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累积与扩展:艺术发展特殊样式——兼谈“不平衡理论”的非特异性

累积与扩展:艺术发展特殊样式——兼谈“不平衡理论”的非特异性

来源:意榕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6年7月 第38卷第4期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u1.,2006 Vo1.38 No.4 累积与扩展:艺术发展特殊样式 ——兼谈“不平衡理论”的非特异性 李跃红 (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云南昆明650031) [摘要] 马克思的“不平衡理论”并非仅就艺术而言,而是关于“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领域” 同物质生产和社会发展关系一般规律的说明。艺术以独特的个体形式建构、呈现人的内在生命的本体 性特征,决定了艺术发展既不同于物质生产和自然科学发展的线性替代方式,也不同于人文学科的范式 转换方式,而主要为“累积”与“扩展”方式,同时含有某种递进态势。 [关键词]艺术发展;“不平衡理论”;累积;扩展 [中图分类号]11835 [st献标识码]A [st章编号]1000--5110(2OO6)O4一O1O7一O4 至少在我国,一提起文学艺术发展,人们便想 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的艺 术繁盛同物质生产和社会一般发展不相平衡的观 点。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人们普遍认为马克思的 “不平衡理论”解决了艺术发展规律问题。但若略 作进一步审读便不难发现,除对希腊神话的说明 与分析外,马克思并未完整说明艺术繁盛缘何与 社会发展不相平衡,更未说明艺术发展取何种样 式。马克思的“不平衡理论”实际上并非只是对艺 术的变化是几种固定样式、风格的循环往复,还是 不断的革新发展?是从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的进 步,还是一种可悲的倒退,不可挽回地丧失往昔的 光辉?这些问题的存在,乃是因为文学艺术演变 与物质生产、自然科学乃至哲学等等发展变化不 同。下面我们首先说明艺术变化与自然科学和人 文学科发展的差异,然后归纳出艺术变化总体特 征,最后再确定其是否属于发展。 首先,文学艺术变化不同于物质生产和自然 术发展的专门论述。艺术有无其独特发展样式? 具体形态如何?这些都是有待继续探讨的问题。 细心读者会注意到,马克思在谈论“不平衡理 论”时,并未用“艺术发展”一词,而是使用“一定的 繁盛时期”。当然,这并不意味马克思否定艺术发 展观(从根本上说,马克思属于典型的历史发展论 科学等发展。关于后者的变化,人们比较一致地 认为是一种由浅人深,由落后到先进的较为单纯 的线性发展。就生产力发展标志的生产工具而 言,从石器到铁器,从人力、畜力到蒸汽机再到柴 油机等等,清楚呈现出依次更迭、替代的发展进步 过程。自然科学亦相类似。英国哲学家艾耶尔便 提出:“自然科学的进步所特有的那种直线形式。 物理学的理论就像技术仪器一样,工作一个 ……者)。但马克思在此不用“发展”,或也不能以“偶 然”二字略过。它表明艺术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 的问题。在“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生产的 不平衡关系”小标题后面,马克思紧接着说:“进步 这个概念决不能在通常的抽象意义上去理 解。”L ] ]艺术并非一成不变。早在l8世纪后 时期之后就要被取代。”[2][ ]迦达默尔则更为干 脆明了地说:“没有人想把科学的进步信念延伸到 艺术领域中去,并且我们既不会在莎士比亚身上 发现超出索福克勒斯的进步,也不会在米开朗基 罗身上发现超出菲迪亚斯的进步。”[3] 768]概言 之,物质生产和自然科学发展表现为否定和替代 的线性前进形式。而艺术变化则明显呈现出十分 复杂的形态。新的艺术之于旧的艺术,并非一种 期人们开始摆脱机械论思维模式时,便于此取得 共识。黑格尔美学便是建立在对变化的思考基础 之上。但是,变化观不一定就是发展观。文学艺 [收稿日期]2OO6一O3—1O [作者简介]李跃红(1959一),男,纳西族,云南丽江人.云南民族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08・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38卷 简单否定,更非绝对替代。任何形式的优秀艺术 作品,一旦形成,便具有永恒的不可替代和重复的 审美价值;比如,古希腊的神话、艺术和史诗至今 “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 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l_1J[ 我国的 《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小说等 等,也都树起了各自的丰碑。它们不仅像古代器 具一样是研究的对象.