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铁路货物列车尾部安全防护装置(以下简 称列尾装置)及附属设备的组成和主要功能、环境条件、基 本要求、主要技术指标、设备接口及数据传输、设备安装、 试验、定检、包装、运输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铁路列尾装置及附属设备的设计、研制、 生产、使用、检验和维护。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 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 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TB/T2973-2006 《列车尾部安全防护装置及附属设备》 TJ/CW004-2014《数字货物列车尾部安全防护装置及附 属设备暂行
技术条件》
TJ/DW179-2015《双模货物列车尾部安全防护系统暂行 技术规范》 TJ/DW180-2015《双模货物列车尾部安全防护设备暂行 技术条件 -
列尾机车台》
TJ/CW005-2015《双模货物列车尾部安全防护设备暂行
技术条件-列尾主机》
GB4208-2008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GB/T2423.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 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Ed:
自由跌落
GB/T2423.22-2012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
验方法试验N:温度变化
2部分:试
GB/T2423.3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
法试验R:水试验方法和导则
2部分:试验方
GB/T2828-2003《计数抽样检验程序》
GB/T2829-2002《周期检验计数抽样程序及表》
GB/T12192-1990移动通信调频无线电话发射机测量方
法GB/T12193-1990移动通信调频无线电话接收机测量方法
TB/T1875列车无线电通信天线类型、
法
基本参数及测量方
TB/T2842铁路机车车辆空气制动橡胶软管 TB/T2973-2006列车尾部安全防护装置及附属设备 JJG1096-2014列车尾部安全防护装置主机检测台 3、术语和定义 3.1列尾主机ID号
永久标识列尾主机的号码(含生产企业代码和设备序列 号,共6位),列尾主机ID在全路管辖范围内是唯一的。
2 a * * * * 设备编号
生产年号 生产企业代码
设备编号:根据运用线别使用 4位编号。
生产年号:指生产年份的个位数。
3.2机车号
永久标识牵引机车的号码(含 3位机车型号和5位机车 编号,共8位),机车号在全路管辖范围内是唯一的。
3.3连接
列尾机车台与列尾主机建立唯一对应关系。
3.4断连
列尾机车台断开与列尾主机的唯一对应关系,清除已保 存的列尾主机ID。
3.5消号
列尾机车台与列尾主机均解除唯一对应关系。
3.6建连
通过专用设备实现列尾主机与对应司机控制设备 机车台)建立唯一连接关系。
3.7司机控制设备
在模拟通信制式下安装在机车上的列尾控制设备,由主 控单元和显示单元组成,与尾部建立连接关系是采用 车号和6位ID号。
3.8 列尾机车台
(列尾
8位机
在双模通信制式下安装在机车上的列尾控制设备,由主 机(电台)和列尾控制盒组成。
4 、组成和主要功能 4.1 组成
列尾装置主要设备由两部分组成:安装在列车尾部的列 尾主机(含电池) ;安装在机车上的司机控制设备(列尾机 车台)。
附属设备主要包括:建连设备、输码器、列尾主机数据 采集器、司控设备数据采集器、 无线下载设备、 转储分析仪、 移动中继器、固定中继台、列尾确认仪、列尾监听仪、便携 式列尾控制仪、司控设备便携检测仪、司控设备检测台、列 尾主机检测台、列尾通信分析仪、巡检仪、电池充电器等。
4.2 基本功能 列尾装置具有列车尾部标志、检测风压、尾部排风辅助
