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期(2007年1月) 中国科技论坛 以SWOT分析陕西省产业 转型的路径选择 李国平,黄国勇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西安710049) 摘要:陕西省产业转型既迎来重要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虽有自身优势却还存在不足,通过“SWOT”分析并绘制矩阵发现陕 西省产业转型有四种战略:产业的融合化、产业的集群化、产业的升级化、产业的生态化。 关键词:产业转型;SWOT;路径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1 SWOT分析 大制造业基地之一,已形成了门类齐全、产品众多的 “SWOT”分析法是一种通过识别组织内部的优 装备制造工业体系,其中工程机械、电力设备、重型 机床工具、仪器仪表和电子信息等行业,代表了 势和劣势并对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进行分析辨别 汽车、来制定有针对性的战略的方法。许多学者进行了有 价值的运用,许立全、李秀生运用“SWOT”理论对处 中国的发展水平。高压超高压变电设备在全国占重要 地位,是全国电力设备制造的两大基地之一;国防工 于稳步发展期的石油城市进行了相关分析,姚晓艳 运用“SWOT”矩阵分析表对关中经济带发展的战略 业总体规模居全国第一,航空航天、兵器、船舶、核工 业等在国防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电子信息行业产品 3大类1 o0o多个系列,其中彩色显像管产量居 抉择进行了分析,郭丕斌用“SWOT”模型分析了太 有l全国第一乜 。③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大量 原市产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环境…。 且劳动力用工成本低,2004 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在“SWOT”矩阵中科学 富余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年陕西职工平均工资为13 024元,低于全国的16 地寻找陕西省产业转型的路径。 1)优势分析。①科技优势。陕西科技实力雄厚, 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第三位,高技术产业化综合水 024元,仅为上海30 085元的43.29%[31,要素市场 的空间和发展潜力巨大,在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 平居全国第一位。全省有1 010个科研单位,国家级 移中更能够体现这种优势,对于投资者发展劳动密 矿产多, 重点实验室29个。以西安、宝鸡、杨凌三个国家级高 集型产业有很大的吸引力。自然资源丰富,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西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 储量大,储量居全国前l0位的矿种有55种,全部矿 及成阳、渭南两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体 产潜在经济价值超过42.5万亿元,居全国第一位 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陕西以黄土高原壮阔、秦川 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集中了40多所大专院校 。[21。陕西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集中,人才密集,2004 秀丽、秦岭雄险、巴山锦绣而闻名中外,悠久的历史 给陕西留下了各类文物景点3.58万处,再加上陕西 的民俗文化艺术如安塞腰鼓、陕北剪纸、各地的农民 年有普通高校62所,在校学生583 926人,毕业生 110 975人;中等职业学校448所,在校学生413 101 人,毕业生110 851人l31。②产业优势。陕西是中国三 画以及民俗的布艺等,给陕西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 基金项目:西安变通大学“985”项目二期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3BJL035)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06 08—24 作者简介:李国平(1955一),女, ̄l Jll宜宾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70・ 中国科技论坛 (2007年1月)第1期 了优越的条件f2I。④区位优势。陕西地处大西北的东 结构合理、联系密切的产业聚集体,缺乏聚集经济 边,西连甘肃、宁夏,北临内蒙古,南接四川、重庆,东 南与河南、湖北接壤,是西北地区的重要政治、经济、 文化、交通和区域货运中心。陕西处在一个承东启西 效益。 3)机遇分析。①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经济全球 化的继续推进,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国内经济结 改革开放纵深推进,总 的重要位置上,是区域间合作和联系的交点,是西部 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大开发建设的重要区域。是国内外多层次合作的重 体上对陕西加快发展有利。国家统筹区域发展,基础 要通道,在区域问的合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承接发 设施和产业布局向西部地区倾斜,发达地区产业和 达地区产业转移中占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生产要素加速转移,陕西迎来加快产业转型的良好 2)劣势分析。①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创新能力 机遇。②西部大开发。国家推进西部大开发,为陕西 不强,与科技大省、教育大省地位极不相称。2004 的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国家将基础设施建设、生态 年,按国内三种专利申请受理数排名,陕西以3 217 建设、优势产业开发和结构调整确定为西部投资和 项列第l8名,远落后广东(52 201项)、浙江(25 294 开发的重点领域,无疑将为陕西的发展提供便利,改 项)、江苏(23 532项)、上海(20 471项)、北京(18 善区域经济环境和投资环境。国家继续加大对西部 402项);按国内三种专利申请授权数排名,陕西以 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将在基础设施、人才培养、生 200 7项列第l9名,远落后广东(31 446项)、浙江 态农业、东西部经济协作、农产品产销一体化和金融 (15 249项)、江苏(11 330项)I3】。2004年,各地区技 市场建设方面进行金融支持。同时,实施税收优惠政 术市场成交额,陕西(139 129万元)排名第l6位,落 策吸引外商投资西部、实施西部人才资源开发计划 后于北京(4 249 975万元)、上海(1 716 963万元)、 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都为陕西的产业转型的顺 江苏(897 855万元)、辽宁(752 8l7万元)、山东(750 利实施创造了良好机遇。 850万元),【31。在全国高新开发区中,西安开发区拥 4)威胁分析。①科学发展观的挑战。