更与当代作品一样是直接 享受和消费的对象,而且具有比当代大部分作品 更高更稳定的价值。正因为如此,艺术史上曾屡 屡出现复古倾向和思潮,比如西方的古典主义,中 国唐代的古文运动和宋代的江西诗派等等。 其次,艺术变化也不同于哲学等人文学科的 发展。如果说,艺术变化不同于物质生产和自然 科学乃至社会科学(如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 的发展比较容易理解的话,那么与哲学等其他人 文学科类型发展的不同之处则不那么容易明了。 或因此,以往有关艺术发展的研究忽略了这一方 面。对马克思“不平衡理论”的狭隘理解便体现了 这一点。马克思说:“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 定的繁盛时期绝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 的,因而也绝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骨骼的物质 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LS[p 48]我国文论界长 期将此视为马克思对文学艺术发展特殊规律的揭 示。实际上“不平衡理论”并非仅仅针对艺术演 变,同时也是对“那些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领 域,即宗教、哲学等等”L Ⅱ 明 意识形态(即今人所 谓“人文学科”内容,包括文、史、哲及道德、宗教 等)一般发展特征的说明。不错,马克思在此仅提 及艺术,但是,作为一篇只是为计划中的经济学著 作而写的未完成的“导言”草稿,不可能也不需要 搜求无遗地论及一切。另外,仔细览读不难发现, 该部分提纲的标题为“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 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这里“例如”二字清楚表 明艺术在此只是作为例证。而更为有力的证据 是,恩格斯晚年对历史唯物主义重要补充中特别 论述了哲学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每 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 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以出发的特定 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因此,经济上落后的国家 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18世纪的法国 对英国(而英国哲学是法国人引为依据的)来说是 如此.后来的德国对英法两国来说也是如 此。” {] ∞ 艾耶尔也指出了哲学发展与自然科学 发展的不同之处:“我们必须承认,如果在哲学中 有融合进步的话,它也不会采取自然科学的进步 所特有的那种直线形式。……这里不存在这些哲 学家中的某一位取代另一位的问题。”一-! 6_其他 如宗教、道德等同样存在着与物质生产发展不相 称的情况。 如同哲学与宗教发展研究一样,“不平衡理 论”能够有效避免艺术发展研究中的机械或庸俗 唯物主义。然而仅此是不够的,还应进一步研究 艺术发展特殊样式,即不同于其他“更高地悬浮于 空中的思想领域”或者人文学科类型的发展特点。 马克思说得很明确:“困难只在于对这些矛盾作一 般的表述。一旦它们的特殊性被确定了.它们也 就被解释明白了。”一l_ 一我们仍以哲学为例,“那 么,哲学的进步又在哪里呢?……要格外关心一 批循环呈现的问题的演变。这些问题中最主要的 也许就是客观性问题,它有时表现为实在论者与 唯心论者分野的根源,有时表现为绝对真理说和 相对真理说的争论点。这个基本问题就是:我们 是否并且在何种程度上有可能不依赖事物与我们 的关系而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描述事 物。” ][ ~ 而恩格斯则从另一视角来观察,认为 “全部哲学,……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 题。” 再从总体上看,西方哲学经历了本体 论阶段、认识论阶段和语言学阶段.这又表现了哲 学研究层面的不断变化。不同视角不同层面的切 入和探寻,体现了哲学研究范式的转变。在这个 过程当中,尽管常常表现为来者对前人理论的怀 疑和批判,甚至在思维方式层面上不无幼稚与成 熟之别,但却不是简单的直线性的替代。比如,西 方哲学的爱奥尼亚学派时期,哲学思维明显处于 早期阶段,但这绝不意味着哲学本体论研究的可 替代性。 以上分析提示我们两点:第一,与自然科学同 属抽象思维的哲学尚且具有其独特的发展样式, 那么一般被视为形象思维的艺术自当有其更为独 异的变化特征。在此我们无意也无须进行逻辑预 设,因为这首先是为经验所反复证明的事实;第 二,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论述的仔细审读告诉 我们,仅仅说明艺术变化与物质生产和自然科学 发展之间的差异是不够的。唯有当我们分辨了艺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4期 李跃红: 累积与扩展:艺术发展特殊样式 ・ 109 ・ 术演变与所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发 展的差别之后,才能真正把握艺术发展特征。