制动、主管风压不正常自动报警、建连、头尾双黑匣子记录 功能。
4.3 列尾主机功能特性
——具有数码显示功能;
——具有卫星定位功能(双模型列尾主机) ; ——具有自动切换信道功能; ——具有数据采集功能;
——具有人工消号功能; ——具有无线输号、消号功能; ——具有红外输号功能; ——具有主机检测台自动调整风压偏差功能; ——具有主机检测台自动调整时间偏差功能; ——具有模拟制式下排风累加功能; ——具有通电打点记录功能; ——具有司机操控主机播报语音
功能; ——具有模拟制式下隧道查询功能; ——具有定检提示功能; ——具有数模通信兼容模式。
4.4 司机控制设备(列尾机车台)功能特性 ——具有输号、查询、排
风、断连和消号功能; ——具有高清液晶显示、合成语音播报功能; ——具有风压查询自动追发功能; ——具有编码查询与语音查询功能; ——具有数据采集、分析和清除功能; ——具有卫星定位及自动切换运行区段模式功能; ——具有卫星自动校时功能; ——具有控制单元自检功能; ——具有无线上传和下载数据功能; ——具有基本参数设置功能;
——具有模拟制式下隧道查询功能; ——具有按键操作语音提示功能;
——具有入库遥测功能(双模列尾机车台) ;
——GMS-F网络通信状态功能(双模列尾机车台)
——具备主副控切换功能。
;
5、 环境条件 5.1 大气压力
大气压力为 70.1kpa〜106kpa (不超过3000m)。
5.2 环境温度
机车车辆外界环境温度为-30C〜+55C,内部空气温度 显示单元(列尾控制盒)为 -25C〜+45C,主控单元(列尾 机车台主机)为-25C〜
+65C。
5.3 相对湿度
温度保持30C不变时,相对湿度W 95% ( RH)。
5.4 外壳防护
外壳防护等级符合 GB4208—2008 规定,主机达到 IP53 的等级要求,司机控制设备(列尾机车台)达到 IP52 的等 级要求。
5.5 电磁兼容
列尾主机和列尾机车台均应符合 GB/T25119-2010 中 5.2 、
5.4 和 5.5 的要求。
5.6 振动和冲击 列尾主机应符合 GB/T25119-2010 中 12.2.11 中 B 级的
要求;列尾机车台应符合 GB/T28792-2012 中表 2 的要求。
6 、列尾装置的主要技术指标 6.1 列尾主机
外型尺寸:高不大于 于 135mm。
反光标识板尺寸:不小于 150mrW 100mm 质量(不含电池) :不大于 10Kg。
333mm宽不大于300mm厚不大
6.1.1 天线包括 400MHz天线(频率范围 400MHz^470MHR
和GSM-F天线,技术要求应符合
TB/T1875 中便携式电台螺旋鞭状天线的有关规定。
6.1.2 能适应列车制动管定压 500kPa 或 600kPa 的要求, 风压反
馈最大允许误差:± 5kPa。
6.1.3排风口径为6mnr 8mm主机的减压速率应符合制
动机的稳定性、安全性与灵敏度的要求。
6.1.4 软管的性能和胶料技术要求应符合 TB/T2842 的规 定。 6.1.5 列尾主机安装在列车最后车辆末端的提钩杆上, 其风管与列车
尾部主风管可靠连接。安装装置应适合各种提 钩杆,牢固安装并有锁闭及防脱装置。
6.1.6 主机闪光标识符合 TB/T2175-1990 中 4.6 表 1 的 规定,发
红光强度 5cd。
6.1.7 电池组及充电器符合铁总运〔 2014〕 218 号的相
关规定,宜用数字型锂离子可控列尾电池及充电器,电池容
量应与机车交路相匹配, 电池欠压报警:不低于6.5 V± 0.1 V (常温)。
6.1.8 工作电流静态电流:w 100mA
最大工作电流:w 1.8A。
6.1.9 模 拟 制 式 列 尾 主 机 信 道 机 技 术 要 求 符 合 TB/T3052-2002 《列车无线调度通信系统制式及主要技术条 件》要求;双
模制式列尾主机信道机技术要求符合工信部无
〔2009〕666号文件《关于150MHz 400MHz频段专用对讲机 频率规划和使用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要求。
6.2 司机控制设备
6.2.1 显示单元外型尺寸:长不大于
155mm宽不大于
130mm高不大于 60mm(含接口),公差土 5%
6.2.2主控单元外型尺寸:长不大于 216mm高不大于131mm公差土 1%
