 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探析[J].周卫.商场现代化.2019(02):155-156 [3];; 大数据背景下管理会计的机遇、挑战与应对[J].李歆洋.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9(01):243-24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