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结合原著谈新版红楼梦的从内容到艺术价值

来源:意榕旅游网


新版《红楼梦》电视剧已经播完,或贬或褒,争议纷起;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新版《红楼梦》有它的优点和特点,也有它的缺点和不足。名著的改编永远会有见仁见智的争论,有争论本身是一件好事,可以引起我们对原著的关注,进而达到推广和普及经典的目的。新版《红楼梦》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但它注定会成为《红楼梦》改编史上一部无法绕开的作品,就如同以前的越剧《红楼梦》、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一样。所以我去看了一遍新版《红楼梦》,其实也没网上谈的那么一无是处,它还是有闪光点存在的。

首先从内容上来看,必须肯定的是新版《红楼梦》电视剧的忠实于原著,它集中体现在它用了大量的小说正文文字作为人物的对白、独白和旁白,并用字幕将文字打出,既补充了画面表现的不足,更让观众原汁原味地体味正文文字的妙处。《红楼梦》的语言堪称我国古典小说之冠,其中人物对白尤其生动传神,如果按照今天的习惯随意改动这些对白,不仅会味同嚼蜡,而且会从根本上失却了人物之神。新版电视剧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到位,可以说,所有小说中堪称经典的那些对白和词语,它都基本保留了。除去人物对白,还有人物的内心独白也保留较多。《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最重视心理描写的,有很多令人难忘的精彩之笔,在将这些内容转化为视觉形象时,往往容易把这些东西丢失,虽然人物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也可以表达此时的内心想法,但总不如诉诸文字的心理描写来得细腻、真切。新版《红楼梦》电视剧在这方面做得也比较出色,诸如宝、黛二人感情冲突时的内心描写,宝玉在平儿遭冤时的体贴和同情,都用了有关小说正文作旁白,深化了人物的情感表现,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新版电视剧个别带有新意的演绎,值得我们肯定。比如王熙凤建议宝玉结婚的调包计,对于大家闺秀薛宝钗的自尊心来说,是一个极大的伤害。原著中写她母命难违而感受的委屈,只一笔带过。但是在新版电视剧中,用她的眼泪滴落于红锦缎的特写方式,加以了充分渲染。这是基于现代人的思想意识,对当时薛宝钗处境的深深同情,编导的处理相当到位。遗憾的是,这样的成功例子不是很多,更多的是改编者的现代意识被过度发挥了。

新版红楼在保持了情节和人物的完整性的前提下,坚持前八十回按两回一集的速度,后四十回按四回一集的速度拍成总共五十集,这固然是个笨法子,但对原著这样的鸿篇巨制,尤其是“伏线千里、击尾首应”的笔法,有了很好的保留和体现。毕竟含蓄和隐喻是《红楼梦》原著最大的魅力,想要超越也只是鲁班门前弄大斧。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原著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差异性,新版红楼选择在剧中添加了一些诸如“宝玉中举”、“贾家再中兴”等细节,以期让新版红楼能更为人性化。

其次,从艺术表现上看,新版红楼在演员的选择、人物造型、画面唯美、旁白、意境等方面都有让人值得惊艳的地方,表现出不可忽略的价值。

在演员的表演方面我觉得很倒位。因为他们的年纪很心性比较符合原著中的那些人物。这个版本的表演要比87年版本的表演自然天性得多了。比如那个小宝玉的表演,十分自然,比那个欧阳奋强好多了。当年那个欧阳奋强连自己都说,不敢看自己的表演,太假了。林黛玉和幼年薛宝钗的表演也很到位。还有就是王熙凤的表演很不错。除此之外我比较看好的是贾老太太的表演,太到位的。刘姥姥的分寸也是李少红成功之处,她没有把这个人物符号化,而是尽力让她人性化。事实上,刘姥姥在《红楼梦》的结尾处,是成了贾莲女儿巧姐的老太太(她婆婆的妈)。刘姥姥的善良和忠厚,在这部红楼里表现得非常真实自然。87年版的刘姥姥或其他影视作品中的刘姥姥几乎都是小丑的符号化。其他的演员,如袭人、鸳鸯、贾政、王夫人、邢夫人、薛姨妈等诠释得也都不错。而尤三姐、柳湘莲以及蒋玉涵等配角也都很抢眼,特别北静王这个只短暂露脸的角色却给人很深刻的印象。这些都是该剧成功之处。

看完新版红楼梦的时候一个感觉就是画面很“唯美”,新版《红楼梦》把电视剧当电影拍,镜头上很下功夫,画面也很讲究。有两类画面特别令人印象深刻:一类是表现宝黛爱情的画面,如黛玉葬花、宝玉恸哭,拍得极有诗情画意,很好地表达了青春、爱情和生

