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班级:04级影视表演班第一学年第一学期 授课教师:康爱石
上课时间:周一上午8:30——11:40 周四下午1:30——4:40
学生人数:大课30人,小课14人 教学周期:第四周——第六周(1——3周为新生军训) 教学目的: 表演教学就是要求通过系统、科学的训练方法,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舞台自我感觉,就是要求像生活中对待一切事物的态度一样,去对待一切舞台虚构。因为,舞台上所有的一切都是虚构的、假使的,但训练有素的演员就能快速的,以假乱真,获得像人在生活中那样的一
种自我感觉。真正地相信所有的假定,从而身临其境。 将注意力集中到应该注意的对象上,对一切虚构的舞台态度准确,舞台感觉真实,能平静自如的、内外统一的、身心一致的,紧张和松弛能像生活中那样的适度,在完成舞台任务
的行动过程中,细琐感情也是那样的自然而然,合情合理的表达和流露。 这些要求是生活中人的一种本能,当已进入虚构的情境,演员就必须有能力以假乱真,这种信念感,能创造出像真实生活那样的一种艺术真实感,从而才能获得正确的舞台自我感觉。
本单元是通过无实物练习和代用实物练习,进行舞台态度和舞台感觉的训练,对事物练习的要求,一方面要求纯技术的练,另一方面要求在简单的规定情境中真实有机的运用,同
时还采用大量的音乐、美术、音响效果和各种物品、积 木等教具为诱饵的练习进行训练。 通过本单元的训练,使同学们初步掌握了以下几点: 1、迅速地相信假使,从真实的现实生活立刻进入到虚构的舞台生活。 2、迅速地抓住各种诱饵,展开创造性的想象。 3、迅速地强迫自己将注意力集中到应该注意的具体对象上,排除杂念和干扰,解放思想和机体。
4、发挥学生特长,从局部带动整体,较快地建立了正确的舞台自我感觉。 教学内容:基本功素质训练 1、静坐收心练习 2、肌肉松弛练习 3、注意力集中练习 4、感知自我练习 5、发展想象练习 6、即兴适应练习 7、节奏变化练习 8、信念感练习 9、真实感练习 10、五觉训练 11、感受力训练 12、情绪记忆练习 13、激情反应练习
14、爆发力练习
教学要求: 表演训练不只是理解讲解,而是要通过一系列表演练习,引导学生进入创作状态。这些练习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思想集中,肌肉放松,信念增强,进入到一个想象的艺术创作天地之中去。让学生思想解放,想象活跃,信念增强,反应灵敏,激情奔放,整个集体从内到外都变得自由可塑,演员的“天真”、“童心” 要获得释放,在多次的练习过程中,使他们对假定的规定情境产生信念,养成习惯,按
生活逻辑自觉地行动起来。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在素质训练方面,引进西方训练方法,这对于解放演员创作天性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但练习做的太多,似走马灯,课堂虽然活跃,但学生并没有进入正确的创作状态,没有全身心投入,而是嘻嘻哈哈,我们在教学中也很容易搞花架子,不讲实效。所以要根据学
生的实际把握好度量。 (3)观察生活、情绪记忆,这里的观察和后面的观察和后面的观察生活,组织小品练习有所区别,这里是指要让学生从进入这一专业课程时,就要他们养成随时观察四周生活,观察自我的习惯,要记住自身和四周所发生的事,这种练习在素质训练时就要进行,让学生讲述一件高兴的事,一件伤心的事,一件有趣的事,入学后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今天有什么
发现等等,情绪记忆是演员创作人物形象的财富,要天天积累。 教学进度安排:
? 全班大课,理论辅导
? 元素训练,无实物训练 教学周期:第七周——第十一周 教学目的: 当我们明确了行动之后,就知道一个演员为了完成舞台任务,必须通过许多的、不断的行动,当然这些行动不是孤立的,而是合情合理的,合乎逻辑的组合成一条积极的行动线,直到舞台任务的完成,或是不能完成而改变任务在继续完成。这条行动线是根据人物的身份,规定情境和舞台任务以及演员对生活的理解组成的。观众是通过演员的行动过程明确他的任务和规定情境的。当演员有了活生生的、有机的行动过程,他才能创造出有血有肉,有思想感情的活人来。 如何才能使行动过程真实有机呢?我们还是先从生活中来认识,在生活中人总是要受到外界客观事物的刺激和影响的,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人们每分钟都在产生愿望,有了愿望才有了行动。因此,首先是真正感受到客观刺激和影响,然后通过思考判断,判明情况才做
