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NO.1 2总第62期 岩土工程31 岩土边坡地震崩滑三级评判方法浅议 Discussion on the Three-Level Judgment Method ofthe Slope Collapses under Earthquake 周凡 (后勤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重庆400041) 摘要:岩土边坡地震崩滑是最为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在对其可能性提出及时有效的评价预测的问题上,岩土边坡地震崩滑三级评判是一套 近些年发展起来、逐渐趋于成熟的方法。本文正是基于岩土边坡地震崩滑三级评判的思想,对各级评判中所用的方法及相关问题进行详细的 论述。对这套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岩土边坡;地震崩滑;三级评判;预测方法 中图分类号:TU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107(2008)12—0031—03 Abstract・111e slope collapses under earthquake is one ofmost serious geological disasters.On the question ofprompting the effective appraisal to fore- cast its possibility,the three—level judgment mehtod was developed in recent years to evaluate and predict hte slope collapses nuder earthquake.This ar- ticle discsused hte methods nad relmed problems in each leveljudgment.which caIl provide ̄dance for its application. Key words:slope;earthquake collapse;htethree-leveljudgment;predictmethod 岩土边坡地震崩滑初判的主要任务是圈定在地震作用下 1引言 可能发生地震崩滑的区域范围。其方法主要是统计已发生的 地震造成的边坡崩滑数据,找出边坡崩滑与否跟地震动参数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引起的灾害在各种自然 之间的关系 灾害中占有相当突出的地位 前不久发生的四川汶JIi8.0级特 在我国.先后有辛鸿博日I和孙进忠脚等人对此进行了详细 大地震,诱发了数量众多的边坡、山体滑坡,造成了村庄被淹 的论述。据他们的论述:地震崩滑初判的判据可包括以下三个 埋、道路被毁坏、几十个堰塞湖威胁数百万群众生命安全的灾 方面:一是能够触发地震崩滑的最小地震震级M。,两人都认为 难性后果,令人触目惊心。因此,对地震作用下边坡稳定性进 M。≥4.7;二是可能发生地震崩滑的最小场地烈度I9。,两人也 一行不断的深入研究是广大岩土工作者十分迫切的任务.也是 致认为I ̄>VI;三是边坡崩滑与地震震级、震中距的关系。辛 不可推卸的责任。 鸿博将其归纳为四点: 由于地震触发的边坡崩滑往往是成群出现、数量众多、分 (1)易出现岩土边坡地震崩滑的区域。 布面广,而拟静力法等分析方法涉及的岩土参数很多.需要投 M=4.280+ 031 R I15≤R≤120)(式中M为里氏震级: 入的勘察、试验和分析计算工作量很大.从而需要投入的费用 R为震中距,km)。 也很高。基于此,1993年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协会地震岩土 (2)边坡地震崩滑存在着一个槛值距离。对于某一震级的 工程委员会提出了一套三级评判预测地震崩滑的方法【1】,该 地震而言,若边坡到震中的距离大于其槛值,此地震将不会诱 套方法由粗至细,是一个能适应不同深度区划要求和不同经 发该边坡崩滑,反之则有可能诱发边坡崩滑。边坡崩滑的槛值 费投入的方法。其中一级预测适用于概略区划l比例尺1:10O 可用边坡崩滑的最大震中距表示。经数理分析发现,发生边坡 万~1:5万),二级和三级预测分别适用于详细区划(比例尺1 地震崩滑的最大震中距与震级之间存在着良好的关系.这一 :1 0万~1:1万)和精确区划(比例尺1:2.5万一1:0.5万)。