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大股东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研究

大股东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研究

来源:意榕旅游网
刘佳,等:大股东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研究 金融营销 大股东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研究 刘佳,张龚 (东北电力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2) [摘要]我国上市公司明显存在股权集中和一股独大的现象,大股东控制了上市公司的经营决策,为了谋取私 利,在并购的过程中大股东通常基于各种动机进行盈余管理。本文采用私有收益最大化的动机模型,研究了大股东进行 盈余管理的动机。模型结论表明,大股东是否采取盈余管理行为取决于两个方面:①大股东采取盈余管理是否能够获得 正的净收益,即盈余管理带来的收益是否超过各种成本的代价之和;②收购者进行尽职调查后发现盈余管理行为的能 力,并具体阐述我国大股东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关键词]大股东;盈余管理;动机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0053—02 对较少和片面。这种信息不对称阻碍了信息的交流和沟 通,从而造成了“沟通阻滞”。正是有了“沟通阻滞”, 1 引 言 Healy,等(1998)定义盈余管理为“在财务报告中公 司管理层采用主观判断或者改变相关交易结构来调整财务 报告,其目的是误导利益相关方或改变合约结果”。Aha— FOFIV,等(2000)对中国1992--1995年83家国有企业的B 大股东才可能通过盈余管理行为使其他利益相关者误认为 报告盈余即是真实盈余,盈余管理才可能为大股东谋取私 有收益。 股和H股前后六年总资产收益率进行研究,其中的总资产 中剔除了现金,从侧面验证了IPO中盈余管理的存在。李 常青,竹连云(2004)对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将 盈余管理的动机分为两种:①基于会计数据契约的报酬最 3模型的建立 会计盈余信息能够综合地体现出企业的经营成果,在 实际操作中盈余信息也确实是股权转让定价的主要依据之 一,盈余信息与股权价值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我国上 大化动机即终极动机;②中介动机,具体包括政治成本动 机、筹资动机、避税动机和债务契约动机。我国绝大部分 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可以对上市公司实施强有力的控制,并 市公司的大股东与潜在收购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 称,收购者无法有效地判断企业的真实盈余信息和运营效 率从而高估股权的价值。当企业的潜在收购者B在收购 上市公司大股东A的股权之前,为了避免高估股权的价 值,他会在可能的范围内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 实际控制了公司的重大事项决策权和日常的经营决策权 (陆宇建,2003),大股东存在盈余管理的动机。 2理论分析 Sehipper(1989)指出盈余管理产生于两个主要条 件:一个是契约摩擦,另一个是沟通阻滞。契约理论认为 企业是各契约方之间博弈的结果,各契约方的目标函数都 尽职调查。控股股东和潜在收购者都会以自身收益最大化 为目标,因此建立以下模型: Ua: ( U8=ovN—Ol 一口P)一C (1) (2) 一CⅣ一C口,即 口=ovN— I, 一C^,+mlna 是约束条件下个人效用最大化。研究者通常事先在委托代 理关系的模型中设定一套管理契约和报告规则,这些契约 一:B通过调查未发现 进行盈余管理的概率, e [0,1]; :B因4的误导而高估股权的价值,即是盈余管 理对应的价值, :般具有刚性特征,由于管理契约和报告规则通常被看做 是固定的、僵化的,必然与现实产生矛盾或摩擦,因此产 生了盈余管理,并把这种由契约刚性而产生盈余管理的情 >0; 大股东部分非法的利润操纵行为被政府和社会发 况称为“契约摩擦”。导致盈余管理产生的“契约摩擦” 在本质上是由于企业内部人和外部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企 业管理层和控股股东作为内部人可以以外部利益相关者的 现的概率; P:假设大股东部分非法的利润操纵行为被发现后的 固定罚款; 损失为代价来增加自己的利益。 我国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大都掌握在大股东手中,相对 于其他信息使用者而言,大股东拥有更充分、更及时的私 c :大股东进行盈余管理的成本设为,CA>0; 0:持有上市公司股份比例为,0<0<100%; 、C :B收购A公司后,通过参与公司经营管理, 人信息或内部信息,而由于储存、获取和处理这些信息的 成本非常高,以致其他利益相关者所掌控的企业信息则相 在付出c 的情况下,创造出 的协同价值,收购者可以 按照其持股比例享有ovN的收益; 2013.1 金融营销 :中国市场2013年第1期(总第716期) 放弃进行尽职调查。 结论2:m< = 且m>C + ’EM 口尽职调查A的盈余管理行为所支付的成本, C >0 o ,那么最优解为 ,P=0是 EM 如果收购者不付出任何成本去进行尽职调查,那么收 购者就无法发现盈余管理行为,即 等于1。同时,收购 者发现盈余管理行为的概率会随着收购者付出调查成本的 增加而增加。较为复杂的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现需要收购者 ,P=1;如果m<Ca,那么 = EM 最优解;如果m=C ,那么 = ,P=1和 = EM , EM 付 较高的成本,因此当收购者发现盈余管理行为的概率 逐渐增加时,其付出的成本的增量也在增加。当收购者发 现盈余管理行为的概率升为1时(即 等于0),理论上 其成本将趋于无穷。因此,假设C =一mlna,其中m> 0,对数函数的特性比较符合调查成本与 的变化关系 (如下图所示)。其中,m值与调查人员的能力有关,调 查人员的能力越强,达到同样的调查水平所要付出的成本 就越低 O 1 调查成本的函数阔 假设真实的盈余信息只有原控股股东A知道,而收 购者B不知道,其他的信息(0、P、 、C 、m、C 、 等)是双方都知道的公共信息。大股东A会从自身收 益最大化出发决定是否进行盈余管理,收购者B也会通 过公共信息衡量自身的净收益,决定自己是否进行尽职调 查以及调查到何种程度。 4求解及结论 对收购人B而言,他会根据净收益的大小来决定尽 职调查的细致程度,因此,将(2)式对 求偏导: ,T =一 + ,令其等于0,则: 【J“ “ ,n 当m≥VE 时,由于 ∈[0,1],B的理性选择应该 是 =1;而如果m< 时,B的理性选择是 = 。 