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来源:意榕旅游网


四 年 级 语 文 教 案

教学进度表

教科书名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册数:第 九册 上 每周节7 总授课节数102 102+30(考试次2 课 数 机动) 数 日期 周 时 间 页 数 实 出次 预 定 进 度 起 讫 起 讫 际 入进 原度 因 1 8月268月281 4 师恩难忘、孔子和学生 日 日 2 8月319月4日 4 11 孔子和学生—-语文天地 日 3 9月7日 9月11古诗二首—飞向月球 12 16 日 4 9月149月1817 21 飞向月球—爱我中华 日 日 5 9月219月2522 26 草原-语文天地 日 日 6 9月2810月227 32 国语文天地—落花生 日 日 庆 节 7 10月510月9落花生———语文32 36 国日 日 天地 庆 8 10月1210月1637 48 语文天地---桥之思 日 日 9 10月1910月2348 60 桥之思—-美丽的集邮册 日 日 10 10月2610月30罗斯福集邮 语文天地 61 68 日 日 期中考试 11 11月211月669 79 地名 、钓鱼的启示 日 日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1月9日 11月16日 11月23日 11月30日 12月7日 12月14日 12月21日 12月28日 1月4日

11月13日 11月20日 11月27日 12月4日 12月11日 12月18日 12月25日 1月1日 谁说没有规则——语文天80 地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林中89 乐队 94 林中乐队——一枚金币 88 94 101 一枚金币——毽子里的铜101 106 钱 语文天地、“扫一室”与“扫104 111 天下” 113 119 井底之蛙——语文天地 瑞雪图——语文天地 语文天地、复习 124 128 129 135 1月8日 期末考试

教材分析

一、 教材编排特点:

本册教材仍沿袭前面六册教材的编排特点,采用主题单元形式。全册书共12个单元,每个单元大致包括两篇主体课文和一个“语文天地\".其中第七单元“地名”为开放单元。这些单元分别以“师生”、“明月”、“民族之花”、“收获\"、“桥”、“方寸世界”、“尊严”、“音乐”、“金钱”、“大与小”、“风雪”为主题,为我们阐述了一些引人深思的道理,牵涉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课文下面依次列出要求会认写的字,最下面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全册共22篇课文,有故事、诗歌、古诗、评论、说明文、散文、骈文、词等,加上语文天地中的自读课文,题材多样、文质兼美,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本册语文天地的设计同三年级一样,分为“日积月累\"、“开卷有益”、“畅所欲言”。“笔下生花\"等项目,“金钥匙\"和“自检”仍延续。 二、 教学目标:

1、认识81个汉字,正确书写257个汉字,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积累一定数目的名言警句、谚语和古诗词。

3、学写摘录笔记,交流展示自己的摘录笔记,提高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

4、继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整理自己需要的资 5、熟练阅读28篇诗文,背诵四篇。在阅读中会自己提出比较有质量问题,会处理所提的问题,基本上能自行解答提出的问题,通过讨论,纠正或完善自己的认识,能对照译文读懂古文,基本上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注意把阅读和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及各种学习实践结合起来。

6、在口语交际活动中,力求学生做重点发言人,做讨论的主持人,分辨讨论中的不同意见,与不同意见交流,正确对待反对

意见.使学生树立对错意识,提高分析、判断、综合的能力。 7、写日记,使习作与生活紧密结合。写作和阅读结合,续写,仿写,补写,还包括写发言提纲。写作与综合性学习活动相结合。开始练习写真实的作文,写有情有意(有中心);有血有肉(内容具体);有声有色(生动);有条有理(结

构清楚)。教给学生三种修改的方法——自己读、请人提意见和冷处理.

三、教学重点:

1、在阅读的同时,既教给学生的语文基本技能,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 在阅读中,通过自己提问,自己解决,通过讨论完善问题,提高阅读能力,读懂课文内容,懂得课文内涵. 3、大量阅读,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

4、在口语交际活动中,力求学生做重点发言人,做讨论的主持人,分辨讨论中的不同意见,与不同意见交流,正确对待反对意见。 四、教学难点:

1、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完善。

2、提升独立阅读技能,扩大阅读量,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 3、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4、写真实、有新鲜感的习作. 五、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识字教学在四年级语文教学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但不做为教学重点,要求学生运用多种识字方法,独立识字。要继续培养学生对学习汉字的兴趣,继续坚强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切忌为完成识字任务而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四年级学生的书写错误较多,要发挥创造性,采用多种形式,形成识字写字、纠正错别字的环境氛围,指导学生通过反复实践逐步做到正确用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注重词、句教学。中年级是培养学生理解词和句的重要阶段,四年级学生由于阅读量增大,阅读拓宽,大量书面词汇进入学生视野,原有的口头词语不能满足阅读和表达的需要。因此词语教学成为重点,教者要指导学生学习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理解。逐步学会并善于把握文章的重点词句,进而理解课文,在理解词和句的基础上,还应重视词和句的积累运用,指导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 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良好的语言习惯 怎样理解词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语文天地中的摘录笔记,使本期学习词句的保障,要指导学生重点掌握。(2)、大量的书面词汇可随课文学

习,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不能孤立地学习。(3)、可以利用词典来了解词义,但有不能过于依赖注解,尤其不要让学生背注解,应结合上下文去理解。(4)、要在语境中学习词语、理解词语。(5)、学习词语应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进行联想和想象.(6)、可以根据汉字表义的特点推知词义,根据字义和成词义. 总之,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词语,逐步形成较丰富的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3、学习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情,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⑴、整体把文章阅读教学必须着眼于整篇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经过必要的字、词、句、段的理解和感悟,最后落到篇章上去理解、去感悟、去欣赏、去运用。 ⑵、朗读和默读结合使用,一般说来,低年级多采用朗读,中高年级多采用默读.叶圣涛先生说:“学语文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因此,四年级阅读教学,应重视朗读和默读结合使用,使学生在读书中体会感情,在评议中寻求答案,读中质疑,评中解惑,用读来引发学生过文章内容是初步理解和认识。要想使学生通过读达到有效的感悟,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至关重要。 4、继续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的能力.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使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册教材注重了语文的实践性,设计了以系列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习有目的的搜集资料,共同讨论,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的问题,不管怎样的综

合活动。都要应对自然,尽量使学生情趣盎然地参与其中. 后进生转化措施:

1、用行之有效的“习惯表扬\"转化后进生 2、用良好的课堂环境激发后进生 3、用科学的学习技能指导后进生. 4、用\"因人而异”的作业训练后进生。 课题:《师恩难忘》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明确目标 课件出示目标 二 、读文,学习字词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小组内学习,读音,组词,对一类生字另要求说识记方法) 2. 自由读课文

(1)划出不认识的字(借用工具书,或兵教兵) (2) 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3.指名分段读课文,边读边纠错。(有错就纠,将生字写在黑板上,注上正确的拼音。)

4.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段大声朗读. 5.全班交流,理解词语。

①指名提出不理解的词语,由学生解答;

②如有词语学生都不会或理解有误,教师再作解答;

③如无学生提问,教师可提问有关重点词语检测,指名回答,学生评议纠正.(娓娓动听、身临其境、戛然而止、引人入胜)

注意:一定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在语境中去理解词语,切不可死记硬背。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默读课文 2。讨论:

①怎么分的?为什么?(根据老师给的段意分)? 四、当堂训练

<<语文配套练>>的温故知新部分。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师恩。

学习过程:

一、再读课文,赏析课文.

1.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田老师是怎样的人?你喜欢他吗?\"说 出理由

2.再读课文,小组交流。 3.小组汇报交流成果。

4.过渡:作者对田老师的态度如何?

5.生找相应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理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思.

6.小结:田老师用心地教导学生,对“我\"有巨大的影响,“我”深深地敬爱着这位老师。

7.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 二|、当堂训练

〈<语文配套练〉〉的含英咀华部分

三、拓展延伸: 学写摘录笔记.将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

摘录下来。注意写清文章题目、 作者、书名和日期,以备查阅。

课题:《孔子和学生》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脉络。 二 、读文,学习字词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小组内学习,读音,组词,对一类生字另要求说识记方法) 2. 自由读课文

(1)划出不认识的字(借用工具书,或兵教兵) (2) 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3.指名分段读课文,边读边纠错。(有错就纠,将生字写在黑板上,注上正确的拼音。)

4.课文提到了哪几个学生? (课件出示:颜回 子贡 子路 子 张 子夏)点明颜回、子贡、子路、子张是孔子得意的四大弟子。 5.全班交流,理解词语。

①指名提出不理解的词语,由学生解答;

②如有词语学生都不会或理解有误,教师再作解答;

③如无学生提问,教师可提问有关重点词语检测,指名回答,学生评议纠正。(“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变通”、“和颜悦色”、“谦厚”)

注意:一定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在语境中去理解词语,切不可死记硬背。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讨论:

①怎么分的?为什么?(根据老师给的段意分,课件出示段意:)? 四、当堂训练

〈〈语文配套练〉>的温故知新部分。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孔子的敬佩之情。 学习过程:

一、再读课文,赏析课文。

1.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孔子是怎样的人?你喜欢他吗?”说出理由

2.再读课文,小组交流. 3.小组汇报交流成果。

4.过渡:作者对田老师的态度如何?