6.2.3 司机控制设备由主控单元与显示单元组成,通过 显示单元控
制主控单元发送指令和接收信息。
335mm宽不大于
6.2.4 信道机技术要求符合 TB/T3052-2002 《列车无线
调度通信系统制式及主要技术条件》要求。
6.2.5司机控制设备工作电流:静态电流:w 80mA工
作电流:w 800mA
626司机控制设备设置功能按键,具备确认、消号、 查询风压、断
连、操纵主机辅助排风等功能;按键功能操作 及报警功能,见表1。
表1功能设置 功能 按键操作 列尾主机反馈信息的提示语音 确认“一对一”关系 按“确认”键 XXXXXXXX机车,确认完毕 查询尾部风压状态 按“查询”键 XXXX机车,风压XXX 消号 按“确认+查询”键 XXXX机车,消号成功 排风制动 按“排风”键 XXXX机车,排风 先按“断连”键,再按“确 断开与列尾主机的连接 认”键 1 主风管风压不正常报警 XXXX机车注意,风压XXX 电池电量不足报警 XXXX机车,电量不足 进入系统菜单 按“ * ”键 同频和异频模式转换 按“ #”键 627显示单元显示内容(分不同界面)包括机车号、风 压数值、工
作状态、列尾主机 ID、股道信息、车次、运行区 段等。列尾主机告警信息采用颜色区分。
628风压数值应在指定区域以醒目方式显示,同时具
有语音提示功能。显示区中显示字号为三号字 (5.6mmK 5.6mm,风压数值显示字号不小于
11mm高) 8mm
x
(宽)。
6.3 列尾机车台
6.3.1 主机包括主控单元、电源单元、记录单元、 GSM-R
模块、400MHz数字信道机、合路器和接口等,信道机技术要 求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
6.3.2 列尾控制盒包括主控单元、液晶显示屏、按键、 复位开关和接
口等。
6.3.3 附属设备包括列尾机车台出入库检测系统、列尾 机车台数据采
集器和数据分析设备等。
6.3.4 主要功能 设备功能应符合《双模货物列车尾部安全防护系统暂
行
技术规范》(铁总运〔2015〕275号)相关要求,主要包括:
a) 具备同时显示机车号、列尾主机 ID 、连接状态、风
压、列尾指令信息、GSM-R!信状态的功能;
b) 具备与列尾主机建立连接关系、消号、自动查询风 压、手动查询
风压和操纵列尾主机辅助排风制动等功能,具 备断连功能;
c) 具备接收列尾主机风压不正常报警和电池电量不足 报警信息,并
界面显示和语音提示功能;
d) 具备设置列尾机车台参数的功能, 包括设置机车号、 工作端
号、网络参数等;
e) 具备数据记录及下载功能。数据记录的时间不小于 30 天,采用循环覆盖方式存储。记录内容包括开机、指令、
司机操作、设备工作状态、 收电平、库检结果等;
GSM-R网络状态、GSM-R网络接
f)
具备通过列尾控制盒复位开关实现对列尾机车台整 机复位的功
能; g) 具备通过列尾机车台出入库检测系统自动 校准时间的功能。
6.3.5 列尾机车台主要技术要求
电源要求
a) 电源输入的标称(额定)电压(Un)为72V、110V; b) 电源输出电压为 DC13.8X( 1± 10% V;
c) 最低工作电压 0.7Un ,最高工作电压 1.25Un ; 0.6Un〜1.4Un (电压波动不大于 0.1S ),不会引起整机功能 异常;1.25Un〜1.4Un (电压波动不大于1S),不会引起损坏, 允许整机功能降级;
d) 电源过电压和浪涌符合 GB/T25119-2010 的有关要 求; e) 正常工作时整机总功耗不大于
结构要求
150W。
a) 结构设计应确保设备性能稳定可靠,并做到构件坚 固、操作方
便;
b) 各类设备应标明制造单位的名称、型号和制造序列
号;
c) 结构设计应满足不打开其机壳就能测量电性能及升
级软件;
d) 主机前面板应包括电源开关、电源接口、列尾控制
盒接口、天线接口、数据接口、维护接口和状态指示灯。
636列尾控制盒
a) 列尾控制盒米用非嵌入式安装方式,列尾控制盒外
形尺寸符合 TJ/DW180-20156.2a中的要求;
b) 列尾控制盒和列尾机车台主机相连,由列尾机车台
主机供电,通过列尾机车台主机发送列尾指令和接收信息, 每个列尾机车台主机可配置 制盒内置扬声器功率不小于
1个或2个列尾控制盒。列尾控 1W
c) 列尾控制盒设置功能键,确认、消号、查询风压、
