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心理学视域下的语言与思维关系探讨
尤景杰
(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新镇学区中心幼儿园,内蒙古 通辽 028312)
摘 要: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在语言学界一直备受关注。从古至今,不同学科、领域、流派的专家从各自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对其进行了探讨与研究,并取得了不同的研究成果。有些学者认为:思维在先,语言在后,即思维决定语言, 另外一些学者认为:语言在先,思维在后,即语言决定思维,以此通过下文简谈之。关键词:儿童心理学;语言;思维
本文主要结合前人经验以及儿童心理学相关知识,以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为理论依据,详细分析并总结语言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提高读者对于两者关系的认知和思考,促进思维和语言的进一步发展。
起来,只觉得精力不足,情绪不稳。
(4)攻击。这类孩子整日东奔西跑,经常搞恶作剧,喜欢讽刺挖苦别人。对美好的物品毫不爱惜,摔打成为癖好,表现出攻击性。
(5)恶劣的人际关系。心理不健康的儿童一般没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往往由于个人心理不健康等原因,与人产生交流障碍。不能与人合作,对人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有猜疑、嫉妒、退缩现象,不能置身于集体,与人格格不入。
一、语言与思维的产生
语言是人们在社会劳动过程中,适应交流意识、传递信息的
需要而产生的。语言一经产生,又成为思维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因素。按照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原理,语言在人脑反映外部现实的神经生理机制中,担负着第二信号系统的职能。思维以抽象的形式间接地、概括地反映外部现实,而语言则是抽象思维活动的必要条件。语言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词。它是在对客观事物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词(言语),间接的概括的抽象思维活动就不能正常进行。科学研究的实验表明,头脑中的思维活动是凭借简化的内部言语进行的。甚至在利用电子计算机模拟人类思维的过程中,也离不开相应的人工语言符号系统。人工语言在现代科学思维中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语言是思维得以实现的工具,是思维存在的形式和表达思维的形式。思维成果凭借语言记录、固定下来,又通过语言而得以表达和传播,使它们代代相传、代代积累,并使思维能够在继承以往成果的基础上发展。
四、从儿童心理学角度看思维决定语言
在以儿童心理学分析思维和语言关系的学者中,以皮亚杰
和维果斯基的理论最具影响力。二者研究角度都是独立个体的发展,并且在大量的实践后指向同一个观点,即思维和语言(有声)并不是同等的事物。这指的是在前思维时期同时存在于儿童的有声语言时期。其中,皮亚杰花费了漫长时间来分析儿童的认知发展,最终提出了系统的关于儿童从出生到成长阶段的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直接推动了儿童认知发展研究。在其认知发展理论中,对于儿童思维以及语言的关系展开了详细探讨。在皮亚杰的理论当中,个体一生当中的语言和思维发展呈现出四个主要阶段。首先是感知运动阶段,这个阶段一般发生在个体出生之后到2岁之前,在这一阶段内,个体的语言能力还处在一个酝酿和准备的阶段。接下来是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一般在2岁到7岁,这时个体的语言发展和思维的发展都处在一个重要阶段。再者是具体运算的阶段,这一阶段指的是7岁到11岁,此阶段个体不管是思维能力还是语言能力,都处在发展的重要转折期。最后是形式运算阶段,这一阶段指的是11岁到15岁。在这段时间内,个体不管是思维能力还是语言能力,都到达了发展的鼎盛时期。通过这四个阶段,我们不难发现,语言和思维是一个互相作用、互相促进的关系。思维的发展对于语言的发展起相应的决定作用;但语言也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它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呈现,能够促进儿童认知能力提高。缺少语言,儿童的认知只能存在于内心,不能表达出来。
二、从心理学角度看思维与语言关系
心理学对于语言与心理的关系阐述,指的是客观世界被大
脑真实展现的问题,也是在人类的思维中语言起何作用的问题。客观世界被人脑逐步反映出来,这是一个包含多个不同部分却又统一完整的过程。这些部分包含了一系列心理环节和过程,是一种紧密制约、互相作用的关系。
三、儿童心里不健康的表现
(1)多动。儿童的心理行为可以表现在儿童的行为上,有些儿童出现“多动症”。主要表现为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受到严重影响等几个方面。
(2)焦虑。指突如其来的没有明显身体原因的恐惧状态。具体表现为缺乏自信、过于敏感、食欲低落、无端哭闹。这类儿童陌生环境反应敏感,而担心害怕,甚至恐惶不安,哭闹不停,常常担心被别人嘲笑,对尚未发生的情况,产生过分的关注,并伴有无根据的烦恼。对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显得过分焦虑。
(3)恐怖和失眠。恐怖表现在对某些事物或情景产生惧怕和逃离的心情,如怕打雷闪电,极度紧张,抱头乱窜。儿童对于一些没有危险或基本没有危险的东西也感到害怕,而且这种害怕十分突出,儿童由于恐怖而出现回避、退缩行为。失眠的孩子入睡困难,睡中不时惊醒、大声哭闹,甚至梦游四方,但白天回忆不
五、结语
思维和语言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语言是现实的思维,
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外壳又总是包含着思维的内容。思维的发展推动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发展又促进思维的发展。一般来说,语言的发展水平标志着思维的发展水平。但是,思维和语言又不是等同的,它们有各自的相对独立性和特殊规律。
参考文献:
[1]石林平,张东红.心理语言学研究的理论基础[J].甘肃高师学报,2014(03).
作者简介:尤景杰(1990— ),女,汉族,内蒙古通辽人。主要研究方向:幼儿心理教育。
6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