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教育新论 从凯洛夫《教育学》中看其教育教学思想 …凯洛夫《教育学》的指导思想及其源泉。凯洛夫 (1893-1978),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主要从事教育理 论研究和教育行政领导工作。他提出教育学是一门科学,说: ‘作为青年一代的教育、教养和教学的科学之教育学,也是社 会科学”。他认为,教育学应当根据人类社会教育的产生、发 2.凯洛夫《教育学》中的教学原则。根据教学过程的基 本环节,凯洛夫《教育学》的作者提出了五条指导教学工作 的原则,即直观性原则、自觉性与积极性原则、巩固性原则、 系统性与连贯性原则、通俗性与可接受性原则。 《教育学》的作者认为,直观陛原则之所以必要,首先是由 展,研究教育的一般规律,指导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 凯洛夫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张,集中体现在《教育学》 一书中。他主编的《教育学》(1939,教科书),系统地总结 了苏联二、三十年代的教育经验,批判地吸收了教育史上进 步教育家的思想。全书包括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 理论4个方面。其主要特点是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 地位和作用,认为‘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授予学生以自然、 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深刻而确实的普通知识”,形成学生的 技能、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 的共产主义人生观;肯定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组 织形式,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凯洛夫《教育学》的理论体系是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 开始形成的。关于《教育学》的思想渊源,作者曾在书中指 出,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作为科学一般方法论基础的马 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以及马克思、恩格斯、斯大林关于文化 和教育的学说;(2)经过批判地改造过了的教育学的历史遗 产、学校及其他教育机关的工作与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是 我们祖国进步的教育学对于科学的贡献;(3)苏联学校及其 他教育机关的现代工作经验以及家庭教育的经验。”… 凯洛夫《教育学》的教学论。1.关于教学过程的本质问 题。凯洛夫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基础上论述了教学过 程的本质问题,他根据列宁关于“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 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一认识真理、认识客观现实 的辩证唯物论的科学的认识过程,肯定了学生“掌握知识的 过程和人类在其历史发展中认识世界的过程具有共同之点”, [21因而教学过程必须在科学认识论的指导下进行。但同时他 也明确肯定了“教学不是、也不可能是与科学的认识过程完 全一致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现实的认识又具 有它自身的特征。通过教学要使“学生领受既知的、为人类 所获得的真理(知识),’, 学生的任务主要自觉地牢固掌握 和利用已为前人所发现和整理的知识,“并不负有发现新的真 理的任务”。[51因此,特别是在中小学里,学生掌握知识时, 主要是在老师指导下,采取各种教学途径来完成的。这样, 可以避免人类认识历史上往往难以避免的那些走弯路、犯错 误的现象。比如通过教科书的学习,在短期内就可以间接获 得人类长期摸索、积累起来的许多宝贵经验。这样,在教学 中,实际上学生可以直接接受前人已经证实了的科学结论和 概括,无须事事亲自去实践、尝试。凯洛夫在这个问题上的 见解基本上是正确的,反映出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这既和 以往各种从唯心主义认识论出发论述教学本质的观点划清了 界限,也和那种把人的认识过程和教学过程混为一谈,不顾 教学过程本身特点的观点划清了界限。 于只有在学生知觉具体事物的基础上才能形成观念和概念,‘直 观是接触知识的‘最初源泉’。” 同时,直观也是学龄儿童的 年龄特征所要求的,尤其在教学的最初阶段上,由于儿童过去 观察所积累的形象还不多,这时直观教学更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教育学》指出,学生自觉性与积极性的原则旨在保证儿 童的积极思维,将通过直观所得的形象和所知觉的具体事物 在意识中加工,对物体及其特征进行分析、比较、对照,从 对它们的概括中得出规律,形成概念。