5.生找相应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理解“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含义。

6.小结: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7.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自由说说孔子四大弟子的特点。 二|、当堂训练

<〈语文配套练>>的含英咀华部分

三、拓展延伸: 学写摘录笔记。将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摘录

下来。注意写清文章题目、 作者、书名和日期,以备查阅。

课题:第一单元《语文天地》

课型:复习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复习本单元的字词及课文内容。 2. 背诵有关名句.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揭题:这节课我们复习本单元的内容。 2。出示目标 二、复习字词

(一)会读会写词语.(天地第一题) 1。开火车,读词语。

2.小组讨论识记画横线词语的方法。 3。听写画横线的词语.

3.师纠正学生出错最多的词。 (二)会写字

1.生看第二题,互相说说写这些字应该注意什么 2.指明让学生。

3.让学生在书上描一描。 三、仿写句子。 (一)自由读

(二)指名说这样写的好处。 (三)仿说例句. (四)仿写例句。 四、背诵有关名句. 1.师领读。

2。师解释重点古文知识点. 3.学生试着翻译句意。 4.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读。 5。比赛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练习阅读,自读短文。 2. 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自读短文《一位影响了我一生的老师》 1.自读短文,边读边圈点。

2.全班交流:影响作者一生的老师是谁?你认为它是怎样的 人?为什么?

3.引导学生理解布鲁克斯先生与“我\"的简朴交往渗透着他 的良苦用心,从而给“我\"以巨大影响。

4.将田老师与布鲁克斯先生相比较,他们在对待学生方面有 什么共同点?说说你对他们的看法.

二、口语表达:说说我们的老师

1.结合金钥匙内容进行此次说话训练,学习作重点发言人, 要做好准备,向好先说什么,怎样说。

2.小组内进行说话训练,同学互相评议。 三、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自制贺卡给自己尊敬的老师。 2。学做摘录笔记 教学过程: 一、学做贺卡.

1. 观察贺卡样式的制作方法。 2. 学生试做贺卡。 3. 设计贺卡封面。 二、学写贺词

1.老师说贺词学生选. 2.学生学写贺词。 三、学做摘录笔记

1.找学生读一读课文中方框中的文字。

2。学生讨论从中明白了什么,说说怎样学做摘录笔记。 3。教师总结怎做摘录笔记的方法。

4。学生读事例,体会做摘录笔记的方法。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内容:古诗《暮江吟》) 教学目标:

(1)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课件出示) 二、知诗人。

1.生说对诗人的了解。

2.课件出示诗人的简介,生默读,做批注。 三、解诗题。

板书题目,请大家仔细看课件中的图. 1. 学生解释。 2. 教师补充。 四、明诗意。

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猜诗句的意思。 2.师出示诗句赏析,学生默读,理解.

3.小结: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是哪个季节?

五、悟诗情:作者以花落、月出、鸟鸣等景物,映衬了春山的空寂和幽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六、背诵诗歌。

第二课时(学习内容:古诗《鸟鸣

涧》) 教学目标: (1)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课件出示) 二、知诗人。

1.生说对诗人的了解。

2。课件出示诗人的简介,生默读,做批注. 三、解诗题.

板书题目,请大家仔细看课件中的图。 1. 学生解释。 2。 教师补充. 四、明诗意。

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猜诗句的意思。 2。师出示诗句赏析,学生默读,理解.

3.小结: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是哪个季节?

