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研究》课题阶段性总结
龙江一中自“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研究”课题开展以来,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经过不懈的努力实践,使这项工作突显出研究特色——“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对学生进行态度、读写、思考、合作、创新等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的研究思路。现就这阶段的研究工作做总结如下:
一、开展的亮点
1、探索模式,惯性运转
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借鉴前人的经验,结合我们的实际采取了以下做法:首次慢动,逐步加速,系统计划,控制时空,形成习惯。
(1)首次慢动
学生最初没有自学习惯,第一次做不能性急,要慢,例如:写公式既不讲格式,也不要求中心集中,只要写就行。其余自学要求也都降低知识台阶,各种类型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台阶,大家都能攀登上。只要动起来就好。
(2)逐渐加速
经过一两个月慢而不站的自学训练之后,最差的学生也适应了。下一步就应该上一个台阶了。例如:解题步骤要具有一个中心。
在加速过程中,始终让学生立足于自我竞赛,在自己的基础上提高,今天的自己要胜过昨天的自己,这样能防止差生自卑和优等生骄傲。
(3)系统计划
自学要效率,首要的环节即制定系统的计划。计划务必明确具体。既有每年训练总量,又有每月、每天的训练总量,而且每天课外做什么题,课内写什么都引导学生确定明确的目标。
(4)控制时空
良好的自学习惯是在时间和空间内形成的,要保证好习惯在足够的时空内发展,就要控制坏习惯在时空内的活动范围。
(5)进入轨道
经过缓慢的首次推动,渡过了困难期,制定了系统的计划,并创设了一个执行计划的时空环境,学习好像冲破重重阻力进入空间轨道的飞行器,基本可以靠惯性运转了,好的习惯也就养成了
2、规范行为,制度保障
我们认为,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的习惯,教师要首先养成良好的“教”的习惯。我们制定的“教师课堂教学十项要求”让每位教师找到了“法”,并且逐渐养成一种“乐教、善教、会教”的良好习惯。例如“十项要求”中有一项是实行“三级备课”:在借鉴了先进经验基础上确定了自己的备课方式,先集中共备,再各自分备,然后互相交流补充。这种备课不仅有固定时间、固定人员,尤其是重点突出在备课质量上。在共同探究
的同时,保持了个性与创新,做到:共备对教材拓展有广度,挖掘有深度;分备要实用,互补有特点。教师在“教”上形成一种主动,目的在于带动和培养学生在“学”上的主动。
同时学校还制定了专门的制度,把教师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工作情况纳入学科带头人、优秀课等评选之中,纳入教师职务考核之中。
3、营造氛围,促进提高
(1)将学习习惯的培养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勤奋学习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我的理想”“学习习惯交流会”“学习方法经验交流会”和“这样的学生好吗?”等主题班会,以及召开“内因、外因谁起作用”的辩论会,“抄作业的好处与坏处”的讨论会,评比收集信息能手、记忆标兵、演讲标兵、认真思考奖、思维敏捷奖,观摩学生作业展评等活动形式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发挥名人效应,引领习惯养成
在教室、家庭张贴有关学习习惯方面的挂图和名人名言,让学生发挥主体意识,时刻激励自己,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3 )建立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展室。
这里记载了我校习惯培养的点点滴滴;展览学生的各项作业,让我们日后能看到每一名学生成长的一串串足迹。
4、要求明确,操作性强
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习惯特点,对部分学习习惯养成的细节都制定了具体的操作标准。只有通过细节的规范,才能从根本上强化学生自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意识,培养学生从一点一滴开始,脚踏实地,不浮躁、不敷衍。
5、个案跟踪,因材施教
课题组每位一线教师都选择了一名学习习惯差的学生,一名学习习惯好的典型学生作为个案进行分析研究,对其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跟踪记录与观察分析,帮助其建立好习惯培养档案,主要包括学生基本情况登记表(个人情况、家庭情况、生活习惯、学习兴趣、课外阅读、家庭学习、交往、爱好等)和问卷调查(调查其不良或良好的学习行为)。通过对比、认真分析综合,给习惯差的学生以榜样引领,再加以一定的措施和手段,促进其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6、多元评价,树立自信