出决定采取行动,这也是客观规律,无可变更。 生活中是这样,那么在舞台上也必须遵循生活中反映论这一科学规律,重视感受——思考判断——行动,这三个基本的环节。思考判断非常重要,它是无声的语言,我们称内心独白,伴随出现的是内心视象。行动过程的这三个环节如果漏掉,或是不真实,都会在舞台上出现那种没有思想和感情的虚假表演。因此,舞台行动与规定情境认同感的训练最终是为了
让学生能够在假定的舞台环境中真实的生活。 教学内容:舞台行动与规定情境 1、想象实物动作(无实物练习) 2、不同物体的态度变化 3、不同环境的态度变化 4、不同人物的态度变化 5、规定情境不断复杂化 6、任务小品
7、动词小品
8、主题小品 9、物件小品 10、音响小品 11、音乐小品 12、节奏小品 13、激情小品
14、判断小品 教学要求: 这是表演基础训练最关键的阶段,学生在本单元要学会在自己虚构的规定情境中组织起有目的,有顺序而有逻辑的舞台行动,要学会掌握舞台行动诸要素“你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你要做干什么?为什么?怎么干?”在行动过程中要学会掌握适应、思考、
判断等重要环节,逐步掌握构思单人小品的技巧和方法。 训练要领:
(1) 发展动作性联想力《行动与想象》 (2) 抓住小品中心任务《行动与任务》 (3)明确规定情境《行动与规定情境》 (4)掌握行动中的思考判断过程《行动与判断》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无实物练习是“动作性想象”和“有机行动”最有效、最科学的方法,千万不能走过场,一定要认真、扎实。要用实物来检查,迫使学生认真地抓住无实物练习的行动顺序、行为逻辑、质感、量感、体积大小、空间、部位、速度、节奏,不漏掉任何环节,“下一个动作是前一个动作的条件反射的结果”,这一练习的科学性在于养成学生合乎逻辑行动的习惯。会不知不觉的引导学生进入“下意识的创造”。 这一练习又是注意力集中,肌肉松弛、目的、任务、思考、判断等等元素的综合训练。
无实物练习可以从简入繁,可以逐步加进规定情境,变化节奏,强化篇二:表演课教案 表演课教案 授课地点:艺术楼308
授课班级:11级影视表演班 授课教师:牛红涛 学生人数:4人
教学周期:18周 第一阶段:(基本素质训练) 时间:第一周---------第六周 教学目的: 表演教学就是要求通过系统、科学的训练方法,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舞台自我感觉,就是要求像生活中对待一切事物的态度一样,去对待一切舞台虚构。因为,舞台上所有的一切都是虚构的、假使的,但训练有素的演员就能快速的,以假乱真,获得像人在生活中那样的一
种自我感觉。真正地相信所有的假定,从而身临其境。 将注意力集中到应该注意的对象上,对一切虚构的舞台态度准确,舞台感觉真实,能平静自如的、内外统一的、身心一致的,紧张和松弛能像生活中那样的适度,在完成舞台任务
的行动过程中,细琐感情也是那样的自然而然,合情合理的表达和流露。 这些要求是生活中人的一种本能,当已进入虚构的情境,演员就必须有能力以假乱真,这种信念感,能创造出像真实生活那样的一种艺术真实感,从而才能获得正确的舞台自我感
觉。
本单元是通过无实物练习和代用实物练习,进行舞台态度和舞台感觉的训练,对事物练习的要求,一方面要求纯技术的练,另一方面要求在简单的规定情境中真实有机的运用,同
时还采用大量的音乐、美术、音响效果和各种物品、积木等教具为诱饵的练习进行训练。 通过本单元的训练,使同学们初步掌握了以下几点: 1、迅速地相信假使,从真实的现实生活立刻进入到虚构的舞台生活。 2、迅速地抓住各种诱饵,展开创造性的想象。 3、迅速地强迫自己将注意力集中到应该注意的具体对象上,排除杂念和干扰,解放思想和机体。
4、发挥学生特长,从局部带动整体,较快地建立了正确的舞台自我感觉。 教学内容:基本功素质训练 1、静坐收心练习 2、肌肉松弛练习 3、注意力集中练习 4、感知自我练习 5、发展想象练习 6、即兴适应练习 7、节奏变化练习 8、信念感练习 9、真实感练习 10、五觉训练