五、悟诗情:诗人来到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安静幽美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六、背诵诗歌。

走月亮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 出示目标。 二、 预习汇报. 三、读文,学习字词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小组内学习,读音,组词,对一类生字另要求说识记方法) 2。 自由读课文

(1)划出不认识的字(借用工具书,或兵教兵) (2) 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3.指名分段读课文,边读边纠错。(有错就纠,将生字写在黑板上,注上正确的拼音。) 4.全班交流,理解词语。

①指名提出不理解的词语,由学生解答;

②如有词语学生都不会或理解有误,教师再作解答; ③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文中用哪一句话串起来的? 四、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小组开火车朗读课文。 2.讨论:

①怎么分的?为什么?(根据老师给的段意分,课件出示段意:)? 四、当堂训练

〈<语文配套练〉〉的温故知新部分。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调动所有感官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

2、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的美丽景象,体会月光中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二、教学过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打开投影仪,咱们去看看月亮.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并感受课文哪些地方吸引了你? 2、默读课文,研读重点.

①思考“我’’和阿妈走过了哪些地方? ②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句子。 3、分层细读品位,理解感悟。

①让喜欢各层的学生读,教师适当点拨。

②逐层让学生按“走过哪里——-—--———看到什么——--————--—听到-————--——想到—-----————-” 4、调动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

①想想你和阿妈在一起的感受到的幸福时刻. ②播放《母亲》的歌曲。 ③用歌词引领学生自由谈感受 三、回归全文。

这篇课文让我们欣赏了诗情画意般的美景,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

飞向月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认识9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 出示教学目标。 二、 预习汇报。 三、读文,学习字词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小组内学习自己不认识的字,读音,组词,对一类生字另要求说识记方法) 2. 学生自由地读课文

(1)划出不认识的字(借用工具书,或兵教兵) (2) 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3.指名分段读课文,边读边纠错。(有错就纠,将生字写在黑板上,注上正确的拼音。)

4.课件出示重点词指名学生读,检测。 5.全班交流,理解词语.

①指名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借用工具书,或兵教兵); ②如有词语学生都不会或理解有误,教师再作解答; ③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文中用哪一句话串起来的? 三、默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讨论:

①怎么分的?为什么?(根据老师给的段意分.)? 四、当堂训练

〈<语文配套练>>的温故知新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人类在离开地球后的奇妙变化以及目睹月球的神奇情景。 教学过程:

一、 出示教学目标。 二、 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 让学生以多种方式读课文(分小组读、分男女生读、开火

车读)。

2、 讨论:航天员登月过程中,哪些事你最感兴趣?(重点让学

生以航天员的身份给大家介绍在宇宙飞船飞行过程中,你是如何工作、吃饭、睡觉的?) 3、 学生边说教师边出示课件演示。 三、 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

2、 思考:航天员们登上月球,看到的是什么景象? 3、学生边说教师边出示课件演示。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7自然段。 5、思考:航天员登上月球有什么收获? 四、总结全文,激发兴趣。 五、当堂训练.

<<语文配套练〉>的含英咀华。

语文天地课题:第二单元《语文天地》

课型:复习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交流摘录笔记。

2。填成语,抄句子,仿写句子。 3。读背古诗.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揭题:这节课我们复习本单元的内容。 2.出示目标 二、复习字词

(一)会读会写词语。(天地第一题) 1.开火车,读词语。

2.小组讨论识记画横线词语的方法。 3.听写画横线的词语。

4.师纠正学生出错最多的词。 (二)填成语

1.小组内交流,填写成语. 2.指明让学生汇报。

3。让学生在书上填一填,并将喜欢的词语积累在摘录笔记上,学生互相交流摘录笔记.

4.学生自由读一读所填成语. 三、仿写句子。 (一)自由读

(二)指名说这样写的好处。 (三)仿说例句。 (四)仿写例句. 四、背诵古诗。 1.师领读。

2。师解释重点古文知识点。 3。学生试着翻译句意。 4.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读. 5.比赛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练习阅读,自读短文。 2.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自读短文《一位影响了我一生的老师》 1.自读短文,边读边圈点。 2.全班交流: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二、口语表达:看月亮说月亮。 1.结合金钥匙内容进行此次说话训练。 2.谈谈你打算以后怎样自读。

3。小组内互相说说自己对月亮的认识和有关月亮的故事。 三、抄一抄,仿照句子写一写.

