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引导和科学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词:赏析法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人们习惯于把“满堂灌”、“人 者全身心全人格地投入到作品所 云亦云”之类的语文教学方式当 创设的艺术情境中去,并最终与 作传统的语文教学的弊端之一,
作品传达的情意达到相契与共
指出其“不能开展双边活动”,“不 通,也只有读者全身心地沉潜到 能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体现其 作品中,与作品融合,体察之,玩
主体性”,“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
味之,方能感受和领悟作品的妙 思维能力”等。如果教师一直在一
处。当前的语文阅读课,虽不能把 条原路上走,再怎么挞伐它,还是 它当作完全的文学欣赏课,所选
不能改变其弊端的本质,或者不
课文也并非全是古代文学作品, 能说走出那种固有陋习的怪圈。 但古今相通,大凡是可以用来欣 而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进行赏 赏的课文无论古今,都是可以引
析,就可能完全是另一番样子。导学生“沉潜”其中的。赏析法运用于大学语文阅一. 引导赏析在大学语文阅读二.
读教学之源头教学中的作用读过古代文学作品的人都知 1. 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
道,我国古代文学创作特别是诗
的积极性歌创作往往追求一种形而上的品 赏析,赏,也就是尝。如果你
格,作家、诗人在自己的作品中往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须自己 往寄寓着深层的思想意蕴和精神
亲口尝。同样道理,你如果要品出
上的无限象征意义。我国古代文 课文(尤其是文学作品)的滋味也
学的这种精神品格内在地决定了 必须自己亲自赏。就在这种“亲自 接受者在文学解读的过程中,必 赏”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双 须透过作品语言文字的表层意义 边活动”便自然而然地展开了。赏
去体会和领悟作品的深层蕴含。 析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阅读 唯其如此,接受者才能领悟到作 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赏析,教师 品的艺术精髓。重在引导,学生需多次深入作品
涵泳是我国古代文学解读特
感悟与品味,学生的主体性进一 别是诗歌解读常用的一种方法O 步得到体现。实践证明,这种学生 所谓“涵泳”,最初本来是一个道 亲自参与的“主动性”是一种货真 学概念,但后来用到了文学赏析
价实的主动性,和某些公开课上
上也完全适用,用现在的话说,就 “作秀”的那种主动性是完全不同 是“入深处看”,去探索“里面曲 的两种情形。它是一种自觉的“内
折”,“识得他的好底意思”(见《朱 动”,不仅能让每个学生主动地参
子语类》);就是“读书,须要切己
与到其中来,而且还具有真正的 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须是沉 主体效应。潜讽咏,玩味义理,咀嚼滋味”(仍
2. 能巧妙拓宽学生作文取材
见《朱子语类》)。它不同于逻辑思 的渠道考的审美体验,它强调的是接受
现如今,大学生对写作文大
多持反感态度。不想写,不会写,
或者是东拼西凑草草了事成为一
种常态。语文教师若能在阅读教 学中鼓励学生把赏析的结果用文 字表达出来,便写成了赏析文章。
这不仅能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 解,也做到“读写结合”,真正提高
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把对文学
作品的感悟写成赏析文章,巧妙 拓宽了作文取材的渠道,开辟了
一方写作训练的新天地。同时,又
为学生新增了一种语文能力,且 为有些学生以后进入欣赏的更高
层次打下了初步基础。3.能有效提高学生创新思维
的能力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就有
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面对同一 文学作品,他们每个人的生活阅 历不同,或者知识结构和储备不
同,或者性格特征不同,他们的对 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就不尽相同。 只要他不是刻意地去照搬或者抄
袭,那么每一篇赏析文章都会是
一方与众不同的思维艺术天地。 大学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创
新,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赏析法在大学语文阅读教三.