断连、操纵主机排风等功能;排风键设置防护罩;按键操作 及提示语音见表2,状态提示语音见表 3 ;
d) 列尾控制盒显示内容应包括机车号、列尾主机
连接状态、风压数值、列尾指令、通信状态和工作模式;
ID、
e) 列尾控制盒风压数值应在指定区域以醒目方式显示,
按相关规定进行语音提示和显示报警;
f) 列尾控制盒显示区的风压数值显示字号为 x 8mm(宽),其他字符字号为 5.6mmX 5.6mm。
表2按键操作及提示语音 功能
11m(高)
按键操作 按键提示语音 确认注1 按“确认”键 确认 查询尾部风压注2 按“查询”键 风压 消号 按“确认+查询”键 消号 辅助排风制动 按“排风”键 排风 断连 先按“断连”键,再按“确认”键 断连成功 进入主控状态 按“ Fn”键 进入设置界面注3 按“设置”键 注1:在“未连接”状态下,列尾机车台收到列尾主机输号请求,列尾控制盒按“确认”键后, 显示列尾主机ID,再按“确认”键建立连接关系。 在“未连接”状态下,列尾机车台未收到列尾主机输号请求,列尾控制盒按“确认”键后,需输 入列尾主机ID,再按“确认”键建立连接关系。 注2 :在“未连接”状态下,列尾控制盒按“查询”键后,收到列尾主机查询风压应答,语音提 示“ XXXX机车,风压XXX,列尾状态更改为“已连接”并显示列尾ID。 在“已连接”状态下,列尾控制盒按“查询”键后,收到列尾主机查询风压应答, 语音提示“ XXXX 机车,风压XXX,列尾“已连接”状态保持不变。
注3:进入设置界面后,可根据界面提示,进行状态查询,参数配置,检修测试等操作。 表3状态提示语音 项目 提示语音 列尾主机输号请求 XXXXXX列尾装置等待确认 输号成功注1
XXXXXXXX机车,确认完毕 输号无应答 XXXXXX列尾装置连接失败(显示“列尾装置无应答”秒) 列尾主机已连接提示注2 XXXXXX列尾装置连接失败(显示“列尾装置已连接其他机车”5 秒) 查询风压应答 XXXX机车,风压XXX 消号成功 XXXX机车,消号成功 消号无应答 XXXXXX列尾装置消号失败 列尾主机已消号提示 XXXXXX列尾装置已消号 排风应答 XXXX机车,排风 主风管风压不正常报警 XXXX机车注意,风压XXX 电池电量不足报警 XXXX机车,电量不足 通信失效 列尾装置通信失效 通信失效恢复正常 列尾装置通信正常 注1:列尾主机在“已连接” 状态下,收到列尾机车台发送的机车号相同的输号命令,列尾主 机反馈输号成功信息。 注2 :列尾主机在“已连接” 机反馈已连接提示信息。
状态下,收到列尾机车台发送的机车号不同的输号命令,列尾主 637合路器
a) 工作频率范围:400.00MHz 〜420.00MHz ; 885.00MHz 〜934.00MHz;
b) 端口特性阻抗:50?;
c)
插入损耗:w 1.2dB;
d) 带内波动:w 1.0dB; e) 带外抑制:》75dB; f)
电压驻波比( VSW)R:w 1.5 ;
g) 端口隔离度:》75dBo 6.3.8 天线及馈线
a) 工作频率范围:400.00MHz 〜420.00MHz ; 885.00MHz 〜934.00MHz;
b) 天线端标准阻抗: 50? ; c)
电压驻波比( VSW)R:w 1.5 ;
d) 天线增益:》0dB; e) 防雨淋,防震; f)
馈线衰耗:w 2dB;
g) 极化方向:垂直极化;
h) 馈线弯曲半径不大于 5 位馈线外径; i)
方形天线底座安装尺寸及天线外形应符合科技运
〔2007〕115号附录A和附录B中DTX-I型天线的要求。
6.3.9 控制电缆符合 TJ/DW180-2015 中 6.5 的要求。
6.4 附属设备包括主机检测台、建连设备、司控设备检 测台、无线下
载设备、数据采集器、转储分析仪、列尾机车 台出入库检测系统等。
6.5 通信协议
模拟通信协议执行 TB/T2973-2006 中 7.3 的要求。
双模通信协议执行 TJ/DW179-2015《双模货物列车尾部 安全防护系统暂行技术规范》中第 9 章的要求。
7 、列尾装置(含移动中继器)安装要求
7.1 司机控制设备的显示单元(列尾机车台的列尾控制 盒)均应安装
并固定在司机室内便于司机观察及操作的位置。
7.2 列尾主机应牢固地安装在货物列车尾部车辆提钩杆 上,安装装置
应适应各种车型提钩杆,并有锁闭装置及防脱 措施。列尾主机风管和车辆的连接应符合有关车辆技术要求。