1.学生齐读文中的话,体会一下文中的泡泡中文字的含义. 2.仿照句子写一写,用上“有时……有时……有时……\" 四、读一读。

1。教师范读古诗。

2. 学生在小组内练读古诗。。 3.指名读古诗。 4。试背古诗。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完成习作 教学过程:

一、 复习第二单元内容. 二、 习作要求。

1。 可以写心中所想的月亮。 2。 可以写眼中的月亮. 3. 可以写中秋赏月的情景. 三、学生写草稿。

教师巡视,对写作有困难的学生加以引导。 四、完成习作。

爱我中华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生字。

2。理解诗歌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与祖国相关的资料,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老师提问:国旗、国歌、中国地图、民族等。并五出示课件,最后出示少数民族的图片,再导入课题。 2、简介创作背景和作者。 3、你们想唱这首歌吗?要想唱好这首歌,我们首先要理解歌词,把作者藏在歌词的情感挖掘出来,悟到自己的心中去,这样才能唱出动人的歌。下面我们一起到文中去看一看,读一读,悟一悟.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选择自己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在课文中圈一圈,画一画,把自己不懂的、自己想说的话做上记号,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3、汇报对田字格中生字的识记方法。 三、细读课文,读懂读透。

1、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注意句子的重音、停顿、语气、语调。 2、请你谈谈你从中课文中感受到了什么?你的感受是通过课文中哪句话或哪个词语得到的?

3、重点指导学生体会“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个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健儿”、“建设”、“雄姿英发\"等词句来深入理解、感悟课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四、研读课文,读新读活。

1、通过研读,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无私奉献,建设家园,热爱祖国.

预设一、结合有关的语句谈理解,讲感受,想像场面.让学生理解和感受不拘泥于课文中所提到的内容,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再走出来,说一说中华儿女建设国家的具体表现,让学生把平时留意的相关信息迅速地从脑海中检索出来。比如:“抗洪抢险的事”、“保卫边疆的事\"、“为祖国发奋图强、刻苦学习的事”等等,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自己熟悉的事情来。 2、指导有感情朗读。

让学生边读边想像那感人的场面,要让富有激情的朗读中活化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各族儿女的爱国情感.

3、 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引导学生结合齐读时自己心中的感受说一说“爱我中华”在文中反复出现的作用,使学生感悟到每次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感染。特别是最后一句,在歌起到了前后照应的作用,将爱国情感推向了高潮,并结合课文渗透诗歌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4、 赏读,美读文章。

五、检测:让学生背诵课文。 六、跟唱歌曲,升华情感。

课题:草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预习(字、词、作者) 二、引出课题,明确目标 课件出示目标 三 、读文,学习字词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小组内学习,读音,组词,对一类生字另要求说识记方法) 2。 自由读课文

(1)划出不认识的字(借用工具书,或兵教兵) (2) 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3.指名分段读课文,边读边纠错。(有错就纠,将生字写在黑板上,注上正确的拼音。)

4.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段大声朗读。 5.全班交流,理解词语。

①指名提出不理解的词语,由学生解答;

②如有词语学生都不会或理解有误,教师再作解答;

③如无学生提问,教师可提问有关重点词语检测,指名回答,学生评议纠正。(翠色欲滴)

注意:一定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在语境中去理解词语,切不可死记硬背.

四、课件出示草原的景色,让学生欣赏。 五、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默读课文 2.讨论:

①怎么分的?为什么?(根据老师给的段意分)? 四、当堂训练

〈〈语文配套练〉〉的温故知新部分。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3.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自读感悟、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说说作者老舍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草原? 二、 分层朗读,感悟美景

1.找出描写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段落,自己有感情地朗读,把你喜欢的词句勾画下来,细细品读。

2.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自然风光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慨?

“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3.是怎样的一种景象让作者有了如此的感慨呢?以此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天、地的景色各有什么样的特点?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4.找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天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说说天的特点。在这样的天空下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读出作者的感受。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羊群和小丘的句子,说说给自己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读中评价,体味美感。

6.在这样的境界里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7.齐读感悟、练习背诵。 三、朗读理解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说说你又看到了什么?

2.行车在草原上所见到的景象、蒙古人民骑马几十里欢迎远到而来的我们的情景。 三、读中体会

1、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3.4.5自然段,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2、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抓住课文片段进行理解

体会。

(1)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用\"—-”线标出、交流。引导学生从词句中体会(如: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两个 \"再”。”总是热乎乎地握着\"中的”总是\",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中的\"很多……都是……\"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2)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

(3)学习第五段: 齐读最后一段,说说你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理解。

中国结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预习(字、词、作者) 二、引出课题,明确目标 课件出示目标 三 、读文,学习字词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小组内学习,读音,组词,对一类生字另要求说识记方法) 2。 自由读课文

(1)划出不认识的字(借用工具书,或兵教兵) (2) 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3.指名分段读课文,边读边纠错。(有错就纠,将生字写在黑板上,注上正确的拼音。)

4。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段大声朗读。 5。全班交流,理解词语。

①指名提出不理解的词语,由学生解答;

②如有词语学生都不会或理解有误,教师再作解答;

③如无学生提问,教师可提问有关重点词语检测,指名回答,学生评议纠正。(变化无穷)

注意:一定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在语境中去理解词语,切不可死记硬背.