命的美,以及这种美的终将被毁灭;再有一类是表现一些大事件的画面,如元春省亲、贾府抄没两集,场面铺陈,气势恢宏,前者鲜花着锦之盛,后者寒风枯枝之败,前后映衬,形象地展现了皇家的威严和家族的兴衰,让人看后感慨系之。

通观全剧,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李少红导演对于昆曲的酷爱和追求,这种追求不仅体现在上述“铜钱头”上,还体现在贯穿全剧的昆曲音乐上。特别是片首音乐和片首曲《红楼梦引子》,不仅昆曲味很浓,而且用得恰到好处,令人心动神摇;其它如时不时穿插于剧中人物情感纠葛或剧情跌宕起伏时的昆曲背景音乐,对烘托画面、渲染气氛起了很好的作用。但总体感觉似用得多了一些,因为多了,反而显得不珍贵了;而理应贯穿始终的片尾曲《飞鸟各投林》,却反没有了昆曲的韵味,变成一首普通的通俗歌曲了。

与音乐一起引来非议的还有色调的问题,有网友批评全剧色调偏于“阴郁”,比较“压抑”;应该说全剧总体色调是偏于昏黄,但也有明亮的地方;而偏于昏黄正符合处于末世的封建大家族的基色,就如同一个垂暮之年的老人,昏黄是其应有的色调。而“阴郁”、“压抑”更是那个时代的特征,如果明亮、高亢则不是《红楼梦》了。

色彩上我认为不重,其实是偏冷的调子。这个调子很适合对《红楼梦》的诠释,我估计李少红是奔着呈现一场红楼大梦的目标去操作的。这个操作很对头。我要说的是整部电视剧的用光上,非常讲究。这个讲究不是穷讲究,乱讲究和瞎讲究,而是始终彻底地讲究。虽然还是多点光源,但已经不是那种一定要让整个场景到处都亮的思维了。新版《红楼梦》要营造的是一种霉调。发霉的往事,即便新鲜处都有一种腐败的暗香。音乐问题,我说过体现了诗的节律要素。它不是飘忽,而是通过音乐呈现那种诗意的属性。造型谈不上妖媚,而是表演上的艺术夸张,它不是生活,因此有夸张的必要性。另外,要知道,那个时代的人都是小脚,你不能要求他们走路跟运动员似的。妩媚一些是客观的。

旁白是原来小说的叙述语言,为了使观众明白情节的过渡和转换,在镜头推进或画面切换时加上这类旁白也是很必要的,如“宁国府除夕祭宗祠”一集,就大量使用了这一手法,应该说效果也是不错的。正因为新版电视剧用了大量的小说正文文字作人物对白、独白和旁白,所以其对原著的忠实程度较之以前的87版应该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是在影视作品往往作为“经典代读”的今天,这种回归小说文本的努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旁白在我看来是该剧成功处之一,甚至是一个很大的点。它的叙述性充分稀释了昆曲以及色调的浓绸性,让整个格调有了一种韵与韵之间的白,或者说充满了散文性。这个散文性对韵的破,刚好使得气上有个呼吸感。另外,使用旁白还有个便利,就是尽快让观众明了戏中的脉络以及复杂的心理变化。读文字与看实景获得的是完全不同的感受。因此,适度使用旁白会弥补画面语言过于隐喻性的问题。

《红楼梦》的亦真亦幻,给富贵殿堂托起了脱俗的云朵,富贵只是镜子的背面,无常才是世事的根本。新版《红楼梦》虽然在富贵现实中表现平平,但幻境的表现毕竟还是迈进了一大步。难能在电视中体现了《红楼梦》诗意的一面。现代数码技术功不可没,制造如梦如幻的气氛可圈可点,除了薄命司的阴气十足有地下十八层之嫌外,意境氛围基本还是造了出来。无论新版如何争议,有了富贵的同时,也有了梦幻,这才是个完整的红楼,于是乎,我们终于能看到宝黛的前世今生,能看到一块石头的奇遇,能看到金陵十二钗的画册,能看到鬼气十足的没落凄凉,总之,能看到的,是一个圆满。红楼梦本身的意境是一首诗,天马行空的飘逸的同时却又能脚踏实地的真实,一个劲述说荒唐的同时,讲的却是最真的人性,能够把曹老爷子笔下那两个平行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都表现出来,才是红楼的完整。尽管这种表现放在新版红楼中,同样争议得“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但毕竟是几十年来,第一次在电视剧中可以复原属于贾宝玉的那个梦。导演本就是擅长制作风月飘渺的氛围,诗样的境界在从容之中,终于也能够细细品味一番,这是新版最大的成功之处,也是新版最大的填充之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