7.3 移动中继器应牢固地安装在货物列车车辆扶梯(或 宜装位置)
上。
8 、列尾装置的附属设备 8.1 列尾主机检测台
双模制式技术要求符合 TJ/CW005-2015 《双模货物列车 尾部安全防护设备暂行技术条件—列尾主机》标准附录 A 的 要求。
模拟制式技术要求符合 JJG1096-2014《列车尾部安全防 护装置主机检测台》的要求。
8.2 司控设备检测台
技术要求符合 TB/T2973-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行 业标准《列车尾部安全防护装置及附属设备》 。
8.3 列尾机车台出入库检测系统
技术要求符合 TJ/DW180-2015《双模货物列车尾部安全
防护设备暂行技术条件一列尾机车台》标准附录
A的要求。
8.4列尾确认仪
主板供电方式:由手持信道机选件板接口提供;主板工 作电压:DC6.0V〜12.0V ;
主板工作电流:w 30mA 无线数据传输协议:调制方式:
FFSK传输速率:
1200bit/s ;特征频率:“ 1” 为 1200Hz; “ 0” 为 1800Hz;
同步方式:采用同步数据传输方式;
差错控制:采用前向纠错与 CRC校验结合的方式;
FFSK调制频偏:土 3.0KHZ,容差土 15% 亚音频呼叫控
制信号频偏:土 0.5KHZ,容差土 15%亚音频呼叫控制信号 准确度:土 0.5%;工作温度:-30C〜+55C。
表4主要技术指标 一般性能指标 指标要求 频率 438MHz-470MHz 不少于16个信道 信道数量 电源 7.5V ± 20% 电池容量不低于:1400mAh,宜采用锂离子电池 符合GB4208-1993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的IP54 电池容量 密封 防雨实验 接收机 UHF20/25KHZ 频率 438MHz-470MHz 0.25 叮 -70dB -70dB 0.00025% -75dB -50dB@25KHz -70dB 500mW UHF 438MHz-470MHz 12.5/20/25KHZ 0.00025% -30dBm>1GHz 接收灵敏度12dBEIASINAD 邻近信道选择 互调 频率稳定度(-30C到+60C) 杂散抑制 干扰和噪音 镜像1/21-F抑制 音频输出@<5%失真 发射机 频率 信道间隔 频率稳定度(-30C到+60C) 杂散和谐波 音频响应从 6dB/oct预加重 300至 +1 , -3dB 3000Hz 音频失真 @1000Hz、60%最大额定偏 <3% 移 FM噪音 FCC 调制 20/25KHZ -40dB(12.5KHz)-45dB(25KHz) 16K0F3E 和 11K0F3E 8.5建连设备
建连设备由控制单元、信息处理单元、显示单元、接收
/发射单元组成;控制单元静态电流:w 100mA接收 /发射 单元电流:W 1A;接收/发射单元功率:4W 25W;接收/发 射单元工作频段:400MH冇470MHz标称电压:AC220V。
8.6 输码器
具备对列尾主机有线 / 红外置入机车号功能;工作电压:
DC6V;
工作温度:-20C〜55C;
传输速率: 9600bps、19200bps、 38400bps 。
8.7 移动中继器 符合相关模拟信道机的要求,挂装在运行列车中部车
辆
扶梯上(或宜装位置) ,转发列尾装置的指令。
8.8 列尾主机采集器 采用有线方式对列尾主机提取列尾的运行和检测
数据; 工作电压: DC6V;
工作温度:-20C〜55C;
传输速率: 9600bps、19200bps、 38400bps 。
8.9 司控设备采集器 采用有线方式对司机控制设备提取列尾的运行和
检测
数据;标称工作电压: 电流 :40mA;
数据容量: 24M;
DC3.7V;电池容量:1800mAh工作
波特率 :9600bps ; 工作温度:-20C〜55C。
8.10 无线下载设备 采用无线方式提取司机控制设备的运行和检测数
据,并 能无线接收司机控制设备上传的运行数据。
工作电压:AC220V;工作电流:250mA; 工作温度:-20C〜55C ;质量:3.5kg ; 波特率 :9600bps ;电台功率 :5W。
8.11 转储分析仪 采用无线方式提取司机控制设备的运行和检测数