11、感受力训练 12、情绪记忆练习 13、激情反应练习
14、爆发力练习 教学要求: 表演训练不只是理解讲解,而是要通过一系列表演练习,引导学生进入创作状态。这些练习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思想集中,肌肉放松,信念增强,进入到一个想象的艺术创作天地之中去。让学生思想解放,想象活跃,信念增强,反应灵敏,激情奔放,整个集体从内到外都变得自由可塑,演员的“天真”、“童心”要获得释放,在多次的练习过程中,使他们对
假定的规定情境产生信念,养成习惯,按生活逻辑自觉地行动起来。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在素质训练方面,引进西方训练方法,这对于解放演员创作天性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但练习做的太多,似走马灯,课堂虽然活跃,但学生并没有进入正确的创作状态,没有全身心投入,而是嘻嘻哈哈,我们在教学中也很容易搞花架子,不讲实效。所以要根据学
生的实际把握好度量。 (2)五觉训练不可忽视,一个演员如果连酸、甜、苦、辣的味觉都感觉不到,连困、饿、痛、冷、热都不能唤起生理、心理、形体的自我感觉,还能谈到复杂的规定情境的感受吗?所以要强化学生的五觉训练,引导学生养成感觉记忆的习惯,而且要把五觉训练伸延到感受力的训练,要让学生明白,感受力已不是一种单一的感觉,而是心理、形体、生理综合整体的感觉,如对物、对人、对环境、对事件等等都应产生相应的形体心理感觉。 “演员的艺术就是感受的艺术”。 (3)观察生活、情绪记忆,这里的观察和后面的观察和后面的观察生活,组织小品练习有所区别,这里是指要让学生从进入这一专业课程时,就要他们养成随时观察四周生活,观
察自我的习惯,要记住自身和四周所发生的事,这种练习在素质训练时就要进行,让学生讲述一件高兴的事,一件伤心的事,一件有趣的事,入学后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今天有什么
发现等等,情绪记忆是演员创作人物形象的财富,要天天积累。 教学进度安排:
? 全班大课,理论辅导
? 元素训练,无实物训练 第二阶段(无实物练习)
时间:第七周----第十一周 教学目的: 当我们明确了行动之后,就知道一个演员为了完成舞台任务,必须通过许多的、不断的行动,当然这些行动不是孤立的,而是合情合理的,合乎逻辑的组合成一条积极的行动线,直到舞台任务的完成,或是不能完成而改变任务在继续完成。这条行动线是根据人物的身份,规定情境和舞台任务以及演员对生活的理解组成的。观众是通过演员的行动过程明确他的任务和规定情境的。当演员有了活生生的、有机的行动过程,他才能创造出有血有肉,有思想感情的活人来。 如何才能使行动过程真实有机呢?我们还是先从生活中来认识,在生活中人总是要受到
外界客观事物的刺激和影响的,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人们每分钟都 在产生愿望,有了愿望才有了行动。因此,首先是真正感受到客观刺激和影响,然后通
过思考判断,判明情况才做出决定采取行动,这也是客观规律,无可变更。 生活中是这样,那么在舞台上也必须遵循生活中反映论这一科学规律,重视感受——思考判断——行动,这三个基本的环节。思考判断非常重要,它是无声的语言,我们称内心独白,伴随出现的是内心视象。行动过程的这三个环节如果漏掉,或是不真实,都会在舞台上出现那种没有思想和感情的虚假表演。因此,舞台行动与规定情境认同感的训练最终是为了
让学生能够在假定的舞台环境中真实的生活。 教学内容:舞台行动与规定情境 1、想象实物动作(无实物练习) 2、不同物体的态度变化 3、不同环境的态度变化 4、不同人物的态度变化 5、规定情境不断复杂化 6、任务小品 7、动词小品 8、主题小品 9、物件小品 10、音响小品 11、音乐小品 12、节奏小品 13、激情小品
14、判断小品 教学要求: 这是表演基础训练最关键的阶段,学生在本单元要学会在自己虚构的规定情境中组织起有目的,有顺序而有逻辑的舞台行动,要学会掌握舞台行动诸要素“你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你要做干什么?为什么?怎么干?”在行动过程中要学会掌握适应、思考、
判断等重要环节,逐步掌握构思单人小品的技巧和方法。
训练要领:
(1) 发展动作性联想力《行动与想象》 (2) 抓住小品中心任务《行动与任务》 (3)明确规定情境《行动与规定情境》 (4)掌握行动中的思考判断过程《行动与判断》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无实物练习是“动作性想象”和“有机行动”最有效、最科学的方法,千万不能走过场,一定要认真、扎实。要用实物来检查,迫使学生认真地抓住无实物练习的行动顺序、行为逻辑、质感、量感、体积大小、空间、部位、速度、节奏,不漏掉任何环节,“下一个动作是前一个动作的条件反射的结果”,这一练习的科学性在于养成学生合乎逻辑行动的习惯。会不知不觉的引导学生进入“下意识的创造”。 这一练习又是注意力集中,肌肉松弛、目的、任务、思考、判断等等元素的 综合训练。无实物练习可以从简入繁,可以逐步加进规定情境,变化节奏,强化职业特
殊性等等,甚至可以过渡到单人小品、交流小品。 (2)舞台真实是想象的真实、态度的真实,对物体、对环境、对人的态度变化、实质上是舞台行动的变化。这种练习也是舞台“假定性”最好的练习,经过这种训练,学生未来创
作不同风格的现代派戏剧并不困难。 (3)单人小品不要求太复杂的心理生活,避免学生“演情绪”,“挤感情”而是更多一些
有过生活体验或间接体验的生活小片断。 (4)在小品中也要避免机械性的形体动作,做完这件事,做那件事,动作之间没有联系,而是形体动作的堆砌,要有中心任务。在小品中一定要让学生明确你是谁,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干什么? (5)要抓思考判断,在帮助学生完善合理舞台行为的时候,往往会帮助学生构思出许多有趣的行为,忽视思考判断过程,其实任何一个简单的舞台行动都有思考判断的过程,“不会思考就不会演戏”。 (6)不能忽视舞台空间的处理,这既是表演教师的任务,也是学生的学习任务。“在不合逻辑的空间里无法有机的行动”。 (7)小品的思想性应给与恰当注意,我们防止左的教条主义倾向,但不能让不健康的现
象在课堂上不受批判的呈现。 (8)帮助学生合理地组织小品的过程,但决不能用“我不包办代替”来草率从事。经过修正,学生才可能感到自己的不足,才可能学到东西,才可能有新的提高。“从一个达到完美程度的小品学到的东西,更比一个浮皮潦草的小品能学到的东西多的多”。 期中考试形式:两组交流,用单人小品参加考试。 第三阶段(双人小品训练) 时间:第十二周------第十八周 教学目的: 在一、二单元的学习基础上,学会相互行动。要求和同台演员,按不同的人物关系和规定情境,运用动作和语言等表现手段,在相互行动的过程中产生活生生的真实有机的交流适应。
交流是一个人作用于周围的人,而他本身又感受周围人的思想感情和行动,然后通过行动,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传达给别人,深入到对方的心灵深处的一种碰撞。通过感受对方的行动了解到他心里到底想干什么,无论是说话或是沉默的时候,你都在不断地揣摩他人心里到底想什么。简而言之,即通过二个人之间的相互行动,将生活中活生生的有机思想感情进行
传递。学会认真感受活的对象给与自己的刺激和影响,产生新的适应。
相互动作必须要有对象、,要影响对方,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影响对方,例如用语言、动作、手势、情绪、感觉等。我们通过二人以上的交流练习和小品的形式贯彻教学内容,并用大量
的即兴练习,训练同学的适应能力。 教学内容:有机交流,互相动作 1、有机交流游戏
2、真听、真看、真判断练习 3、互相适应练习 4、即兴适应情景联系 5、即兴有机沉默交流 6、一句话即兴交流 7、给任务的即兴交流
8、特定的规定情境的即兴交流 9、毫无提示的即兴交流 10、命题交流小品 11、自由构思小品 12、集体交流小品 教学要求: 舞台交流是有机行动中最重要的元素,也是有机行动的中心环节,是表演技巧训练中最为复杂,最难掌握的技巧。在现实生活中互相交流是自然而然的下意识中进行的。因为对手的话,对手的反应都是未知的,而是此时,此地发生的,所以演员必须真听、真看、真想,这是生活现象。但舞台上的一切都是事先知道的,因此表演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演员在舞台
