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行为的结果分析与对策
目的 描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行为调查结果分析及对策。方法 采用慢性心力衰竭自我护理行为量表及一般资料问卷对上海市某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心内科31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行为得分高于80分仅占11.3%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结论 护理人员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行为的单项目得分最低的7条提出对策,从而提高其自我护理行为。
标签:慢性心力衰竭;自我护理行为;对策
Abstract:Objective Describe the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based on survey results of self-care behaviors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Methods Use the chronic heart failure self-care behavior scale and the general information questionnaire about 318 cases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patients in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of a two level of first-class comprehensive hospital in Shanghai.Results The score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self care behavior who get more than 80 accounted for only 11% which i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level.Conclusion The nursing staff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 on 7 single items which get the lowest scores of self care behavior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so as to improve their self-care behavior.
Key words:chronic heart failure;self care behavior;countermeasure
2012年ESC(歐洲心脏协会)发布的《急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指南》中指出,在发达国家心力衰竭的患者占成人的1%-2%[1],并且正从每年10%的速度逐年增长。其中半数患者为收缩功能减低的心力衰竭,即慢性心衰(CHF),(CHF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5%-2%,但65岁以上人群可达6%-10%[2])据国内外统计数据显示,因慢性心力衰竭导致的死亡增加了6倍,心衰的预治已成为备受关注的最主要的心血管疾病[3]。随着急诊经皮经腔冠状动脉介入干预(PCI)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日益成熟以及静脉溶栓治疗的普及,心肌梗死的病死率大大下降,再加上人口的老龄化,使得CHF的发病率急剧增加,医院负担加重,医疗费用急剧增加。据报道,55%的CHF患者出院后3-6个月再次入院,导致再入院率的最主要诱因是自我护理行为偏低。因此,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行为是降低再住院率的关键。我们对2013年4-12月住院慢性心衰患者自我护理行为做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3年4-12月,调查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择某二级甲等医院心内科病房31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问卷及(2012年急慢性心力衰竭指南量表)的基础上编制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入选标准:符合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有关心衰的诊断和分级标准[4],年龄≥18周岁,言
语正常,有读写能力,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调查。排除标准:急性心肌梗死发作者,有严重并发症及恶性肿瘤患者,认知和行为功能障碍者。
被调查的318例患者中,年龄:18—60岁75例(占23.58%),61—69岁105例(占33.02%),70岁及以上138例(占43.39%)。性别:男72例(占22.64%),女246例(占77.36%)。心衰分级:Ⅰ级21例(占6.60%),Ⅱ级162例(占50.94%),Ⅲ级105例(占33.01%),Ⅳ级30例(占9.43%)。住院次数:1次144例(占45.28%),2次78例(占24.52%),3-4次51例(占16.04%),5次及以上45例(占14.15%)。
1.2 调查方法 取得病区病人同意和支持后,有调查者本人亲自发放问卷并当场收回,发现空缺、遗漏尽量给予补填,问卷包括一般资料问卷,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行为量表问卷[5]。
1.2.1 问卷调查 ①一般资料问卷: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问卷进行收集,主要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心衰分级、住院次数等。②心衰患者自我护理行为量表:该量表是由2012年ESC发布的《急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指南》的基础上编制的。由欧洲心脏协会组织几名医师利用业务时间,对新指南全文进行了 翻译和校对,包括20个条目,总分100分,<60分为差,60-80为中,80-100为优,经专家评分,中文版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5,内容效度指数(CVI)=1.00,重测信度为0.83,证明有较好的信效度,具有一定的可行度,可以用于评估CHF患者自我护理行为。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资料统计分析。
2.结果
2.1 慢性心衰患者自我护理行为相关知识得分状况 见表1。
2.2 慢性心衰患者自我护理行为相关知识得分排序 见表2。3.讨论
3.1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行为有待提高 表1显示,31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护理行为相关知识得分高于80分的仅占11.3%,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表2显示,从单项目得分情况来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护理行为相关知识掌握不全面、不规范。自我护理行为最低的7条是:卫生保健知识严重缺乏,知晓率仅占7.5%;出院后定期随访占9.4%;理解在心衰患者抑郁症状和识别功能异常是常见的占11.3%;每年需要注射流感疫苗占13.2%;知道每日一次监测心率占15%;识别每种所开处的药物的常见副作用占16.9%;在一周内增加2kg,主动联系医师或护士占18.8%。针对以上自我护理行为最低的7条提出对策。
4.对策
4.1 卫生保健知识严重缺乏,知晓率仅占7.5%,如何获得卫生保健?
