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枢纽通航管理“三峡模式”的必要性
陈沛
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
【摘要】“三峡模式”是国家交通部门整合三峡河段航运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资源,集中水上交通运输行政管理与公益服务各种资源要素,由一个组织机构集中领导、统一指挥、统一对外,以合适的资源配置、较低的管理成本、较小的管理风险,向社会提供通航公共安全保障和航运公共服务产品、实现高效管理运行的通航综合管理体制机制,“三峡模式”在特殊河段、特殊时期采取综合行政配置手段履行社会职能的有益模式,符合长江黄金水道航运发展、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发展要求,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能的发挥。
【关键词】枢纽通航管理;三峡模式;必要性
三峡河段地处长江中上游交界处,是葛洲坝和三峡两大水利枢纽的通航河段,是长江干线航道的关键节点、长江航运的咽喉要道。1998年1月,国家交通部门整合三峡河段航运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资源,集中水上交通运输行政管理与公益服务各种资源要素,由一个组织机构集中领导、统一指挥、统一对外,以合适的资源配置、较低的管理成本、较小的管理风险,向社会提供通航公共安全保障和航运公共服务产品、实现高效管理运行的通航综合管理体制机制,即“三峡模式”。19年来,“三峡模式”适应枢纽特殊水域的通航管理要求,发挥了行政配置资源的优势,形成了行政合力和公益服务支撑保障能力,有力地促进了长江航运生产力的发展,服务了沿江经济社会的进步,开创了内河枢纽通航综合管理的探索先例和成功实践的典范。
一、“三峡模式”的主要特征
(一)统一资源配置。实行通航发展统一规划、管理站点统一布局、设备设施统一配置、各类人员统一调配、两坝过闸统一调度、安全工作统一部署、行政许可统一受理、财务管理统一核算,形成大通航、大安全格局。
(二)政令统一对外。实现了通航管理各专业集中领导指挥、枢纽通航管理统一对外、船舶过坝组织与安全管理一体化运作。
(三)优化职能配置。形成了以船闸和航道畅通为基础、通航调度指挥和海事监管为手段、锚地锚泊和通信信息服务为保障的综合管理格局。
(四)优化管理流程。实施了以服务船方为中心的体系完整、职能对接、边界清晰、衔接顺畅、运转有效的三峡通航管理流程。
(五)提升管理效能。积极协调与防洪、发电管理主体的关系,实施两坝联合调度,统一指挥过往船舶,形成了良好的通航秩序。
二、“三峡模式”取得的效益
(一)保障船舶航行安全。确保了人命财产和枢纽安全,水上安全状况持续好转,连续19年没有发生群死群伤和船舶撞坝事故,近两年实现水上事故零人员死亡。
(二)确保国家安全战略目标安全。先后承担多个重要时期的枢纽通航建筑物安保及日常性防止船舶漂流撞坝的安全防范,确保了三峡枢纽安全。
(三)提高航运效益。三峡船闸通过量年均增长率达18.93%,2011年货运通过量超过1亿吨,提前20年达到其设计通过能力。2016年,三峡船闸货运通过量是突破1.3亿吨。
(四)维护长江航运利益。整体规划布局和实施航运配套设施和航道整治工程、管理系统项目,提供更加安全、可靠、便利的航运通道和通航环境。
(五)促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发展。煤炭、矿石、集装箱、钢材、石油、水泥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物资便捷过闸,为沿江经济社会建设和百姓生活提供支持保障。
三、“三峡模式”的必要性
(一)“三峡模式”具有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功能
国家实施的一系列改革,目的都是为了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和阳光政府,提高政府自身建设、管理水平,提高事业单位公益服务水平,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而三峡河段通航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三峡船闸通过能力已提前20年达到设计标准,加上船舶过闸不收费,通航管理职能不能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更需要政府在通航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三峡模式”所实行的综合管理,正是在特殊河段、特殊时期采取综合行政配置手段履行社会职能的有益模式,符合国家分类改革、国家行政体制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等精神要求,符合长江黄金水道航运发展、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发展要求,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能的发挥。
(二)“三峡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合理性
当前,我国仍处于依法治国和推进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之中,对三峡河段等某些领域或特定区段的管理还存在种种困难和问题,包括:法制尚不健全,依法办事未完全执行,政令不一、多头管理让管理对象和服务对象无所适从;政府体制改革尚待深化,政府、事业、企业之间的责权利边界不清晰,关系纷杂,利益纠葛;经济产业结构布局不完全合理和均衡,综合运输体系尚待健全和完善;企业和社会组织发育不完全成熟,服务对象及其行业自律不够规范等。面临这些困难和问题,更需要综合施策、统筹兼顾。19年的通航管理实践表明,采取“三峡模式”对三峡河段实施通航综合行政管理,形成了统一对外的格局,对公共资源实现了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有限公共资源的基础性、现实性作用,对服务对象及其行业给予了综合治理和扶持,实现了独特的区域性综合管理与服务效能,具有重要的现实合理性。
(三)“三峡模式”为保障枢纽综合管理效益提供了可行性三峡局对三峡河段安全、海事、调度、公安、消防、航道、通信、锚地和船闸(升船机)实行集中领导、统一指挥、统一对外的通航综合管理,奠定了三峡局作为政府部门实施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体制基础和组织运行方式。19年来,三峡局作为交通运输部综合行政管理模式的实践载体,通过不断努力,成为了“三峡模式”的有效承担者和成功实践者,不仅完全达到了国家、交通运输部对通航管理的目标要求,还将管理效益外延,向社会充分释放了通航综合行政管理带来的红利,赢得了上至国家部委、下至地方百姓的高度认可。
作者简介:陈沛(1975年9月--),男,湖北宜昌人,管理学学士学位,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 人事科长,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人事改革、人事管理等。
39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