上不能和对手真实的有机交流,而只是机械地背台词、走地位。 因此,在训练中教师应在假定的规定情境中创造条件,让学生在交流练习中不要预先知道对手的反应,而能抓住真听、真看、真想、真思考、真判断、真正的感受对手这些环节,能注意力集中的不间断的接受对手的信息和刺激,同时产生恰如其分的适应,让有机交流在
特定的舞台上也能自然而然的出现。 即兴交流要领:
(1)真实性:真听、真看、真思考、真判断。 (2)进攻性:牢牢地抓住任务,积极进攻毫不妥协。 (3)感受性:接受对手提供的信息,冷静判断对手虚实,一环扣一环地有机地向前推进。 (4)有机性:千万不可脱离自己和对手的言行逻辑,而乱扯,失去有机性。 (5)有效性:机智灵活,善于找到有效的反击手段,说服、诱导、威胁、请求等等,可软硬兼施,不单会用语言,而且要用喜怒哀乐的表情、声调、形体动作、变化节奏用多种手
段来影响对手,战胜对手。 (6)复杂性:要充分发挥联想,在相互动作中能不断的充实人物关系,深化规定情境,
强化矛盾,揭示出人物之间的复杂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要让学生明白舞台交流的实质是舞台斗争冲突过程中对手之间的相互作用,学会掌握动作和反动作。 (2)舞台有机交流的障碍是表演的重复性,不可能总是即兴创作,用大量的即兴练习进行训练,就是要养成学生具有良好的即兴适应的习惯,要让学生明白,排练好的小品,不能随意改动,也同样有即兴的可能,那就是“今天、此时、此地”,即流水不腐。 (3)即兴有话交流小品,可能学生的话很多,有机沉默很少,在这种情况之下,千万不要阻止或批评学生,相反要表扬和肯定那些精彩有效的对话。引导学生正确地进入交流状态,
能平静地接受对手的刺激,而不是一味地喊叫,演情绪,为说而说,而是把语言作为战胜对手的手段,要让他们懂得寻找准确的语言适应的重要性。同时在即兴练习中,有时也会产生有机沉默交流,有时甚至是一时找不到恰当的语言进行回击时,产生了静场、停顿,教师可以抓住这些事例加以说明,有机沉默下是更有效的交流时刻,思考判断时刻、寻找有效手段
时刻,篇三:表演课教案 表演课教案 教学周期:第四周——第六周(1——3周为新生军训) 教学目的: 表演教学就是要求通过系统、科学的训练方法,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舞台自我感觉,就是要求像生活中对待一切事物的态度一样,去对待一切舞台虚构。因为,舞台上所有的一切都是虚构的、假使的,但训练有素的演员就能快速的,以假乱真,获得像人在生活中那样的一
种自我感觉。真正地相信所有的假定,从而身临其境。 将注意力集中到应该注意的对象上,对一切虚构的舞台态度准确,舞台感觉真实,能平静自如的、内外统一的、身心一致的,紧张和松弛能像生活中那样的适度,在完成舞台任务
的行动过程中,细琐感情也是那样的自然而然,合情合理的表达和流露。 这些要求是生活中人的一种本能,当已进入虚构的情境,演员就必须有能力以假乱真,这种信念感,能创造出像真实生活那样的一种艺术真实感,从而才能获得正确的舞台自我感觉。
本单元是通过无实物练习和代用实物练习,进行舞台态度和舞台感觉的训练,对事物练习的要求,一方面要求纯技术的练,另一方面要求在简单的规定情境中真实有机的运用,同
时还采用大量的音乐、美术、音响效果和各种物品、积木等教具为诱饵的练习进行训练。 通过本单元的训练,使同学们初步掌握了以下几点: 1、迅速地相信假使,从真实的现实生活立刻进入到虚构的舞台生活。 2、迅速地抓住各种诱饵,展开创造性的想象。 3、迅速地强迫自己将注意力集中到应该注意的具体对象上,排除杂念和干扰,解放思想和机体。
4、发挥学生特长,从局部带动整体,较快地建立了正确的舞台自我感觉。 教学内容:基本功素质训练 1、静坐收心练习 2、肌肉松弛练习 3、注意力集中练习 4、感知自我练习 5、发展想象练习 6、即兴适应练习 7、节奏变化练习 8、信念感练习 9、真实感练习 10、五觉训练 11、感受力训练 12、情绪记忆练习 13、激情反应练习
14、爆发力练习 教学要求: 表演训练不只是理解讲解,而是要通过一系列表演练习,引导学生进入创作状态。这些
练习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思想集中,肌肉放松,信念增强,进入到一个想象的艺术创作天地之中去。让学生思想解放,想象活跃,信念增强,反应灵敏,激情奔放,整个集体从内到外都变得自由可塑,演员的“天真”、“童心”要获得释放,在多次的练习过程中,使他们对
