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______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 A.能力 B.态度 C.道德 D.情绪 ( ) 2. 态度的核心成份是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意志成分 D.行为成分 ( ) 3. 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 )
4. ______对道德行为有稳定的调节与支配作用。 A.道德情感 B.道德意志 C.道德信念 D.道德评价 ( )
5. 一般来说,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三个阶段,即依从、认同和______ A.内化 B.行为 C.实行 D.反馈 ( )
6. 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的相接近,这种现象称为 ______ A.从众 B.服从 C.认同 D.内化 ( )
7. 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 )
8. 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就属于 的道德情感 A.自觉的 B.想象的 C.伦理的 D.行为的 ( )
9. 衡量人的品德的重要标志是______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 )
10. 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从儿童达到自律道德的心理学家是______ A.华生 B.加涅 C.柯尔伯格 D.皮亚杰 ( )
11. ______ 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 B.道德 C.态度
D.情绪 ( )
12.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的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______ A.与他人基本相同 B.与大家保持一致 C.被他人认可
D.与他人相接近 ( )
13. 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______ A.柯尔伯格 B.皮亚杰 C.斯尔纳
D.巴甫洛夫 ( )
14. 在柯尔伯格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属于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权威水平 ( )
15. 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属于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权威水平 ( )
16.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迅速发展,处于 ______形成时期 A.情感 B.意志 C.个性
D.伦理 ( )
17. ______ 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A.自觉 B.想象 C.伦理
D.主观 ( )
18. 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______ A.依从 B.接受 C.认同
D.内化 ( )
19. 从众行为的原因之一是______ A.行为参照 B.省力 C.服从
D.强迫 ( )
20. 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 ______ A.动荡性 B.平稳性 C.过渡性
D.适应性 ( ) 二、填空题
21. 无论对人对己还是对事物的态度。都是______相互作用而形成改变的。 22.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______和______三个成分。 23. 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______。形成______。
24. 态度结构的能力结构更为复杂,因为态度除包含认知成分之外,______ 还包含______和______。
25. ______是人生观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品德两极分化的时期。 26.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发生的一种______。
27. ______是进行道德教育和培养良好态度的依据与出发点。
28.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即______和______。
29. 中学生的伦理道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可以做到言行一致。具有______性。
30. 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契约、个人权利和民主承认的法律的道德阶段属于______。
31. ______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 32. 10岁以后的儿童,道德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______。 33. 自律道德阶段的儿童的思维已从______解脱出来,能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 34. 皮亚杰认为,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______和______有重大影响。 35. ______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品德的两极分化的时期。
36. 高中阶段或青年初期的品德发展进入了以______为主要形成,应用______来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
37. ______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
38. 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______。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39. 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有家庭教养方式、______及同伴群体。
40. 克拉斯沃尔和布鲁姆等将态度的水平分为接受、______、______以及组织和__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41. 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42. 简述态度的实质?
43. 简述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44. 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45. 中学生伦理道德发展的自律性与言行一致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46. 简述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四、论述题(本大题只有1个小题,共10分) 47. 请结合实际谈谈个人道德价值观经历的三阶段七过程?
一、选择题 1-5、ABACA 6-10、CBCDD 11-15、CDABC 16-20、DCCAA
二、填空题 21. 个体与环境 22. 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 23. 道德观念 道德信念 24. 情感成分 和 行为成分
25. 初中阶段 26. 内心体验
27. 了解中学生态度与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28. 他律道德 自律道德 29. 自律
30.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31. 10 32.自律道德 33. 自我中心
34. 认知能力 社会关系 35. 初中阶段 36. 自律 道德信念 37. 想象的道德情感 38. 模仿 39. 社会风气
40. 反应 、 评价 、 性格化
三、简答题
41 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自我意识增强;道德行为习惯逐渐巩固;品德结构更为完善;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初中阶段品德具有动荡性;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42 简述态度的实质?
答:一般认为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态度不同于能力,当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改变的。 43 简述态度和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答:1、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失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已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2、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已怕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3、内化。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已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已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44 简述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1、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在该阶段,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支约,表现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须从的愿望。
2、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已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他们开始认为到规则不是绝对不变的、一成不变的,可以与他人合作,共同决定或修改规则,规则只是维护自已与他人的关系。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皮亚杰认为,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对个体具有重大影响。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
45 中学生伦理道德发展的规律性和言行一致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2、自我意识增强;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46 简述态度和品德的关系?
答:通过对态度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二者的实质是相同的。品德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的行为的内部状态,而态度也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二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的构成。但是,态度和品德这两个概念也有区别。 第一、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 第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四、论述题
47 请结合实际谈谈个人道德价值观经历的三阶段七过程?
答:无论应用什么策略,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须经历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 1、选择阶段
1.自由选择。让学生思考“你认为你是从什么时侯第一次产生这种想法的?”
2.从多种可选的范围内选择。让学生思考:“在你产生这一想法之前,你经常考虑什么事情?”
3.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进行选择。让学生思考:“每一种可供选择途径的后果将会怎样?”
2、赞赏阶段
(4)喜爱自已的选择并感到满意。让学生考虑:“你为这一选择感到高兴吗?” (5)愿意公开承认自已的选择。让学生回答:“你会把你知道的选择途径告诉你的同学吗?” 3、行动
(6)按自已的选择行事。教师可以对学生说:“我知道你赞成什么了,现在你能为它做些什么呢?需要我帮忙吗?”
(7)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教师问学生:“你知道这一途径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吗?” 个体只有从头到尾地完成这一过程,才能真正具有了某个稳定的价值观念,也才能较持久地指导行动。这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赋值过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