《教育学》对巩固性教 学原则所下的定义是:巩固地把知识保持在记忆中,当有必 要时,要会想起这些知识并以它作为凭借。其重要性在于“如 果学生不能回忆与新课题有联系的一定事实时,那么,就不 可能获取新知识”。 巩固的前提在于充分地领会,以及老师 叙述知识的清晰性与明确性程度、知识体系的形成、知识的 运用程度,等等。 关于系统性和连贯性的教学原则,主要是指为了保证学 生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道德需要有按照严格的逻辑联系 编写的教学大纲与教材;其次,老师必须负责系统地和连贯 地讲述他们所教的学科;第三,要求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 使自己巩固地、完整地掌握知识、技能与技巧的体系。可以 看出,这一原则是对20年代忽视系统知识教学的否定。 关于教学的通俗性与可接受性原则,《教育学》强调必须 使教材的范围、复杂程度与深度符合各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 顾及学生的知识水平、领会科学问题达到的程度及智力水平。 另一方面,该书作者也指出:‘所谓顾及儿童的能力,就是说 对于学生工作的努力加以限制和鼓励。儿童喜欢克服一切困 难。而不用任何努力即易于掌握的教材,并不能引起他们的兴 趣。” 同时他们还提出了要估量每个学生的个陛差异,对于 学习困难的学生和进度快的学生都要提供特殊的帮助和要求。 凯洛夫提出的五教学原则,主要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老师 的讲授和学习教材,牢固地掌握系统知识、技能与技巧,以 便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关于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的问题。根 据教学过程的本质要求,凯洛夫强调了课堂教学应是教学工 作的基本组织形式。他说:“学校教育工作主要是在课堂上对 组成各班的学生进行的”。 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度分成班级, 对各种科目按同定课表由老师进行讲授,这种教学工作组织, 就是他所强调的班级授课制度。他认为只有把上课作为学校 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才能完成教育和教学的主要任务, 才能逐步地使学生从无知到有知,给学生以各方面的知识, 提高学生的知识质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观、道德品质, 发展他们的智力、兴趣,以及改善纪律状况,等等。 (下转第4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教育新论 法和情况)之间的一致性。因此当我们说人种学研究某一结 果的效度比较高时,我们不仅指该研究使用的方法有效,而 且指该结果再现于研究过程中所有部分、方面、层次和环节 是“事实的宝库”。人种学研究倾向于揭示教育现象的复杂 性,从长远观点看将有益于教育工作的改进。 例如对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理论的实践的检验,就可 以用人种学研究的方法,比如现在流行的建构主义,它与行 之间的平衡性和一致性。 3.提高信度和效度的方法。人种学研究的信度和效度之 为主义、认知主义等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建构主义教学程 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二者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又相 序和策略是否能被教师和学生所接受;建构主义提倡的是学 辅相成。因而对一项具体的研究而言,二者同等重要,不可 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学习情境的创设,这些是否真的 偏颇。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既确保研究的信度,又提高研究的 能发挥作用?这些都可以通过人种学的研究来不带任何的主 效度呢?可采取如下的方法。 ①延长在某一具体情境中的研究工作时间,克服研究者 对教育现象或问题可能产生的曲解。 观色彩,深入学生、教师的学习生活、教学生活中去,获得 丰富的材料。 在国外适用的一些教育教学方法,教育工作者希望能应 用于中国的教育实践中,那么我们应该采用人种学的方法来 进行现象的分析和研究,深入到环境中,深入到教学中去, 从而得出客观的评价和操作方法 2.应用范围。人种学研究用于收集有关教育现象的资料; 研究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实践的问题;提出教育教学中新 的问题;是实证主义的有力的补充。由于人种学研究是在自 然情境中进行的,它必然会受到错综复杂的各种各样偶然因 素的干扰;再加上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原则上不能支配和控 制研究对象及其发展过程,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人种学 研究不能判断“为什么”这一类因果关系的问题,只能解释 ②坚持正确的观察态度。 ③三角互证法。