在 关系可用下列方程近似地描述: 我国,孙进忠等人121详细讨论了岩土边坡地震崩滑三级评判的 M=3.307XR ̄…(15≤R ̄<350,Gr=O.018,r=O.999)(式中 思想并提出了实施方案:由主要考虑地震影响的初判。到以考 R 最大震中距,kmi or为标准差;r为相关系数)。 虑控制地震崩滑的岩土边坡内、外因素为主的再判.最后是研 (3)在边坡可能发生崩滑的区域内有这样一个过渡带,此 究岩土边坡力学稳定性的详判,构成了一套由粗到细、分级筛 带内出现边坡地震崩滑的事例很少,并且崩滑点相对分散。说 选的有效方法。本文正是基于岩土边坡地震崩滑三级评判的 明造成边坡地震崩滑除震级、震中距外,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思想,对各级评判中所用的方法及相关问题进行论述 与制约。该过渡带的下限为边坡地震崩滑的槛值线。上限近似 于一条双曲线。其统计方程为: 2岩土边坡地震崩滑的初判:岩土边坡地 M=R/(1.775+0.1 18R),(20sR_<350,r=O.999)。 震崩滑可能性判别的方法 (4)边坡崩滑区的最大面积(S)与震级(M)之间存在着一定 的关系.它可以近似地表示为: 收稿日期:2008—9—8 S=24.061×(M/4)’ 式中,S为崩滑区面积,单位平方公里,M为震级。 重庆建筑 ChongqingArchitecture 而孙进忠却将边坡崩滑与地震震级、震中距的关系简化 为:特定震级的地震能够引起地震崩滑的最大震中距离R = 3000(1—4/Ms)。。 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因子的选取和单因子指标的赋值,提出4 个不同的方案,并通过计算分析,选出其中最佳的和较佳的两 个方案。 陶小林在他的论文中目.选择上面所述的4种方案的第4种 下面将汶川特大地震震级8.O分别代入上述两组公式进行 计算: 方案。运用综合指标法进行边坡稳定预测,并将其与Newmark 法进行了比较,归纳出综合指标法的特点:优点是简便易行, 辛式:8=4.280+0.031 R,即R=1 20kM 8=3.307XR ̄ 。,PP R =526>350,取R =350kM 计算结果表明:易出现岩土边坡地震崩滑的区域震中距 R=120kM.边坡地震滑槛值距离即可能诱发边坡崩滑的最大 震中距=350kM 孙式:Rm=3000(1—4/M。)。,M。=8.O,得可能诱发边坡崩滑 的最大震中距:375kM,与辛式计算结果基本相同。 运用上述三个判据对地震崩滑进行初判,所给出的结论 只有两种:不崩滑:可能崩滑。这两种结论可以是对于一个具 体场地的判断,也可以是对于一个区域的判断。可见,地震崩 滑的初判就是利用地震影响与崩滑事件之间的统计关系建立 简单明确的判据.排除大量不可能发生地震崩滑的岩土边坡, .有效地缩小进一步评判的范围。 3岩土边坡地震崩滑的再判:岩土边坡地 震崩滑可能性分级的方法 岩土边坡地震崩滑的再判就是要根据表征岩土边坡特征 的主要内在和外在因素与地震崩滑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对 岩土边坡地震崩滑的可能性作出进一步判断,作出分级评判。 再判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岩土边坡性质特征参数和边坡的赋存 条件。再判的一般过程:首先要选择表征岩土边坡性质特征的 关键参数以及影响岩土边坡稳定性的主要赋存条件:然后。再 根据对所选择的参数、条件与岩土边坡地震崩滑之间因果关 系的理解或各个参数、条件对地震崩滑事件的贡献方式和贡 献大小构造判断模型,通过判断模型将所选择的参数和条件 映射为判据:最后,根据判据的取值情况对岩土边坡地震崩滑 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分级评价。实现对岩土边坡地震崩滑再判 的主要方法有:综合指标法、灰色聚类法和神经元网络法等方 法。 3.1综合指标法 王余庆和辛鸿博t4l等首先提出了针对岩土边坡地震崩滑 的第二级评判的综合指标法。在综合考虑地质、地貌、地震、降 雨对滑坡的共同作用的基础上,本着实用性和科学性兼顾的 原则,选择地质构造、坡高和坡角作为反映岩土边坡特征的主 要参数,是地震崩滑的内因;考虑地震强度、降雨量这两个触 发因素,作为地震崩滑的外因。将这5个因素定义为5个主要影 响因子.提出了各因子分级赋值的原则和方案,建立了可对不 同因子进行区分和量化的、含5个因子的综合指标法计算式。 局限性是没有考虑地震本身的各种因素.不能实现每个边坡 精确预测。