那 么,艺术变化与哲学等其他人文学科发展的差异 在哪里呢? 况其他转述?因为艺术的特异性不仅表现在特定 生命存在的内容方面,也表现在生命存在的形式 方面。而生命存在特定性本身同时就体现于文学 艺术作品的形式方面。换言之,形式(就文学来说 就是形象语言)本身价值的高低,或者说形式(语 言)本体色彩的有无浓淡,决定了以科学、哲学和 文学为代表的三种典型发展模式。这里个体作品 的独一无二性和不可替代性,也是与形式(语言) 任何事物的演变方式,无不受制于自身性质。 文学艺术变化同样与自身特质密切相关。艺术除 了人们所熟知的反映、表现等依附性特质而外,还 有本体性特质。现代一些美学理论触及到艺术本 体性特质。比如符号论美学代表人物苏珊・郎格 便认为,人类复杂莫测、变幻不定的内在生命,非 语言所能表达,唯有艺术符号能够表现和交流。 这里需要进一步明确和强调的是,艺术本身就是 人内在生命的存在乃至建构。没有感觉和意识到 的“内在生命”并非属人的内在生命,即人的存在 或实存。反言之,人唯有在审美,特别是其集中体 现的艺术中能够真正感觉、意识和经历内在生命。 艺术对内在生命的表现、传达、交流等依附性特 征,乃是建基于艺术本身就是内在生命的建构、存 在、呈现的本体性特征基础之上。另外,艺术又是 以独特的个体形式实现其本体性特质。正是艺术 本体特质——一是人内在生命的建构和存在;二 是以独特个体形式展示这种建构和存在——决定 了艺术发展的特殊样式。 首先,由于一切时代的艺术都是以个体独特 样式呈现人内在生命于特定时期的存在(当然,特 定时期存在同时又无不蕴含普遍性因素),因此, 不仅“希腊艺术和史诗……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 术享受,而且就某些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 可及的范本”,各个时期的文学艺术形式和优秀作 品也都有不可替代的永恒价值。尽管各种成熟的 哲学理论皆有其不可替代性,但是优秀艺术作品 的特异性更强。我们可以从“转述性”角度说明这 一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文本的可转述性最 强。人们完全可以借着第二手材料去掌握某种科 学原理。比如,借着教科书的转述和认识牛顿力 学原理或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而完全不必去 读牛顿和爱因斯坦的原著(从事科学史研究者除 外)。哲学以及宗教等文本的可转述性较之科学 要弱,但却明显高于艺术文本。读者可以从第二 手材料的转述中基本把握某个哲学家的主要观点 和体系。而对于文学艺术来说,这几乎完全不可 能。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最严格的翻译都 难展示其本来风韵和独有的生命存在样式,更何 本体性联系在一起的。 其次,正由于艺术是人的存在借着具体形式 而以独特个体体验和独特个体风格呈现和展示, 使得文学艺术不断地创作,并在创作中不断地求 新求变。墨守成规乃艺术之大忌。这种创作和求 新求变的动力,使得艺术演变具有两大特征:一是 不断有新作品产生,尤其是那些优秀作品,使人类 艺术宝库不断扩展;二是不断有新的创作原则和 艺术形式产生。从而使人类展示生命存在的方式 不断增加。要言之,样式的“累积”和作品的“扩 展”便是艺术演变的总体特征。 至此,文学艺术有无发展,或者说文学艺术变 化是否发展,其实,问题已经向我们展示其答案。 所谓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 自由王国迈进。因而哲学意义上的自由度的增 加,成为人类各项活动发展进步的共同标准。由 此来看,文学艺术变化过程,同样典型地体现了发 展和进步的趋势。任何新的优秀艺术作品,虽然 不可能取代以往别的作品,但却标志着艺术领域 中自由范围的进一步扩展。任何新的创作原则和 艺术形式,虽然无法替代以往的原则和形式,却意 味着人们又多了一种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和途 径。以中国文学为例,《诗经》时代文学形式主要 为四言诗,如今却有了包括四言诗在内的诗、词、 曲、赋、小说、戏剧、电影、电视等各种相继生成的 文学体裁,以及体裁中各种形式的嬗变迭现。后 来的体裁和形式并未否定以往的体裁和形式;就 创作方法而言,现代派的创作原则也不可能取代 源远流长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原则。但是,这 些新的文学体裁、样式和创作原则,大大地扩展了 选择范围,使人们能够更自由地采用恰当的方式 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展示人的生命存在。我们 说文学艺术是人内在生命的存在和呈现,这既包 括创作,也包括鉴赏和理解,诠释和批评。《诗经》 时代作品不过风、雅、颂,如今却有了包括《诗经》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10・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38卷 在内的各种文学体裁和样式的大量优秀作品,它 不仅使人们可以借着更多优秀作品的鉴赏去认识 多样的社会生活,更使人感悟人生真谛,体验丰富 歌诸形式的扩展中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容量 狭小到表现更为自由的趋势。