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实验目的 此实验的目的是观察混凝现象以及过程,了解混凝的机理以及影响混凝的因素,此外在实验过程中确定最佳投药量以及相应的pH. 二、 实验原理 水中粒径小的悬浮物以及胶体物质,由于微粒的布朗运动,胶体颗粒间的静电斥力和胶体表面的水化作用,致使水中这种含浊状态稳定。 向水中投加混凝剂后,由于如下原因:①能降低颗粒间的排斥能峰,降低胶粒的δ电位,实现胶粒的“脱稳”;②发生高聚物式高分子混凝剂的吸附架桥作用;③网捕作用,从而达到颗粒的凝聚。 三、 实验设备及用具 1.梅雨SC2000-6智能型六联搅拌机(附1000ml烧杯6个)2.浊度仪 3.1000Ml烧杯12个 4.200ml烧杯14个 5.100ml注射器2个移取上清液用 6. 1ml 移液管一根 7.5ml移液管一根8.10ml移液管一根 9.1000ml量筒一个量原水体积10. 1 %浓度硫酸铝一瓶 四、 实验步骤 (2)认真了解SC2000-6混凝试验搅拌器的使用方法。 (3)用1000 mL量筒取6个水样至6个1000 mL烧杯中(所取水样已经过均匀混合搅拌,且取样时是一次量取)。 (4)投药量:AL2(SO4)3 1.0、2.0、3.0、3.0、4.0、5.0、6.0mL (5)将第一组水样置于搅拌器下(搅拌时间和程序已按说明书预先设定好)与此同时,按计算好的投药量,用移液管分别移取不同量的药液至加药管中。 (6)开动机器,在第一次自动加药后,用蒸馏水冲洗加药试管两次。 (7)混凝实验搅拌器以400r/min的速度搅拌30s,120r/min速度搅拌5min,80r/min的速度搅拌10 min。 (8)搅拌过程中,观察并记录“矾花”形成的过程,“矾花”外观、大小、密实程度等。 (9)搅拌过程完成后,停机,静沉15 min,观察并记录“矾花”沉淀的过程。 (10)第一组6个水样,静止15 min后,用医用针筒取出约130ml的上清液,并分别用浊度仪测出剩余浊度,记入表中。 (11)比较第一组实验结果,根据6个水样所测得的剩余浊度值,以及水样混凝沉淀时现象观察记录的分析,对最佳投药量所在区间做出判断,缩小实验范围为3.0左右,加药量取2.6、3.0、3.4、3.8、4.2、4.6 mL的浓度c为20 g/L的AL2(SO4)3。重复以上实验步骤。 渤海大学实验报告用纸(第 页 共 页)
五、 原始数据记录 实验组号 混凝剂名称硫酸铝 1 编号 1 2 投药量 1.00 2.00 ml 浊度11.80 4.30 (mg/l) 实验组号 2 混凝剂名称硫酸铝 编号 投药量 浊度 2.60 1.50 1 3.00 0.50 2 3 .00 0.10 4 4.00 0.20 5 5.00 0.30 6 .00 1.20 根据水样混凝剂搅拌静置后沉淀的清晰度,可以看出第二号较为适宜,所以第二组可设为 3 3.40 0.30 4 3.80 0.20 5 4.20 0.10 6 4.60 0.50 六、 数据处理 投药量与浊度关系曲线 七、 思考题 (1)根据实验结果以及实验中所观察的现象,简述影响混凝的几个主要因素。 1.投药量 2. 搅拌器的搅拌速度 3.水温 4. 水的PH值 (2)为什么最大投药量时,混凝效果不一定好? 投入的药量应根据胶体浓度及无机金属盐水解产物的分子形态、荷电性质和荷电量等而确定。当高分子混凝剂投药量最大时,会产生“胶体保护”作用。胶体保护可理解为:当全部胶粒的吸附面均被高分子覆盖以后,两胶粒接近时,就受到高分子的阻碍而不能聚集,这 渤海大学实验报告用纸(第 页 共 页)
种阻碍来源于高分子之间的相互排斥。排斥力可能来源于“胶粒-胶粒”之间高分子受到压缩变形而具有排斥势能,也可能由于高分子之间的电斥力(对带电高分子而言)或水化膜。而且投药量大也容易出现产生大量含水率很高的污泥的问题。这种污泥难于脱水,会给污泥处置带来很大困难。所以投药量最大时,混凝效果不一定是好的,应该根据具体废水的性质以及共存杂质的种类和浓度,通过实验,选定出适当的混凝剂种类与投加的剂量。 八、 注意事项 1.整个实验采用同一水样,取水样时搅拌均匀,一次量取 2. 要充分冲洗加药杯,以免药剂沾在加药杯上太多,影响投药量的精确度 3. 取上清液时,要在相同的条件下取。 渤海大学实验报告用纸(第 页 共 页)
渤海大学实验报告用纸(第 页 共 页)
渤海大学实验报告用纸(第 页 共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