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核型技能人才培养途径探讨
作者:魏杰逢
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年第18期
摘 要 技工院校可通过工学一体化教学、素质教育进课堂等途径,培养具有“核心职业素养和核心专业技能”的“双核型”技能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关键词 技工院校;技能人才;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8-0150-02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的步伐的日益加快,广大企业对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需求旺盛。对各个技工院校而言,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 当前技工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笔者了解到现在许多技工院校都开设了不同层次的技能人才培养,有中级、高级、技师等级的毕业生,他们拥有了技能,却不能满足企业的综合能力的需求,岗位稳定性差,技工学校人才培养形势不容乐观。
学生学习基础薄弱 技工院校的学生总体而言大部分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文化基础知识薄弱,比较贪玩,未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许多学生出现旧知识不牢固、新知识掌握不了的问题,给继续学习带来严重阻碍,更谈不上持续发展能力了。
学生素养教育不足 技工院校往往比较重视学生技能培养,对于沟通交流、团队协作等职业软素养教育不足,有些甚至认为开展学生文体活动就是素养教育了,学生未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导致部分毕业生就业后难以适应企业要求而离职。
技能实战性不强 技工院校对学生的培养虽然非常重视技能培养,但是多数培养模式还停留在“知识讲解、技能训练、企业实习”的模式上,学生在校内接触企业化项目机会很少,存在技能应试教育之嫌。
基于以上技工人才培养现状,笔者认为应该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创新,实施“双核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核心职业素养和核心专业技能”的“双核型”技能人才,满足社会需求、适应经济发展。
2 “双核型”技能人才的培养途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推行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 人社部近几年一直致力于推行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倡导让学生在“干中学、学中干”,逐渐被广大院校所接受。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三个一体化来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
1)学习内容与岗位标准一体化。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前应实地到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员工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的工作技能,与企业员工交流掌握其岗位能力标准。这样在制订教学计划的时候就会有的放矢,使学习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匹配,改革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领会能力,注重综合知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校学习时就能够提前感受实际工作需求,进入企业后能尽快达到工作要求。
2)教师与企业培训师一体化。如果学生在学校里接受了培训,到企业后还要再一次接受培训,就说明教授的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要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技工院校的教师应定期深入企业实践,拜企业工人为师,自己熟练掌握企业的岗位技能、素养要求,成为企业培训师,方能将企业所需知识技能素养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校就成为“准工人”。否则,难以想象未进过企业的教师能培养出合格的技能人才。
3)学生与企业员工一体化。技校学生相对而言没有太多的学习压力,没有压力也就没有了动力,要想让学生尽快成为“职业人”,需要将学生与企业员工一体化,把学生置于某种“企业文化”氛围中,让学生逐步形成职业化思维、职业化行为方式,从职业的角度学习知识、技能,提升素养。
实施素质教育进课堂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教育要“立德树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当然,技工院校也不能例外。首先,技校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技术的不断更替、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其次,实施素质教育是技工学校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技工学校的毕业生上岗工作靠的是专业技能,发展靠的是综合素质,毕业生日后的发展是技工学校生存发展的关键,技校教育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以质取胜。
1)优秀毕业生案例融入教学。教师要关注学校毕业生的成长发展,有意识地收集成功案例,并将这些案例通过课堂展示给学生,分析“他们”成功的原因,让学生对照寻找自身的发展方向,可以邀请毕业生来校做报告,让学生感受到榜样就在身边,增强学习自信心,激发其学习内动力,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将来也能成为别人的榜样。
2)优秀企业文化进课堂。技工院校学生将来要在行业、企业发挥他们的才干,需要培养良好的职业品质。可以将区域内知名企业的文化理念引入学校教学,开发企业文化手册,供学生学习。教师可以运用专业课程阐述企业的价值观,模拟企业管理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诚实守信、讲求质量、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
3)项目学习工学交替。教学内容优化为任务驱动的项目,实施工学交替学习模式,把教学场地从校内拓展到企业,充分利用企业设备条件和工作生产氛围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素质的培养,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强化在校学习的成果。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学生会直观体会到职业素养的高低对其职业生涯发展带来的影响,从而进行自主的矫正与学习,“双核培养”加上校内与企业培养双管齐下,为学生从学生角色向职业人转变奠定扎实基础。 开展紧密型校企合作 技工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实用性是技工教育培养特点。所以能够按照企业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肯定会符合企业的胃口。这就要求学校主动与企业合作,将企业的岗位要求、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相结合,即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师资培养、实训设备等环节邀请企业全程参与,深化合作层次。 1)立足市场设专业。在专业设置上,企业处于市场的第一线,对于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最有发言权。技校要想培养出的学生受企业欢迎,听取企业意见就成了千里之行的第一步。比如:当今社会机器人的使用、3D打印的出现为技工院校的新专业设置提供了市场。 2)企业标准定课程。在课程安排上,学校应参照市场对企业产品的要求,与时俱进地改革课程设置,根据最新的技术标准对已成惯例的课程进行再论证,确定课程体系,加强课程设计、课程试验、参观调研等教学安排。加强毕业设计教学及管理,全面提升学生运用能力。重视毕业实习,提高学生解决实际情况的能力及踏实负责的工作责任心,力争学生毕业即可参与企业生产,无需再培训,从而增强竞争力。
3)校企互动培养师资。在师资培养上,学校应建立与企业定期的对接机制,安排教师到企业向企业技术人员学习,参与企业生产,了解最新的技术、知识,了解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意见,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还可以迅速对课程安排做出调整。
4)校企共建实训室。以往有些学校实训室建设都是实验性设备为主,与企业生产实际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学生技能不能满足企业需要。加强校企合作,按照企业环境邀请合作企业共建实训室,将企业培训前置到校内实施,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就能体验到将来的工作环境,做好充足的准备,无疑会提升学生的竞争力。 3 结语
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积累、改革与创新,“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双核技能人才”的培养尚在探索阶段,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进一步完善,逐步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