v EM 而双方都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我们可以得到下述结论: 结论1:m≥ 时,如果 >C +卢P,那么双方的最 优解为 :1,P=l;如果 <C + ,那么 =1, P=0是最优解;如果 =C + P,那么 =1,P=1 和 :1,P=0都是最优解。 结论1表明,如果大股东通过盈余管理获得了正收 益,那么大股东就会积极地进行盈余管理,如果带来的收 益为负则不进行盈余管理;如果收购者进行尽职调查的成 本高过了大股东通过盈余管理获得的收益时,收购者就会 5l¨ ~j 20]3.1 P=0都是最优解。 结论2表明,当收购者进行尽职调查的成本在其可接 受的范围时,会在对尽职调查的成本与多支付的成本进行 权衡,决定调查的程度。同时,当大股东通过盈余管理所 获得的收益大于盈余管理的成本时,大股东会进一步将进 行盈余管理的成本与收购者的调查成本相比较,如果收购 者的调查成本高于其盈余管理的成本时,大股东会选择进 行盈余管理,否则不会管理盈余。 模型结论表明,大股东是否采取盈余管理行为取决于 两个方面: (1)大股东采取盈余管理是否能够获得正的净收益, 即盈余管理带来的收益是否超过各种成本的代价之和。 (2)收购者进行尽职调查后发现盈余管理行为的 能力。 这两个方面也是契约摩擦和沟通摩擦在模型中的反 映。大股东进行盈余管理所获得的净收益同时也是收购者 的净损失,交易的双方利益不一致是促使大股东进行盈余 管理的动机,正是由于契约各当事人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 利害冲突,使得那些契约关系人中能够影响和改变会计信 息的人会采取一定的盈余管理行为,通过管理会计盈余来 影响利益分配,使契约的签订或履行朝着自己有利的方向 发展。而收购者发现盈余管理行为的能力则是信息不对称 在模型中的反映,大股东掌握着收购者没有掌握的信息或 是收购者所掌控的企业信息相对较少或片面,这种信息不 对称阻碍了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使得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 难以对企业的报告盈余加以评价,由此产生的信息不对称 是大股东进行盈余管理的根本前提。 5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盈余管理的动机 5.1配股资格动机 大股东拥有的现金流权越低,就可以用越少的资本来 控制上市公司,凭借这种对上市公司的超强控制力大股东 可以从股权融资中获取中小股东无法得到的私有收益,因 此大股东具有实施盈余管理以获取配股资格的强烈动机。 中国特有的股权结构和股票分割特征,使非流通股大股东 在上市公司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特殊的利益需求,因此股 权再融资成为大股东实现自身利益的手段。 5.2高价发行 由于“沟通阻滞”的存在,大股东无法将有关公司 真实盈余和运营状况的信息传递给潜在投资者,因此潜 在的投资者只能根据上市公司报告的盈余来来判断其赢 利质量和投资价值,而无法观察到上市公司的真实盈余 和运营情况。如果投资者对企业价值的评估(下转P57) 李安兰:我国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探讨 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参与创业投资业的发展, 提高投资业务的交易效率和规范程度。 参考文献: [1]成思危.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的风险投资事业[J].管理 世界,1999(1):2—7. [2]赵英会.风险投资IP0退出现状及成因分析[J].财会通 讯.2010. [3]崔毅,何国杰,古义龙,等.2010广东省风险投资行业发 展研究报告[R].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上接P54)过分的依赖于企业的报告盈余,大股东就可 能通过增加应计利润实施盈余管理,以更加有效的提升股 票发行价格。 5.3扭亏为盈的动机 在我国,上市公司具有独特的“壳”资源价值,企 业上市能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利益,尤其当上市公司为集团 公司的情况下,除了可以提升公司的知名度和信用度外, 更可以享有资本市场上以配股、增发股票、发行债券等形 式募集资金,因此大股东具有通过盈余管理帮助扭亏为盈 的强烈动机。 参考文献: [1]Healy,PM.,J.M.Wahlen,A review ofthe earingsmanage一 金融营销 [4]成思危,等.2011年中国风险投资年鉴[C].中国风险投 资院,2012. [5]2012(第十四届)中国风险投资论坛[DB/OL],http:// www.cveri.corn/forum/2012/sz/. [基金项目]广东省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广东省发展风险投 资政策研究》,项目编号:2011B070300139。 【作者简介]李安兰(1969一),女,湖南新宁人,厦门大学研 究生,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教师,讲师、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研究 方向:财务管理、风险投资、会计学、税收。 ment litera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tandard setting[J].Accounting Horizons,1998,13(4):365—383. [2]Tech,Wong and Rao.Earnings Management and the Underper- formance fo Seasoned Equi ̄of erings[J].Journal fo Financial Econom— ics,1998,19(5):63—99. [3]Sehipper K.Commentary on Earnings Management[J].Ae- counting Horizons,1989(12):91—102. [4]李常青,竹连云.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 [J],商业研究,2004(19):48—53. [5]陆宇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及其治理对策研究 [J].管理科学,2003(8):65—69. [作者简介]刘佳(1987一),女,辽宁铁岭人,硕士,东北电 力大学企业管理专业。 2013.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