其实具有这些特点,正好符合二级评判的要求,将 其与三级评判方法Newmark法进行比较是不太恰当的 陈晓利等 在综合指标法的基础上,运用GIS(地理信息系 统)丰富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地震滑坡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并进行潜在地震滑坡区的预测,是地震滑坡研究领域的一种 新的发展趋势。其技术流程为:(1)首先把研究区域网格化,然 后对所选因子图层进行空间扫描.逐一提取各网格单元所对 应的各个环境因子,组成一个新的图层:(2)对每个网格应用综 合指标法进行计算.再依据滑坡发生的临界值对计算结果进 行分类划级。这种方法其实就是综合指标法的计算机化,有了 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我们就可以尝试将一些没有包 括在综合指标法中的地震滑坡影响因素,如植被覆盖度、公路 工程等因子考虑在内.从而提高综合指标法对岩土边坡地震 崩滑再判的准确性。 3.2灰色聚类法 灰色系统理论自1982年创立以来.已成功地应用于工程 控制、经济管理、生态系统、农业系统等许多领域,而且在岩土 工程和工程抗震领域也得到了一些应用。王余庆等171首先将其 应用于预测地震边坡稳定性分析。在文献[7l中,他论述了灰色 聚类法预测边坡地震稳定性的基础资料和预测结果的问题和 结论,然后在此基础上,简化计算,给出了用灰色聚类法判别 边坡地震稳定性的实用计算方法18]。 灰色聚类法不像综合指标法那样,需用大量的母体样本 进行分析。采用一个相当于小样本的震害分类表即可进行预 测,但其有效性也受到该分类表的限制。 3.3神经元网络法 人工神经元网络(ANN)方法是80年代发展起来的.由于它 能较好地解决未知的且高度非线性的因果关系,近年来在各 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人工神经元网络是用工程技术手段 模拟生物神经网络的结构特征和功能特征的人工系统,与一 般统计学方法相比,其突出特点是能模拟人脑的思维过程。首 先,通过对已知样本的学习训练,掌握输入与输出间复杂的非 线性映射关系(这种关系并不一定能给出数学表达式),并对这 种关系存贮记忆。当把未参加过学习的样本输入时,直接调用 网络的记忆对其进行预测判断。高艳平等首先尝试了将这种 方法根据边坡的一些主要影响因素运用于预测边坡在地震作 用下的稳定性分析,取得了一些成果[91。 2008.N0.1 2总第62 岩土边坡地震崩滑三级评判方法浅议 岩土工程33 到细、三级评判筛选的岩土边坡地震崩滑预测方法体系,这套 4岩土边坡地震崩滑的详判:岩土边坡地 震崩滑稳定性分析 岩土边坡地震崩滑详判的任务就是对那些被再判确定为 可能会发生地震崩滑的边坡进行力学稳定性分析,从而确定 体系将所有的岩土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方法划分为三个阶 段。第三级评判即地震作用下的边坡稳定性分析的研究,由于 能进行定量的分析.历来都比较受重视,许多学者致力于对其 的研究,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但是对前两级评判方法的研 究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其实岩土边坡地震崩滑三级评判 这些边坡在区域潜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因此,岩土边坡地 震崩滑的详判就落实到了地震作用下的边坡稳定性分析上。 关于岩土边坡地震稳定性评价方法的分类。不同的研究者 给出了不同的分类。比如,Kramer[1 ̄从边坡地震失稳机理的角 度将边坡地震失稳分为惯性失稳和弱化失稳两类.并且把惯 性失稳的分析方法归纳为拟静力法、永久位移法、Makdisi. Seed法和应力分析法。把弱化失稳归纳为流动破坏分析法和 变形破坏分析法:刘立平等『11】将边坡地震失稳分为惯性失稳和 衰减失稳两类,并把惯性失稳的分析方法分为拟静力法、 Newmark滑块法、有限元方法及概率分析法等.把衰减失稳的 分析方法分为流动破坏分析法和变形破坏分析法等:祁生文 将边坡地震稳定性评价方法归纳为:拟静力法、有限滑动位移 法、Makdisi.Seed简化分析法、剪切楔法、概率分析方法以及数 值方法。刘红帅 在上述分类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分类方法,并 将试验法(物理模拟法)纳为边坡地震稳定性评价方法:从地震 作用下是否考虑边坡岩土体参数和地震动参数的不确定性的 观点来看.