假定的规定情境产生信念,养成习惯,按生活逻辑自觉地行动起来。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在素质训练方面,引进西方训练方法,这对于解放演员创作天性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但练习做的太多,似走马灯,课堂虽然活跃,但学生并没有进入正确的创作状态,没有全身心投入,而是嘻嘻哈哈,我们在教学中也很容易搞花架子,不讲实效。所以要根据学
生的实际把握好度量。
(2)五觉训练不可忽视,一个演员如果连酸、甜、苦、辣的味觉都感觉不 到,连困、饿、痛、冷、热都不能唤起生理、心理、形体的自我感觉,还能谈到复杂的规定情境的感受吗?所以要强化学生的五觉训练,引导学生养成感觉记忆的习惯,而且要把五觉训练伸延到感受力的训练,要让学生明白,感受力已不是一种单一的感觉,而是心理、形体、生理综合整体的感觉,如对物、对人、对环境、对事件等等都应产生相应的形体心理感觉。 “演员的艺术就是感受的艺术”。 (3)观察生活、情绪记忆,这里的观察和后面的观察和后面的观察生活,组织小品练习有所区别,这里是指要让学生从进入这一专业课程时,就要他们养成随时观察四周生活,观察自我的习惯,要记住自身和四周所发生的事,这种练习在素质训练时就要进行,让学生讲述一件高兴的事,一件伤心的事,一件有趣的事,入学后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今天有什么
发现等等,情绪记忆是演员创作人物形象的财富,要天天积累。 教学进度安排:
? 全班大课,理论辅导
? 元素训练,无实物训练 教学周期:第七周——第十一周 教学目的: 当我们明确了行动之后,就知道一个演员为了完成舞台任务,必须通过许多的、不断的行动,当然这些行动不是孤立的,而是合情合理的,合乎逻辑的组合成一条积极的行动线,直到舞台任务的完成,或是不能完成而改变任务在继续完成。这条行动线是根据人物的身份,
规定情境和舞台任务以及演员对生活的理解 组成的。观众是通过演员的行动过程明确他的任务和规定情境的。当演员有了活生生的、
有机的行动过程,他才能创造出有血有肉,有思想感情的活人来。 如何才能使行动过程真实有机呢?我们还是先从生活中来认识,在生活中人总是要受到外界客观事物的刺激和影响的,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人们每分钟都在产生愿望,有了愿望才有了行动。因此,首先是真正感受到客观刺激和影响,然后通过思考判断,判明情况才做
出决定采取行动,这也是客观规律,无可变更。 生活中是这样,那么在舞台上也必须遵循生活中反映论这一科学规律,重视感受——思考判断——行动,这三个基本的环节。思考判断非常重要,它是无声的语言,我们称内心独白,伴随出现的是内心视象。行动过程的这三个环节如果漏掉,或是不真实,都会在舞台上出现那种没有思想和感情的虚假表演。因此,舞台行动与规定情境认同感的训练最终是为了
让学生能够在假定的舞台环境中真实的生活。 教学内容:舞台行动与规定情境 1、想象实物动作(无实物练习) 2、不同物体的态度变化 3、不同环境的态度变化
4、不同人物的态度变化 5、规定情境不断复杂化 6、任务小品 7、动词小品 8、主题小品 9、物件小品 10、音响小品 11、音乐小品 12、节奏小品 13、激情小品
14、判断小品 教学要求: 这是表演基础训练最关键的阶段,学生在本单元要学会在自己虚构的规定情境中组织起有目的,有顺序而有逻辑的舞台行动,要学会掌握舞台行动诸要素“你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你要做干什么?为什么?怎么干?”在行动过程中要学会掌握适应、思考、
判断等重要环节,逐步掌握构思单人小品的技巧和方法。 训练要领:
(1) 发展动作性联想力《行动与想象》 (2) 抓住小品中心任务《行动与任务》 (3)明确规定情境《行动与规定情境》 (4)掌握行动中的思考判断过程《行动与判断》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无实物练习是“动作性想象”和“有机行动”最有效、最科学的方法,千万不能走过场,一定要认真、扎实。要用实物来检查,迫使学生认真地抓住无实物练习的行动顺序、行为逻辑、质感、量感、体积大小、空间、部位、速度、节奏,不漏掉任何环节,“下一个动作是前一个动作的条件反射的结果”,这一练习的科学性在于养成学生合乎逻辑行动的习惯。会不知不觉的引导学生进入“下意识的创造”。 这一练习又是注意力集中,肌肉松弛、目的、任务、思考、判断等等元素的综合训练。无实物练习可以从简入繁,可以逐步加进规定情境,变化节奏,强化职业特殊性等等,甚至
