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地貌名词解释(3)

地貌名词解释(3)

来源:意榕旅游网


地貌名词解释(3)

地貌名词解释

黄土塬(loess tableland)

黄土覆盖的面积较大的平坦高地称为黄土塬。黄土塬具有巨厚的黄土堆积、完整的地层序列、和连续的自然剖面,地形上表现为平坦高地,高地边缘陡峻,为沟谷所环蚀,由于溯源侵蚀而参差不齐,腹部平坦,平均坡度小于1度。[21]

火山(volcano)

堆积山的一种类型。地壳内部岩浆喷出堆积成的山体。分为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三种

典型的火山外形是一个锥形山丘,称为“火山锥”,锥顶有圆洼形的火山口,口下有一个与地壳深处岩浆相连、作为内部物质喷出的火山通道(火山管道)。我国已发现火山有600多座,大部分属死火山

极地冰川(polar glacier)

温度都在压融点以下,运动缓慢,大都由内部变形引起的冰川

岬角(cape)

又称“地角”。向海(或河、湖)突出的陆地尖角。常见于半岛前端。岬角通常是陡岩岸或由松散岩石组成。如我国山东半岛的成山角、南美洲的合恩角。[10]

间冰期(interglacial period)

两个冰期之间气候比较温暖的时期。此时高纬度地区的大冰盖面积缩小,中、低纬度山岳冰川大规模后退,高山雪线大幅度升高,冰缘作用衰退,全球自然地理带向两极方向推移,世界海平面上升。

角峰(horn)

当不同方向的数个冰斗后壁后退,发展成为棱角状的陡峻山峰,叫做角峰。[7] 阶地(terrace)

河流阶地是河谷中沿河分布的接替阶梯式地形,由河流的堆积与下蚀作用塑造而成。每级阶地都由一个平台和与之相连的斜坡组成。

局部侵蚀基准面(local base level)

局部侵蚀基准面是指河流流经的坚硬岩坎,湖泊洼地以及主支流汇口处等,它们往往控制着其上游河段或支流的下切作用。

喀斯特(karst)

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次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

即“岩溶地貌”。由岩溶作用所形成的地貌。在碳酸盐岩地区(包括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地层中分布最广,地面上往往崎岖不平,岩石嶙峋,奇峰林立,地表常见有石芽、溶沟、石林、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坡立谷、盲谷、峰林等岩溶形态,而地下则发育着地下河、溶洞等各种洞穴系统。[10]

河漫滩(floodplain)

当河流洪水泛滥时,除河床以外,谷底部分也被淹没,被淹的河底滩地称为河漫滩。 横向沙丘(transverse dune)

因沙丘与主导风向垂直,故称为横向沙丘。横向沙丘按堆积形态分为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链、复合新月形沙丘和复合形沙丘链。

红树林(mangrove)

是分布在热带海滩上的一类(盐生)常绿木本植物群落。这类群落的主要种类是由红树科植物所组成,故称为红树林

洪积扇(proluvial fan)

干旱半干旱等地区暂时性洪流在山谷出口形成的扇状堆积地貌。一般规模较大。自扇顶向扇缘,地面逐渐降低,坡度逐渐变小,堆积物逐渐变细,分选性逐渐变好。其组成物质为洪积物。[7]

滑坡(landslide)

坡面上大量土体、岩体或其他碎屑堆积,主要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称为滑坡。[7]

滑塌(collapse)

又称为“崩塌”。在陡峻的山坡上,巨大的岩体、土体或碎屑层,主要在重力作用下,常常突然发生沿坡向下急剧倾倒、崩落现象,在坡脚处形成倒石堆或岩屑堆。这种现象称为崩塌。 化学风化(作用)(chemical weathering)

位于地表的岩石矿物在水、大气、生物的相互作用下发生氧化、溶解、水解、水化等一系列化学反应,因而改变了岩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甚至形成新的矿藏物破坏了原来岩石的结构,使岩石疏松甚至逐渐变成松散的土层,这种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环礁(atoll)