学中运用的方法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赏析作 品于他们来说还比较生疏。改变
这种状况的办法首先是让他们明 白什么是赏析,或者让他们懂得
什么是文学欣赏。什么是文学欣 赏呢?所谓文学欣赏,说简明一 点,就是“再创造的艺术天地”。在 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赏析法
具体可分为以下几步。1. 素养准备文学欣赏的方法很多,“放开 想象”是重要的方法之一。具体来 说,如“泡开甘果”,意即通过想象 把作品中那些高度浓缩了的生活
现象还原到原来的状态中;寻找 情思(或称“咀嚼深味”),意即通
过想象把作品中那些或是含蓄着
的,或是隐喻着的,或是深藏着 的,或是象征着的内蕴品味出来; 寻找“外韵”,就是把那些作品之
外所包含着的韵味寻找出来,诗 歌尤其如此;融入自己(又称燃烧 自己),就是想办法通过作品引起
共鸣,使其在这种“共鸣”中获得 美的享受;补充阐发,就是把那些 跳跃性很大的与省略了关联词的 作品(如诗歌)进行“综合性思
考”,使其在这种“综合性思考”中 得以完成对作品的赏析等等。待 学生有了这些基本的欣赏素养准 备之后,便可以引导他们进入下 -步了。2. 典型剖析所谓典型剖析,就是选取比
较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作为例证 进行比较详细的分析。通过这种
例证分析的引导,让学生从中感 悟出赏析的具体步骤与程序。展
开来说,至少包含以下三步。第一步,知人论世。所谓知
人,是指了解作家各个方面的情 况和他的创作意图。所谓论世,是 指要了解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和
作家创作该作品时所处的社会状 况。作品是作者生活、思想、情感
的宜接反映,了解了作者的生活 与生命历程,也就能比较有效地
走进作者的作品和他的内心。作
品也是作者生命激情的喷发,是 他一定时期的思想、情感、情绪与
人生体验等的体现。因时衡文,也 必须对有关的背景予以关注。第二步,解析表层。这里所说
的解析表层,指的就是弄清有关 课文(作品)的表面意义。这一步 虽未深入到内核之中,但却是由 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必经之路。只 有这一步走到了位,才能使学生
比较顺利地掘出其内在的核,深 扎的根,和“昧”着的味。第三步,咀嚼深味。其具体方
法即前文已经谈到的诸如“泡开 甘果”那几种。教师要引导学生展 开想象、寻找情思、寻找“外韵”、
补充阐发等。通常来讲,走完这几 步,学生对赏析对象(课文或作 品)的内涵就可以显豁了。第四步,综合提升。所谓“综 合提升”指的就是通过归纳、概括
出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特点并使 之成为提纲似的东西。因为只有
综合提升才能起到高屋建飯的作
用,才能进行宏观把握。归根结底,典型剖析,概括起 来说,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知根知 叶知究竟。让他们在这个\"知”的
过程中打破神秘感,去掉拦路虎,
从而轻装上阵,有效的感知文学 作品的魅力。3.范文引导如何让学生习得赏析之法, 并乐于接受这种方法。一般来说, 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着手。第一是对经典赏析文章的赏
析。比方说,对“红学”大师周汝昌 先生的《〈蜀相〉赏析》一文进行再
赏析就是这种“赏析的赏析”。这 样做的妙处一是把学生引导到这
种再创造的艺术天地中来,让其 在这种具体的感受中有所领悟, 从而加深对赏析这一实践活动的
感性与理性认识;二是可以进一
步获得有关的方式与方法。这类 精典赏析文章,一旦你进入到它 的天地之中,就会感到它是那样
的妙不可言,美轮美奂。在这种赏 心悦目美文的熏陶下,学生于这 种滋滋有味的陶醉中“无师自
通”,“不用扬鞭自奋蹄”。第二是教师自己写赏析文
章。写作这种“下水文章”的好处, 一是具有无声的号召力;二是自
己有了体验后会减少“隔靴搔痒”
的毛病;三是“教学相长”;四是丰
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因而这一步
引导尤受学生欢迎。如果说,“经典赏析的赏析”
是引学生进入名山胜水,教师扮
演的只是导游的角色。而自己写 作“下水文章”则是自己设置了一
处竹篱茅舍,虽是简陋,也别有一 点风味。4.科学训练学生要掌握赏析之法,光有 素养准备、熟知理论方法还远远 不够,还必须要经过科学的训练。
教师在引导是还应注意以下几个 方面。一是由易到难,二是由随到
规,三是由小到大,四是由粗到
精。所谓由易到难,指的是选取的 赏析对象(课文或作品),开始时
尽量选那些浅近的,贴近学生的,
最初还可把学生自己的作文拿来 一试。所谓由随到规,指的就是一
开始时不一定要那么讲究形式, 也不要去考虑它像不像,言之有
味,言之成理,一二两句也行,三 句五句也可以,读书时偶有所得
有感而发更是好样的。古人读书
笔记或许就是如此,《容斋
随笔》大概也是属于这一类。积累 厚了,或许就会规范有板有眼起 来。至于由小到大,既指赏析篇幅 的大小而言,又指赏析文章的长
短而言。赏析的对象小,啃起来不 觉难;写作的篇幅不大,则不会为 长者折枝而退避三舍。由粗到精,
这主要是指一个渐进过程,开始 时,不必作过高的要求,如同初学
画者一样,不必讲究精雕细刻。&参考文献口]金传富.突破语文阅读教学的樊篱 N.语言文字报,2019-03-22(003).[2] 王淑俊.《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文
学经典阅读\"教学探索2].汉孚文化,2019 (04):19-21.[3] 李坤.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文阅读 与赏析2〕.文教资料,2016(08):46-47.朱兵.[4] 比较晶味摄取神腌一一语文阅读 教学中的语言赏析策略例说W].现代语文 (教学研究),2011,(第2期).(作者介绍:周永华,湖南幼儿卯范高 等专科学校讲卯,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
丈学与语丈教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