三角互证法是根据多种资料来源或多种 资料收集方法的一致性来评价资料的真实性。其目的是通过 尽可能多的渠道对我们初步建立的假设或得出的结论进行检 验,以求获得该假设或结论的最大真实度,从而提高其信度 和效度。 ④反馈法(foed-dack)。即研究者得出初步假设或结论后广 泛和自己的同行、同事、朋友和家人分享,听取他们的意见, 无论他们对该项研究熟悉与否,都有可能对研究的结果提出有 用的看法和建议。熟悉该项研究的人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参 考意见,不熟悉的外行往往有一些内行始料不及的新角度,使 研究者耳目一新,从而为研究者提供不同的看问题的思路,帮 助研究者从不同的层面来检验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有什么”和‘‘是什么”问题。正如澳尔科特所说,人种学研 究侧重于事情是怎样的和它们怎么进行的,本身并不指出活 动的原因。 人种学研究的意义和应用范围 1.意义。科学研究中,方法论上的突破往往会给各种研 究带来新视野、新思维、新领域。因而,人种学研究作为一 种研究方法和模式,对教育科学的研究来说,具有广泛而深 远的意义。人种学研究通过对现象的经验性的描述对教育理 论的发展和检验起着重要作用。人种学研究进行实地考察, 参考文献; [1]威廉・维尔斯曼.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l997. [2]昊增基等.现代社会调查方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3]刘耀文.从实证主义到现象学——两大方法论影响下的心理学 理论月刊,2005,2. 积累起来的大量原始资料,美国教育家威廉・维尔斯曼(Wil— lianWiersma)认为是‘提供了有关教育现象研究的宝贵资料’, (上接第l2页)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网络与电化教育中心河南洛阳 4.论教养和教学内容。在谈到教学计划时,《教育学》强 调普通学校授予学生的应该是从整个科学知识中选择出来的 基本知识,包括属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各种艺术以及思 维科学的21门学科。该书对各门学科的教育和教养意义进行 了比较详细的论述。这是典型的升学教育方案。 《教育学》强调,教学大纲在有系统的形式中包括着一切 构成教学科目内容的问题和题目纲要,是老师的基本指导文 件,它必须体现教学的教育性、科学性、系统性、可接受性、 的任务是必要的。这就使凯洛夫的教育思想与标榜“进步的” 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划清了界限。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在苏 联教育理论发展过程中占重要地位。30年代中期开始的苏联 教育理论发展进入到另一阶段。它以凯洛夫的教育理论为主 要代表,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反映了30年代中期到50年代的 苏联教育实际情况。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对教育上的一些重要 问题做了更系统的探讨和阐述,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应 该说,全面、完整、系统是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另一特点。 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等原则。 作者认为,教科书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源泉之一。它包括 参考文献; 基本原理和学生独立学习的材料,加深和巩同着老师上课时 所讲授的那些教材,还包括着学生必须领会的知识。凯洛夫 [1]凯洛夫主编.沈颖,南致善等译、《教育学》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1年版,第33页、 . 《教育学》中对教养和教学内容的论述反映了30年代以来苏 联普通教育建设的成果。 凯洛夫的教育理论代表着苏联教育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 阶段,反映了从30年代后期到50年代后期这一历史阶段苏 联教育理论的水平和特点。 他的教育理论,是在清除了左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对苏 联教育严重干扰的条件下产生的。这一理论的建立基本上适 [2]《人民教育》,1956年本,第l32页、 [3]《人民教育))1956年本,上册,第6O页. [4]《人民教育}1956年本,上册,第6l页. [5]《人民教育》,1956年本,第l32页. [6]凯洛夫主编.(教育学)上册,第60-6l页、 [7]凯洛夫主编,(教育学)上册,第84页. [8]凯洛夫主编、(教育学)上册,第89页、 [9]凯洛夫主编、(教育学)上册,第198页, 应当时苏联社会和教育的需要和要求。在坚决纠正极左思潮 对社会主义教育的干扰之后,明确提出建立“苏维埃教育学” 作者单位:浙江教育学院教务处浙江杭州 l : 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