我国古代称为“石塘”。海洋上呈环状或马蹄状的珊瑚礁。我国南海诸岛就属于环礁类型。巨大的环礁上往往堆积有沙帽,即形成珊瑚岛(如我国永乐群岛的环礁),被包围的水面称为泻湖,有水道和外海相通,泻湖可成为优良避风港口。

荒漠(desert)

在长期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植被稀疏的地理景观。

海岭(oceanic ridge)

即“海底山脉”。海底的巨地貌。由一系列平行的山系构成。一般在海面以下,有的峰顶露出海面,成为岛屿。其轴部为地壳板块的交界,是地壳的破碎带,地球内部岩浆沿破碎带裂隙溢出,形成高出洋底2000-5000米的岩墙-山脊,以后再喷溢的岩浆,又上涌到早期已硬化的岩墙中间把岩墙一分为二向两侧推开,岩墙在在向两侧移动中随着冷却而降低其高度。因此海底山脉约深1000-3000米、宽几十千米的中央裂谷,沿裂谷为地震及岩浆喷发,有较高的地热量。裂谷两侧为高度逐渐向外降低的山脊

海蚀洞(sea cave)

海蚀地貌中分布在陡崖的脚部,深度大于宽度的,由于岸边激浪的强烈冲刷作用形成的凹槽。 海蚀台(abrasion platform)

海蚀地貌中,海蚀崖后退的同时,在陡崖的前方留下一个向前微倾的基岩平台,称为海蚀台。海蚀崖(sea cliff)

海蚀地貌中,海蚀穴顶的岩石因下部掏空而不断崩坠形成悬崖,叫做海蚀崖。[20] 海蚀柱(sea stack)

海蚀地貌中,坚硬的岩脉常在平台上残留成突立的岩柱,叫海蚀柱。[20]

海蚀作用(marine erosion波浪侵蚀作用在基岩海岸最明显,它通过冲刷研磨和溶蚀作用使海岸线逐渐后退的作用。[20]

海滩(coastal beach)海岸带泥沙在激浪作用下形成的堆积体。分布于激浪作用带,地面和缓向海倾斜。

海峡(strait)

两个海区之间宽度较窄的水道。其中有的沟通两海(如渤海海峡),有的沟通两洋(如麦哲伦海峡),有的沟通海和洋(如直布罗陀海峡)。海峡中一般水深较深,水流较急多涡流。水文要素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变化,底质多岩石或沙砾,细小的沉积物较少。海峡在军事和航运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0

鼓丘(drumlin)

是主要由冰碛物组成的一种流线型丘陵

地貌(landform)

地表起伏形态。在地理学中也叫“地形

地壳均衡(isostasy)

关于地表重力场的一种假说。简称“均衡说”。1855年由英国普拉特(J.H.Pratt)和艾利(G.B.Airy)提出。认为较轻的地壳象冰山一样浮在较重的地幔上,并按阿基米得原理达到均衡状态。即从地下某深度开始向下,同深度的同等面积上所受的压力或所承载的质量趋于

相等。[10]

地下河(underground river)

又称“暗河”“伏流”由于岩溶作用在大面积石灰岩地区形成溶洞和地下通道,地面河流往往经地面溶洞潜入地下形成暗河,称“地下河”。[12]

冻胀(frost heaving)

由于表土上形成达30mm厚的冰透镜体而造成地面或个别颗粒的向上移动。[23] 断层谷(fault valley)

纵谷的一种。沿断层或断裂发育的河谷。因断裂带上地层破碎,抗冲性和抗蚀性显著降低,在水流作用下发育成河谷。如雅砻江下游麦地龙至渡口为断裂带发育的河谷。[10] 断层三角面(triangular facet)

断层崖遭沟谷或河流切割,形成断层三角面。[10]

断层崖(fault scarp)