科学发展 有高新技术企业数排第2位,然而总产值却排第l 3 观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的提出,对经济发展提出 位(见表1)。陕西还有很多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了新的要求,必将对陕西产业转型带来历史性的影 处在有“制造”无“创造”,有“产权”无“知识”的状 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 态。与发达地区相比,陕西产业的比较优势仰仗的是 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将难以为继,陕西将探索走 低成本优势,科学技术优势并没有真正发挥。②产业 一条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②竞争压 集群不明显。不够高效的地区间的一体化,大多数产 力。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经济主体在更大范围、更 业存在产业集中度低的问题,产业内部上游、中游、 高层次上参与全球化进程。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 下游的产业关联链尚未有效形成,产业之间没有形 科技革命缩短了产品和企业的生命周期,加快了产 成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链,没有大量形成规模适当、 业转移的步伐。在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浪潮中,陕西的 产业内部由于接受产业 开发区 企业数(个) 从业人员(人) 总产值(万元) 总收入(万元) 出口总额(万美元) 转移的能力和科技创新 北京 l3 890 557 213 l8 738 l18 36 867 835 535 898 能力的差异,部分产业在 上海 587 150 5Cr7 17 710 63l 25 404 258 l 364 367 南京 220 84 O42 ll 230 151 l1 678 820 370 500 某些领域可能同发达国 苏州 663 191 90o l1 0()5 979 l2 0ol 684 l 2o7 067 家(或地区)处于水平分 深圳 276 93 390 10 883 847 l0 799 637 716 468 工状态,而多数技术含量 无锡 545 l26 l05 8 988 591 8 957 940 544∞5 低的产业将无力同发达 长春 718 101 580 8 l20 315 8 292 99l 45 282 国家(或地区)进行竞争, 广州 945 89 O69 6 136 2o8 8 317 410 Z75 044 成都 6o5 l35 24l 6 043 173 7 176 850 l1 089 只好处于劣势的垂直分 天津 2 705 161 101 5 986 766 6 332 746 176回7 工状态。就国内来看,长 青岛 183 67 155 5 537 055 6 514 148 l42 O4o 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株海 33l 93 151 5 216 716 5 364 848 5O4466 京津唐地区在宽松的制 西安 2 771 168 922 5 1O5 174 8 498 4: 42 329 度环境下,已经抓住时机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期(2007年1月) 中国科技论坛 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珠江三角 机制,京津唐地区向“大环渤海区域”迈进,这势必增 2)劣势一机会战略一产业的集群化。培育优势 洲发展到“泛珠三角”,长江三角洲积极推出“l5+1” 产业集群,发挥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重点发展装备 制造业、生物、特色农业等产业基地,打造三大产业 强生产要素的吸引,陕西的人才、资金将在上述地区 群,促进陕西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的极化效应下加速外流。同时,乘西部大开发和中部 建设装备制造业产业基地,立足陕西科研、人 地区崛起的东风,陕西周边地区的公路、通信等基础 才、军工大省的优势,确立军民结合型装备制造业的 设施全面改善,城市化全面加速,投资环境直逼陕 西。尤其是兰州、成都、重庆、郑州等地区在资金、人 战略思路,主动承接国际产业梯度转移与自主研发 技术密集的高端装备相结合,优选大项目,拉长产业 链,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选择重型汽车及零部件、 民用飞机、高压输变电设备、工程机械、机床工具和 石油机械等领域的重点企业,以西安、宝鸡、杨凌国 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国家级软件园、电子信 息产业基地、光电子科技产业园、新材料科技产业 园、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园、西安交通大学科技园、西 安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园、西北工业大学科技园等产 才、技术、市场等方面的竞争,对陕西产业转型产生 了激烈的冲击。 2 SWOT战略 根据以上分析,绘制出“SWOT”分析矩阵(见表 2),通过组合得出四种战略。 1)优势一机会战略一产业的融合化。随着以信 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扩散,一些 基于工业经济时代大规模生产分工的产业边界逐渐 业园区为载体,依托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空军工程大学、第二 模糊或消融,并在原有的产业边界处融合发展成新 炮兵工程学院等高校,提高生产要素和产业的聚集 的产业,成为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产业融合在不同的 度,形成产业集群。通过项目合作、技术支持、产品配 领域广泛发生,正成为产业创新的重要推动力,与产 套、产业联动,推动产业转型 。 业的高度分工一起推动着产业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交叉融合、第三产业对第一、 第二产业的渗透以及各大产业内部不同行业间不断 出现的相互融合,使得彼此产业之间的界限逐步淡 化。 建设陕南现代中药产业集群,要抓龙头、带基 地,发挥生态环境和资源多样化的优势,重点抓好绞 股蓝、柴胡、黄姜等7个种植基地GAP认证,推动中 药材的规范化种植。支持制药企业扩能达产,完成 GMP认证。加快陕南中药研发平台、营销网络、生物 在陕西,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应以提高 科技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药业基地,扶持一批龙 农业科技化和专业化水平为重点,强化产前、产后的 头制药企业,构建陕南现代中药产业体系 】。 良种、信息、科技、加工与贸易服务,强化生态农业与 建设渭北绿色果品产业基地,着力提高优果率、 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的融合发展。重点围绕高科技育 转化率和出口率,抓住国家把渭北地区确定为中国 种、设施农业、工厂化生产、优质品牌农产品的标准 苹果优势产区和对陕西苹果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化生产、绿色食品的无公害生产、高效低成本精加 的机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高果农组织化程度, 工、农产品保鲜储运开展产业融合。 