四、课件出示中国结的图腾,让学生欣赏。 五、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默读课文 2.讨论:

①怎么分的?为什么?(根据老师给的段意分)? 四、当堂训练

<〈语文配套练〉>的温故知新部分。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国心,中国情。 学习过程:

一、再读课文,赏析课文。

1.速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你能读出自己喜欢的语气吗?.

3.小组讨论汇报交流成果:中国结包含了什么样的民族情感。 4。理解“头”的含义。 二|、当堂训练

<〈语文配套练〉>的含英咀华部分

三、 拓展延伸: 学写摘录笔记。将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

摘录下来。注意写清文章题目、 作者、书名和日期,以备查阅。 四、 板书设计

中国结

受宠

幸福、祥和、心连心

落花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预习(字、词、作者) 二、引出课题,明确目标 课件出示目标 三 、读文,学习字词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小组内学习,读音,组词,对一类生字另要求说识记方法) 2。 自由读课文

(1)划出不认识的字(借用工具书,或兵教兵) (2) 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3.指名分段读课文,边读边纠错.(有错就纠,将生字写在黑板上,注上正确的拼音。)

4.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段大声朗读。 5.全班交流,理解词语。

①指名提出不理解的词语,由学生解答;

②如有词语学生都不会或理解有误,教师再作解答;

③如无学生提问,教师可提问有关重点词语检测,指名回答,学生评议纠正。(居然、伟大、体面) 五、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默读课文 2。讨论:

①怎么分的?为什么?(根据老师给的段意分)? 3.指导学生朗读感悟。 四、当堂训练

<<语文配套练>>的温故知新部分。 五、 板书设计

落花生

种花生 收花生 尝花生 议花生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赞美花生的一段话。

3.初步学习“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学习过程:

一、再读课文,赏析课文。

1.默读课文,品读9—10自然段,用心体会父亲谈话有几方面的意思,哪方面是重点。

2.父亲希望我们做怎样的人.

3.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生活中哪些人具有花生的品格? 二、总结升华:希望同学们以后学习花生的品格。 三|、当堂训练

〈〈语文配套练>〉的含英咀华部分 四、 板书设计

落花生

做有用的人

不夸耀自己 默默奉献

课题:拾穗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规范书写本课生字。 2、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 “收获” 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拾穗》板书(拾穗) “拾\"是什么意思?“穗”是指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字词

弥散 晚餐 监督 遵循 搜寻 逼真 偷窃 欣赏 充满

三.理解课文内容

1.从课文中的哪一部分看出收获了?(第一段) 板书(收获) 读一读.

(课件出示:拾穗图)麦香混合在尘雾中,弥散在田

野上,远处堆起了金黄色的麦垛,一片丰收的景 象。这收获的季节属于拾穗者吗?我们来进一步欣赏这副油画。

2.欣赏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文中,作者也对这三位妇女拾穗时的情景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描写。

默读课文2—4段,边读边画出描写三位妇女动作、神态的句子。

4. 说说你画的句子

板书:中间 承担生活重担 右边 腰落下毛病 左边 艰苦生活刚开始 5. 再读课文2—5段,结合课文中的词句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6. 同学刚才结合油画谈出了自己的感受,我们看看作

者是怎样评价这副画的? 7 .指名读第6、7段

由于米勒对劳动的辛苦有切身的感受,因此这副画画的十分逼真,认真的欣赏会产生丰富的感受和联想。 四.情感升华

谁来说说你的感受和联想?收获的季节属于她们吗?她们能享受到收获的幸福吗? 五、当堂训练

〈<语文配套练〉〉的温故知新部分。 板书设计 收获

中间:承担生活重担

拾穗{ 右边:腰落下毛病 左边: 艰苦生活刚开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2、鼓励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出示课文插图)还记得这幅画吗?你能简单的来介绍一下这幅画吗?前几天,我们一起欣赏了著名画家米勒的这幅油画作品,学习了一篇课文,课文的作者也像我们一样欣赏了这幅世界名画,并用生动的语言、具体的描写描绘了画面内容,使我们也学会了欣赏名画,课文的题目是《拾穗》.今天,让我们一起再走进课文,感受一下作者是怎样将画面内容写具体的.