累积与扩展中亦蕴 含着相对意义上的更迭。比如,文学史上依次出 的人类情感,经历深刻的内在生命,寄托自身生命 的存在。从而超越本能自我的混沌和有限,将自 身的悲欢际遇、经验感受作为审美观照对象,并融 入到人类永恒的精神长河之中。而这种不断地诠 释,又不断地增加作品所呈现的内在生命的内涵, 不断地加强作品的永恒意义。“第一个读者的理 解将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受之链上被充实和丰富, 部作品的意义就是在这过程中得以确定,它的 审美价值也是在这过程中得以证实。”[ Ⅱ 一现的各种体裁,都曾经有过影响炽盛的巅峰时期, 甚至占据了文坛主导地位。尽管某类体裁一经形 成,便和它的优秀作品一样取得了永恒性,但那种 辉煌和主导地位却非永恒持久,而且常常是一次 性的不可重复的。人们常说的“唐诗宋词元曲”便 是指格律诗及词、曲影响最盛的时代。另外,人类 整个艺术形式从最初的诗歌舞乐混融到分解,再 到更广泛时自觉综合(如戏剧、电影、电视等)的过 程,也体现了否定之否定的递进发展。 [参考文献] 概言之,物质生产和自然科学等是以线性替 代方式发展的,哲学等是以视角和层次(或者说 “范式”)的转换方式发展的,而文学艺术则是以累 积和扩展的方式发展的。不论它们取何种形态, 都体现了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的趋势。当 然,这种划分只是概略的、相对的。现实情况永远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 .北京:人 民出版社,1979. [2]艾耶尔.二十世纪哲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 社,1987. 较之理论划分丰富复杂。在物质生产和自然科学 的线性发展中也存在一定的历时性与共时性并存 现象。在哲学范式转换的发展中也不无扩展的意 味。而在文学艺术积累与扩展的发展中也存在有 某种递进态势。比如,中国诗歌形式便经历了二 言一四言一五言一七言一词(长短句)一曲一现代 自由体诗歌的发展过程。尽管七言诗的艺术成就 并不一定就高于五言,词不一定就高于诗,现代自 由诗也不一定就高于古典诗词,但不能否认在诗 E3]迦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 社,1999.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 版社.1971. [j]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 版社,1965. [6]姚斯,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Accumulation and Extension:A Special Style of Artistic Development ——Als0 on the Non-speciality of¨Disequilibrium Theory LI Yue—hong (School oy’Literature and News Transmission,Yunn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Kunming 650031,China) Abstract: Marx's”disequilibrium theory”is not confined to art but is also related to the generallaw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material produc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Art that reveals the essential na ture of human life through its unique individual construction determines that artistic development does not follow the linear model of replacement in material prod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atural sci— ences or the model of transformation in the humanities.It mainly follows the model of”accumu1ation” and”extension”and also reveals a step-by—step process. Key words: artistic development;”disequilibrium theory”;accumulation;extension . [责任编辑:王德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