推进果业产业化,把渭北建设成全国最大最强的绿 表2 SWOT分析矩阵 \ 色果品产业基地 I。 优势(s): 1.科技优势 2.产业优势 3.资源优势 劣势(w): 1.创新能力不强 2.产业集群不明显 3)优势一威胁战略 一产业的升级化。以自主 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 化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 术水平。建立以企业为主 为目的、人才为核心、产 外部因素 \ 4.区位优势 机会(O): S0战略(发挥优势,利用机会): WO战略(利用机会,克服劣势): 键技术,增强科技成果转 1.发达地区产业转移 产业的融合化 产业的集群化 2.西部大开发 威胁(T): sr战略(发挥优势,应对威胁): 1.科学发展观的挑战 产业的升级化 2.竞争压力 wT战略(应对威胁,克服劣势): 体、市场为导向、产业化 产业的生态化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国科技论坛 (2007年i月)第1划 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 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 体制架构。实施园区带动经济发展战略,高标准建设 好型社会,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园体系,大力建设科研成果转化基地, 清洁发展、安全发展。要通过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积极推动企业成为研究开发和科技投入的主体。 努力实现陕西从“速度模式”向“效益模式”的转变,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广泛应用高技术和 实现单位产出占用土地、能耗和水资源的显著下降, 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形成更多拥有自 实现经济增长中科技、教育和人力资本贡献度的明 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 显提高。 相结合,有选择地迎接从发达地区转移的先进技术, 城市地区应以清洁生产、节约资源和资源再生 跟陕西富裕的劳动力资源和广阔市场的比较优势相 利用为重点,全力推行清洁生产,通过园区经济的发 结合,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注重引进技 展带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逐步淘汰落后的工 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加快企业的技术改造,促进 艺设备,关闭、取缔污染严重的企业,腾出空间置换 产品的升级换代。在消化吸收和创新的基础上,进 高成长项・目,提高土地产出率;促进以清洁生产、循 行综合集成和应用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环经济、生态经济为特征的绿色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新技术和主导产品。 逐步调整土地的功能规划,增加第三产业用地的比 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 重,引导信息、金融、体育休闲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务业。陕西应大力发展旅游业,充分发挥独特的旅游 农村地区应以特色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为重点, 资源优势和通往甘肃、青海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生 积极发展品种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 态旅游、民族文化旅游、商务会展旅游、度假旅游等 品。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生 旅游精品,加强与其他省区的旅游合作,共同致力于 产。重点发展猕猴桃、红枣、柿子、核桃、板栗等特色 打造国际旅游圈。 精品农业,建设专业化、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 4)劣势一威胁战略一产业的生态化。全面贯彻 地。结合退耕还林还草,促进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 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与合理保护 有机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的梯度发展,把保护和建设 环境、科学利用资源结合起来,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 生态环境与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 态良好循环的基础之上,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l】李国平,黄国勇.产业转型的国内研究综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28(2):54—58. 【2】陕西省人民政府研究室,陕西省发展研究中心.陕西经济年鉴一20o5【M1。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l一4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一20o5【M】.2005,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57—733. .^ .“L-‘_L.1_L .1_L.1_‘ .1_‘ .扯 .1_‘.1_‘.1_‘ ^L. .址.1_L .““““. .“ . . . “. J‘ J‘. (上接第68页) 【22】仇保兴.简论小企业集群与工业企业结构优化的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25—29. 【23】黄鲁成.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研究:生态学的思考【J】.科学学研究,2003(2):215—219. 【24】刘友金.论集群式创新组织模式【J】_中国软科学,2002(2):35—40. 【25】陈雪梅.技术集成创新的动态演化【JJ.经济管理,2003(20):12—18. 【26】Qingrui Xu.Towards Capability—based To total Innovation Management(TM):the emerging new trend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a ease study of haier grouplC].ISMOT’02 Proceedings,2002:233—239. 【27】陈劲、郑刚.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展望【J】.管理学报,2004(4):l19—124. 【28】马刚.企业集群演进机制和竞争优势研究述评【J】.科学学研究,2005(2):188—193. 【29】刘恒江、陈继祥.企业集群动力机制研究的最新动态【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7):2—8. (责任编辑潘令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