二、回顾课文,指导写作方法:

1、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画面主要内容的段落,自由朗读,说说作者是抓住了哪些方面对人物进行刻画、描写的?(动作、神态)

2、指名学生说。板书.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从这些语

句中体会出了什么?为什么能从中体会出农民的辛苦和他们生活的艰难?在抓住动作、神态对画面中的人物进行描写之前需要怎么样?(仔细观察)板书。

3、小结:只有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描写、刻画,就会使你的文章具体生动。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写作方法。(板书)还可以抓住哪些方面对人物进行刻画、描写?(语言、心理活动)我们应该学习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这样你的文章也会具体生动.

4、除了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描写之外,这三段中还有哪些语句你认为写得比较好?

5、这句话中描写的内容能够从画面上全部观察的到吗?(不是)这是作者的(联想、想象)还有哪些句子是作者的联想?

6、小结:从这些句子中我们更深刻的体会到了农民的艰辛和生活的艰苦,所以,结合画面内容及当时的情景展开合理的联想也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它会使你的文章真实感人。 7、今天,我们就学习运用这种方法进行一个小练笔的练习.

三、创设情景、指导练笔: 1、请两位学生将地面的纸花扫干净,其他学生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2、说说你都观察到了什么? 3、把你观察到的内容写下来。 四、交流、评议: 1、小组交流.

2、指名读,说说好在哪?

3、从文章中你体会出了什么?

板书设计:

动作 具体生动 仔细观察 神态

合理联想 真实感人

飞夺泸定桥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本课生字,理解积累本课重点词语

2、结合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泸定桥是一座怎样的桥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揭示课题

在1935年的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举世闻名的长征。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一篇长征中的故事. 二、读通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读通课文。 2、交流朗读。

3、出示“泸定桥”,泸定桥是一座怎样的桥呢? 课件出示

4、课文是怎样写“泸定桥”的,用[ ]括出自由朗读,并说说泸定桥的情况.

交流出示句子.(课件出示)

①桥险——泸定桥离水面有几十丈高,是由十三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九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一样。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 齐读,读出桥险的语气.

②重要性——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

齐读,读出泸定桥的重要性。 5、理清文章脉络

①师:红军为了北上抗日,必须飞快地赶到泸定桥,夺下泸定桥。

②快读,找到哪几节写了“飞”,哪几节写了“夺”. 板书设计:17、飞夺泸定桥 ╱ ╲ 赶到 夺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课文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2、初步学习总结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并给课文分了段,这节课我们来深入学习课文。 二、自学课文

1、过渡:红军为了北上抗日,飞一样地赶到泸定桥,夺下泸定桥,遇到了种种困难。红军遇到哪些困难呢? 2、下面分小组自学课文: 3 出示填空:

赶到泸定桥夺下泸定桥

困难__________ __________

红军表现__________ __________ 3、自学 三、导学

组织交流,随机点拨。 (一)飞: ①读句并概括:

时间紧:时间只剩下二十多各小时了

路途远: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二百四十里 路难行:漆黑的夜里,泥泞

天气恶劣: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全身都淋透了。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 出示:

赶到泸定桥

困难:时间紧,路遥远,路难行,天气恶劣,敌人增援 ②师引:

红军战士飞一样地赶到泸定桥,

1、时间紧—— 2、路难行-— 3、天气恶劣—— 4、敌人增援——

③谈感受 夺:

①读句并概括:

桥险: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 水急: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战…… 敌狂: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 出示:

夺下泸定桥

困难桥险,水急,敌狂 ②感受:比以前更危险了。 ③师引:

红军战士在夺取泸定桥时,同样遇到了重重困难, 1、桥险-— 2、水急—— 3、敌狂—-—

抢在前面,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齐读1、2、3节,说说为什么抢在前面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师:如果不抢在敌人前面,红军就难以夺下泸定桥。他们如何抢在敌人前面,赶到泸定桥的呢?

(二)小组分角色朗读,思考红军与敌人赛跑有几个来回?

