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田字格中的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从整体上把握作者游览的顺序,理解课文脉络,抓住主要内容。 【课前预习】
1.自学生字词,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1) 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 在田字格中描红生字,再临写三遍。
(3)遇到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标注在文中空白处)。 2.朗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注意长句子的停顿要正确。 如:
(1)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
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2)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3.边读边想。
(1)(谁)在 ( 什么时候?)游览XX的双龙洞的。 (2)双龙洞所处的位置在 。
(3)课文第( )自然段中,清楚地交代了“双龙洞”名字的由来:“” (4)课文第( )自然段具体地介绍了进入内洞的方法: (5)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具体地写了去双龙洞路上的、、。 (6)找出文中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 【资料】
叶圣陶(1894—1988) 中国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原名叶绍钧,XXXX人。 映山红 就是杜鹃花,多为红色花朵。
油桐 落叶乔木,叶卵形,花较大,种子可榨油。
石钟乳、石笋 都是由石灰质聚集而成。岩洞中的石灰质溶解在水中,水从石洞顶上滴落下来,水中的石灰质就一点儿一点儿地聚集起来,从洞顶逐渐形成冰锥状物体,这就是石钟乳,也叫钟乳石。洞顶的水滴落在地上,石灰质也逐渐聚集起来,越积越高,形成直立的笋状柱体,叫做石笋。石钟乳与石笋上下相对,天长日久,便连接起来,称为石柱。石钟乳、石笋形态各异,有的像人物,有的像动物,有的像器皿,等等。
进:在“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中,作量词使用。房屋分成几个庭院,每个庭院就称为一进。课文里说内洞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即有十来个庭院那么大。 【预习反馈】
1.小组成员轮流读词语,相互正音。
杜鹃 油桐 臀部 石笋 罗甸 孔隙 稍微 蜿蜒 突兀森郁 变化多端 2.默写含生字的词语,轮转批阅。
3.将易读错、易写错的生字写上黑板,并对照黑板向全班汇报学习情况。 4.分自然段读课文,相互正音,尤其注意长句子的朗读。 5.交流“课前预习3”,再说说全文的主要内容。 【质疑探究】
读悟“在路上”(第二、三自然段)。
1.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交流:这段写了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除了这些,你还读懂什么?
(提示:朗读思考,在书上做一些相应的标记,如,在表示事物名称的词语下面画上横线,在表示事物特点的词语下面画上小圆圈;对相应的词语、句子有什么理解或疑惑,可以在旁边写一写。)
2.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交流:作者听到了什么?溪流是怎样往下流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3.在去双龙洞的路上,作者看到的、听到的一定不止这些,但作者为什么只挑了这几样事物来写?
(提示:抓住相关词语朗读体会景物的特点与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4.“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这句话包含了哪些信息?
【当堂检测】 1.根据拼音写汉字。
tónɡ 梧 ( ) ( )事 ( )年 juān 杜( ) ( )款 ( )秀 2.给句子中画线的部分换一个恰当的词语。
(1)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高耸着,山上树木繁密,很有气势。( ) (2)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一个挨着一个指点洞内的景物。 ( ) (3)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种多样,颜色也各不相同,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 ) ( ) 3.读句子,选词填空。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幻调子。”
逆流而上 顺流而下 溪流 山势 (1)“一路迎着溪流”,这里的“迎着”不是,而是。
(2)这段写溪流的宽窄缓急,均是由山势造成的,因此,这段是明写,暗写。 【预习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朗读第四至七自然段,想想作者在外洞、孔隙、内洞都看到了什么,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有何感受?边读边思考,在行间作批注。
3.根据作者的叙述,画一幅XX双龙洞的景点游览图,并在景点旁标出景点的特点。
4记XX的双龙洞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XX双龙洞的神奇美丽,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背诵第五自然段。【预习反馈】
1.交流: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合作探究】
1.课文第四自然段写什么?作者游外洞都看到了什么,这些景物又各有什么特点? 2.孔隙有什么特点?你是从文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在文中圈画,抓住关键词语体会。) 3.从作者在孔隙中行进时的感觉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出你所体会到的内容?(抓住相关词语,一边朗读一边体会作者的感觉,体会作者内心丰富的情感。) 3.内洞有什么特点?(把表示内洞特点的句子用“——”画出来。) 4. 说说“再加上”“即使”“也”的表达作用。
5. 文中有几处写到了“泉水”?(找出文中写泉水的句子,体会文章的另一条线索。) 6.XX的双龙洞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7.作者是运用哪些方法来表达自己对XX双龙洞的热爱、赞叹之情的? (提示:结合具体的内容谈) 【当堂检测】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流出。虽说是,可也。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刚合适,再,是这样小的小船。
2.我怀着的心情独个儿,自以为,,,没有一处不贴着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 【知识积累】 读一读,背一背: 1.带有“龙”字的成语:
鱼龙混杂 望子成龙 画龙点睛 老态龙钟 龙凤呈祥 车水马龙 龙吟虎啸 龙争虎斗 龙腾虎跃 龙飞凤舞 2.描写山的诗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课后作业】
1.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 这是什么 那是什么 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 动物以与宫室 器用 名目有四十多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1) 在文中的空白处加上标点符号。
(2) 用“——”画出描写内洞很黑、很大的句子。 (3)结合选文内容,说说XX双龙洞名字的由来。
(4)洞内石钟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颜色各异,你能想象其中的两种也将它们比作什么吗? 第一种: 第二种:
(5)读了这段话后,我知道作者抓住内洞的、、三个方面来写,其中着力描写了内洞
景物的“奇”,一是“形奇”,表现为的石钟乳和石笋;二是“色奇”,表现为;三是洞顶的“双龙”,一条,一条 。
(6)画线的句子,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2.读例句,写片段。
(1)例句: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抓住事物的特点写。)
仿写:怎样的呢?
(2)例句: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善于抓住人的心理感受来写。)
仿写:内洞一片漆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