为断层上盘形成的崖壁或陡坡。阶梯状断层可形成阶梯状断层崖。老断层崖形成后,断裂运动复苏,在老断层崖下又出现新断层崖,称为“复苏断层崖”。[10]

断块山(block mountin)

又称断层山。地壳断裂上升形成的块状山体。可分为地垒式断块山和掀斜式断块山。[10] 堆积作用(deposition)

指搬运的泥沙和砾石等物质,因外力(流水、冰川、风、波浪、海流等)减弱或失去搬运能力而聚集的现象,以及岩屑在重力作用下的堆积、火山喷发物的堆积。有流水堆积、

冰川堆积、风成堆积、重力堆积等。堆积作用比“沉积作用”含义更广,但两词往往通用。[10] 多年冻土(permafrost)

又称永久冻土,指数年或千百年以上经久不化的冻土层。分为两层:上部是夏融冬冻的活动层;下部是终年不融的多年冻结层。多年冻土是寒冷气候(年均气温<-2度)区的产物 峰林(peak foest)

成群分布的石灰岩山峰,山峰基部分离或微微相连。峰林是在地壳长期稳定下,石灰岩体遭受强烈破坏并深切至水平流动带后所形成的山群。[7]

风化(作用)(weathering)

岩石发生物理的和化学的变化称为风化。引起岩石变化的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侧向侵蚀(lateral erosion)

流水拓宽河床和河谷的作用称为侧向侵蚀。侧向侵蚀主要发生在河床弯曲处,由于主流线迫近凹岸和横向环流作用,使凹岸受蚀,凸岸堆积,这就使弯道曲率半径不断减小,离心力不断增大,横向环流随之增强,侧向侵蚀也就相应增强

冲沟(gully)

一种较大的、有间歇性水流活动的条形凹地。由切沟发展而来,沟谷平面图形呈梭形,横剖面大致呈“V”形,宽度和深度可达数十米。沟床纵剖面呈凹弧曲线,与沟身所在坡面明显不一致。冲沟只沟谷中主要类型,标志着地区性强烈侵蚀阶段

单面山(cuesta)

又称单斜山。在单斜构造地区,岩层倾角较缓,软硬相间,受侵蚀切割后,软岩层被蚀成谷地,硬岩层突露成山岭,即单面山山体延伸方向与构造线一致,山脊往往成锯齿形,两坡明显不对称。[10]

刃脊(ar te)

随着冰斗的进一步扩大,斗壁后退,两个冰斗或冰川谷地间的岭脊不断变窄,最后形成薄而陡峭,刀刃状的锯齿形山脊,称为刃脊。[7]

地貌学名词解释2017-04-09 08:05 | #2楼

1.地貌学----研究地表地貌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2.第四纪地质学---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3.地貌---地球表面形状,指地壳表面由岩石构成的起伏形态

4.地貌形态---本要素构成一定几何形态特征的地表高低起伏。

5.地貌的基本形态---成因单纯、体积小、单个分布的地貌形态;例如冲沟、沙丘等

6.地貌的组合形态---组合在一起。如盆地、沙漠等。

7.夷平面---各种夷平作用形成的陆地表面。是一种陆地抬升或侵蚀基面下降,侵蚀作用重新活跃,经过一个时期后所残留的地表形态。

8.风化壳---具有多层结构的残积物剖面称风化壳

9.古土壤---指非现代成土条件下形成的土壤。具有埋藏或非埋藏的表面

10.残积物---地表岩石经受风化作用发物理破坏和化学成分改变后,残留在原地的堆积物

11.崩塌---陡坡上(大于50°)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向下崩落、滚落和翻转运动的过程,称为崩塌。

12.错(座)落---岩体沿陡坡、陡崖上平行发育的一些近于垂直的破裂面发生整体下坐位移,其垂直位移大于水平位移。

13.撒落---斜坡(30-50度)上的风化碎石在重力作用下,长期不断往坡下坠落的现象。

14.倒石堆---崩落下来的大量石块、碎雪物或土体堆积在陡崖的坡脚或较开阔的山麓地带所形成

15.滑坡---斜坡上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和水的参予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或滑动带做整体下滑的现象。又称为地滑