岩土边坡地震稳定性评价方法可分为确定性方法 和概率分析方法两大类:从边坡稳定性计算中对地震动作用 的不同处理方式来看.岩土边坡地震稳定性评价方法宜分为 拟静力法、滑块分析法、数值模拟法和试验法四大类。他指出: 概率分析方法(随机性分析方法或可靠性分析方法)和确定性 分析方法都是基于拟静力法、Newmark滑块分析法和数值模 拟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区别在于确定性分析法没有考虑变 量的不确定性,而概率分析方法则考虑了变量的不确定性。从 这个角度看.刘立平等和祁生文将概率分析方法与其他几种 方法并列起来的提法显然是不合适的。 从拟静力法到拉格朗日元法.这些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都 各有其特点及使用条件。许多学者已经作了比较详细的综述, 本文不再一一赘述。应根据工程实际和抗震防灾工作的需要, 按照经济、有效的原则选择适当的方法对岩土边坡的地震崩 滑稳定性进行分析评判 5结语 岩土边坡地震崩滑的初判、再判和详判构成了一套由粗 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从大量的岩土边坡中.经过初判和再判能 有效地筛选出最具成灾可能性的边坡,能最快速地锁定最危 险的边坡,然后经详判确定其稳定性,而不必对所有边坡都进 行稳定性分析,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了抗震防灾工作的效益。 参考文献: …Technical Committee for Earthquake Geoteehnieal Engineering,TC一4,lSSMFE.Manual for Zonation on Seis— micgeOteehnieaI hazards【M】.Tokyo:The Japanese Society of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 Engineering.1 993.47—70. 【2】孙进忠,陈祥,王余庆.岩土边坡地震崩滑的三级评判 预 ̄JJlJ].地震研究,2004,27(3):256—264. 【3】辛鸿博,王余庆.岩土边坡崩滑及其初判准则【J】.岩土 工程学报,1999,21(5) 591—594. 【4】王余庆,辛鸿博,高艳平,等.预测岩土边坡地震崩滑的 综合指标法研究 .岩土工程学报,2001.23(3):311—314. I5】陶小林,秦江伟.地震作用下边坡稳定预测方法的对比 研究【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7,5. 【6】陈晓利,叶洪,程菊红.GIS技术在区域地震滑坡危险 性预测中的应用【J】.工程地质学报,2006,14《3). 【7】王余庆,高艳平,辛鸿博.用灰色聚类方法预测边坡地 震稳定性研究【J】_工业建筑,2002,32(6):44—47. 【8】高艳平,王余庆,辛鸿博.预测边坡地震稳定性的灰色 关联计算实用方法【J1.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8. 【9】高艳平,王余庆,辛鸿博.神经元网络在预测边坡地震 稳定性中的应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2O(4):431—433. 【1 0】Kramer S L.Geotechnical Earthquake Engineering 【M J.USA,New Jersey:Prentice Hall,1995. 【1 1】刘立平,雷尊宇,周富春.地震边坡稳定分析方法综述 【J】_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1,20(3):83—88. 【12】祁生文.边坡动力响应分析及应用研究【D】.北京:中国 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 【13】刘红帅,薄景山,刘德东.岩土边坡地震稳定性评价 方法研究进展【J】_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7,9. 责任编辑:余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