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清照词作中感受她的情感世界
张 丽
中共五常市委党校,黑龙江 哈尔滨 150200
摘要:李清照宋代杰出的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李清照被誉为‚婉约‛词派之宗,她的资质聪明,博学多能,生活洒脱。她所作的词主要内容是以真情实感为基础,是她感情生活的生动反映,本文探讨李清照不同时期生活状态中词作表现出来的女性心理,她的词之所以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她的亲身经历和亲身体验,有着她的魂,她的美,她的性灵,她独特的女性情思。
关键词:天真活泼;相思离愁;凄惨;愁苦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61(2015)14-0085-01
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李清照作为著名的女作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卓然自成一家。她多才多艺,在各方面均有建树,不过最能体现她创作成就的,当属她的词。她的词在不同的时期所表达的感情亦不同,少女时期倾诉的感情是真挚、天真活泼的,少妇时期所表达的情感多是相思离愁之苦,而到了孀妇时期的李清照所表达的感情多是凄惨、愁苦的心境。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李清照的词作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1 少女时期的李清照所表达的情感是天真活泼的
李清照是一个性格开朗活泼、无比热爱生活的女子,她出生于一个富有文学修养的家庭,加之以李清照天资聪明,酷爱读书,进而形成了词人深厚的文学修养。少女时期的李清照在词作中多表达的是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比如《如梦令》就是李清照以其特有的方式把移动着的风景和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感受她的天真活泼。词中这样写道“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在这首小词中,作者运用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的语言,创造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优美意境。同时,我们又可看到一位活泼开朗、豪爽潇洒的少女翩然而来。她就是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充满着青春活力与生活的热情,无忧无虑的李清照。
再如在《浣溪沙》中那个“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的多情少女,还有在《如梦令》中叫嚷“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率性女孩;还有那个唱着“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的快乐女孩,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无一不在显露她率真、率性、爽快而多情的个性!
2 少妇时期的李清照所表达的情感多是相思离愁
李清照婚后至南渡前这段时间是她生活最为幸福美满的时候,李清照18岁时嫁给了赵明诚。赵明诚自幼爱好金石书画,是一个才华横溢、诗文俱佳的青年。因为生活的幸福所以也是其艺术创作的成熟期,无论是慢词还是小令均已达到很高的艺术造诣。李清照这段时期的词中所蕴涵的情感多是每一次夫妻别离的感情带来强烈的冲击情感,抒发相思离愁及悠闲的生活。
她的词《醉花阴》,以女性身份在词中直接抒写爱情生活,表现得极为真挚缠绵。“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将消魂相思写得朴素而深刻,完全显露出女性真实的情操来,一种细腻的儿女柔情,那就是爱情至上。沉闷难承受的天气和漫长难消磨的时间,是那么不容易过。偏偏又值重阳节,倍加思念亲人。重阳节赏菊饮酒,菊花幽香沾满了衣袖,往日曾一起饮酒一起赏花,共同陶醉于沁人心脾的香气之中,今天却无法把香气送给远在他方的赵明诚。结尾三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更把词人由于离愁而魂消形减的形态描摹出来。“消魂”,由于离情的浓重,如同魂将离体。憔悴的人比秋风中飘摇的菊花还要清瘦。作者在词中以
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出,使之成为非常具体、非常容易为人理解的东西。
3 孀妇时期的李清照所表达的词境多是凄惨的心境 靖康之变李清照流亡江南,在短短几年内,夫亡家破,她所珍爱的金石书画珍品大多毁于避兵当中。外族的入侵破坏了词人安静的生活,不停的逃亡,不停的远离家国故土;社会的动荡,现实的压迫,让她失去了许多美好的东西。
如她的《菩萨蛮》一词,“故乡何处是?忘却除非醉”,深沉而曲折地抒发了作者对故土无限怀念的心绪。其《临江仙》中“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二句是最耐人寻味的。不难看出词人的内心总是被这些无法言说的苦衷笼罩着。
由于国难日重,国仇家难集于一身,李清照晚年辗转避乱浙江金华、临安时,情景更为悲戚,词情更加凄苦、悲凉、沉郁。其《武陵春》就是避乱生活的代表作“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因金人南侵,作者几经战乱,孤身流落金华。眼前的今非昔比,使她感到国难的深重。词人总是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那个时局动乱的时代“风住尘香花已尽,欲语泪先流”。这种深沉的哀痛,不仅是作者个人的,也属于那个时代所有遭受离乱之苦的人民大众的。当想到昔日生活无忧,与丈夫恩爱相随的场面,现在却是流离失所、寄人篱下的境况,风景再美,在词人眼中也还是“尘香花尽”,一片落寞萧条的暮春景象。“物是人非事事休”可以说是她后期痛苦、凄惨心境的总结,所以词情极其忧愁。在这样的孤独凄苦中,词人无心打扮,一直在房中呆呆地坐着,直到“日晚”黄昏的时候。终于让呆坐中的词人清醒地意识到:“物是人非事事休”。内心的悲痛,只能用眼泪来倾诉。愁苦之余,词人还是想到要外出游览,以消解心事。但是春天绮丽的景色,早已被“物是人非”的愁苦填满,这愁苦到底有多重?末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道出了自己因为亡国之恨,飘零之苦,寡居之悲带来的愁苦,真是句句悲歌、字字见泪、凄婉欲绝。
总之,李清照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艺术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被认为是婉约词之宗,她以独特的女性形象为古代女子代言,表达她们独特的内心情感,从感情真挚、单纯的少女时代到出嫁后为人妇的幸福时光再到靖康之变后国破家亡的心境,飘零孤寂的生活让她感到撕心裂肺的悲愁。这一路走来我们感受到了李清照内心世界的巨大变化,所以当我们重温李清照的文学作品,仍觉得李清照的每一首词都蕴含着无比丰富的情感世界,她的人格魅力依旧光彩照人,吸引我们细细品读她丰富的情感世界。
参考文献
[1]叶九如.“古代文学”课程介绍[J].远程教育杂志,1987(2):24.
[2]鲁渊.李清照诗词中塑造的女性形象美[J].时代文学,2009(10):111-112.
2015年6月 8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