我们在课题研究中,运用“多元激励评价”反馈卡,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这不但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同时更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采用自我评价,学生互评,老师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既对学生的在校表现做出公正的评价,又加强了家校联系,它记录着学生的闪光点,唤醒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扬起了希望的风帆。
二、取得的成果
课题实施虽只进行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我们走过了不少弯路,但我们的工作却是实实在在,有条不紊的,
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主要有:
1、制定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评价标准》
2、制定了《培养学生记忆习惯评价标准》、《培养学生听讲习惯评价标准》、《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评价标准》、《培养学生制定计划习惯评价标准》等评价体系。
3、学生演讲、记忆等第一手资料
4、评选出了一批记忆标兵、演讲标兵等
5、学生素质方面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学生养成一项或几项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会学,而且善学。20%左右的学生矫正了不良习惯。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氛围浓厚。家长也积极参与配合。
三、存在的问题
1、没有针对高中学生哪些习惯已经具备;哪些习惯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少数学生没有具备;哪些习惯学生没有,需要培养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
2、子课题的开展没有与相应的理论相结合。
3、有部分习惯的研究只与实验教师所教的学科结合,没有与所有学科相结合。
四、下一步的打算
1、去繁留精,科学整合
(1 )将七个一分钟调整为四个一分钟
我们原来计划中有“七个一分钟”特色养成教育,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后,我们发现;一分钟计划和“制定计划,有的放矢”习惯重复;一分钟日记可以以记录反思的形式出现,也能达到写日记的效果;而农村中学生的英语口语欠缺,读名人传记可以在演讲中渗透。
(2)将十个学习习惯调整为七个学习习惯:
●按照课前、课上、课后的顺序全方位地矫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记忆的实质就是复习,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我们学习之后要立即进行复习,加强记忆,并且以后还要再复习几次,克服遗忘。所以我们将记忆习惯和复习习惯整合为一个习惯。
●狭义的听讲习惯,包括坐姿,注意力等。广义的听讲,可以扩展到与同伴的合作,质疑问难、思维创新等,所以将听讲和思维整合为一个习惯。
2、系统计划,分层次培养
我们就针对每个年级的不同特点定出不同的培养目标,而在同一年级的不同阶段又提出不同层次的培养要求,使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工作形成一个连续的过程,使良好习惯在一天天的加法中巩固,不良习惯也在一天
天的减法中纠正。具体内容如下表:
3、深入调查,注重落实
每位一线教师重新研究子课题的调查问卷,写出高水平的调查报告,要通过数据分析出每个学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什么习惯,有哪些习惯只有部分学生不具备,可以采用个别辅导,跟踪矫正的方法,还有哪些习惯学生是不具备的,急需培养。然后定出具体的落实措施:
要求教师每天上课时,填写课堂观察量表,上完课后在自己的教案上写上几句反思,随时记录实验随笔。提倡学生人手一本反思记录本,每天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学校每月组织一次作业专项抽查,每学期组织一次专题交流。设计教师专业成长手册和学生成长记录袋, 为研究、总结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4、开发校本课程,引领发展。
课堂教学是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科任教师在备课中要针对本学段的培养目标渗透“习惯养成方法”;课堂上有“习惯养成”训练环节;教师要进行示范或学生相互示范,开发这方面的校本课程,课程要就“预习--- 上课----复习-----作业----反思”五段学习法编写,涵盖“四个一”和“七个学习习惯”研究内容。
积千累万,不如养成好习惯。正所谓:习惯是煦风,鼓起我们起航的风帆;习惯是扁舟,载我们驶向神往的远方。每一位学生都是一颗颗耀眼的星星,只有每颗星星都发出璀璨的光,星空才能变得灿烂而美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