据,并
能现场从显示屏上阅读数据;标称工作电压: 容量:1800mAh工作电流:40mA;
波特率 :9600bps ; 工作温度:-20C〜55C。
DC3.7V;电池
8.12 固定中继台 安装在地面并对列尾主机和司机控制设备之间的通
信 指令进行转发;工作电压 :AC220V; 工作电流:300mA; 工作 温度:-20C〜55C ;电台功率:
0W〜30W
8.13 列尾监听仪 接收列尾装置的通信编码并解码合成语音。 主要技
术指标参照 8.4 。
8.14 便携式列尾控制仪 具有对列尾主机进行输号、消号、查询、排
风等操作, 但无数据记录功能
主要技术指标参照 8.4 。
8.15 司控设备便携检测仪
具有司控设备检测台检测的功能,同时可携带上车检测。 主要技术指标参照 8.4 。
8.16 列尾通信分析仪 接收列尾装置通信信号,并对信号、信道进行分
析;工
作电压:AC220V工作电流:300mA工作电流:-20 C〜55 C; 串口波特率:9600bps ;电台功率:0W 30W
8.17 巡检仪 在对列尾主机的定期检测中,具有修改主机时间、读取
记录、联网上传、修改序号、图像记录、升级程序等功能; 显示屏 :12 寸及以上; 硬盘 :200G 及以上;
CPU:IntelCore2 核及以上;内存 :2G 及以上。
8.18 电池充电器 对列尾主机电池进行充电,并显示电池容量和状态。 9 、试验方法 列尾主机型式试验应进行低温、高温、湿热、高低温交
热、电磁兼容、自由跌落、振动冲击和密封防护试验。
司机控制设备(列尾机车台)型式试验应进行低温、高 温、湿热、电磁兼容、振动冲击和密封防护试验。严酷等级 根据产品的使用范围和可靠性要求确定。
9.1 低温试验
列尾主机按 GB/T25119-2010 中 12.2.3 进行试验,严酷 等级为-
30C,持续时间为 2h,并进行性能检测,恢复后, 在正常室温下重新进行性
能检测。
司机控制设备(列尾机车台)按 GB/T25119-2010 中 1223进行试验,严酷等级为-25C,持续时间为2h,并进 行性能检测,恢复后,在正常室温下重新进行性能检测。
9.2 高温试验
列尾主机按 GB/T25119-2010 中 12.2.4 进行试验,严酷 等级为
55C,持续时间为 2h,并进行性能检测,恢复后, 在正常室温下重新进行性
能检测。
司机控制设备(列尾机车台)按 GB/T25119-2010 中 12.2.4进行试验,温度为 65C,持续时间为2h,并进行性 能检测,恢复后,在正常室温下重新进行性能检测。显示单 元(列尾控制盒)温度为 45C,持续时间为 2h,并进行性 能检测,恢复后,在正常室温下重新进行性能检测。
9.3 湿热试验
列尾主机按 GB/T25119-2010 中 12.2.5 进行试验,严酷 等级为
55 C和25 C,试验周期 2d。
司机控制设备 (列尾机车台) 按 GB/T28792-2012 中表 2 进行试验,严酷等级为 40C,相对湿度为95%RH试验周期
2d。
9.4 高低温交热试验
列尾主机按 GB/T2423.22-2012 中 7.2 规定进行试验, 保持时间
3h ,循环 5 次。
9.5 振动和冲击试验
列尾主机按 GB/T25119-2010中12.2.11中B级的要求。 司机控制设备 (列尾机车台) 按 GB/T28792-2012 中表 2 进行。
9.6 自由跌落试验
列尾主机按 GB/T2423.8 进行试验,跌落高度 跌落方向正方向(工作方向) ,跌落次数 2 次。
1000mm,
9.7 密封防护试验
列尾主机按 GB4208-2008 进行试验,密封防护等级为
IP53 。司机控制设备(列尾机车台)按 GB4208-2008 进行试 验,密封
防护等级为 IP52 。
9.8 电磁兼容试验 9.8.1 射频抗扰度试验
列尾主机按 GB/T25119-2010 中 12.2.8.1 进行。
9.8.2 电源过电压、浪涌和静电放电试验
司机控制设备(列尾机车台)按 GB/T25119-2010 中 12.2.6 进行。
9.8.3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司机控制设备(列尾机车台)按 GB/T25119-2010 中 12.2.7 进行。
9.8.4 射频干扰试验
