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程标准研究: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学生经历一些科学探究活动,初步了解物理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体会物理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为下一步选学模块做准备。
从教纲、考纲上看,匀速圆周运动是高中物理教学大纲上一个重要内容。在高考中,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分别作为一级考点、二级考点。知识与技能要求是:理解向心力的来源。目标要求是:掌握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计算公式。
可见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在高中的课程中是比较重要的,也是考试常考的内容。
在高考中的地位,从近几年高考试题分布上看,通过对比四川高考卷和全国课标卷的考题,也可以看出匀速圆周运动的重要性。 四川高考卷 分数 2014年11题 17 2013年11题 19 2012年25题 20 比重 % % % 全国课标卷 2014年17题 2013年21和24题 分数 7 20 18 比重 % % % 2012年25题 2.教科书分析:
1) 从目前我们四川使用的教科版教科书来看,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放在必修2第2章第2
节,上承抛体运动下接万有引力定律。教材开始就通过一个小的活动来感受向心力。
紧接着通过生活实例引出向心力的概念,然后交流讨论力的大小和方向等等。
通过实验探究,如下图的实验装置来给出向心力的大小。
最后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引出向心加速度,并由“神州”五号飞船为例题,应用向心力,向心加速度来结尾。
在整过过程中,逻辑清晰,思维严密,值得注意的是整节涉及了大量的实验,和交流讨论,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的思考动手能力,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点。
2) 再来看人教版的教科书。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同样是放在必修2,但是人教版把向心加
速度和向心力分为2节的内容来讲,并且是先讲的向心加速度,然后再讲的向心力。 人教版也是首先通过实际生活,小实验来给出向心加速度的定义和公式。
然后是思考讨论,加上大量的作业题型。
下一节讲向心力的时候,人教版是先给出向心力的定义公式,然后再用圆锥摆验证。 后面同样有大量的作业题型和实验。
3) 最后再来分析一下沪科版教材。在沪科版中,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同样是放在必修2
之中,但是没有分别作为一节单独来讲,而是放在了圆周运动中。同样是运用大量实验,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得出或者验证结论,最后用习题巩固知识点。
从三个不同版本的教材来看,在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这两个知识点上,作者都是通过大量实验,和学生间的交流讨论,来提高学生的合作思考,动手的能力,把物理理论和实际生活相联系。这也是新课标下学生需要提高的技能。
3.教学案例分析:
下面是江苏省苏州中学老师讲的一堂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课程。我做了如下分析:
上课前,老师先用“水流星”实验和播放自行车比赛的视频来引入圆周运动中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提出问题水为什么不倒出来。然后让同学们思考讨论其中涉及到的运动和力现象。
在引出新课之后,老师又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教材上“体验手拉绳的力”这个实验,和展示地球公转的现象。
经过学生交流讨论后老师就顺理成章的导出向心力的定义及其公式。
接着老师再通过实验,给出向心加速度的公式,最后再解答开始“水流星”提出的问题。
从整堂课来看,老师的逻辑清晰,思维严密,课堂上充分带动学生交流讨论,通过大量的实验来导出定义和公式,课堂生动活泼,符合新课标形势下提升学生动脑动手的目的。但是没有例题来巩固知识。由于大量的实验,略显啰嗦,导致知识点不能一次讲完。
张琦
(四川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2014级物理学5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