可以过渡到单人小品、交流小品。 (2)舞台真实是想象的真实、态度的真实,对物体、对环境、对人的态度变化、实质上是舞台行动的变化。这种练习也是舞台“假定性”最好的练习,经过这种训练,学生未来创
作不同风格的现代派戏剧并不困难。 (3)单人小品不要求太复杂的心理生活,避免学生“演情绪”,“挤感情”而是更多一些
有过生活体验或间接体验的生活小片断。 (4)在小品中也要避免机械性的形体动作,做完这件事,做那件事,动作篇四:表演元素教案
《表演基础训练》教案
第一单元 有机天性解析、创作天性与表演(40学时) 教学要求: 通过对学生有机天性的释放,激发出学生的原始创作天性,使学生在舞台上建立正确的
自我感觉,自由、松驰的生活,从而建立起正确的表演观。 教学内容: 一、理论讲述:
1、什么是天性? “天性”是人生而具有的自然属性,人之初并无善恶这样的道德概念,也没有因道德、法律、约定俗成的禁忌。然而随着人逐步的自我认识与社会认识,自觉不自觉的受到各种束缚,使人不能在他人面前真实的表露自我。演员表演是“当众孤独”的,需要能够挣脱各种
束缚真实、自如的表演,对人的天性的回归就将是摆在演员面前的第一个问题。 2、 什么是有机天性? 天性加上有机两字就使它变得不同,有机是指有意识的并赋有合理性与逻辑性的,因此这里的有机就带有技术技巧的色彩。有机天性就是合理的赋予逻辑的运用技术和技巧使演员的自然天性回归。
3、 怎样有机的解放学生的天性? 解放学生的天性就是使学生在舞台上回归自然状态的“自我”。初上舞台的学生往往因为心有杂念而紧张,从而表现出手足无措、语无伦次、面红耳赤、呼吸困难、满头大汗等不正常的状态。如何能够让学生在舞台上放松呢?上台以前必要的热身活动可以使紧张的肌肉放
松,适当的调整呼吸可以使心率趋于正常, 心境趋于平静。上台以后注意力的集中可以排除心中的杂念,并使头脑清醒保障条理、
逻辑的完成舞台任务。 注意力集中为什么能够排除杂念呢?据心理学家研究人在一个瞬间注意力只能集中在一个点上,人十分专注于一件事往往忽略身边发生的其他事情。因此如果把演员在舞台上的每个瞬间所需的注意力清晰合理的安排好并连接成不间断的线,那么演员的杂念将无隙而入,
这就保障了演员始终处在表演状态而不会跳出。 到达注意力集中,需要上台以前保持心境的平静、头脑的清醒,并反复梳理默忆需要表演的每个环节乃至细节。熟练是增强自信的好方法。上台后认真执行每个表演环节乃至细节,
并梳理默忆下一表演环节和细节。可逐步达到“目中无人”的境界。 二、课堂实践: 梳理练习——通过用意念带领肢体的方式,使学生注意力专注,并放松肌肉。 破相练习——运用游戏的方式使学生将自认最丑陋的一面展示给众人,由于所有游戏参与者都会展示,
以集体方式打破心中禁忌。 肌肉放松练习——通过寻找多余的紧张肌肉的方式,使学生提醒自己肌肉放松,找到合理的舞台姿态。
冥想练习——通过冥想使学生进入自我想象的催眠状态,放松自我。 三、作业及习题:
1、天性和有机天性有什么异同? 2、为什么要解放天性?
3、注意理集中有什么作用? 4、每天早晚将梳理练习、冥想练习作各作一遍。 5、随时做肌肉放松练习。
第二单元 舞台行动(56学时) 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舞台行动在戏剧中重要性及其基本原理,掌握组织舞台行动的基本
能力,能够较好的运用舞台行动外化人物的内心活动。 教学内容:
一、 理论讲述: 1、 舞台行动的概念 舞台行动:是在意志的支配下,为达到一定的目的所采取的一切手段。这里面有几个要
点,一是意志的支配,二是要有目的性,这两点很重要,这是区别于生活中的一些动作行为。行为是人的行动的一个抽象和概括,他是对很多的行动的抽象和概括,然后总结出来的一个概括性的东西,比如说某某同学忠厚老实,怎么来说明他忠厚老实呢?因为是通过他一系列的活动,他在某个活动中展现出来的是这样的,最后通过总结概括出来后,认为该同学在行为举止上比较忠厚老实。另一位同学比较圆滑事故,这都是经过了总结抽象概括以后得出的结论,那么我们说,日常生活中人每天都离不开动作,为什么单单说戏剧是一个行动的艺术,演员是一个动作大师,在舞台上演员都是为了各种各样的目的在进行着活动,去行动去动起