司机控制设备 (列尾机车台) GB/T25119-2010 中 12.2.8 进行。 检 验 规 则 : 按 中 铁 认 函 〔 2015 〕 218 号 编 号 :
CRCC-16W-002:2013《CRCC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特定要求一列 车尾部
安全防护装置及附属设备》中第 5 章的要求进行。
1 0、运行数据记录、提取和分析 10.1 数据记录内容
包括机车号、 列尾主机 ID 号、日期时间、 指令、 风压、 清除记录、写入列尾序列号、巡检记录、修改主机 ID 号、 列尾升级(含程序版本) 。
10.2 记录容量
列尾主机不少于 750 条、司机控制设备不少 3000 条。
10.3 保存方式 循环覆盖式存储。
10.4 提取方式 采用专用附属设备进行提取转储。 10.5 数据检索方式
可分别通过序列号、日期时间、列尾ID、指令(操作)、 风压范围等参数进行筛选。
11、定期检测 11.1 定检种类
定检分季度检测和年度检测。
11.2 范围
包含列尾主机、司机控制设备及附属设备。
11.3 季度巡检 11.3.1 内容
通过巡检设备、主机检测台对列尾主机的主要功能及相 关参数进行分析、处置,并形成记录;外观检查及处置。
使用巡检仪,采取不拆开主机的方式对列尾主机进行检 查,对主机进行校时;详细检查设备各部件、零配件、紧固 件的技术状态,裂纹、磨耗、锈蚀、弯曲变形等应施修;松 动、丢失、折损等不良情况,应予施修、更换补齐。各零部 件组装位置正确,螺栓紧固,作用良好;锁闭机构应开启、 关闭灵活;气压部位的组合件,不得漏泄;各部件间接插件 应紧固且接触良好。
11.3.2 指标要求
机壳:外观平整、无裂缝。
反光膜或红白条纹:破损面积不大于 识清晰。
锁闭装置:主锁锁闭功能良好,开启自如。 悬挂装置:完整、无裂缝,未变形。
闪光灯:闪光有效面积不低于三分之二。 风管:外观无明显破损、不漏风。
连接器:卡扣部位无变形、无裂纹。 防尘滤网:完好、无破损。 防脱链:连接部件牢固,防脱功能良好 主机编号:编号标识完整、准确、清晰
50%,红白相间标
11.4 年度检测 11.4.1 内容
年度定检范围: ( 1)所有巡检内容; ( 2)列尾主机检测
台、列尾主机控制板与信道机主要电气参数检测; ( 3)主机 天线及馈线检修、列尾主机机架(含所有机械连接部分)整 修、电源接触板、传感器、排风电磁阀检测。
11.4.2 指标要求
a) 主机检测台:依据主机检测台生产厂家所提供的技 术指标; b) 列尾主机控制板:依据主机检测台生产厂家所提供 的技术指标; c) 列尾主机信道机:依据主机检测台生产厂家所提供 的技术指标; d) 列尾主机天线及馈线:天线需完整,未变形,密封 良好,射频接
头与电缆无损伤;天线端口处的电压驻波比不 大于 1.5 ;
e) 列尾主机机架 (含所有机械连接部分) :无变形、 零
部件齐全、完整,检查并确认排风电磁阀及气路通畅;
f) 电源接触板:簧片无变形,与电池接触良好;
g) 传感器:传感器电缆及插头无破损、无漏风,风压 值偏差± 5kPa。 12、标志、标签、使用说明书 12.1 标志
12.1.1 铭牌上应有下列内容 产品名称、型号、制造单位名称、出厂
日期、产品编号 (依据运用线别编号规则) 。
12.1.2 产品编号应在列尾主机正面醒目位置, 采用宋体 100 号字
体。
12.1.3 包装箱上应有下列内容 产品名称、型号、制造单位名称、质
量体系认证标志。
外形尺寸(长X宽X高)及重量、“怕湿”、“向上”、 “堆码极限”等包装储存图示标志(应符合 的规定)。
GB/T191— 2008
12.2 标签
12.2.1 标签上应有下列内容 检验员代号、检验合格印章、检验日
期。
12.2.2 送货单上应有下列内容 产品名称、数量、规格型号、收货单
位、收货人、发货 单位、发货人、发货时间
12.2.3 使用说明书应有以下内容 产品概述、 产品特点、 使用方
法、 安装要求、 注意事项。
13、包装、运输
13.1 包装 采用纸质包装箱。附上合格证一同装入采用防震措施的 包
装箱内。
13.2 运输 包装好的产品能用一般交通方式运输,运输途中应避免 雨、
雪或腐蚀性液体直接淋袭,同时避免强烈振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