(三)谈感受 说表现:

红军表现:忘记,冒雨,踩着拿,背,带,攀 穿过,冲进,搏斗

自由读7、8节,要读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出示填空:

二十二位英雄(拿着)冲锋枪、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

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

指名读填空,引读第7、8节。 (四)揭示文章中心 课件出示

课文记叙了红军夺取泸定桥的经过,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大智大勇的英雄气概。

课题:《桥之思》 课型:新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会课文中8个生字,并能在田字格中正确的书写,会在生活中灵活的运用。

2、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字词

幽静 魅力 交叉

造型 构筑 和谐 碧波粼粼 回旋别致 巍峨雄伟 浩然坦荡

三.理解课文内容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2.欣赏画面(课件出示),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二)详读课文

师知道了这么多桥的知识,真了不起!那么桥有这么多的功能(样式,材料),你是从哪知道的?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小节,你还读懂了什么?(生交流)

师:读懂了这么多,真是了不起!你给大家读读这一小节吧。其他同学进一步体会体会桥给我们带来的方便。 (生读)

(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一小节。 (四)说说你的体会。 四、当堂训练

〈<语文配套练〉>的温故知新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抓住第三小节重点词语体会“无形的桥”的深刻含义,并结合个人经历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再读课文,赏析课文。

1.师:通过你的朗读,我们听出了桥的确给人带来了许多方便.那各种造型优美的桥,在给人方便的同时,还有些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快快走进课文去读一读、找一找,好吗?(生读)

师:你找到了吗?来说给大家听听。(第二小节的内容) 师:同学们,咱们一块来看大屏幕,谁能起来读一读这一小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你是从哪些句子听出了桥的美? 师:谁来说说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出了桥的美? 师,你是从哪个词上体会到的?

(抓重点词语“碧波粼粼”“回旋别致”“巍峨雄伟”“浩然坦荡”)

2.师: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这一小段,你认为还有哪些词能表现出桥的美来?

3.师:同学们,这么多的桥,引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考呢?小组为单位到课文中去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好吗?(生谈第三小节)

师:谁起来说说由桥想到了什么? (边说,屏幕出现第三小节)

师:是啊,看不见的桥把我们的世界装点的更加和谐、更加美好。同学们,认真的默读一下这一小节,边读边想:桥引发了你哪些思考呢?(平日里你和老师同学爸爸妈妈是怎么做的?)

生交流 。

师:其实这就是一座“心桥”。课件出示“心桥”.这样的桥不仅存在于心灵和心灵之间,也存在于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无形的心桥吧(课件出示“心桥”。)

二、小结:

同学们,中国的桥文化源远流长,希望大家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更多的桥,更希望架在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之桥,会给

我们带来更多的快乐。相信只要我们不断的努力,我们彼此之间的心桥就会更加的坚固,更加的美好! 三|、当堂训练

〈<语文配套练〉〉的含英咀华部分 板书设计

桥之思

功能、材料、形式 方便 心桥

语文天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写摘录笔记,你都有哪些收获? 2、采用怎样的方法来写摘录笔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进入语文天地五 二、指导练习 1。回顾我们以前学习的内容,采用怎样的方法来写摘录笔记?

2.通过写摘录笔记,你都有哪些收获?遇到了哪些问题?

遇到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样解决?

3.你知道字典里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思吗? ①②③(转)(引) (喻) 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4.结合书上的插图朗读一下这首古诗,边读边想:你从古诗中读懂了什么,同位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5.试着背诵一下这首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你了解到了那些国内或者国外比较著名的桥梁。

2、搜集有关桥梁的资料,与同学们进行进一步的交流 . 教学过程: 1、通过查阅资料,你了解到了那些国内或者国外比较著名的桥梁? 2、你认为人类最需要怎样的桥梁呢?为什么?与小组的同学进行讨论

3、全班交流讨论结果

4、读一读书中“开卷有益”中的内容,想一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5、回家以后继续搜集有关桥梁的资料,与同学们进行进一步的交流。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诵读《北京的桥》、看桥人. 教学过程:

1、 放音乐《北京的桥》 2 、自读课文

《北京的桥》是首歌词,简练、押韵,充满感情。 引导学生诵读《北京的桥》 3、 引导学生诵读其他六座桥. 4、自读课文《看桥人》 1、初读课文.

2、再读课文讨论提出问题。

作者详细写了“刘老头儿”走马上任后都干了些什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