16.片流---降雨或冰雪融化后在斜坡表面形成的面状流水

17.坡积物---

18.泥流---斜坡上的厚层风化土石(或黄土、红土)被水浸润饱和后,在重力作用下往斜坡下缓慢(有时迅速)流动的现象。

19.洪积物---主要是沟谷和季节性河流)所挟带、当水流能量降低时而堆积下来的物质。

20.洪积扇---泥沙在山麓带发生堆积,形成一个半锥形的堆积体,在平面上呈扇形,称为洪(冲)积扇。

21.泥石流---洪水夹带大量固体碎屑物质沿着陡峻的山间沟谷下泻而成的特殊洪流。

22.河谷---河流携带着沙砾在地表侵蚀塑造的线型洼地,是一种形态组合。

23.侵蚀基准面---限制河流侵蚀作用的下限水体面。侵蚀基准面一下河流不发生大规模的侵蚀作用。

24.隘谷---谷坡陡峭或近于直立,谷宽与谷底几近一致,河谷极窄,谷底全部为河床占据。

25.障谷---隘谷进一步发展而成,两壁仍很陡峭,但谷底比隘谷宽,常有基岩或砾石滩露出水面,可以通行。

26.峡谷---横剖面呈明显V字型,有时呈谷中谷现象,谷坡陡峭,坡上有阶状陡坎。谷底出现岩滩和沙砾滩,后者不稳定。

27.迂回扇---河漫滩表面的一种微地貌形态。由一系列有规律地分布在凸岸边滩上的滨河床沙坝构成。沙坝向下游方向辐聚,向上游方向辐散。

28.牛轭湖---曲流形成,河道被截弯取直后,弯曲河道被废弃,形成牛轭湖

29.河流阶地---阶地面与河流平水期水面间的垂直距离来确定。

30.冲积平原---河流搬运的碎屑物,因流速减缓、能量降低而逐渐堆积下来所形成的平原。

31.水系---由主(干)流及其支流组成的复杂的多级河道系统

32.河流袭夺---侵蚀能力强的河流夺取了侵蚀能力弱的河流的上游河段,这种水系的演变现象称为河流袭夺

33.断头河(能正确指出图中地貌名称)---层水平活动错移开之后,剩下的下游被废弃的河段。

(河流流向极不自然,往往有明显的转折,称为袭夺湾,被夺河在袭夺湾以下的河段称为断头河)