4.1.1 开展方式 建立标准模式与团队为基础的护理模式。松江已建立社区-医院-一体化心血管病健康管理。心血管病区与社区建立宣讲团,由主管護师以上人员参加,安排每年组织一次大型咨询活动,如每年5.18血管健康日邀请心血管专家主任讲课,让病人了解新的信息,如清淡饮食能控制胆固醇的误区,因人体内三分之二的胆固醇是自身合成的,清淡饮食能控制胆固醇是远远不够的。根据2007《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推荐,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女性,每年进行血脂监测,对于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应每3-6个月测量血脂,切实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每月一次冠心病健康讲座,对每位病人发放一本防治知识宣传手册,发放控盐勺、体重指数计算尺、高危人群进行非药物治疗的个体化指导,对疾病人群进行综合干预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我院建立医院-社区-家庭管理模式。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建立CHF出院病人的健康档案,如为社区病人发放健康管理手册,个人健康改善辅助产品(记步器、运动心率表、血压计、血糖仪),随访及效果跟踪。
4.1.2 定期家庭访视 据调查,对CHF患者实施以护士为主导的患者教育与管理,尤其是定期随访很有效。同时建立双向转诊制度,把疑为或确诊为急性心梗、不稳定心绞痛、可疑主动脉夹层、恶性CHF等病人通过绿色通道转入综合性医院治疗,确保病人安全。同时把综合性医院病情稳定的病人转入社区医院,减少平均住院日,得到三方赢利。我院建立远程监控系统(实验室中心及放射中心),社区护士能随时观察到病人的各种化验指标及胸片、血糖、血压等情况进行调整CHF患者自我护理内容更好地规范自我管理行为。
4.1.3 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据调查显示,出院后社区对病人定期随访率仅9.4%,各社区的随访频次不同,有的每年二次,有的每季度一次。病人得不到社区护士对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了解。希望完成医院-社区-家庭健康管理模式,形成环状管理模式,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对CHF患者实施规范治疗时,由医院、社区和家庭共同组成的健康支持系统,据调查显示,社区护士培训缺乏统筹、培训缺乏流程、社区护士的知识、技能、理念更新不及时,针对以上问题我院与社区已建立社区配套教学网点:有专人管理,利用退休的高级人员引入竞争机制,社区团队服务,管理指南与宣传教育要点,志愿者资源。利用教学网点帮助病人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改善自我管理水平和提高自我护理能力,使患者不论在医院或在家均能得到连续的、规范的治疗、护理,从而得到最佳的干预效果,降低再住院率。
4.2 预防心衰患者抑郁及行为异常 在调查中,CHF患者常因病程漫长,症状反复发作,活动受限,治疗药物、经费等方面的问题而产生过分紧张、焦虑不安以及抑郁、闷闷不乐等高心理负荷的表现,即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碍,本次调查能了解心衰患者抑郁症状和识别功能异常是常见的相关知识仅占11.3%,因此,必须让患者了解心理障碍可能给病情带来的危害及自我调节、控制情绪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心理治疗。
4.2.1 心理方面的预见性护理 ①对情绪低落、沉默寡言的抑郁型病人,护士要了解病人的心理变化,解除其不必要的思想负担,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②对于心神不宁、惶恐不安、食欲不振的急性期病人,护士应热情耐心地对其病
情进行解释,介绍疾病的治疗效果,缓解病人的焦虑、恐惧心理。③对住院时间长、病情不稳定、丧失治疗信心的病人,护士应以亲切的语言多与病人交流,对病人体贴入微,使病人对护士产生信任感,鼓励他们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④由于到心血管内科的伴有心理障碍的患者对本病认识不足,或对所患心脏疾病感到压力重重,这就需要从心理上帮助患者重新认识本病。⑤合理解释患者心脏疾病转归和预后,纠正患者不合理的负性认知,恢复患者的自信心。
4.2.2 理解和同情 ①有心理障碍的患者往往有一大堆主诉,在漫长的就医过程中,患者做了许多检查,用了许多药物治疗,但患者的病情仍然得不到很好的缓解,这容易使患者心声怨言。②同时患者常会感到自己的病得不到医护人员的重视和家人理解。③要对患者的病情表示理解,对患者的病痛表示同情,耐心倾听和接受患者对疾病描述,要戒除平淡、犹豫的态度,表达出友谊和同情感
4.2.3 询问和了解 ①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压力大,由此导致的心理疾病已经成二十一世纪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②面对这样一种新的疾病浪潮,人类社会并没有充分准备好迎接这一挑战,综合医院医生又多缺乏心理疾病方面的知识而无法识别,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都没有看出她的疾病是由心理障碍造成,他们都没有意识到和不了解心理障碍不仅可以引起情绪上的不快,同时还可以造成许多身体上的不适症状。③遗憾的是这种情况仍然在每天不断的呈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综合医院就诊中约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其症状是由心理疾病造成的,这些患者时时受到病痛的折磨但都不知道其痛苦究竟来自哪里,他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希望找到原因摆脱痛苦,但结果常常令他们失望和无助。④为此,我们迫切需要提高整个社会及医学界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让这些患者能够得到及早识别和治疗,帮助他们更好的摆脱疾病,恢复健康,重返社会,更好的工作。4.3 教育病人注意预防感冒,防止受凉 每年需要注射流感疫苗知晓率占13.2%,大多数患者不知道治疗流感疫苗可以降低心衰的发生率,部分患者不清楚流感疫苗注射的最佳时机,极少部分患者认为流感疫苗不安全。每年注射流感疫苗,10月,11月是最佳时间,避免接触感冒或流感患者。根据气温变化随时增减衣物,出汗后注意保暖。冬春季外出最好戴口罩,尽量不去人口密集的场所。