来的,这是戏剧的一个特点,我们把这个动作,分一分类,那么我们刚才说亚里士多德说的 它是对人物行动的模仿,方式是靠动作来完成的,动作是行动的一部分,也可以说动作
是具体完成行动的手段和方法。 我们现在把动作进行一下分类:大的来说,动作分两类:外部动作和内部动作。细分的话分为五类:一是纯粹的外部动作,就是你的肢体上的,如打个喷嚏,挠个痒痒,没有强烈的目的性;二是性格化的动作,这个人物身上所独有的,如有的人性格大大咧咧的某些习惯,拿手绢擦汗啊等,性格化的生活习惯所带出来的;三是帮助剧情发展和说明剧情的动作,比较鲜明的是西方的戏剧或是中国戏剧里出现的小丑的角色,先上来一个小丑,先对剧情的背景进行一下介绍,他的动作完全就是为了剧情服务的,还有一种是帮助剧情发展的,如雷雨里,有几次的铺垫,说花园里的电线走电,说家里的老黄狗给电死了,他这些都是后来剧情的发展进行铺垫,最后四凤和周冲触电身亡,为了这个大悲剧的结果进行的铺垫,是为了剧情的需要,没有实在的意义;四是内心动作,也就是心理活动,心理动作分两种:一是心理自我的,也是我们常说的内心斗争,如我要不要去等?二是与他人的,这是一种判断的,如他这样说什么意思等?五是静止动作,静止的动作其实说是不存在的,他只是外部的静止,没有语言也没有动作的情况下,应该有内心活动的,纯属静止的动作如发呆,这种可能属于完全静止的动作。动作还可以分为外部形体动作,心理动作,语言动作,实际来说,不管是
外部形体动作还是语言动作都是心理动作的一个外化。 2、 舞台行动的三个特征: 一、直观性,它是活生生的展现在舞台上的,如走过去喝杯茶,具有 一定的直观性的;二、揭示性,就是人的行动人的动作都是去揭示人物内心的活动的,揭示人物的动机的,我们刚才讲过,舞台行动是在意志的支配下有目的所采取的手段,现在展现在我们和观众面前的只是那些手段,比如有人想无端请假,会找出许多理由来做,这都是手段,达到目的,出去玩的目的,我们可以通过他的这个外在现象,如脸红,眨眼睛等的内心不安,通过这些来揭示他在撒谎的行动,通过现象看本质;三、流动性或运动性,人的动作和行动不是割裂开的,都具有连续性,这个动作接上一个动作,这个动作又连接下一个
动作,都是连续性的,没有一个动作可以是孤立的,以上就是舞台行动的特征。 3、行动的三要素
行动的三要素可以分为做什么——任务 为什么做——目的 怎么做——适应 一、做什么:指动作的任务,即此时此刻要做什么?人们的动作总是在一定的推动下完成的。任务是动作的依据,同时又推动着动作,演员为完成任务需精心准确地去动作,任务是激发演员积极行动的动力,不同的任务将产生各自不同的动作。善于准确而富于想象地抓住剧作提供的任务,是正确表演,正确行动的前提。生活中人们做什么是天性,然而演员要将角色做什么化为演员的第二天性确要难得多。演员要通过艺术想象与信念等元素,将角色的艺术转化为 演员的艺术,将角色的行为动机转化为演员内心的行为动机。将角色的动作转化为“演员——角色”的动作,将剧作家文学描述或蕴含于台词中的篇五:表演游戏公开课教案
表演游戏公开课教案
一、活动目标:
1、能大胆的结合动作表情进行表演,表现游戏角色特征。 2、在活动中学会与同伴协商,轮流扮演角色,合作游戏。 3、体验参与游戏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幼儿已收悉故事内容《小熊请客》、《狼和小羊》 2、物质准备: 《小熊请客》小熊、小花猫、小狗、小鸡、大狐狸等头饰三份、杖偶一份。 《狼和小羊》
小羊、大灰狼、小花猫、小黄狗、大象、白马头饰三份、杖偶一份。 三、活动过程:
(一)头饰引入,引出故事。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回忆故事内容。 (二)出示电脑课件,分段复习故事内容,练习角色对话。 引导幼儿说说小羊喝水遇到谁了?说了什么,想了什么办法?最后怎样了? (三)鼓励幼儿按意愿选择游戏主题。 1、你想和谁一起表演呢?
2、你想表演哪个故事呢?扮演故事里面的哪一个角色? (四)提出游戏要求
1、游戏时如果发现同一组的小朋友不会表演,可以帮助他教他如何表演。 2、游戏玩,要把玩具收好,放回原位。 (五)幼儿分组表演,教师巡回指导。 重点指导幼儿协商分组,表现出所扮演的角色的语气、语调和动作表情。指导部分能力
差的幼儿大胆进行表演。
(六)游戏结束,评价游戏情况。 请每组幼儿派个小组长评价照片游戏情况,好在哪里不好再哪里,下次应注意的问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