34.岩溶作用---为主,机械作用为辅,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解破坏过程

35.岩溶地貌---由岩溶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地下洞穴系统

36.岩溶堆积物---与各种岩溶作用有关的沉积物

37.岩溶漏斗---径数十米,深十几至几十米

38.落水洞---是流水沿垂直裂隙进行溶蚀、侵蚀作用并伴有塌陷而形成

39.坡立谷---

40.冰川---冰川冰是多晶固体,具有塑性,受自身重力作用或冰层压力作用沿斜坡缓慢运动,就形成冰川

41.雪线---又称均衡红线,是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的分界线。

42.山岳冰川---完全受地形约束而发育,冰层位于高原地区沿山谷分布,其冰舌自冰层沿山谷顺流而下,称为山岳冰川

43.冰斗冰川---雪线附近占据着圆形谷源洼地或谷边洼地的小型冰川

44.冰川挖掘作用---

45.冰川刨蚀作用---冰川在流动过程中,以自身的动力及挟带的沙石对冰床岩石的破坏作用

46.冰蚀地貌---由(冰川和它所携带的岩石碎块对地面进行掘蚀和磨削作用叫冰蚀) 如冰斗、冰川谷、刃脊和角峰等。

47.角峰---由三个以上的冰斗发展所夹峙的尖锐山峰,叫做角峰

48.刃脊---后形成刀刃状的锯齿形山脊,称为刃脊

49.羊背石---是冰川基床上的一种侵蚀地形,它是由基岩组成的小丘,远望犹如匍匐的羊群,故称这些小丘为羊背石

50.冰碛物---由冰川直接沉积,是未经其他外力特别是未经冰融水明显改造的沉积物,称为冰碛物

51.风蚀壁龛(石窝)---

52.风蚀蘑菇石---近部分,形成上大下小的风成蘑菇石。

53.风积物---经风搬运再堆积的物质叫风积物,风积物有风成沙和风成黄土两种,前者是跃移和蠕移的产物,后者是悬运的沉积物。

54.荒漠---气候干旱、地面缺乏植物覆盖,组成物质粗瘠的自然带,称为荒漠。

55.黄土---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广泛分布的松散土状堆积物

56.风蚀谷---风沿着暂时性洪水所形成的冲沟吹蚀,使谷地进一步扩大,形成风蚀谷。

57.新月形沙丘---是一种平面形如新月的沙丘。其纵剖面有两个不对称斜坡:迎风坡凸而平缓,背风坡微凹而陡。

58.潮汐---在天体引潮力作用下产生的海面周期性涨落现象。

59.波浪---向传播的现象。

60.浪基面---再影响到沉积物表面颗粒的运动。

61.海蚀崖---基岩海岸的岸坡经海蚀作用形成的陡崖。

62.三角洲---沉积形成的平面上呈三角形的堆积体

63.古地磁年代学---利用岩石天然剩余磁量的极性正反方向变化,与标准极性年代对比,间接测量岩石年龄的方法

64.热发光法(热释光法)---一般非金属破碎绝缘矿物具有受激发光现象,其发光强度与矿

物以前吸收的能量成正比,辐射量的积累是时间的函数,因此通过测量材料的发光强度可以推算其年龄

65.放射性同位素法---利用矿物和岩石中含有的微量的放射性同位素的自行衰变计算年龄的一类方法

66.极性时---指以某种极性占优势持续时间较长的时间单位

67.极性事件---指地史时期地磁场极性倒转变化中时间短暂的变化

68.布容正向期---松山反向极性期后,地磁极曾不断漂移,距今大约70万年前至今,地磁场的方向和现代地磁场的方向完全相同。

69.冰期和间冰期

冰期--第四纪时期全球性的降温期

间冰期--两次冰期之间全球性的增温期,地表大量的冰雪消融以致消失,大陆冰川消失或向高纬后退,高山区冰川由山下向山上后退,但有大量的新生种产生。

70.冰阶和间冰阶

冰阶--冰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冰川发育阶段,其冰川作用范围一般小于该冰期的最大范围

间冰阶--冰期中两个冰阶之间的相对温暖的寒冷气候阶段,冰川作用变弱或有所消融,但未全部消失

71.气候旋回---

72.牙式---上下齿类各一半的齿序和齿类数

73.植被的垂直分带---在任何一个纬度带,第一带与地面相同,往上分别相当于此带以北的带。分带在山的两坡高度不同,南高、北低

74.古文化---按照原始人的生产工具划分的发展阶段

75.文化层---含有文化遗存的地层

76.文化期---和一定的文化相适应的时代

77.石器---人类制造和使用过石质工具

78.文化遗址---原始人使用的工具、村社遗址、用火痕迹等

79.植被带平行移动---

80.泥河湾组---属于第四纪早更新世地层。最初命名地点在中国河北泥河湾村,故名

81.周口店组---属更新世中期。分布在北京及其邻近地区,命名剖面在北周口店洞穴堆积物剖面图京周口店第一地点。

82.同时异相---83.同期异相---

84.全新世---第四纪最新的一个世,约1万年前至今

85.新构造运动---新第三纪以来所发生的地质构造运动

86.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质、地貌的构造变形或变位

87.现代构造运动---有人类历史以来的构造运动

88.活动构造---现今仍在活动的构造

89.活断层---动的断层

【地貌名词解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