4.4 如何监测心率 知道每日一次监测心率占15%,患者不了解合格的心率是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适时调整剂量,如β受体阻滞剂使用,监测HR,根据HR调整药物剂量。2013年ESC会议胡大一教授提出[11]:心率管理可促进冠心病的二级预防。合格的心率管理并非使用工具或药物即可完成,而是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适时调整剂量并做好患者教育,稳定病情尤为重要。
4.5 识别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 本次调查中发现,心衰患者平均年龄较大,多伴发其他疾病,常需服用多种药物治疗,而用药种类较多,患者对药物的作用不了解。识别每种所开处的药物的常见副作用占16.9%
4.5.1 长期服药的目的及意义 药物是治疗CHF最有力的武器,在指导中,首先要告诉患者CHF是不能治愈的,需要长期依靠药物来控制,按医嘱长期服
药能够有效减轻CHF的症状,如心慌、胸闷、呼吸困难、疲乏无力,消除足踝水肿,从而改善心脏功能。当心脏功能改善后,患者的生存质量将得到提高。
4.5.2 关于药物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的指导 服用血管扩张剂时要注意用药期间应定时,每天1次测血压,并做记录。每次站起来时动作要慢,以免出现头晕、眼花、甚至晕倒;服用利尿剂时,常需间歇使用,并根据病情调整剂量。告诉患者应观察近日有无疲乏、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低钾症状,每天嘱患者应多食一些富含钾的食物,如水果和新鲜蔬菜,特别是柑橘类果汁,服用利尿剂的时间不要太晚,以免多次小便而影响睡眠,并每天同一时间测量体重,以监测体重减轻的程度,并做记录,等下次复诊时提供给医生做评估药效的参考。服用洋地黄制剂时,要告诉患者严格按医嘱服药,并说明定期随访的意义,以及发现某些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心慌、胸闷等必须停药就医。
4.6 体重在同一周内增加2kg应及时就诊占18.8% 有些患者不知道体重在一周内增加2kg,体重增加是心衰的表现,大部分患者不知道测体重的意义,故不愿意测体重。护士作好针对性宣教,住院期间每天同一时间测量体重,以监测体重减轻的程度,并做记录,提供给医生做评估药效的参考
小结
医护人员应该加强慢性心衰患者的健康管理模式,来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行为,如:如何获得卫生保健,定期家庭访视,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鼓励每年注射流感疫苗以减少流感的发生,每天称体重,若体重在同一周内增加2kg应及时就诊,还应教育患者知晓药物的作用级副作用,在配合治疗同时,把不良情绪转移到其他地方,从而提高其自我护理行为,强调以患者为中心,提醒我们要对患者极其照顾者进行健康管理干预,让其知晓自我护理行为的重要性。对于患者的再住院率、生存质量、医疗费用、预防是否达到关键性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希望大家多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2012年欧洲心脏协会发布的《急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指南》.
[2]Callaghan D.Healthy behaviors,self-efficacy,self- care and basic conditioning factors in older adults[J].Community Healthy Nurs,2005,22(3):169-178.
[3]陈灏沫,林果为.实用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366-1367.
[4]王维宁,丁芬芳.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行为与应对方式的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3):1-3.
[5]邵欣,李峥,孙红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行为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7):648-650.
[6]刘雪莲等.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全科护理.2010.8(31):2823-2825.
[7]Carels RA.The association between disease severity,functional status depression and daily quality of life in congerstive heart failure patients[J].Qual Life Res,2004.13(1):63-72.
[8]吴彦.慢性心力衰竭的社区干预模式[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4.3(3):164-166.
[9]张凤侠,李明子.北京西郊区县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3):236-239.
[10]候方项,范秀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J].护理研究.2005.19(6A):950-952.
[11]胡大一教授.心率管理可促進冠心病二级预防.2013年欧洲心脏病学学会年会.国际循环.指南速递.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